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53.48KB ,
资源ID:46955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955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通论.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docx

1、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以袁行霈版为主要参考,辅看人大版)总绪论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1、古人的文学史(1)史学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而且笔墨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已经算是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对司马迁史记以前史官之文的发展过程有简单的追述。 (齐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回顾了南朝宋以前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关于诗歌史的比较详细的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了文学发展的线索。此后,一些

2、正史中的文苑传 或文艺传,大都沿袭后汉书的体例。(2)目录学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中的诗赋略论对诗和赋的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3)诗文评 (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此后,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诗纪事、词纪事之类的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发展的论述。(4)其他 (东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历数政治的变迁与诗歌的关系

3、,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 (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 (唐)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诗、骚以来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了总结。 (宋)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明)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题辞,已经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脉络。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清代所修全唐诗,为唐代诗人逐一作了简介,从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2、今人的文学史 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 谢无量中国

4、大文学史(20年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30年代)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30年代)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四五十年代)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60年代)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分体文学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 怎样理解文学史?(3、4、5)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3、文学本位就是以作品为主体,以文论和传媒为两翼。(1) 重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即文学自身的特性(文学性)。(2) 围绕文学作品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

5、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3) 撰写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和文学的接受。(4) 重视传媒对创作的影响及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例如书写的繁难与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演唱方式与唐宋词的创作;印刷术与宋代作家的学者化;宋元说话艺术与小说创作;宋元戏曲的演出方式与剧本创作。4、史学思维(1) 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承传流变的过程。(2) 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使文学史实如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等自己呈现,并予以解释说明。5、文化学视角(1) 应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

6、文学。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 举例: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玄学、佛学;唐诗与唐代的音乐和绘画;宋诗与理学和禅学;戏台、戏俑、雕砖、壁画等与金元文学;明代中叶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文化气氛与晚明文学。6、文学史的当代性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7、文学史史料学的基础性地位二、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等。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1、 文体、朝代、地域的不平衡性。2、 俗与雅的互动,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例如: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奉

7、为经典并加以解释,就变雅了。 南朝民歌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从一个方促成面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后来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宋元戏曲在市井的勾栏瓦舍中演唱时,本是适应市民口味的俗文学,后来文人对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加以提高,遂有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类精致高雅的作品。3、 文体间的渗透与交融,一种文体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例如: 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诗抒情,赋体物。) 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如卢照临的长安古意等。 词和诗不但体制不同,早期的词和诗的功能、风格也不相同。可是从苏轼开始,以诗

8、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诗和词的界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模糊了。 周邦彦以赋为词,在词所限定篇幅内极尽铺张之能事,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词和赋的疆域。 辛弃疾以文为词,词和文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 诗和文的界限本来也是清楚的,宋代以后却模糊了,因为宋人开辟新径以文为诗。 文言小说与诗词,例如唐传奇中的佳作如莺莺传、李娃传、长恨歌传等,带有浓厚的诗意。 白话小说与诗词。宋代说话一般都是有说有唱,那些唱词就是诗。所以有的小说索性就叫“诗话”、“词话”。 戏曲与诗词。戏曲中唱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唱词也是一种诗,离开唱词就没有戏曲了。4、 复古与革新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里。例如: 刘勰在文心雕龙

9、通变中专门就文学的通与变,也就是因与革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梁)裴子野的雕虫论,对齐梁以来诗歌过分追求声色予以激烈批评。初唐陈子昂又大声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这实际上是革新,促成了声色与性情的统一,带来了盛唐诗歌的高峰。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又在文的领域内举起复古的旗帜,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提倡三代两汉的古文。韩、柳的复古实际上也是革新,是在三代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韩、柳之后古文一度衰落,骈文重新兴起,直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再度提倡和写作古文,才确立了古文的不可动摇的地位。5、文与道的离合。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

10、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此外,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适合儒家思想,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 偏离儒家思想,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唐代以后复古载道与师心性灵,相互碰撞补充。 明中叶,启蒙思潮带来对传统“道”的反叛以及文的独立,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演进。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1、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世纪至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11、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世纪至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2、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先秦卷一、先秦文学的历史地位 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 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是“儒道”两种文化类型和“风骚”两种文学类型的确立。二、先秦文学的历史分期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1)远古歌谣 内容多与劳动生活(如击壤歌、吴越春秋弹歌)和宗教活动(如礼记

