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86KB ,
资源ID:46959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959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docx

1、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李翀(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 内容提要: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现藏于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记载了关陇道“长宁驿站军一案”裁决的过程。本文通过释读碑文,梳理相关文献,探究碑中所涉及的历史信息,从而彰显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清代;凤翔;恩德碑;任晟;考释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现藏碑刻一通,名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照)。碑高1.87米,宽0.76米、厚0.25米,石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主要内容记载了“长宁驿站军一案”裁决的过程。但石碑鲜为外界所知,并未有学者对其作深入研究。笔者在释读碑文的基础之上,探究碑文所

2、隐含的历史信息及文献史料价值。一、石碑录文 石碑上端篆刻“恩德碑”三个大字,正文从右到左阴刻,共25行、计843字。1999年,该碑文录入张家川县志,其中存在文字释读、标点、断句的错误。笔者结合原碑,辅以文献资料,点校并辑录如下(个别漫漶不清之处用代替):恩德碑凤翔府太守任公德政碑 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 未有无功德及于民而能使民历久而不忘者也,凤翔太守。任公讳晟,字济川,江夏人也。雍正六年抵任后,其善政多端,不可殚述。即如我长宁驿站军一案,缘前明有军数十余户,安栋于兴平、武功适中之区,名长宁镇,即今东扶风也。给予田亩耕食,人有军差,地无赋税。迨后奉文,令各军俞姓等二十余户,自备鞍马,迁于陇

3、州关山摆站,于是有站军之名焉,遂将关山更名为长宁镇。其俞、陈、沈、庞等各户,在长宁旧镇遗有祖业地亩,不能耕种,即佃于田九一等先人承种,一年共出租银一百二十余两。陈良德等先人每年向田九一等先人讨取,由来已久。我朝定鼎后,长宁镇始设有驿官、驿马,而马夫仍令陈姓等充当。谁意年深日久,田九一等先人抗租不给,陈姓等具呈本府,委员代收,蒙州转给无异,但其地向未升科,至雍正七年,奉旨地未升科者,准其自首,永为已业。钦遵之下,任公喟然叹曰:“长宁一驿,处万山之中,五谷不生,乃苦寒之地,各站军若无此地,何以供朝夕?”命前督邮孙名达者,令各站军陈良德等叙情自首,由州转详府司,批查之间,而地户田九一等亦由县自首。详

4、州转司矣,陈良德等遂与田九一等彼此控司,批行凤翔府会同乾州查议,凤则委岐山县任讳懋华,乾则委武功县傅讳光圣,两县几番审详,几番驳更,其间总系我任公力为主持,而其地始归陈良德等为业,升科仍令田九一等佃种,就近纳粮。其纳粮之外,银七十两,武功应解银六十六两零,兴平应解银三两三钱零,两县各照数催收移解本州,转给站军收领,以资养赡,批详久准结案。谁意田九一等因就近代纳,在武功,征粮红薄私行开造佃户田九一姓名,达部并未开造业主姓名,以异日后争夺。任公闻之,毅然备情具详,蒙批查议,又经委令武、岐二县,覆称红册已经咨部难以更改,议于征粮红册之旁注明业主姓名,以杜争夺等情由,府州转司,复蒙久在案,余不敏,承命

5、督邮莅任。后有前署事,原任陇州督捕厅张讳万泽者,具道其事,及询之各站军,亦详细备述任公功德,并请勒石,余曰:“然,诚哉!公之恩德,其与关山并峙,汧水长流矣。遂叙其始末,以志不朽云。” 陇州长宁督邮厅加一级吴六吉谨撰 众军户 沈珩 王明月 李生栋 袁大成 张启明 陈良德 冯世雄 周满 魏成夅 庞增 郭金玉 奉满 杨永 俞文连 张亨 崔登元 樊章 冯德 王明志 沈仲朝等同立石 石匠郭廷勒大清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仲夏甲子穀旦2、碑文内容探析(1) 任晟生平 从碑文看,长宁驿众军户感念凤翔府太守的恩德,为彰显任晟的政绩,故而建碑。关于任晟的生平,文献记载相对比较详细。 据清代档案雍正朝朱批引见单记载:“

