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56.43KB ,
资源ID:46605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605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

1、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剑河县城关二小 课题组 我们课题组承担的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该课题于 2010年7月30日 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 该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2010年9月,课题组正式启动“班级文化建设实验研究”。启动一年以后,课题组感到该课题的研究范围符合我校实际,确定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使得本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核心词:小学 班级 文化建设 一、 研究缘起 剑河县城关二小,建于1976年,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办学历史长,文化积淀深厚。由于

2、是一所简易老学校,经历了由搬迁和改革变为重点小学的过程。加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扩建和经济开发,骤然云集了倒迁户、民工和个体工商户,使得近几年学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但生源质量不高,家长受教育年限偏低,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肤浅,普遍认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孩子的学习质量,也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部分班主任班级育人理念守旧,班务工作管理水平不高。针对这一事实,学校行政重心下移,从调查研究着手: 1、农民工子女习惯差,道德教育缺失 从我校农民工子女占总人数1/3以上,就学情况来看,存在三种形态:父母在城市务工,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

3、”;由父亲或母亲抚养,成为“单亲儿童”;有的随父母进城上学,称为“流动儿童”。这些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监护,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加之隔代抚养,老年人普遍存在重吃穿、重身体、轻心理、轻性情,他们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这些孩子一般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部分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

4、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部分教师观念仍然滞后,仍然把考试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加之,学校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教师的奖励及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其所在班级学生所取得的分数密切相关。因而,部分教师则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唯一指标,只在成绩上去了,一好百好。二是让学生听 从 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伴随着教师高强度的“知识传递”,教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 3、部分家长 、班主任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我校不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

5、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奇形发展,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大队部通过对各班级的调查了解,发现绝大多数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4、班级

6、文化个性的缺失。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个性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会带领出一班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意识的学生。我校一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活力,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教师所带领的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失去了特色。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班级里的学生。 案例:当班主任好累!(六5班班主任) 现象: “哄-哄”,一下课,教室里就传来阵阵令人头痛的喧闹声,过了一会儿,值日班长来报告了:“XX和XX打架。” 一到搞大扫除时,有的孩子要“偷工”,有的甚至要逃跑,尤其是大稿午、方家、交洗等村寨的几个同学经常这样做,他们自觉性较差,

7、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爱搞小动作,爱讲悄悄话,整天只喜欢找一些无聊的乐趣。我大部分时间花在处理学生纠纷、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繁锁事务中,很累。一天下来,整个人头痛欲裂,嗓子冒烟。这样,老师累,学生“顽”,班务管理也停留于随时处理矛盾争端的泥潭,老师一肚子委屈没处诉,一到星期一就犯上了“害怕工作恐惧症”。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反思: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什么原因使得班主任这样的累?原来传统班级文化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关注:一是教师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其次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滞后;三是班级观念文化形成缺乏有效载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8、呢? 我们分析: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大写的人。而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环境。而人的健康成长,则需要一种良好的、新鲜的环境。孩子们从进入校园,他们就走进了一个集体,也就是一个团队,一个班。孩子们无论来自什么家庭,他们都是带着梦来的,他们等待花开的季节;孩子们是揣着情来的,他们等待享受除了父母之外的另一份关爱!因此,“班级”应该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应该是他们实现梦想的乐园。再说,班级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而培养有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在教育现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现实反映。我国

9、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恩格斯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毋庸置疑,作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学习、生活、交往的最主要环境是班级。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班风。班级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因此,班级文化的构建对学生的影响是自发的,起着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和辐射的功能。 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

10、的背景下,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过程中,重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 课题界定与依据 1、概念的界定 班级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在学习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物质表现形式。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11、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如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结构提炼成由两个层面的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进行研究。一是显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它包括三个要素:既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组织文化。二是隐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它包括两个要素,既班级观念文化和班级心理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及其要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班级文化

12、的整体,深刻地影响着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制约着班级学生的社会化。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将目前无序的、自然的、显性的班级文化现象,物化为有目标的、有规范的、体现自主性的班级发展的主题思想,带领班级建设进而升华班级发展的主导精神,并形成具有鲜明的班级发展的个性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通过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力求在构建班级物质文化方面追求高品位,在构建班级行为文化方面讲究巧安排,在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方面采用新方法,努力探索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形式和方向。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

13、班级中健康成长。 2、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为此,我们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参与班级文化环境的策划,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

1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政策依据: 200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 , 2004年6月

15、1日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形成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班级为依托,把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求班主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意见,办出自己的办学治班特点,班级学生群体有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现实依据:从学校总体来看,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结合时代特点和班级实际管理需要,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促优化班集体的建设,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

16、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从每个学生个体来看,小孩子渴望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他们参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为此,我们确定学校二十六个班,各班级形成各自鲜明的班级文化特色,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切实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己的特长活动,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并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 三

17、、课题设计 1、研究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的美化建设。 (2)班级制度文化的创新建设。 (3)班级精神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4)班级学科文化的浸润建设。 2、研究措施投放的对象 研究选择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是:五1班、四1班、六级1班、六5班。 3、研究目标: (1)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特色班级制度文化。 (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特色班级精神文化。 (4)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构建特色班级活动文化。 (5)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并产生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包括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研究的基本思路

18、与策略 (1)课题研究的管理系统: 市教科所、区教科室-教科室、课题组-研究班级-专题研究-研究方案-阶段目标-活动过程-阶段总结-总结推广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分析问题、提出课题-研究问题、确立方案-解决问题、研究实验-反馈效果、总结成果、推广 (3)研究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研究采用研究前把研究对象随机整体抽样为研究班与参照班,然后对研究班进行试验处理。在研究结束时,研究班与参照班同时接受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作为研究的因变量。 该课题是基于我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想证实我们拟定的措施能否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主攻方向,让研究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

