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33.10KB ,
资源ID:46590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590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docx

1、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1.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唐代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鲁国、齐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

2、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多种所有制形式(1)土地国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影响:税收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特点:以

3、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非常脆弱,很容易破产。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

4、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冶金业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冶铁技术: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发明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南宋开始用焦炭作燃料。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之路,“丝国”;唐代缂丝技艺。 棉纺业:元代: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5、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的兴起商朝:商人和货币出现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坊”“市”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

6、的繁荣宋朝:彻底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商业始终是自然经

7、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

8、进步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国内市场狭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3、推行的目

9、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苛捐杂税;禁止对外贸易。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内容

10、: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针对训练:一、选择题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答案】A2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个字,它们依次代表的是: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A商

11、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D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A项说法错误;B项夸大了题干信息,通过题干信息得不出该结论;四个象形文字,依次反映了春生、夏长、秋实、冬藏,C项正确;D项中“全面”夸大了材料信息,故错误。审题关键注意备选项中一些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包含这些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3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C筒车 D都江堰【答案】A 4史学家钱穆认

12、为:“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田就是井田,井田就是均田B井田比均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C均田比井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D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重视【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都是把使用权分给劳动者,都是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制度。但商周时期的社会性质与南北朝至隋唐的社会性质有根本的区别,在“郡县制度”下,土地国有制形成的是具有统一动员能力的强大王朝;而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国有制产生的却是四分五裂的东周乱世。5考工记是春秋时期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

13、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表明春秋时期()A铁器的使用已取代铜器B工匠已掌握了较高的合金冶炼技术C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D诸侯“问鼎天下”,分封制、宗法制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金属冶炼而非使用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记载的是铸造不同的器物,铜与锡的比例,B项正确;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朝,C项错;D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方法总结分析备选项的三个原则:一是备选项本身要正确(符合史实、观点准确);二是备选项要能从题干信息中得出;三是选项要与题

14、干信息密切相关。6班固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戈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7明末松江“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D

15、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答案】B【解析】注意本题的关键信息“大半植棉”“赋税”“全赖此一机一杼”。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广泛种棉,纺纱织布,赋税大增,这说明当地主要的赋税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材料“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可知,其土地收入并没有比其他郡邑多,即土地收入没有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松江赋税使人民无法承担和实行工商皆本,故排除C、D。审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明末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明朝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8明朝有一个叫乔宇的大臣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曾说道,大同府的一些州县,因“皆漫散平地,相离边墙不远,百姓依村堡住居,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

16、耕种,所获不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B大同府社会秩序良好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D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答案】A9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据图可知徽商 ()出现于明清经营种类多活动范围广“贾而好儒”A BC D【答案】C【解析】从图片信息“剪刀店”“徽墨”等可看出,徽商的经营种类多;从浙江到北京都有徽商的身影,说明其活动范围相当广,故符合题意。在图片材料中未反映,故排除。10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

17、蒸汽轮船进行长途贩运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海外销售A BC D【答案】C【解析】材料说的是北方生产棉花,南方善于织布,所以可选;明朝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所以也可选;不可选,当时没有蒸汽轮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1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与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A BC D【答案】C

18、12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经济调控强化了“工官”制度打击了商人势力A BC D【答案】B【解析】“工官”是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官署,与题干体现的“抑商”政策无关,排除;由材料“五倍的税率纳税”可知正确;材料“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体现了;“没收其全部财产”体现了。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产品的丰富,也促成了交换的频繁和商业市场的繁荣。隋朝商业的发达,从城市的繁荣中可见一斑。四川的蜀郡、江南的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以及南海等,都是当

19、时有名的商业都市,特别是东西二京(长安、洛阳),“华戎杂错”,“珍奇山积”。唐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不仅在行业分工和经营范围上比隋朝广阔,在技术含量和组织结构上,也较隋朝有重大变化。特别是水、陆交通的开发,为南北物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以后国家赋税的决策奠定了条件。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隋唐卷材料二唐朝以前,市场都是由政府设立,并由政府管理的。管理目的是抑制商业的自由发展。例如在唐朝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其中的东市东西南北各600步,市用垣墙圈围起来,四面设门,定时启闭,稽查出入人等,市关闭以后以及在市之外,禁绝任何交易行为到北宋建国以后,坊市制度完全取消,城内不再划分方形之坊,城内市

20、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等完全由商人自由选择此外,城郭以外的草市、墟市也发展起来,有的成为固定的交易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大为加强,发展起众多的商业城市、手工业城市和海外贸易城市。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三下面为明中期到清中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省区明(嘉庆万历)清初(顺治雍正)清中期(乾隆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关内)141325252749627山东42704641126741580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四川(盆地)1313593248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

21、11969选自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商业繁荣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在市场管理上有何区别。宋朝商业较唐朝繁荣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据材料三,从明中期到清中期农村集市发展有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原因:隋朝商业繁荣为唐代奠定了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商业都市发达;政府加强管理,对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水、陆交通发达,特别是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运河两岸商业的繁荣。(2)区别:唐朝时市场由政府设立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对交易的时间、地点、范围皆有严格限制;宋朝时市场不再由官府设定,

22、取消坊市制度,交易的时间、地点等完全由商人自由选择和决定。表现: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草市、墟市发展起来;城市的经济功能大为加强。原因:农业、手工业发达;水陆交通发达;统治政策开明;财政开支大,商业是重要的税源;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3)特点:数量增长快,集市分布密度不断增大。原因:交通便利;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密度增大。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防止“倭寇”的骚扰,对于私人出海贸易,控制十分严格。由封建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地区建立一种所谓“朝贡贸易”,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明文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置

23、的异体字)之重法。”材料二清初,为了镇压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实行严格的“海禁”,不许下海交易。违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斩,货物入官。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颁布“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各省的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片板不准下海”。材料三倭寇之祸也促使统治集团更深刻地探讨倭患的原因。许多人认识到,严酷的禁令约束不住沿海大姓的走私活动,却妨碍了贫苦小民的生计,造成衣食无着的沿海居民投向倭寇,嘉靖倭患的数万海寇中,漳、泉之人占其半;同时,御倭战争的巨大军费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于是,朱纨死后,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终于在隆庆改元之际付诸实践,这使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

24、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材料四清初封建统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对于外国来华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加以控制。最初与清王朝发生“朝贡”关系的,主要还是南洋和东南亚诸国,但有许多限制,如“贡”期和随“贡”贸易的监视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西方殖民国家来华商船的限制就更严。只许他们停泊澳门,与澳门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来华贸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2)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的海禁政策与明朝相比有什么区别。(3)据材料三,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解除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禁政策。(4

25、)据材料四,清初的“朝贡贸易”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有何区别?清朝的这一规定导致了什么结果?【答案】(1)直接原因:防止“倭寇”的侵袭。理解:严格控制私人与外国通商往来,封建政府与海外国家或地区保持“朝贡贸易”。(2)明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针对倭寇;清初的海禁政策则是防止东南沿海地区汉人的反清斗争。(3)解除原因:海禁并没有达到消除倭患的目的;沿海大姓的走私活动不仅没受到抑制,反而妨碍了小民的生计;巨大的军费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评价:针对倭寇横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最初曾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是一个消极落后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动权,也失去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机会,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同时,这一政策也没有达到消除倭患的目的,反而妨碍了贫苦小民的生计,导致衣食无着的贫苦农民投向倭寇一边。(4)区别:清初的“朝贡贸易”对时间、规模等进行了严格限制和监视,特别是对西方殖民国家来华的商船限制更严。结果: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越来越封闭、保守、落后,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