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9.42KB ,
资源ID:46940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940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克己复礼朱子学视域中的孔子服饰观.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克己复礼朱子学视域中的孔子服饰观.docx

1、克己复礼朱子学视域中的孔子服饰观克己复礼朱子学视域中的孔子服饰观摘要服饰是社会行为规范和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外部标志,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人类社会志趣情操的外在物化表现形式。周代的礼仪制度对古代社会影响深远。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周礼极其重视,一直提倡“克己复礼”。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服饰的追求,孔子在其言论中多次提到在不同场合、不同季节应该穿着不同的服饰。本文主要从朱子学领域来探讨孔子的服饰观,从而找出服饰与礼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孔子;服饰观;礼;仁Deny Selfness and Return to Propriety-Clothing Concept of ConfuciusAb

2、stractCloth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norms and music system and external signs, it is the human social life necessities, is also the human society the external materialized form of expression of interest sentiment. The etiquette system of zhou dynasty of ancient social influence. During th

3、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of rites extremely seriously, has always advocated deny selfness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One performance is the pursuit of apparel, Confucius in his speech mentioned o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different season should wear different clothes. This article mainly f

4、rom the upcoming the view of Zhuxi field to see the Confucius view of clothing, so a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othing and the ritual.Key Words: Confucius; Concept of Clothing ; Propriety; Humanity一、绪论服饰一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而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素有“衣冠之国”之称。不同阶层人士的着装以及在不同场合下服饰的穿戴充分体现

5、了对礼具体的维护。(一)研究的时代背景西周时代,由于分封制的实施,等级划分越来越突显,礼服成为等级的象征。上层建筑的构建者用服饰完善社会礼法、以服饰彰显等级的划分。周代是礼仪发展的全盛时期,其礼仪服饰是后来人们礼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据,周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冕服就是明证。冕服的整体设计,一方面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如人文、礼序、伦理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长久而极力宣扬的等级思想,礼制通过冕服的形式表现出来。冕服深刻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败,“礼崩乐坏”,传统的礼仪制度被打破,再加上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深衣广泛流行。“以丝麻

6、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1P39(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根据“礼”在服饰中的体现,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对服饰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节下的不同要求解释说明孔子的服饰观与 “礼”。结合孔子一些服饰言论,对其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出孔子服饰观与礼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对服饰的研究,从另一方面来剖析孔子的礼的思想。(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本论文具体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即绪论、孔子之“礼”的内涵、“仁”与“礼”的关系、探讨服饰观中的“礼”、结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课题的时代背景、意义,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方法,此部分内容是对本论

7、文大体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对整篇文章进行把握。第一章孔子之“礼”的内涵,主要介绍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概况,对其中孔子对“礼”的要求做了说明,指出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周礼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第二章讲述的是“仁”与“礼”之间的关系,主要介绍了仁与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结合孔子的言论论述了仁是礼的支撑,礼是仁的具体呈现。第三章是探讨孔子服饰观中的“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里的一部分,服饰是对“礼”的一种立体再现。孔子认为一定要重视周礼里的服饰要求,它可以让人们具体地去把握礼的精髓。笔者收集了一些书籍里孔子对服饰的言论并进行分析,结合孔子思想,通过举例论证不同场合

8、、不同时节要穿着合适服装的重要性。第四章是讲述孔子服饰观的影响,并作出结论,充分论证孔子的服饰观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从古至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思想,提倡礼仪形制规范是为了达到克己复礼的目标“仁”而做准备的,而服饰则是让人们追求和发扬“礼”的精神的最有效的利器。根据上几章的阐述,总结出孔子的服饰观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礼”的内涵,在遵循周礼的同时也有一定变通,肯定了“礼“的存在意义。本篇论文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朱子学、儒家礼学思想方面的相关理论,通过考察古籍、辞书,借鉴今人著作,从理论出发,通过对孔子服饰观的分析,力图说明孔子的服饰观和礼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并且对今人后世

9、的服饰观具有深远影响。二、 孔子之“礼”的内涵说文解字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2P456“礼”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密切交流的基本要求,问候、告别、宴席应酬、日常交流、婚嫁、丧事、祭祀,无一不体现礼的重要性。“礼”划定了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位置,确定了各个团体里各个成员的工作,也划分了人们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礼”是一个日常生活概念,人们需要遵循礼所制定的规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孔子一直很推崇周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君主治理国家、民众遵纪守法的准则。子曰:“夏礼吾能而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

