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3.48KB ,
资源ID:4677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77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华工业园区.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华工业园区.docx

1、金华工业园区金华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发展规划,对于我市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浙中城市群,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并与金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金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金华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金华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各县(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等规划相衔接。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我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发展

2、主导方向与布局导向,指导重点园区整合提升,力求使开发区发展与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和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 一、我市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园区化战略,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十五”建设目标,开发区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活力最强、吸引外资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区域。开发区的发展为我市产业集聚提升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了平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开发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2005年,我市开发区完成销售产值926.04亿元,

3、比2001年翻了三番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68.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5%。 截止2005年底,全市开发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51.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00.4亿元,入区企业8038家,企业完成固定资产实际投入647.13亿元,引进境外企业479家,引进外资11.1亿美元,建造标准厂房315.3万平方米。形成了以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龙头,50多个重点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的开发区发展体系。其中金华、义乌、永康开发区的年工业产值均已超过100亿元。 2005年,我市开发区入区企业平均经济密度达到15亿元/平方公里,每亩纳税额达到3.1万元,工业集聚度和产出率正逐

4、年提高。 2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依托开发区,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汽摩配、轻工纺织、五金工具、医药化工、电子材料、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几个比较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先后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6个。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05年,我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集群有48个,其中10-15亿元的有34个,50亿元以上的有6个,五金产业、小商品制造中的纺织业等已成为近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且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聚集各类工业企业14万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 金华开发区形成了以青年汽车集团公司和今飞机械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汽摩配产业,成为市区工业的

5、重要支柱产业;小商品产业群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针织内衣、针织袜业、塑料制品、文体用品、彩印包装、皮具箱包、手工艺品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通过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达260亿元,出口额达1700-2000亿元(以集装箱出口货物价值估算),且辐射带动了浦江、武义、兰溪及金华市区。永康开发区聚集了1000多家五金行业企业,其中9家为全国行业龙头企业,12家为大型集团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3开发区成为城镇扩张的主要功能区。 开发区构筑了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提供了大量社会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市人口集聚和城市化步伐,不少开发区已成为城市的新功能区。

6、金华开发区已经成为金华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婺城新城区和金东新城区成为市区新城区建设的重要两翼,金西开发区、金东开发区建设,完全按一个新城设计,当地农民共享城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居住质量;义乌开发区吸引了12万外来人口就业,是当地人口的2.7倍。截止2005年底,我市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151.3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3个金华城。 4开发区成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域。 2005年,我市开发区入区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01年的6倍;累计入区企业数由2001年的1071家上升到2005年底的8038家;吸纳外来投资资金33.38亿元,其中引进境外资

7、金3.43亿美元,占全市的75%。开发区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升了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信心,同时开发区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阵地。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市开发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和优势。 (1)产业大转移的机遇。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进程的加速,制造业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承接“世界制造业”的理想之地;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正在向“三小时”以外的长三角城市和地区延伸。对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空间宽广和极具潜在优

8、势的金华来说,无疑具有新机遇、新挑战,金华完全有条件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发区必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承接产业转移也必将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我市区域发展新阶段和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市已进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调整特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拓展,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的溢出趋势日益明显,跨区域组合生产要素能力增强,利用国内外、市内外资源、市场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职能转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人才、信息

9、、技术等要素的获取优势进一步显现。从全省看,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地处浙中的金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将赋予更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我市“十一五”的发展将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也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3)专业市场的优势。金华是市场大市,已基本形成以大型专业市场为龙头、中小型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较强。2005年,我市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达387个、市场交易额899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市场有39个、超百亿元市场2个。金华商城、东阳建材城、浦江水晶城等一批专业市场也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信

10、息平台和创新平台。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市场规模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工贸联动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特点。 (4)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我市民营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占整个工业经济的九成以上。到2006年末,我市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776亿元,民间资金十分充裕。 (5)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潜在优势。我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条件良好,产业空间宽广。市域内土地面积为10918平方公里,在全省仅排在丽水、杭州和温州之后,位列第四;耕地面积每万人368.7公顷,位列全省第五;市域内拥有丰富的黄土缓坡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的后备资源相对宽裕,这将成为我市开发区十分重

11、要的发展要素资源。 (6)交通枢纽地位提升优势。我市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通向南方和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浙赣铁路横贯全境,金温、金千铁路交汇接轨,形成“十”字型的铁路枢纽,铁路枢纽地位仅次于杭州;杭金衢、金丽温、甬金、临金、台缙、诸永六条高速公路交汇金华,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浙中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而且基本完成了与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网”和东南沿海大通道的对接。现代化条件下的交通信息条件,使我市与上海经济圈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并将进一步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这对推动地区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7)形成了促进开发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市各级党委、

