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5.40KB ,
资源ID:466158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61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docx

1、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积累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学习湘夫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一、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

2、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

3、)、九章(9篇)、招魂,共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

4、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二、诵读指导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3、本诗的基调是

5、幽怨、哀婉。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词语的音。渚() 眇() 罾() 潺()袂() 汀() 遗() 搴()(答案提示:zh、mio、zng、chn、mi、tng、wi、qin)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帝子降兮北渚(2)与佳期兮夕张(3)罾何为兮木上(4)蛟何为兮水裔(5)朝驰余马兮江皋(6)葺之兮荷盖(7)时不可兮骤得(答案提示:(1)水边的浅滩(2)张设罗帐(3)鱼网(4)边(5)边(6)编草盖房子(7)轻易3、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答案参考后面

6、的译文)四、内容梳理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

7、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五、问题探究1、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

8、面了他什么样的心情?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描写越细致,愈见湘君对湘夫人之情深。六、能力训练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A、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C、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D、闻佳人兮召予,将滕驾兮偕逝。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B、九歌中的内容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内容以叙事为主。C、“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

9、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评价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D、主要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参考答案:1、D 2、B译文: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

10、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11、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一、作家作品时代背景鲍照(约415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二、诵读指导此诗为歌行体。句多长短相间,诵读时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诗的最后两句是抒情的高潮。 三、基础知识读准

12、下列加词语的音。酌() 踯躅()四、内容梳理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

13、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五、问题探究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作者对于“命”有什么样的看法?作者认为命运非常不公平,但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六、能力训练下列有关本诗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不平。B、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了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决定的。C、“举杯断绝歌路难”中的“断绝”往往被后人理解是指歌断绝。D、鲍照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B蜀相诗作背景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14、。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诗起首联两句,总领全篇,从远观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自为问答,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

15、。颔联二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则突出了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虽然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也少见有人来。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诗的后四句是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的情形。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16、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感人至深。“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谓蜀相的“诗眼”。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这两句沉挚悲壮,震撼人心。问题思考1、“首联”点出了祠堂的地理环境,此联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理?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2、“颔联”中“自”

17、、“空”两个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是什么?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3、本文以“蜀相”为题,而不是“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4、“三顾”、“两朝”、“出师”、“英雄”都是指什么?“三顾”指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同他商讨天下大计。“两朝”指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

18、师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思维拓展1、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颈联”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颈联”对于“尾联”是否起到一个感情铺垫的作用呢?参考:这两句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诸葛亮一生的联想。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有这两句的深沉悲壮,尾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2、诗人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写下这首蜀相。对于壮志未酬

19、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忧国忧民。结合杜甫一生的政治际遇,来谈一谈你对杜甫的看法。 书愤诗作背景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总体把握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

20、得世道的艰难,哪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竟频频受阻,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举行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接下来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后四句感慨时世, “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具体分析首联:诗歌一开始,将回到诗人年青时铁马金戈的记忆中。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

21、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这个“愤”字蕴涵在作者的自问中。颔联: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颈联: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塞上长城”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空自许”的“空”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愤懑。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却无力回天,又是何等的愤激和辛酸!尾联: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

22、至老不移。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诗中了。 问题思考1、“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而无其它成分,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呢?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2、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

23、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现世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在垂老之余,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怎一个“愤”了得?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3、“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吟咏诸葛亮呢?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课后练习选出对书愤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诗中追述壮岁心情,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书愤”即抒发

24、胸中郁愤之情。B、“塞上长城空自许”与“出师一表真名世”这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以明志向。“塞上长城”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空自许”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 C、颔联追述了25年抗金的两次胜仗,借此感叹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去而不可复得了。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是作者追慕豪杰、壮心不已的思想情怀的流露。答案:B“空自许”是认为自己是“长城”,但却不能发挥作用。 思路拓展历来各派的诗论家对“气”字有着不同的解读,所以对诗歌的意境也就有着不同的评判。诗中“气如山”主要有两种解释:(1)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2)收

25、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气有“壮志”之意,结合整体诗意以及上下文,请你谈谈对“气”的理解。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作背景正始(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时期,政治现实极其残酷: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魏国的军政大权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同时,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残酷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这就是阮籍所处的时代背景。 诗人简介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阮瑀(建安七子之一

26、)之子。据晋书记载,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擅长弹琴。“竹林七贤”之一,有阮步兵集。咏怀八十二首: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并非一时所作,格调高远,感慨很深,内容多写自己对现状不满和无法摆脱的矛盾苦闷心情。咏怀诗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对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由于处境险恶,他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含蕴隐约。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写夜中难寐,苦闷彷徨之情。 关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

27、、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内容分析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所表露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当时阮籍的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的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只能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

28、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所描写的自然景色是清冷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了诗人孤独的伤感和忧思。 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29、这两句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这两句有何内在的含义?野外树林中的孤鸿、翔鸟的哀鸣不时传来,更是给这个不眠之夜增添了几分凄凉迷惘的气氛。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4、为什么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两句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最后两句写诗人最终未能释去心中之事,而要徘徊,但在徘徊之后,依然找不到一点光明与

30、温暖,终于绝望而“独伤心”。在夜色中徘徊不定的,正是诗人那孤独的身影;听到的是,诗人在深深而长长的悲叹: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四周满目之景色皆令人生悲,自己追寻的东西却无处可见。于是说出全诗的主旨: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末句画龙点睛,将前面诸句的意蕴一语道破,给全诗蒙上一层孤独忧伤的氛围。 能力拓展法国作家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这可以作为这首名诗最好的注释。结合本诗,谈谈本诗的艺术特色。提示:1、集听觉、视觉及肤觉集中传达的欲排遣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却感人至深。2、诗人对梦魇式处境逃离的强烈欲望中,我们看到了深藏在绝望背后的对生活无比眷恋的目光。3、动静结合的手法,拂衣之寒风、悲鸣之孤鸿、盘旋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一幅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冷漠枯索的气氛。课内测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简畅之笔勾勒出诗人辗转难眠、无奈拨琴的形象,与下两句相结合,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