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40KB ,
资源ID:46911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911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皮肤性病学主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皮肤性病学主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

1、中医皮肤性病学主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专业实践能力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一、总论(一)皮肤病常用的针灸疗法1、梅花针疗法【概念】是以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适应症】梅花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等。2、火针疗法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

2、的治疗。3、三棱针刺血疗法、刺络拔罐法三棱针疗法:操作方法一、针具三棱针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三面有刃,针尖锋利。针具使用前可用高压消毒,也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分钟。二、刺法根据病情及部位的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1.点刺法:手持三棱针,对准所要放血的部位或络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随后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让血液流出,并可轻轻挤压穴位,以助排血。随后,以消毒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破治疗部位的小血管,挤出少量血液。3.丛刺法:用三棱针集中在一个较小的部位上点刺,使之微微出血。4.散刺法:用三棱

3、针在病变局部的周围进行点刺,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可刺1020针以上,针刺深浅须依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由病变外围向中心环形点刺,达到祛瘀生新,疏经洛络的目的。5.泻血法:以橡皮管结扎于针刺部位上端,令局部静脉充盈,左手拇指按压于被刺部位到此为下端,局部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血液流出,亦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三、强度与疗程三棱针疗法强度与点刺的深浅、范围以及出血的多少有关。病情轻的、范围小的、体质差的患者,宜采用浅刺、少刺、微出血的轻刺激。反之,病情重的、范围大的、体质好的患者,应采用深刺、多刺、多出血的强刺激。疗

4、程也要看出血多少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浅刺微出血,可每日2次或1次;如深刺多出血,每周可放血23次,可每隔12周放血1次。禁忌症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慎用头针治疗。注意事项1.有自发性出倾血向者,不宜使用本法。2.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不宜采用本疗法。刺络拔罐疗法:概述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拔罐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载录。本世纪70年代开始,本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基本内容一、分类1.局

5、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二、治病机理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操作方法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

6、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

7、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注意事项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按语本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实、适应证广、见效快速等优点,所以历来就一直广为应用,并发展至今。4、穴位注射疗法这是利用某些注射药制剂(包活西药及中草药制剂)在一定穴位上

8、作肌肉注射的治疗方法。注射量为一般肌肉注射量的l/101/2.操作前先进行局部消毒,在针刺入适当深度后,只用小幅度提插,不要捻转,使局部产生“得气”感觉后,再慢慢将药液注入。5、艾灸疗法适应症常用于痹症、虚寒性胃肠病、遗精、阳萎、气喘、婴儿腹泻、中风脱证、虚脱、晕厥、胎位不正、慢性肿疡、神经性皮炎、湿疹、胃下垂、脱肛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禁忌症高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和里实热证,一般不宜用灸疗。方法及内容1.根据所灸穴位,指导患者摆好体位,体位选择要以能较长时间治疗为原则。2.艾条灸法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

9、宜,一般每处灸5-7min,至皮肤红晕为度。3.艾炷灸法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顶端,燃至患者有灼热感即取下,另换一壮,一般连续灸3-5壮。间接灸:即在艾炷下放姜片、蒜片、附子饼、盐等施灸。4.温针灸法:毫针留针过程中,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5.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常与体针疗法配合应用。注意事项1.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2.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与烧坏衣褥。使用温针时,可用硬纸片剪一小孔,套住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火直接掉落于皮肤上。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3.艾炷灸容易起疱,

10、应注意观察,如已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经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抽出,外涂甲紫,再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妇女妊娠期间,小腹及腰骶部不宜施灸。二、病毒性皮肤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71型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诊断要点(1)潜伏期3-5天。前驱症状可有发热、头痛、不适等。(2)发病时以口咽疼痛为最突出,患儿经常拒食。发热多在38.5以下。发疹在口腔及手、足部位均可出现。口腔中以颊粘膜最多见,次为舌、硬腭及牙龈等处;扁桃体上少见。*粘膜初期

11、为红斑,然后变为疱疹,迅速破溃,故常见浅表溃疡面,底呈灰黄色,周边充血。*皮疹在口腔粘膜病变的同时或晚1-2天出现。以手、足最为多见,亦可见于臀部。手、足部以疱疹为主,色灰,呈卵圆形椭圆形,米粒或豌豆大,周围有红晕,质地较硬,多不溃破。以指(趾)背面为主,数量不多,少者3-4个。*如掌跖部发疹,其数量可达数十个,疱疹不痛不痒,3-4天内吸收,成为樱红色斑点,幼儿多见臀部发疹,主要为斑丘疹。(3)肠道病毒71型所致者,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1岁以下幼儿为主。症状多发生于发疹后2-4天内,可有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有时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或弛缓性瘫痪。(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但亦可低至4