12、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导向明、效果好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人心,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主要载体,各级政府进一步创新了发展理念、管理体制和服务方法,走上了集聚集约发展服务之路,推行“授权管理、封闭运行”的方法,实行“一个窗口”审批、“一个口子”收费,完善了全程办事代理制。 2主要挑战。 (1)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偏低,产业内缺乏具有跨国、跨地区经营特征的大企业、大集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尚处于借助增量结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时

13、期,经济发展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任务较重。 (2)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我市开发区发展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圈多建少”、“圈而不建”的现象依然存在,投资强度、经济密度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优惠政策和低廉的要素成本吸引外来投资。利用外资总体质量不高,引进的项目总体上还是以“低、小、散”项目居多,对提升产业层次的作用还不突出。 (3)开发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与企业需求以及城市功能要求还不协调。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势弱化,办事效率不高,企业办事难现象还客观存在。 (4)要素资源瓶颈制约亟待解决。由

14、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开发后备资源的减少,建设用地紧张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显得明显不足;由于土地出让面积大幅减少,银行收紧贷款,开发区建设资金普遍紧张。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发展,我市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城市群、建设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园区发展模式,

15、积极引导和促进开发区走整合、提升、发展之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高效,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生态型、示范型的产业集聚区,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城市化发展相促进原则。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在产业定位和布局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互动。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开发区集聚,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最终实现以开

16、发区发展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构建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突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坚持集群发展原则。集聚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和要求,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的先进生产组织方式。我市开发区发展要突出培育产业集群,把形成和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的立足点。要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特色平台、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招商选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几个能够统领金华发展、高成长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17、,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自主品牌,增强科技对开发区发展的支撑力。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结构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4坚持开放带动原则。 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改善开发区发展环境,构筑各类开放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主动接轨大上

18、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借助外来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开发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人、产业、城市、生态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积极开展开发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产业,建设绿色开发区。在资源利用上,更加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促进开发区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9、按照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构筑四大产业带,重点建设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本思路,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 2到2010年,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开发指标:全市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增加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亿元,新引进入园企业2000家,入园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 经济

20、指标:全市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销售产值超2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60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 效益指标:入园企业净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15亿元以上,建成区达产期综合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亿元以上,省级园区达到30亿元以上,税收贡献率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亿元以上。 集聚指标:形成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达到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50个,100亿元以上10个。10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区10个;100亿元大型集团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利用外资占全社会60%以上。 创新指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

21、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把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0个以上,争取有30个以上优势产品的销售量列全国第一;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环境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建成生态园区10个以上。三、产业结构布局 开发区发展重点培育以“一基地、两中心和五大产业区”为主体的8个销售收入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22、“一基地”: 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以金华市区和永康市为主要集聚区,依托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永康开发区和武义开发区等,重点发展豪华大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休闲车、重型卡车等汽车制造和汽摩配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产业影响的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一是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充分利用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重点制造豪华大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休闲车、豪华大吨位重卡、特种汽车、农用运输车、小型休闲车及摩托车等系列产品,重点培育好金华尼奥普兰和永康众泰两大品牌。二是整合现有的汽摩配生产企业,鼓励、支持金华市区和永康市等地有实力的汽车配件加工制造企业发展整车生产;积极引导汽车零配件生

23、产企业为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努力进入国内外汽车大企业的配套零部件采购体系,培育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汽摩配产业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加大工艺技术装备的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自主加工和创造能力,大力开发和生产体现汽车制造发展趋势的关键零部件、可形成出口优势的零部件、具有先进水平的部件总成,增加产品附加值;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汽摩配产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拓展。 “两中心”: 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产业核心,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依托义乌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金华开发区、金东开发区、金西开发区、东阳开发区、浦江开发区和磐安工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无纺布、针织内衣、

24、袜业、服装、毛纺、家纺、绣品、化妆品、皮具箱包、圣诞礼品、玩具、饰品、印刷品、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织带、拉链、水晶工艺品、挂锁等系列小商品。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优势,推动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加快转移,推动小商品市场优势向小商品加工制造优势加快扩散。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做专做精小商品,力求在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尤其是品牌化上实现突破,要在继续保持价格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差异性竞争的新优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在巩固国内市场强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日用小商品的主要供应地。 中国五金机械制造中心。以永康、武义和市区为主,依托永康开发