12、郊特牲蜡辞)有关。 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2)神话文献: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庄子、楚辞等。类型:起源神话、自然灾害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精神:探索、抗争、忧患意识、珍视生命。特点:短小,不系统,散失,历史化。2、夏商文学(1)文化背景:原始巫术文化,尊鬼事神。(2)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尚书盘庚3、西周春秋文学(1)文化背景:礼乐文化,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贵族教育,“学在官府”。(2)文献:诗经、尚书周书、春秋、论语、墨子、老子。(3)特征: 思想内容上,关注人生、社会、历史。 文学风貌上,和谐典雅,婉而多讽,暗寓褒贬。4、战国文学(1)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百家争

13、鸣。士阶层崛起。(2)文献: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楚辞。(3)特征:立足于现实,由争鸣带来强烈的个性和激情以及风格的多样。三、先秦文学的时代特征1、诗乐舞紧密结合(葛天氏之乐,大韶百兽率舞)。2、文化形态浑沌一体,文史哲不分。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带有很强的文学性。3、创作主体的变化:从巫到史到贵族到士,从集体到个体。4、开启了源头,影响深远。确立了“儒道”两种文化类型和“风骚”两种文学类型。一种具有理性精神,另一种则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秦汉卷一、秦汉文学的历史地位秦汉文学处于上古期第二段,是楚地巫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融合的产物,因而带有浓厚的神秘浪漫色彩。二、秦汉文学的历史

14、分期(一)秦代: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及三句一韵的刻石文。(二)汉代1、初创期(高祖至景帝)(1)思想基础:黄老道家,于民休息,无为而治。(2)文化背景:楚地巫文化,战国文学余绪与纵横家思潮,新因素萌生(汉赋初创)。(3)文学样式:骚体赋(楚文化)、政论、楚地挽歌(宫廷与庙堂祭祀)。(4)代表作家: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5)文学风貌:感情激切,质实深厚。2、全盛期(武帝至宣帝)(1)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文经学繁盛。(2)文化背景:楚地巫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融会。(3)文学样式:散体大赋(楚地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产物)、汉乐府。(4)代表作家:司马

15、相如(散体大赋)、司马迁(史记)。(5)文学风貌:深广宏富,醇厚典重。3、中兴期(元帝到东汉和帝)(1)思想基础:今文经学演化为谶纬神学。古文经学崛起,重视师承家法,墨守成规。(2)代表作家:扬雄、班固(辞赋、汉书)、王充(“疾虚妄”)。(3)文学风貌:模拟风气日趋严重。4、 转变期(东汉安帝到灵帝)(1)社会形势:汉王朝由盛转衰。(2)文学样式:抒情小赋(儒家文化)、五言古诗。(3)代表作家:张衡、古诗十九首。(4)文学风貌: 更加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 形式上日趋整饬华美。三、秦汉文学的时代特征1、文学观念: 文学与学术相混杂,文学常广采博记,复文隐训,趣幽旨深,带有浓重的经学色彩。2、

16、审美风尚: 以廓大为美,强调时空上的广度。这是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眼界,也是巫文化和理性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极具想象的浪漫情怀。“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古拙为美,讲求外在性夸张和充实饱满,大处着墨,朴拙磅礴,强调力度和气度。 以刚健为美,重视外在事功,开拓进取,具有一种豪迈的盛世情怀。3、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以宫廷文学集团为主,民间创作与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如吴王、梁孝王、淮南王等文学集团,乐府(音乐)、东观(学者)、鸿都门学(书画)等文人集团。与此相关的是游学游宦形成的侍从文人和幕僚文人。不入仕的民间文人则与此鼎足而立(乐府民歌、

17、古诗十九首等)。魏晋南北朝卷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地位 文学由上古期进入中古期,语言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文学进入自觉阶段。表现为:(1)文学与学术分途,成为独立的门类。文人不必博学,学者不必能文。(2)文体的辨析。(3)语言形式和技巧的自觉与独立。(4)文学品评和文学理论的兴盛(创作论、文学的抒情性等)。(5)总集的编纂。 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精神性,对“无”和“虚”的发现与追求。 五言古诗、骈文在此期进入高潮。小说在此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小说)。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分期1、建安、正始文学(1)建安文学背景:社会动荡,战争瘟疫,民生凋敝。思想:破除礼教束缚,思想自由活跃,务实