12、109/L以下或10109/L以上。疱疹底部刮片检查,可见胞浆内包涵体。有条件者可作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中和抗体最为精确可靠。补体结合实验特异性较小。病机手足口病的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肺属卫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脾属土,司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水谷之海,开窍于口。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证候轻浅;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甚心阳欲脱,危及生命。辨证论治(一)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

13、,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二)湿热壅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三、病毒性皮肤病(一)黄水疮(1)临床表现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

14、见于27岁儿童。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1.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2.非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

15、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2)辨证论治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1)内治暑湿热蕴证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暑利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若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金钱草。脾虚湿滞证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治法:健脾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2)外治局部治疗

16、原则:解毒、收敛、燥湿。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45次。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3)外疗治法黄水疮外治疗法: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燥湿。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45次。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17、。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二)丹毒(1)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发病前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洪数或滑数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若因热毒炽盛而显现紫斑时,则压之不退色。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及棕黄色,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紫癜、瘀点、瘀斑、水疱或血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

18、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臀核可发生肿大疼痛。抱头火丹如由于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再见两眼睑肿胀不能开视;如由于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之上下前后,再肿及头角;如由于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肿及项部。流火多由趾间皮肤破损引起,先肿于小腿,也可延及大腿,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下肢皮肤肿胀、粗糙增厚而形成大脚风。新生儿赤游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本病若出现红肿斑片由四肢或头面向胸腹蔓延者,属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若火毒炽盛易导致毒邪内攻,出现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则危及生命。(2)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

19、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20、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2、鉴别诊断1.发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会反复发作。2.接触性皮炎有过敏物接触史;皮损以红肿、水疱、丘疹为主,伴焮热、瘙痒,多无疼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3.类丹毒多发于手部,有猪骨或鱼虾之刺划破皮肤史,红斑范围小,症状轻,无明显全身症状。(3)中医辩证丹毒的中医辩证:(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

21、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二)肝脾湿火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肝泻火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三)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

22、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四)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23、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4)外治疗法丹毒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治则。发于头面者,须兼散风清火;发于胸腹腰胯者,须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须兼利湿清热。1.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2.外治外敷法。砭镰法

24、。四、真菌性皮 肤病(三)白秃疮、 肥疮1、肥疮肥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毛发真菌病。因其后可发展成秃,故又名秃疮,俗称“堆砂胡痢。”其特点为蜡黄、松脆、鼠粪臭的癣痂,易形成秃疤。多发于儿童,流行地区成人也被累及,家庭成员或邻居均可患病。诸病源候论。赤秃候中说:“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故谓之赤秃。”这是类似“肥疮”的最早记载。以后诸家均有所发挥。外科启玄。肥粘疮说:“小儿头上多生肥粘疮,黄脓易暴。皆由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有剃刀所过。”邹五峰外科真诠肥疮中把本病另列一节,症状描述更为确切,如:“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乃真阴不足,阳火上浮所致初发小吻,瘙痒难堪,上结黄

25、痂。”肥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发癣中的黄癣。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腠理不密,感染风邪湿毒,蕴蒸上攻头皮,凝聚不散,以致气血不潮,皮肤干枯而成;或油手抓头,或枕头不洁,或理发工具不干净,接触传染而得。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许多兰毛癣菌所引起的头皮和毛发感染。(辨病)临床表现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痂,有毛发穿过,逐渐蔓延扩大,增厚形成粘着棕黄色污秽厚痂,如松脂,又如堆砂,外观呈碟形,边缘稍隆起,中央微凹陷,常有23根毛发穿过,称为黄癣痂,为黄癣菌与头皮碎屑所组成,这是本病重要的临床特征。黄癣痂不易剥去,将痂剥除后可见潮红的湿润面。此痂逐渐扩大、增多或相互融合,结成大片的黄色厚痂,往往散发出类似鼠粪的臭味,这也是本

26、病的特征之一自觉瘙痒,病变多先由头顶部开始,逐渐向四周扩大,可侵及整个头皮,但头皮四周约lcm左右宽区域不易受累,所以该处毛发健存。头发枯黄失去光泽而且容易拔出,并逐渐脱落,日久成秃,留有萎缩性疤痕,头发永久不再生。其上残存少数毛发,虽不易折断,但易于拔出。病程缓慢,多由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人。少数糜烂化脓,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有的侵犯面、颈,仅有丘疹和少数鳞屑;亦可累及指(趾)甲,使甲板混浊、变形,甲板游离缘下可见到黄癣痂。镜检:发干内有多数菌丝和排列成行的关节孢子。诊断要点儿童成人皆可发病,但以儿童多见。皮损初起在毛发根部生成小脓疱,溃后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溃疡。脓液干后,结成蜜黄

