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3.40KB ,
资源ID:46712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712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docx.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docx.docx

1、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docx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 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的物质成份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出现;主要成份:氮、氧、二氧化碳、水,微量惰性气体。(1) 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低层大气中基本保持不变的成份。主要由氮、氧、氮组成,占大 气总体积的99.96%,还有

2、氛、氨、氮等少量稀有气体。(2) 可变组份: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通常情况,C02为0. 02%0. 04%, 03约0.01X106, 水蒸气低于4%,这三种成份因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C02含量猛增是人类活动 造成的。(3) 不定组份:大气屮可有可无的成份。如尘埃、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 属粉尘,氟氯炷(CFCs)等。一般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氟氯烧(CFCs)则使03层遭到破坏。不定组份来源于火山爆发,森林炎灾,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也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自然界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于海洋、

3、大陆表层,大气圈和生物圈Z屮。1、 海洋水。2、 陆地水(Continental water)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及冰川。(1) 地面流水沿地表流动的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根据水 源补给特点可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和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河流有稳定的补给 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在一定集水区域内,由大大小小的若干条河流所组成的水流系统称为水系,其中包括干流 和支流;每条河流和每个水系都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 流域。水系与水系之间以分水岭相隔。分水岭

4、是区分相邻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脉等高地,也 是流域的界限。如大别山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 水岭。*/(3)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水源主要來自地面流水和大气降水,通过 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的空隙下渗而保存在地表以下。岩石中存在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 是地下水能够储存、运动的条件。*/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自流水)三种基本类型。包气带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所谓包气帯是指潜水面上部岩石的大部分 空隙为空气所充满的部分。潜水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

5、表面称为 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是无压力流。承压水(自流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Z间的重力水。特征是具有较大水压力。(4) 冰川(Glacier)/*由积雪形成的,并能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陆地以上固体形式存在的水。以 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消融区),它们构 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形成于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雪线)以上的地区,气候寒冷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另外要有丰富降雪量和合适冰雪堆积的场所。类型:山岳冰川中、低纬度的高山区沿沟谷向下流动面枳小,厚度薄。大陆冰川(冰盾、 冰盖)高纬

6、度和极地地区冰市一个或数个积雪中心向四而流动分布而积广,厚度巨大。*大气的分层结构:按温度随高度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按照大气组成成分的混合状况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按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1) .对流层(troposphere)1强烈对流,.由此发生各种天气现象(风、雪、雨、云等天气现象);2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通常所说的尢气污染就是指此层。(2) .平流层(stratosphere)2含多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臭氧较重,下沉到平流层中),对生命起保护作用。占地 球臭氧量的90%;3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虽高度升高初时不变,后反而升高。(热源来自太阳短波

7、辐射); 4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十分缓慢,因此得幺。例如火山尘埃,可以在平流层 下部停留多年,使全球气温降低;5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高,很少气彖现象发生;气流平稳,是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3) .中间层(mesosphere)(高空对流层)1无臭氧,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下降,2出现空气的垂直对流,但空气太稀薄,又无水蒸气, 无风雨。3层的顶部出现弱电离现象,是无线电波的反射层。(4) .暖层(thermosphere)或电离层(ionosphere)2空气质点受太阳辐射和髙能宇宙粒子作用,温度迅速升高(500km达到1200 C),温差相 差很大;3氧、氨气等被分解,处于原子或离子状

8、态,故又称电离层,按电离程度可分为几个电离层, 各层反射不同波长无线电波,对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5) .散逸层(exosphere)(外逸层)1人造卫星轨道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成因大气的热量分布状况是产生各种大气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耍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到 达地球首先进入大气圈,平流层屮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屮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 收红外线,大部分可见光能穿透大气射到地面,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温度增高,也以电 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长波

9、辐射,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 化碳吸收,是低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2) 大气的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是大气层屮大规模气流运动。大气环流过程是全球大气热量交换、水分输送和能量 交换过程,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空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压分布不均匀,即在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空气在气压场中所 受的作用力)作用下沿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2)大气环流及成因: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海陆差异&地形大气运动攵杂,在全球尺度上对大气运行状态的时间平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分布规律,反 映全球大气大规模运动的基本状态和格局,称为大气环流。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 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出现气压差异,在气压梯

10、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 气坏流。气团一定范围内的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温度、湿度、透明度等)分布和变化均 匀,相对稳定,称为气团。(4)气旋与反气旋气旋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旋,也称低 气压,是气压系统屮的低压,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气旋的强 度一般用其中心气压值表示。气旋中心气压值愈低,气旋愈强;反之,气旋愈弱。由于气旋 的低层气流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产生,因而常伴有阴雨天气。按结构特征分:锋面气旋与无锋面气旋按地理位置分:温带气旋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有锋面结构,直径1000-2000km,