18、、通脱。经学衰微;民间文学复兴;文会发达(陈中凡)。主题:关心民生疾苦,救世济民。样式:五言诗,抒情小赋(王粲登楼赋)。诗境:慷慨悲凉,刚健有力。“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琰。(2)正始文学背景:政治黑暗恐怖,豪门世族势力强大。思想:玄学兴起,崇尚虚无,富于思辩。是一种“实现言外之旨的努力”(胡大雷)。诗境:隐晦曲折,沉郁深婉。代表: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2、西晋文学(1)太康文学背景:暂时的统一。名士被迫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名教即自然”。心态:缺乏功业心和进取心,关心的是自身得失,求名、求利、保身、放荡奢侈。外表潇洒,内心猥琐。观念:重视对文体

19、的探讨(文章流别论),重视文学的抒情性(文赋)思潮:娱乐的文学观。诗境:繁缛绮合,重模拟,追求形式上的排偶。“左思风力”。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尤其是潘岳(闲居赋、秋兴赋),陆机(文赋),左思(三都赋)(2)永嘉文学背景:易代战乱,名士避难。样式:玄言诗兴起。主题:隐逸(避祸)、游仙(避祸)诗境:对社会的愤慨和对世事的关心。代表:刘琨、郭璞。3、东晋文学:玄学对文学的推动背景:偏安一隅,对江南山水的发现。思想:玄、佛合流,奢谈玄理蔚然成风。心态:追求自然高雅的情趣,请谈、养生、沉醉山水,热衷诗文、音乐、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样式:玄言诗兴盛,田园诗,辞赋,散文,志怪小

20、说,轶事小说(志人小说)诗境: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陶渊明自然平淡、浑然圆融。代表:孙绰、许询;陶渊明;拾遗记、搜神记;西京杂记、语林等。4、南朝文学:相对稳定,偏安苟活的心态,对政治淡漠。文学分流,分为南北两脉。古画品录 思想领域:玄学思潮隐退,玄佛合流,儒学的影响恢复,思想领域出现多元并存的局面。 (文心雕龙是典型体现。) 文学风尚:由质趋文、由单趋复、由刚趋柔、由实趋虚。 文学风貌:“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文过其意,宜于咏歌”(李延寿北史文苑传)(1)宋元嘉文学:背景:高门世族地位开始动摇,由以往无忧无虑地玄思冥想转入对人生的感慨。思潮:晋宋“诗运转关”(沈德潜说诗晬语),

21、对山水的接受由理入情,摆脱了形上思维重新关注日常生活,恢复了缘情言志,情思取代玄理,以“陶谢”为重要标志。样式: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骈文,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民歌手法:“喻象”(先秦两汉)写意(陶渊明)摹写物象(元嘉文学,如谢灵运)诗境:“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代表:谢灵运(山水诗)、鲍照(七言乐府诗、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颜延之等;宗炳画山水序;世说新语。(2)齐永明文学:思潮:佛教带来了声韵学发展,对语言音乐美的追求进入自觉,提出了“四声八病”声律论。样式:“永明体”即新体诗(清代王闿运八代诗选命名为新体诗),骈文创作繁盛期,民歌。诗境:清新明丽。代表:沈约、谢眺、王融;江淹、孔

22、稚圭、丘迟。齐梁之际:三个文学集团及创作的趋同性:萧子良,萧衍和萧统,萧纲。文心雕龙、诗品;吴均(与朱元思书),何逊。(3)梁陈文学:抒情的狭隘化、享乐化,由情怀转向娱乐。样式:宫体诗,骈文,民歌,总集的编纂。诗境:轻艳浮靡。代表: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前期,萧纲、萧绎;文选、玉台新咏;阴铿,江总。5、北朝文学 在质朴求实中建立自信。 “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理胜其辞,便于时用”(李延寿北史文苑传)背景:各少数民族混战。思潮:以南朝为宗,向南朝学习。样式:民歌、散文。诗境:豪放刚健,重功用,求质朴。代表:木兰诗,庾信后期诗赋(哀江南赋),北朝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