27、色脓痂,痂缘翘起,中央凹陷如碟状,有残发贯穿。痂质脆,捏之如豆渣,有鼠粪臭气。病发干燥无光泽,逐渐脱落。病程缠绵,如不及时治疗终生难愈。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不再生发。鉴别诊断白秃疮(白癣)病发容易折断。到青春期可自愈。不发生成片的萎缩性疤痕。脓癣毛囊性脓疱形成肿块,上有多个排脓口白疕(银屑病)在红色的斑片上,有较厚云母状的银白色鳞屑,头发不脱落,不发生秃疤。湿疹有水疱、糜烂、流滋、结痂,局部瘙痒,无继发感染。一般不脱发。辨证湿热内蕴证糜烂结痂,红肿痒痛,渗出脓水,头痛身重,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内治法辨证论治为湿热内蕴证,治宜祛风杀虫,清热渗湿。方用苦参丸加减。常用药物:地丁、苦参、野菊花、金银

28、花、连翘、山栀、黄芩、半枝莲、半边莲、土大黄等。西药治疗服灰黄霉素,成人每次服用02g,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按体重每日每kgl0-15mg,分23次服,疗程3周左右。亦可使用酮康唑、伊曲康唑。外治法本病治疗宜采取剪发、洗头、擦药三步治疗法剪发治疗期间,每10日剪1次。洗头用热肥皂水,或10明矾水,或用鲜侧柏叶煎水,每日洗1次搽药5硫磺软膏、水杨酸软膏、一扫光或雄黄膏,早、晚各搽1次搽后应戴帽子或裹以毛巾,持续用药12个月。 预防与护理患者用过的梳、帽、枕巾等物要煮沸消毒。加强对理发室的管理和工具的消毒。平时勤洗头和保持头皮清洁。(四)鹅掌风、 脚湿气1、临床表现1.鹅掌风临床表现1.糜烂型:

29、多为潮红的斑块,边缘清楚,糜烂湿润,时有流滋,白皮翘起。部分患者发生在指间,重者指部稍有肿胀,容易因搔抓引起化脓而致附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肿痛。2.水疱型:皮下小水疱,散在或簇集,不久破壁破裂,叠起将脱白皮,中心已痊愈,四周续起疱疹,是本征的特征。初起多在指端的腹侧或手掌之中,多数不断蔓延,指端损害可侵及甲板,形成灰指甲;手掌损害可延及手背及腕部,呈边缘清楚,中心有自愈倾向的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形斑片,多伴有小片的潮红或脱屑。3.脱屑型:仅有鳞屑和皮肤肥厚、粗糙,有时发生皲裂、疼痛,冬季则裂口更深,疼痛更重。继发感染化脓者,红肿热痛明显。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使病程延长,经年不愈。自觉瘙痒,秋冬

30、季节皮肤肥厚、干燥,发生皲裂、疼痛,手掌手指失去弹性以至屈伸不利。大多数失在一侧手部起病,以后再传染到对侧而左右对称。少数亦可长时间仅一手发病。2.脚湿气临床表现开始在趾缝间发病,后蔓延至脚趾。临床上可分为糜烂型、水疱型、脱屑型,但水疱糜烂,角化过度等皮损往往同时存在。其中以糜烂型、水疱型损害为主。发病常先在足部一侧,以后侵延两侧。1.糜烂型在第3第4趾缝间潮湿、糜烂,覆以白皮,渗液较多。将表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亦可在其他趾间发生皮损,伴有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渗出血水为度,并有特殊臭味。2.水疱型初起为皮下小水疱,四周无红晕,有抓痒感,数天后水疱吸收而隐没,叠起白皮。如感染毒气,水

31、疱变成有红晕的脓疱,并且引起疼痛及灼热感。另一种初起亦为水疱,以后发展为圆形或环形边界清楚的褐色斑片,患处皮肤变厚,皱纹深而阔,入冬产生皲裂。3.脱屑型多发生在足跟或趾旁,亦有在足底、足侧或趾间者。损害为鳞屑不断剥脱,角质层增厚显著,洗脚时可刮下一层白粉样物质。以老年患者为多。其中糜烂型和水疱型常可继发感染流火(小腿丹毒)、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或足丫化脓,肿连足底足背等,致使腹股沟淋巴结肿痛,并可出现恶寒、身热、头痛骨楚等全身症状患者发高热时,因不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足癣常可好转,热退后足癣又复发。2、诊断与鉴别诊断脚湿气1.诊断要点男女老少均可患病,但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尤以长期从事潮湿环境工作者好发。好发于足跖及34趾缝间,可双侧发生。皮损初起为小水疱,甚痒,破溃或吸收后可出现脱屑。一般以水疱,糜烂多见,并有特殊的臭味。易伴发下肢丹毒及红丝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