11、在西风带自西向东移。热带气旋:又可称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中国过去称为台风)反气旋: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在同一高度上,其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气压,因此也称 为高(气)压。反气旋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正好相反。*海水的运动的形成及定义海浪是海洋屮波浪现象的总称,是海水运动的最基本形式.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4 个要素。洋流又称海流。是大规模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洋流分布主要受盛行风、 海水密度不均,地转偏向力、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屿等影响。流动方向既有水平方向, 也有垂直方向。其中构成循坏流动的称为大洋坏流。赤道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下形成的强大漂流,它包括

12、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它起始 于大洋的东海岸附近,白东向西横贯各大洋,是一支较稳定的洋流。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作用下海水几乎全年向东运动的漂流。南极绕极环流是在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的表层大洋环流,它是世界大洋中唯一绕地球一周的环流。在它与西风漂流交界处,由于科里奥利力作用形成南极辐散带,深层海水上升。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而升高,海水涌上 海岸叫涨潮;海血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涨潮吋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吋 海水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称潮差。潮差大小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 最大时称大潮,反之称小潮。外部圈层大气水圈生物圈概念组成

13、其他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但丕规则.的圈层地球表层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是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水圈的水处于 不间断的循环 运动之中生物圈与大气、水圈和岩石圈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水的类型海洋水河淤1庚水湖J 廈水湖冰川M ;土壤T |浅层地下水水探层维下水第五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 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而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 质

14、。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地球外部的能源和地球内部的能源两种。地球外部的能 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地球内部的能源主要包括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 及化学能、结品能等。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來源和发牛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一)表层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又称外动力地 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H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 圈层一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运动与循环,使它们成为改造地壳表面或表层的直接动力 (即地质营力)。同时,在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的重力能与旋转能等也起着

15、 重要作用。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液、 固、气)分为3种情况:介质为液态(即水)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 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所以,由这些营力在表 层产生的作用分别称为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 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风的地质作用等。虽然表层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多种类型,介质条件差异其大,地质作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 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样的过程进行。 这几种作用既代表了表层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层地

16、质作用的主要类型。(1)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 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 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2)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 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 成新的地形。剥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3) 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來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 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

17、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 状态的时刻。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搬运作用是一种屮间过程。(4)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 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來的作用。沉积作用的场所常是能使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变化 的地方,如山坡脚、冲沟口、河口区、海洋、湖泊等(5)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 当的条件下,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如下(下页图)物理(机械)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f化学风化作用I生物风化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剥惋作用剩烛作

18、用 ;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按营力:1湖泊、海洋、冰川、凤的剥蚀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 搬运件用- (地面流水(片流、洗流、河流)、地下水、I按营八i湖泊.海洋、冰川.风的搬运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沉积作用沉积作用 (地面流水(片JK、洪流、河流)、地下水、按营力! I湖泊、海洋、冰川.风的沉积作用压实作用 成岩作用胶结作用I重结晶作用(二)内部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 球内部,但常常可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 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1) 岩浆作用是指在

19、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 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岩浆是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高温熔融体,并在巨大的压 力驱使下向地壳的薄弱地带运移,在其运移过程屮,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除岩浆自 身发生变化外,还对围岩产生机械挤压和使围岩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从岩浆侵 入到围岩(未喷出地表)并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当 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火山作用(喷 岀作用),形成的岩石称火山岩(喷出岩)。(2)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

20、包 括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 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较高的温度和 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常常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作用。(3) 构造运动是指主要市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变形、变 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 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O水平运动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挤丿玉、 平移或旋转等,有吋可使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位,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是指地 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它可以

21、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 迁等。岩石圈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常常表现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 内部地质作用类型可归纳如下:喷岀作用侵入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I混合岩化作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石圈板块运动I地震二、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因此被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同位素 的衰变速度通常是用半衰期表示的。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蛻变一半所盂要的时间。 可根据这种矿物晶体中所剩下的放射性元素(母体同位素)的重量(N)和蜕变产物(子体 同位素)的重量(D)的比例算出来。其中公式如下:t = 4 l

22、n( 1 + 2;A N 式中入为蜕变常数,与蜕变速度(T)有关。关系式为入=0. 639/T,通常是在实验室中测定;N、D值可用质谱仪测定。能够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 具有较长的半衰期,那些在儿年或儿十年内就蜕变殆尽的同位素是不能使用的;(2) 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3) 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來。三、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 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

23、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扌舌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经受 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 的老地层在下血,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血,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它 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 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 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置在 一起的地层的新老关系。(二) 化石层序律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之间

24、的新老关系,地质学上常常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确定。 不同时代的地层屮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屮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 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这就是 化石层序律或称生物群层序律。利用化石层序律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而且还可 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3)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不成层,也不含化石,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Z间以及 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 割律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