23、时代特征1、文学进入自觉期。文体、题材极大丰富。2、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应用(骈文,“永明体”及“四声八病”)。3、玄学、佛学对文学产生影响。(1)玄学 对自然的发现。 “言意之辨”。(2)佛学 拓展了想象力。 佛教故事的影响,使故事性加强。 佛经翻译对音韵学、汉语词汇及文学观念的影响。4、创作主体:门阀士族贵族集团,鲜明的家族性,宫廷文学。造成了贵族与寒士之间的对立。5、文学创作呈现出群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个性化并不鲜明也不自觉。6、乱世文学及其独特的主题: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游仙和隐逸,而是带有政治避难性、逃避性或讽喻性,从药与酒可以看出。(参考了李泽厚的观

24、点)。唐代卷一、唐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前期承继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封建社会前期文学;唐后期开启宋代文学,属于封建社会后期文学。 唐代文学风貌:理想色彩,抒情,外向。(不同于宋的理性、内敛。)唐代前期强调自由,追求天然美、化境;后期则转向法度,追求人工美。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南北文风的合流带来的,即南风“绮丽”的形式与北风充满“风骨”的情思相融合。陈子昂的诗风革新和韩柳的“古文运动”意义都在于此,都是使相对较弱的北风得以加强,同时也是儒家传统的复归,使文风刚柔相济,通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文体进一步发展丰富,诗文等旧文体得以革新,并出现唐传奇、词(文人词、敦煌曲子词

25、)、变文等新文体。诗歌在此期发展到顶峰,尤其是律诗。二、唐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初唐思潮:(1) 南北文学合流,其实质是北方的风骨与南方清绮的形式美融合。陈子昂倡风骨、兴寄后,使声律、辞采得以与内在情思相结合,从而使诗歌走上健康而瑰丽的创作道路。(2) 宫廷应制文学(上官体)扩大为士人文学。样式:(1) 上官体:“绮错婉媚”,重技巧、声辞之美。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2) 近体律诗:沈、宋确立。四声的平仄二元化;粘对规律的完善。代表:上官仪,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沈宋。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2、盛唐

26、山水田园诗派:表现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美。王维,孟浩然,储遂羲、常健。 边塞诗派: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高适、岑参(入节镇幕府);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边塞漫游)。主题:(1) 表达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2) 表现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3) 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4) 也反映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 李白:七绝,古体乐府(歌行体)。豪放飘逸的气质,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美如清水芙蓉。概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无穷。 杜甫:直面八年的“安史之乱”,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

27、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 风貌:常带有前瞻的意味。3、中唐阶段:杨启高在唐代诗学中把中唐诗歌划分为大历诗风、元和诗学、长庆诗学三个阶段。风貌: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尤其是怀古咏史诗。特点:(1) 文学革新(包括“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与政治改革(贞元、元和年间)联系密切。随政治改革的失败,文学革新也遭到挫伤。(1) 不同于初盛唐诗歌一统天下,此期的文体发展丰富起来,旧文体得以革新,新文体层出不穷,出现多元化。前者如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等对诗的新探与革新;“古文运动”对文的改革。后者如唐传奇的兴盛、词的

28、出现、佛教变文的发展繁荣等。(2) 随着辟佛老和儒学道统的复归,文学上也由自由浪漫不落痕迹的天然美,转向崇尚法度的人工美。风格更趋向多样化。流变:(1) 社会的衰败导致士人心绪彷徨,大历诗人表现出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2) 贞元、元和年间,随政治改革,诗坛也出现革新的风气,这是中唐士人面对盛唐高峰,盛极难继之后的新变,展现出中兴的气象。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等),发展了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一面,以险怪著称,甚至以丑为美。 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3) 古文运动: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开始提倡古文

29、。然而直到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与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思潮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声势,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内容包括: 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和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由此在文体和文风上都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复古实为创新。一方面吸收秦汉散文之长,另一方面又充分吸收了六朝骈文的成就。“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顾随诗文丛论)。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4) 唐传奇。开元、天宝之际传奇初兴,其兴盛期在中唐,晚唐逐渐衰落。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从文体内部说,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产物;从基础说,则是现实生活中娱乐的需要。题材多样,史传笔法,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其新变体现为: 一是它的作意,就是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 二是它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 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5) 词。词随燕乐起,选诗配乐、依调填辞,都为了歌唱。它最初来自民间,因于娱乐的需要。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词得以迅速兴起,文人也加入词作行列。到了晚唐五代,词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度繁荣。西蜀花间派词人绮靡侧艳,闺阁情怀,欢娱消遣。南唐词人特别是南唐后主李煜,拓大了词境,转向内心缠绵情致的抒写。 文人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