6、任晟,湖广黄州府黄陂县人,年五十岁。由监生于康熙五十年五月内,考职州同。五十五年正月内,遵例告降县丞。五十六年三月内,在陕西捐先用。五十七年九月内,选授江西饶州府德兴县县丞。五十八年三月内,在陕西捐知县。六十年十一月内,补授江南宁国府泾县知县。六十一年五月内,丁父艰离任。雍正二年七月内,服满赴部候补。三年七月内,吏部拣选引见,命往川陕补用。九月内,陕西总督岳钟琪题补陕西清涧县知县。四年十月内,总督岳钟琪题调蒲城县知县。六年六月内,奉旨特授四川邛州知州。七月内,奉旨调陕西同州知州。七年三月内,总督岳钟琪题请补授凤翔府知府,给咨赴部。四月十八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补授凤翔府知府。1 ” 上述档案记

7、载虽然比较详细,但也需要补正。据泾县志记载:“任晟,号慎庵,湖广人。”“康熙六十一年,任晟任泾县知县。”2 这里“任晟,号慎庵”,可作为清代档案“任晟”条的补充材料。对于任职时间的出入,部文下达与上任时间之间肯定有间隔,清代档案记录的是发文时间,而县志记载的是到任时间,因此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对于任晟的籍贯,文献记载与清代档案记录就有出入。泾县志在不确切的情况下记载为“湖广人”,相对比较慎重,而陕西通志记载:“任晟,湖广江夏人3”, 同样蒲城县志4、蒲城县新志5 、重修凤翔府志6 等均认为是“江夏人”,于是就有了“黄陂”和“江夏”二说。在清代黄陂县属于汉阳府,而江夏属于武昌府,恩德碑中关于任晟籍

8、贯的记载为“江夏说”提供了证据。(二)任晟其事在雍正朝朱批引见单中,任晟是二百五十九名官员之一,雍正皇帝是这样评价他的:“人明白,忠厚。总不似湖广人,一派善气良心。奏候选知县,四年内蒙恩用到知府。父竭蹶一生,四十年才得一知县的。若能统率属员,将来可望成人者。气度相貌甚端方,又敬谨。好的。上中。但恐才不大。7 ”纵观任晟为官的经历和事迹,除妥善处理“长宁驿站军一案”之外,政绩卓著,为官多有善政。1.热心地方文教事业。康熙六十一年,任晟任安徽省泾县知县时,计划改革著名的水西书院,但因丁忧而离职,“百姓有攀辕号泣者”。8 雍正十一年,陕西眉县知县张素撰成眉县志,凤翔知府任晟为该志撰写“序”。92.剔

9、除积弊,能治烦剧。在封建社会,矿山、盐业属国家专营,官员在这些部门任职,唯利是图,多行贪污之事。而任晟任职陕西时,极力革除这一积弊,致“数千金官终陕西驿盐道。10 ”恩德碑记载的“长宁驿站军一案”,是任晟处理烦剧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3.关注民生,重视兴修水利。安徽泾县因西有泾水,徽水河潺绕县境,故而饱受水灾之痛。据文献记载:康熙五十七年,连日大雨,田地淹没,桥梁被冲毁,民房倒塌,百姓被淹死者不计其数;康熙六十一年,任晟任泾县知县时,本计划修改河道,剔除河患,但因丁忧而离职11。 另据清代张万泽的重修流渠桥碑记记载:流渠河距陇州四十多里,源出陇山,流接渭水。雍正七年夏,天降暴雨,千涧万壑,都流进

10、流渠河,河水暴涨,大雨弥月不止,桥被冲毁。邮传阻滞,行人湮没;雍正九年春,“本府太守任公赴咸宜关督运军粮,至河上与人涉水二渡,公询之里人,得悉其故,遂默估其修理之费,而去嗣量,竣回郡,即以四十金付州明经张瑸、董其修理之事,曰:先经其始,吾将继其后也。州刺史程公续捐三十金,而缙绅、父老、商贾、行人不约而同,各度其力于夏四月(流渠桥)落成,于秋八月河之害永除矣。”12(三)碑文中出现的其他相关人物 孙达:吏员,浙江山阴县人,雍正元年任长宁驿驿丞,后升揭阳县典吏。13 吴六吉:吏员,顺天大兴县人,乾隆四年任长宁驿驿丞。14 任懋华:江南徐州府萧县举人,雍正七年任岐山县知县,“精明强干,案无留情,治歧