10、P63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遵循周礼是因为夏、殷两代的礼制因为文献不足而难以考证,而周代的礼制则是借鉴前两代的礼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备。所以其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P65,孔子对礼制进行了一番严格的考察和比较,最后选择遵循周礼。礼是人的生活形式和节奏,是人们循着以达成生活美好秩序的分寸和尺度,其内涵在朱子学中就是“理”。礼即天理在人世的具体呈现,朱子界定“礼”时说“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3P89,说的就是此意。而人的生活秩序的建立是以诸种伦理关系的处置为核心任务的过程,伦理关系中,首出者、最重要者就是亲子关系,孝就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法则、规范,这些原则、规范就是礼的

11、表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p55孔子认为,礼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具体化,如果不能实践礼,也就无法表现出伦理道德的内容。如何为孝?活着的时候按礼侍奉,死后按礼安葬、以礼祭祀。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正确行事的前提便是礼。春秋时期的割据混战,各霸主开始逐渐争夺周王的权力。“礼”离人们越来越远,从四书章句集注和其他相关文献中可看出,孔子认为,礼制的破坏是社会秩序混乱、天下无道的主要原因。身为上层建筑的建构者的达官贵族是礼仪的实施者,社会统治阶层对礼的认知与实践程度对礼仪之道能否行天下起着至关重要

12、的作用。但是分割局面产生后,贵族对礼的教养并不重视。论语季氏载孔子对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3p175说明了如果不学习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上,人们并不遵守礼,但是孔子依然坚持主张保留礼仪的形式。他认为,只要礼仪存在,就一定有恢复的机会。“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P66礼的本质是天理,即天地自然的条理的社会化呈现。人遵行礼法不是为了表现而去遵循礼,礼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要求,万事礼先行。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在推崇周礼的同时,又认为应该有所变革,“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13、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3P175孔子认为,在继承周礼的同时,也应该有所损益、变革。夏礼经过损益变成殷礼,殷礼经过损益变成周礼,那么周礼经过损益也会形成新的礼制,这是根据历史规律总结出来的。历史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损益、变革有助于人们改变旧的不好的习俗,从而产生新的有利的体制。对传统形式礼制的改造,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光注重表面形式,还要注重内在实质, ,应该“为国以礼”31P126和“以礼让为国”3P71,将礼用于百姓,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孔子希望人们能够依礼行事,对当时人们只是重注形式提出了批评。“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P62奢,奢侈、奢

14、华,意思是,礼,与其奢侈铺张,宁可俭朴;丧礼,与其礼仪周全,不如内心真正的哀戚。“礼”需要人们做到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形下,表现适度合宜。孔子所主张的礼仪是将礼制与情感相结合的,在表现礼节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的铺张浪费,遵循节俭、朴实的原则。不能光是顾着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礼节的重视,但内心情感的流露却被忽视了。孔子思想里面的“礼”所主张的是个人内心的自我完善,做到善良、美好。孔子认为人们践行“礼”,应该是内在感情自觉指引的,而外在形式处于次要地位。内心本来就认同礼而尊崇礼的人,是不会做出一些僭越礼的行为的。礼之精神实质就是“敬”,即警惕、畏惧、慎重、认真。孔子之前的周代是礼的盛世时期,但

15、到了孔子的年代,礼制遭到破坏,面临被人们遗忘的危机。很多士大夫贵族知礼而不执礼,孔子却极力赞扬周礼,将传承周礼作为自己的重任。孔子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保护周礼,并且对于当时人们知礼不用的态度,极力想要帮助改变人们对礼的态度,如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贯彻这一理念,让学生们去学习礼、遵守礼。同时,他也丰富、深化了礼的内涵,在原有的周礼基础之上建立了孔子的“礼学”。三、“仁”与“礼”的关系(一)“仁”“仁”,从二人,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也就是说,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法则的内在依据,孔子最注重的就是“仁”,孔子的言论中,多次提到“仁”,孔子的“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人爱人是孔子思想里最基本

16、的要求,是“仁”的思想里面的重要的一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3P55爱人,仁之施。樊迟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仁德。孔子说,爱人就是仁。爱人就是对别人的关爱。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是仁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既表现了对自身的关心、爱护,也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爱人并非是一套空洞的理论,爱人首先就是要爱自己的亲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P48是说,人要孝敬父母、尊爱兄长,遵循上级的指示。君子要务本,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了,孝顺父母、尊爱兄长,是做到仁的根本。所以说,仁并不是远得不

17、可及的,它表现在每个人的基本日常生活中。家人是我们最先接触的群体,所以当人具有行事能力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自己与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所以,孝敬父母与否,尊爱兄长与否,直接反映出了将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态度。“亲亲”之爱,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感情要求。爱家人之后是爱众,孔子认为除家人之外,还要与人相亲相爱、友好相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3P92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广泛救助、普遍施舍的君王,岂止是仁,可以称之为圣了。所以要泛爱,不能仅仅是顾着自己。但是爱人并不是没有选择、一味地爱人,是要分情况、分人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P