25、区、武义开发区、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和金东新城区等,重点开发生产高档电动工具、五金手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金属钢制门、精密刀具等五金系列产品,做大五金机械装备和小商品专用设备的制造规模。充分发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以及武义、金华市区现有五金机械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拓展产业链中高端,加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巩固提高五金机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规模在全国领先的产业地位,建成特色明显、优势较强的国内五金机械制造和加工贸易基地。推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取得美国UL、德国CS、欧盟EMC/CE

26、等国际安全认证,形成多品种、多规格、系列化的五金出口产品。 “五大产业区”: 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兰溪市和东阳市,依托金华开发区、金东开发区、金西开发区、兰溪开发区、东阳开发区等,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制剂、现代中医药等,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医药基地。仿创结合,巩固提高现有优势产品的竞争优势,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品和新型制剂,推动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产业化,同时注重发展医药器械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综合利用中药材资源,重点支持植物药提取,发挥天然药物、生物制药特色,发展一批新型中成药主导产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环境

27、污染少的含氟精细化工及延伸产品(包括高纯度制冷剂、氟塑料、氟橡胶、氟硅化学品)、高档涂料、新型农药等,建设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及国内重要的氟化工基地。加大传统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工行业的现代化改造。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新型节能技术、新型催化技术、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等先进技术,尽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注重清洁生产,着力治理结构性污染。 电子信息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和东阳市,依托金华开发区和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重点培育集成电路、微电子元器件、电子陶瓷、磁性材料、防静电材料、导电玻璃、石英晶体谐振器、硬质合金等中高端产品。顺应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

28、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形成基础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产业优势。力争将金华开发区建成国内重要的特色电子元器件基地,将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进而发展为国际性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 食品加工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兰溪市、武义县和磐安县,依托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兰溪开发区、武义开发区和磐安工业园区等,重点培育金华火腿、乳制品、速冻蔬菜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产品。按照“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要求,做强食品加工业。充分挖掘金华火腿等传统名优特产的经济、文化底蕴,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质量标准,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进一步发挥中国南方奶

29、牛之乡和乳制品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武义、磐安等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建设重要的出口罐头生产基地。积极培育贸工农一体化的食品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食品精深加工程度,加强食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新型建材产业区。主要集中在婺城区和兰溪市,重点生产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新型管材等产品。加快实现传统建材行业向新型建材产业的转型。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要求,合理控制水泥生产能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改造提升建材产业。提高水泥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机立窑,水泥散装率明显

30、提高。适应住宅现代化的要求,积极开发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发展多功能、轻型、优质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档装饰材料,大力开发PVC、PE和新型管材。 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区。充分利用金华区位交通、民营科技企业和大专院校的优势,以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和高教功能区为主要平台,加强与域外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集聚创新资源,主动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群。扶持培育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等新兴高附加值产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有利时机,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机电产品。加大运

3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广泛采用高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加工制造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工业制成品;发展各种嵌入式系统,实现传统产品的信息化改造。 四、产业带空间布局 按照“聚合主轴线、依托两市场、构筑四沿带、培育多集群、营造生态网”的空间发展策略,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局限,优化空间布局,发挥产业特色和优势,促进集聚发展,重点开发杭金衢、甬金、金丽温、诸永、浙赣、金温等高速公路及铁路、城际快速干道沿线区域,构建金兰、金义、义东浦磐、永武东等四大产业带。 一是金义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甬金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及03省道、金义东快速干道,实现金华义乌区际相向发展,打造浙中产业黄金轴线。依托金华市

32、区各开发区、义乌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等,还包括曹宅、塘雅、北苑、上溪、义亭和佛堂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汽摩配、小商品制造加工、针织服装、医药化工、五金工量具及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性商贸物流中心。 二是金兰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高速公路、330国道、浙赣铁路布局和婺江两岸开发。依托金华开发区、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婺城新城区、金西开发区、兰溪开发区等,还包括乾西、竹马、罗店、琅琊、蒋堂、雅畈、岭下、江东、女埠、游埠、马涧和梅江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豪华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专用车、重卡及汽摩配件产业、现代医药及中医药、氟化工等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棉纺织、电力能源、新型建材以及电子信息、应用软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浙中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重工业基地。 三是义东浦磐产业带。主要沿甬金、杭金衢、诸永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依托义乌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东阳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浦江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等,还包括黄宅、郑宅、郑家坞、白马、歌山、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