19、,该如何去做;围绕课题的目标,我们预定达标措施,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最后,我们要全面审视实验的过程,反馈实验效果,统计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总结研究的成果,运用和推广。 5、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定位于行动研究,即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教师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同时还将综合运用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方案、计划上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的研究措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要把措施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看是否能引起研究期望值的出现。如果出现,我们才加以归纳、整理,最终形成经验;如果没有

20、出现,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任何方法、措施只有经过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才谈得上是经验,才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我们在研究中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的论文,把研究过程作为反思过程,以不断深化研究。 (2)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本校的研究与研究前学校班级的变化及其他同层次学校班级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索课题研究深化的切入点。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 (4)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影响“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的诸多因素是一个变数,因此,对研究既定的目

21、标与措施,课题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如此反复,使研究呈螺旋上升趋势。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活动边行动、边总结、边调整,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的原理。 (5)叙事研究法。教师以叙述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出隐藏于这些事件、生活、经验和行动背后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揭示其教学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以一个典型的事例或人物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其事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来了解其人其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施行一些积极

22、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其人其事的发展,然后把这些条件、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认识与结论推论到对一般化的人或事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去。 6、研究的意义 理论价值意义: (1)通过优化班级特色环境,提升班级物质文化,实现在环境中在氛围中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 (2)通过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提升班级精神文化,在活动中提升凝聚力,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 (3)通过尝试管理自主,提升班级特色制度文化,在管理自主、自动、规范下,营造温馨的班级集体、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4)通过对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开展。 实际价值意义:计划通过此课题研究达到班级文化应具备的六性:导向性、驱动性

23、规范性、渗透性、凝聚性、激励性。 7、实施原则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受益者。因而,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本次研究的关键。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证。 (2)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和直接参与者。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课程改革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合作性原则 课程改革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密切配合,是建设和形成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加大对课程改革与特色班级文化探

24、索的研究力度,确保两者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能够步调一致。 四、工作进程与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6月) 1、课题论证,搜集资料,撰写实验方案。 2、拟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 3、构建文化阵地:广播站,记者站,校报,校刊等。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4月) 1、全面启动。全面实施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并形成一定的特色和模式。 2、深层次开展。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广泛开展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对活动课、选修课、课外兴趣小组的继承、规范和发展。 3

25、、定期研讨。搜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容,开发隐性的班级文化,塑造师生精神面貌,培育校园精神。 4、形成课题和子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 结题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 1、收集、整理、核实、实验结果和研究资料。 2、形成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3、编印成果集、论文集、案例集。 第四阶段 成果推广应用与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1、在校内全面推广。 2、进行跟踪调查和模式修改与完善。 3、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申报为上一级课题,进行深一步研究。 五、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特色班级文化的特性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

26、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了集体的荣誉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强烈愿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

27、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把学生的行为引向班级规范的轨道上来。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

28、爱生活、珍惜光阴。 2、对四种班级文化的认识及其建设的操作要点: (1)精神文化。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 具体要求: 各班制定本班的班级总体奋斗目标(班规),力求语言通俗,学生易记,以此为学生导行;班级精神格言(班训),要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主题、根据班情,语言凝练、内容丰富

29、、催人奋进,用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述。然后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主题,制定本班的班级常规特色创建工作和班级学科特色创建工作。 (2)制度文化。在班级集体中,通过学生自主制定,教师参与指导,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通过建立各项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价体系,形成一定的激励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具体要求 班主任确定班级制度文化总体框架-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发动学生共同

30、商讨、制定各项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目标:自主管理、自我服务 班级管理模式:三级管理:班主任-班干部-学生 制度制定原则: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参与管理、成立自治机构 班级管理原则:老师重指导、干部重督查、学生重参与。 学生能干的事小组长不做, 小组长能干的事班干部不做, 值日班长能做的事常务班长不做, 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 制度达成效果:人人认同制度、人人接受管理。 班级管理达成效果: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 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时常做。 班级管理内容:目标管理、物品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 (3)物质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及

31、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 具体要求: 根据本班班训,确定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对班训的解读),要符合本年段学生特点、符合班情。 正面黑板左侧张贴“三表”(作息时间表、课表、课外活动表)。 后墙黑板报右侧布置为班级红领巾角。黑板右侧墙角统一为卫生角和图书角,摆放卫生工具,要求所有的卫生工具必须整齐摆放在这一指定位置。 教室讲台上不得摆放粉笔盒、板擦及摄像头以外的任何物品,并保持整洁干净。教室储物柜必须摆放在黑板右侧墙角。 教室的课桌椅的摆放要做到整齐划一,横平竖直,课桌内不得遗留废纸、铅笔屑、食品包装、饮料瓶等垃圾。 根据本班班训,布置班级文化特色墙。

32、文化墙布置的具体要求:其一,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其二,主题鲜明,彰显班级个性,如班训、班规,班牌、班徽;其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四,经常更新,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全校交流评估。要求以学生或教师解说的形式、参观访问的形式呈现班级物质文化形态。(建议可从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训的提出、班规的形成、文化墙的布置等方面进行解说。可由多个学生参与。) (4)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作风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 班主任 老师要以活动为载体,依照班级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宗旨就在于焕发出孩子自我教育的潜质,在老师的协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具体要求:各班班主任以打造“红色文化”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为载体,依照班级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有班级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将规范评比活动贯穿于行为习惯培养的始终。 (二)操作性成果 【形成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方案】 在近几年学校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了“121”工程,即“一种特色”、“两种活动”、“一种评价”。 1、 “一种特色”是指:围绕“书香文化”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