11、十载,吏民畏服,卒于官。”15 张万泽:监生,湖南会局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任陇州吏目。16 傅光圣:浙江金华人,雍正十七年(1729)任武功县知县。17 3、“长宁驿”及“长宁驿一案”解读关于长宁驿的历史,碑文中有如下记载:“缘前明有军数十余户,安于兴平、武功适中之区,名长宁镇,即今东扶风也。给予田亩耕食,人有军差,地无赋税。迨后奉文,令各军俞姓等二十余户,自备鞍马,迁于陇州关山摆站,于是有站军之名焉,遂将关山更名为长宁镇。”有关长宁驿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景泰七年(1456)成书的寰宇通志。成化九年的明宪宗纯皇帝实录中,陕西右副都御使马文升疏言:“陕西大路有二,无事之时,多由北路。一遇声息,俱由南

12、路,而凤翔迤西别无驿站。自陇州至清水县二百五十里,公使等人多在石嘴权宿,其地多盗,乞以西安府长宁驿及咸义巡检司移置石嘴为便。18”由此可见,长宁驿最初创建于关中,作为军站存在,政府屯兵把守,永保安宁,故给此地取名曰“长宁”。长期以来,长宁驿在军事、驿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明代中期,长宁驿迁往关山石觜,揭开了长宁驿在陇关道的历史。通过梳理文献,推断长宁驿迁往关山的因素如下: (一)明代中期三边战略形势需要。关陇道是进入关中的“要害之地,昔秦始皇尝表此以为西门。19 ” 到了明代,旧长宁驿承载的军事功能逐渐下降,驿站功能也并未凸显,相反秦凤地区战略形势日益严峻,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初到成化九

13、年,蒙古鞑靼部屡次大规模入侵三边地区,其中最近几次如下:成化八年,“玛拉噶安边营,释嘉策凌复犯固原、平凉。寇入平凉、巩昌、临洮。”“去冬至今年夏,三入巩昌、会宁,近益深入,南至通渭,秦安。总兵、总督调兵守延绥、环庆、固原。而榆林、固原、安定、会宁,相距两千余里,有警难应援。” ;成化九年,鞑靼部“们都尔、博勒呼、释嘉策凌三酋连兵深入,直抵秦州、安定、会宁诸州县,纵横数千里。 20”明代中期,“虏警屡至”,西部地区面临严重边患,政府焦头烂额。雪上加霜的是陕甘的“流民问题”,到成化年间发展为大规模的流民起义,破坏了社会生产,危机到政府在西部的统治秩序。一旦关山以西地区出现异常,陕西方面无法及时出兵

14、,所以关山设立驿站是三边战略形势的需要。 (二)保障关中与西域交通正常运行。关山地处秦凤要地,陇关古道沿关山东经陕西关中,西经甘肃秦州地区,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一个重要的通道,据清水县志记载:关山地区,“山林险阻,奸宄易藏,张川猓人羘人聚积为盗,薮东劫关山,西循藉水。居民多罹,搅扰商旅,目无畏途,又路径多歧,追捕不易,有司者苦之,自非设防宿兵,阻山依险,其渐不可长也。21”成化九年以前,凤翔府的陇州到秦州清水,二百多里地没有驿站。况且关山一带盗匪出没,朝廷的公使、商旅等多在一个叫石觜的地方住宿歇息,设立驿站及相应的军事机构,可以保障关陇道的正常运行。马文升在三边地区经营多年,认识到一旦北线萧关道

15、被鞑靼部截断,南线就是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图)。(三)明政府采纳了马文昇建议,长宁驿从关中迁往关山。但同时也留下“抗租”的隐患,引出碑文记载的“长宁驿站军一案”。武功志记载:原长宁驿有 “站军地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分五厘,即军下成征,地内之数,每年除止征折布、茶、马、银两外,(武功县)额纳租银六十六两三钱二分八厘(兴平三两三钱零,共七十两)移交陇州,转发所属长宁驿领用。22”这些站军地是军户的祖业地,其中大部分在武功县,一小部分在兴平县。站户随长宁驿迁往关山,地是无法自营的,于是就租于田九一等祖先耕种,租银由武功、兴平二县代为征收,再移交陇州,转发长宁驿军户领用。刚开始承租者会履行租约,但时间一