18、69,只有仁爱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憎恶人。有仁之人,并不代表着可以无条件的地去爱一切的人与事物。仁者可以有所爱,也可以有所不爱。面对一些不仁的人事,爱人并不能够解决问题。仁者不仅要有所爱,还要有所恶。其爱、恶的态度也要表现鲜明。从仁德角度出发,按照合理的方式去爱、恶的人,才能说是君子。2.为仁之方仁者爱人并非只是情感的流露,更应该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孔子认为,“仁”所要求的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之道。关于“忠恕”的具体内容,孔子曾对曾参说过,即“吾道一以贯之”3P92,“忠恕”而已。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P134,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P9

19、2。意思是,一个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应该强迫别人去做,进而在完成自己的事业时候应该想到别人也应该如此,因而帮助别人也达成其事业。总之,在社交过程中,自己应该本着体谅、理解、尊重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从而在立己时不至于损人而是立人,在达己时不至于损人而是达人,这就是“忠恕”的精神。孔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忠恕”之道就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因此“仁”的关键是爱人,别人的欢乐和痛苦要能够在自己心中引起共鸣,只有具备了“爱人”之心,才能充分尊重对方、体谅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忠恕”之道。因此,“爱”是前提,“忠恕”是准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仁”的伦理内涵。孔子认为,把“爱人”和“

20、忠恕”贯彻到社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切都属于“仁”的范畴,在他看来,孝悌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符合“仁”的行为。因为“爱人”即“仁”,而爱人是从对于亲人之爱开始的,所以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P16,孝悌即是对于亲人之爱,那么推己及人,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就会表现一系列符合“仁”的要求的行为和道德。(二)“仁”与“礼”从孔子的言论及相关著作中可以看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里的两大核心理念,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仁是礼的内在支撑,礼是仁的具体体现。从政治建设来看,“礼”是很重要的,它确定了社会结构,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建构,“仁”保证“礼”正常施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

21、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P132所谓的“克己”便是约束自己,所谓的“复礼”就是实行周礼,而复礼的具体要求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P132只要大家按照周礼的要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让自己的道德行为正直,与当朝的政治规范相配合,那也就可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状态。但是所谓的为仁,是人民自愿实施并遵守的,而非在统治阶层高压政策下被迫执行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闻右尹子革讽祈招之诗而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克己复礼,仁也。”467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引用古礼,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朝代,只有重新整顿社会秩序,拾

22、起原有的周礼,建立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才能够达到“仁”。礼的精神实质是敬,而敬的表达的一个方面就是言语面色的庄敬严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P48是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P179说明礼的敬意的表达充分与否不以外在的物质的多寡为判断标准,因此仁者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供给的多或寡为自己是否克己复礼以归于仁的前提条件。不是勉强去做与仁德有关的事情,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做,因此外界并不能对其美好的德行产生什么影响。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P69孔子的意思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之中,也不

23、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P4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P145礼的目的在于社会良好秩序的达成,故礼也是刑名制度即国家种种制度的总名,因此孔子告诉仲弓在处理政治事务的时候要慎重、恭敬,这就是礼的体现。而出门、使民的社会行为、政治行为同时又是处置众人之事,处理众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内在根本原则是仁,则仁和礼的内外本末关系就很清楚了“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3P43,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他就不会正确

24、对待礼。如果不具备仁德,那他就无法施乐。孔子以仁爱精神来统摄礼乐的主张,将“仁”看作是礼的本质内容和基础,使礼在推行的过程中被赋予人性的精神。 “仁”是孔子思想里面的核心部分,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依据,两者互相支撑。仁不能完全独立,受到礼的制约,与礼处于一种相系的状态。总体来说,仁较礼更为整全、根本,并对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够取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仁是内里,礼是形式,二者必须相结合,才有价值。四、探讨服饰观中的礼(一)孔子服饰观的核心“礼”孔子十分重视服饰的作用,认为服饰是体现一个人美好德行的一种重要工具。“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25、,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3P195正衣冠是让君子保持自己仪表庄重从而受人敬重。正衣冠是君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礼节,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个人形象的自我完善,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应该严格恪守礼。再结合孔子集语中大戴礼劝学中孔子的话语来看,“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4P39作为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在与人接见时不可以不重视着装打扮。不打扮就没有好的仪貌示人,没有端庄的仪表就是对人的不敬,对人不敬就是没有礼节,没有礼节就不能立足社会。可见着装在社会上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职能,在社交礼仪里起着至关重