25、老。四、地质年代单位及地层单位的划分1. 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是以生物界及无机界的演化阶段为依据的,根据这种阶段的级次关 系,地质年代表中划分出了相应的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其小最主要的有宙、代、纪、 世,四级年代单位。“宙”是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性的无机界与生物界的重大演化阶段, 整个地质历史从老到新被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4个宙,每个宙的演化时 间均在5亿年以上。“代”是仅次于“宙”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性的无机界与生物界的明显演化 阶段。每个代的演化时间均在5000万年以上。“纪”是次于“代”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性的生物界的明显变化及

26、区域性的 无机界演化阶段。每个纪的演化时间在200万年以上。“世”是次于“纪”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生物界屮“科” “属”的一定变化。每 个纪一般分为早、中、晚3个世或早、晚2个世。2. 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它们是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的吋I可内所形成的地层。 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宙(eon) 宇(eo not hem) 5 亿年代(era) 界(erathem) 5000 万年纪(period) 系(system) 200 万年世(epoch) 统(series) 200 万年 如显生宙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显生宇;有些地区常因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

27、特征及构造运 动持点来划分地层单位,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包括群、 组、段3级。“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范围相当于统-系不等,有时甚至可大于系,群 与群之I可常有明显的地层不整合面分开;“组”是指岩性较均一或几种岩性有规律组合在一 起形成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常小于或等于统;“段”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反映组中 具有相同岩性特征的某个特殊层位。3. 地质年代表及其生物特征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依次简要介绍如下:冥古宙(Hadean Eon)具有“开天劈地”之意,是地球发展的初期阶段。太古宙(Archean Eon)是已有大量岩石记录的最古老地质年代,这一时期的岩石一

28、般是变质 程度很高的变质岩,这一时期的生物仅有极原始的菌藻类。元古宙(Proterozoic Eon)为较古老的地质年代,元古宙包括古元古代、屮元古代和新元古 代3个代。其中,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在我国被分为4个纪,由老到新依次为:长城纪、蓟 县纪、青白口纪、震旦纪。元古宙的生物主要为各种原始的菌藻类,包括蓝藻、绿藻、红藻 及一些细菌,还有少量海绵动物、水母及蠕虫等。显生宙(Phanerozoic Eon)是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生物以来的阶段,它包括地球最近5. 7亿 年地历史,其中时间由远及近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生物。(1) 古生代(Palaeozoic Era)意为“古老生物”吋代,包

29、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早古代是海生无脊动物繁盛的时代,包括三叶虫、珊瑚、海绵动物、 腕足类、笔石类、水母、海百合等。早古生代后期开始出现鱼类,到早古生代末期,原始的植物开始登陆,但主要是一些住海边 生存的半陆生低等植物。早古生代晚期出现的鱼类,在泥盆纪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泥盆纪晩 期逐渐演化成原始两栖类,开始了动物登陆的历史。石炭纪是两栖类的繁盛时代,石炭纪中、 晚期开始出现原始的爬行类。在二叠纪爬行动物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晚古生代,虽然海生无 脊椎动物仍较繁盛,但脊椎动物的发展表现更

30、为突出。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群的蓬勃发展,成 为其生物界的乂一显著特征。这一时期主要为蕨类袍子植物,泥盆纪时期开始出现小型森林, 到了石炭、二叠纪,各种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如节蕨、石松类、种子蕨、真蕨、科达类等开始 形成高大森林,为成煤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 中生代意为“中期生物”时代,分为3个纪,由老到新依次为:三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屮生代时期,鸟类、哺乳类动物开始逐渐形成。 在无脊推动物中,菊石、箭石类软体动物得到充分发展。川生代的植物以裸子植物占统治地 位。(3) 新生代意为“近代生物”时代,包括笫三纪和笫四纪。第三系一般指半胶结或较疏松 的岩石;第四系

31、指河谷或山麓等地的松散堆积物。中生代末期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巨大变革时期之一,原来繁盛的爬行动物恐龙类在屮生代 末期突然全部绝灭,海洋中兴盛的菊石、箭石类(属软体动物)也儿乎同时全部绝灭。而中生 代逐渐形成的哺乳动物及鸟类,由于其适应性较强而逐渐取代了恐龙的位置。新生代是哺乳 动物大发展的时代,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但有的生活于海中(如鲸鱼、海脉等)和空中 (翼手类)。新生代晚期开始出现人类,这是地球上生物演化史的最重大飞跃。新生代的植物 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第六章构造运动1. 构造运动的含义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使地壳或岩石圈 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其结果一方面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 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另一方面在岩石圈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 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构造运动还是引起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重要原因, 并且对地表的各种表层地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 构造运动的类型(1) 按运动方向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也称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蛍 表现为大血积的上升、下降或升降交替运动,它可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