16、长久,“抗租”事件发生了。这是一个很棘手的案件,单靠陇州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清代武功县属于直隶乾州,兴平属于西安府,关山长宁驿属于凤翔府,涉及到了三个大的府州。任晟了解了“抗租”事件的缘由,让案中站军与承租人批次控告到司,上司批行凤翔府会同乾州查议,于是凤翔府委托歧山县知府任懋华,乾州则委托武功县知县傅光圣,经过两县努力,最终解决了“长宁驿站军一案”。四、碑刻文献史料价值(一)弥补史志文献记载的不足 1.碑中对于“原长宁驿位置”的记载,可以纠正文献中的讹误。陇州志记载:“成化五年,巡抚马文昇迁兴平县长宁驿百户所于斯石嘴驿。23 ”,“长宁驿,路据险要,成化九年,特将武功县东旧驿改建于此。24”

17、武功县志载:“长宁驿在(武功)县东四十五里,俗曰东扶风镇,军站也。成化中,移置清水石嘴。25” 以上三则史料对于原长宁驿的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其实碑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在“兴平、武功的适中之区”,也就是说长宁镇的辖区既包括兴平之地,也包括武功之地,因此修志或记载文献时,会出现只写一个地名的情况。2.长宁驿所移时间和地点,碑文可以与相关文献互证,纠正讹误。关于长宁驿所移时间,武功县志和恩德碑中记载均为:“成化中”;而陇州志记载有“成化五年”和“成化九年”二说;而明实录中记载为“成化九年”,确认了迁移的正确时间应该为“成化九年”。 关于迁移的地点,武功志记载为清水石嘴驿,推断是受明代马文昇说法的影响

18、;而陇州志记载为“为斯石嘴驿”,于是就有了“清水长宁驿”和“陇州长宁驿”两种说法。恩德碑记载为陇州关山,是清代长宁驿属陇州管辖的一个重要的实物证据。在明代,关山长宁地区有属于清水管辖的可能性,但陇州志的记载否定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即:“长宁驿屯地,坐落本驿,共地一百八十八顷六十一亩七分三厘三毫,东至店子沟,西至本州界碑楼,南至田家磨,北至宝瓶儿,以上各界畔处所,各立石刻,以垂永久。日后如有侵隐者,查照坐落四至改正,万历四十年陇州知州河东丁应时清丈勒石。26”这是明代万历时,陇州知州丁应时为了保护长宁驿的地产,刻字立石的文字记录,充分证明了明代长宁驿也属于陇州管辖,从而否定了“清水长宁驿”一说。

19、3.恩德碑还可用来与相关文献互证。关于任晟的记载,“任公讳晟,字济川,江夏人也。雍正六年抵任。”可与重修凤翔府志等史志相互印证。(二)为研究清代关陇地区交通史、社会政治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通过关陇古道是最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涉及关陇道的史料非常稀少,具有文献价值的实物资料更为少见。从雍正七年(1729)处理“长宁驿站军一案”,到乾隆十二年(1747)立恩德碑,期间仅相差十几年,碑文是根据长宁驿驿丞、众军户他们的亲身经历口述而撰,尽管含有歌功颂德的倾向,但这些文字记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五、结语透过碑刻上的文字记录,可以了解古代驿站的运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故恩德碑对于古

20、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恩德碑生动记载了凤翔府太守任晟为官期间敢于解决穷困军户所面临的困难,因此,此通碑文所反映的史实,为研究清代官员群体和雍正朝的吏治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更为研究明清关陇道交通史、清代社会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参考文献1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朱批引见单,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 第100页。2811(清)李德淦修,洪亮吉纂:泾县志(嘉庆十一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第1108、1378页。3(清)陕西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三,第26页。410(清)张心镜纂修:蒲城县志(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本影印),成文

21、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76页。 5(清)李体仁修,王学礼纂:蒲城县新志(光绪三十一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第260页。 61619(清)达灵阿修,周方炯纂:重修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第32 、65、79、138、194页。9(清)张素:郿县志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12(清)张万泽:重修流渠桥碑记见吴炳纂辑:陇州续志(清乾隆三十一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第467页。1314(清)吴炳纂辑:陇州续志(清乾隆三十一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291,29

22、2页。15(民国)田惟均:重修岐山县志(民国二十四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21页。17武功县唐至清代县令、知县一览表见三秦网:18 明孝宗敕撰,刘吉总裁: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一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189页。20(清)夏燮撰,王日根等点校本:明通鉴纪卷三十二,岳麓书局,1996年,第885,887,888,893页。21(清)朱超纂修:清水县志(乾隆六十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第53页。 2225(清)康海纂修:武功县志(乾隆二十六年本影印),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33、37页。232426 (清)罗章彝等纂修: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第118、167、226-227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