26、要的作用。服饰作为文化里的一部分,是一种显性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但是,人不能光顾着外在服饰搭配而忽视内在,要做到内外兼修。孔子认为个人涵养和个人的着装要一致,以此来体现君子品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P98“质”是质朴,朴实,是人具有的内在本质,“文”是人后天形成的文化修养,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很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很虚伪。只有质朴和文采相结合,配合得当,才是君子。朱子说:“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3P119文和质都

27、很重要,但是质更重要,就像甘甜的东西依然可以和其它的调味混合,白色的东西也可以染成其它颜色。如果文胜过质,那么本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虽然要注重对后天个人素质的培养,更要保持先天个性的质朴。由此看来,在孔子看来,注重服饰的穿戴是对人表示尊重和自重,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态度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服饰是体现君子态度的重要标识之一,服饰虽然主要是一种生活物质供给和技艺表达,但其根本处反映的确实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古代服饰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突出的是等级秩序的意识和观念,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等多方面文化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二)孔子服饰观对周礼的

28、继承礼起于俗而定于尊,完备的礼制来自于完备的社会组织。自西周建立后,周公便对原来的礼制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对人们的行为起了指导、规范作用。在这其中就包括对服饰着装要求的改造,所以周代也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古代书籍里有很多关于该时期服饰的记载。各种礼仪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应运而生,具体反映在服饰上,周礼规定在不同场合需要穿不同的服装。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古代社会的服饰文化。一直尊奉和维护周礼的孔子,其态度也体现在服饰上。比如在何种场合下要如何穿戴,在不同时节要选择何种服饰,同时也要

29、注重服饰色彩。一系列的要求都遵循着前代礼制的原则,其表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是从服装颜色来看,“君子不以绀陬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3P119意思是说,天青和更偏黑些的是祭服的颜色,不能用来做成领口和袖口的饰边;青、赤、白、黑、黄五色属于正色,而红色和紫色不属于正色,又过于艳丽,所以不仅不用来做正服,而且也不应该用来做家居服。当天气炎热,夏天来临的时候,在家里要穿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要出门的时候,也应当加上一件外套,以免袒露身体而失礼。服饰的颜色要相匹配,黑色的羊羔裘配黑色上衣,白色鹿裘配素色上衣,黄色狐裘配黄色上衣。对服饰颜色的

30、重视,是因为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与“礼乐”有很大关系。二是从对君主态度来看,“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3P120孔子患病躺在床上的时候,国君前来看望,孔子便将头朝向东躺着,因为没有办法将朝服穿在身上,他便把朝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子。这反映出了孔子即使是身体抱恙,也会注意自己的着装,以此来表示对君主的敬意。三是从其日常生活来看,“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3P120斋是指斋戒,明衣是指斋前沐浴后穿的干净的衣服,布是指葛布。在这儿是说,当人在斋戒沐浴的时候,应当穿用葛布做成的干净浴衣。易经系辞斋戒为“洗心曰斋,防患曰戒”5P65,孔子认为斋戒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情,

31、一定要认真对待。因此对斋戒穿的浴衣要求干净、用料讲究,整洁身心,以此来表示对祭祀和行大礼等场合的庄重虔诚。最后再从丧事方面来看,“羔裘玄冠不以吊。”3P119羔裘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羔裘如濡,洵职且候。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羔裘宴兮,三英粲兮。”6P19羔裘就是羔羊皮裘,在古时作为朝服,诗中具体的描写了羔裘的质地润泽光滑,豹皮装饰鲜艳漂亮,表现官员的正直和勇敢。玄冠是诸侯朝服冠名,羔裘、玄冠在古时都被用作吉服,所以是不能穿着去吊丧的,表现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礼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服饰礼仪,是礼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孔子对“周礼”的认同。孔子尊奉礼仪,不仅是在言行上,也通过实

32、际行动表现出来。孔子的服饰观就是生动的例子,服饰的款式、颜色等一系列都是根据礼来选择穿戴的。他对周礼的推崇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从而表达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并时时刻刻以此作为君子的标准。(三)孔子服饰观的变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孔子的服饰观并非对周朝服饰礼仪的一味尊崇。就如他对待周礼的态度一样,有所采纳,也有所损益,他的服饰观也有对已有服饰制度的改变。一是认为服饰用料可以从节约的目的出发,不用大肆铺张浪费。“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3P109麻冕是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纯是指黑色的丝绸。朱熹注:“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3P109古时制作礼帽需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麻布细密难成,制作麻冕很费工,相比之下,用丝则节省了很多。所以孔子觉得,虽然用麻布做成的礼帽符合礼制,但现在人们都用黑色丝绸来代替,比过去要节省了很多工夫,所以他很认同这种做法。这表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