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3.41KB ,
资源ID:4656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56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docx

1、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6篇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1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课是属于物体与物质范畴,针对六年级这样高年级的学生展开教学的,学生经过“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物质的变化主题已进入第三层次,通过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到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学生对于一些物质存放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认识和知识储备,比较熟悉物质不是一尘不变的,都是存在变化这个观点,但对于这些变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学上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等等在系统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的。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

2、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探求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能用简单器械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纪录。4、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5、能反思自己的探求过程,将探求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6、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科学知识: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2、愿意合作与交流。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4、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

3、会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对学“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解释事物现象方面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更希望老师能跟着他们“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更注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力下,从学习研究中充分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将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典型的化学变化作为本主题的教学重点,而将通过实验探求物质变化的秘密应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

4、教学难点。本课我安排3教时来完成,我将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媒体资料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用品等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的学习活动。本主题可以分为三各部分,每个部分一课时。第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变”来“变”去的盐,认识可逆的变化,认识青铜器的生产,制造蜡星星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科学定义这一类变化物理变化的根据。我打算采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他了解到向盐这样变来变去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以及物理变化的特征等等,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会搜集整理所学知识的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二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常见的铜生锈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收

5、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小组的质疑方式,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金属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试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种化学变化的话,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这样的能力。第三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看燃烧的蜡烛,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什么样的典型特征。通过这些典型的特征变化,联系生活中的其它变化,最终得出: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学欣赏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研究物质在燃烧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直观的印象,探讨在此过程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对

6、以后进行实验重复验证蜡烛燃烧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让他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具有可重复验证,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

7、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的机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第一课时:“变来变去的盐”需要为学生准备: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等,“煮海为盐”、“青铜器的制造”的教学的短片。我的意图是先通过问题“我们知道盐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盐还能变出来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经验,积极的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进行猜测:得出盐水是能

8、变回盐的。如果学生在此遭遇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回想水的汽化现象”给学生进行提示。此时再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体出示中国古代人“煮海为盐”的历史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媒体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分离水与盐的方法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酒精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又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同时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实验所以由教师演示规范,再让学生通过小组通过合作实验进行学习。他们会发现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继而进一步思考最终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变化过程是可逆的。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变化过程的相

9、关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可逆变化的认识,并且做好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养成实验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的录像资料简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变化之作蜡星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意识。第二课时:失去光泽的铜镜,我将为学生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白磁盘,出土铜镜的短片等铜镜失去光泽,铁钉上锈等金属生锈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关键是如何了解他们上锈的秘密。我通过录像短片让学生直接思考,来预测原因,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提高实验设计比较金属生锈与否的实验,深入到它们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

10、。通过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金属存在的环境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因为此实验当堂课不能完成,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延迟评价实验的结果。我的意图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争相尝试各种方法。学生的实验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明白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了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生锈的铁和铜等让学生了解铁与铁锈、铜与铜锈的区别。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从很多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杂乱且有的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表格让学生从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进行重点

11、观察,让他了解到这种变化是产生新物质,并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为以后第三颗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根据金属都会生锈的现象,以及生锈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来处理金属生锈的问题的,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防锈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铜镜失去光泽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学变化人们不容易察觉,所以在第三个部分设计了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第三课时:蜡烛的燃烧,我要为学生准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锡实验的短片蜡烛的燃烧非常常见,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有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蕴藏的科学含义。苏霍姆林斯基

12、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一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就以蜡烛燃烧为例在此过程中,蜡烛燃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燃烧前和燃烧中蜡烛的变化,猜测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应该赶快用湿毛巾来灭火。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实验:(1)罩一个烧杯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2)罩一个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

13、什么变化(3)用一个白瓷板置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考虑燃烧掉的蜡烛是不是什么都没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录像重放当年拉瓦锡验证的燃烧的实验,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燃烧的本质。了解到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所学拓展了解还有那些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所学基础上讲物质的变化的种类进行分类:一类像盐水转换为盐那样,是可逆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像金属生锈和燃烧现象一样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样就将普通常见的现象总结成为一个

14、普通的规律,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科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从课堂上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让学生回去完成。因为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的能力也是科学课所必备的,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报和讲评,这样就使科学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为下个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更有效的学习,作铺垫。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2一、说教材1、教材的体系、内容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顺

15、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16、。情感与态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3、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4、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5、教学安排:1课时6、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学生准备:橡皮泥。二、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17、,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

18、内部构造的认识;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程序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3、提示:其实我们刚

19、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3、预测

20、。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

21、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名称范围物质的组成厚度与特征地壳地表到莫霍面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平均厚17千米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地幔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铁、镁、硅酸厚为2900千米距地表

22、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地核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铁厚3478千米内核:1278外核:2200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

23、生兴趣盎然。(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

24、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四)总结,课后延伸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2、作业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

25、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最后一课,也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部分在苏教版教材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让学生探究出什么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对于外星生命,人们一直都在不断猜想他们的存在,科学家感兴趣,小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有的比

26、教师知道的还多,但不少是小报的“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很多就是虚假的,因此需要让学生有依据地推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信息,学会甄别。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科学探究:能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或书报),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推测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能设计向外形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卡。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重点难点重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难点:查阅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有根据地介绍自己的观点二、说教法1、教法分析现在社会上很多

27、人都认为存在有外星人,在加之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们更加相信这些事情。那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呢?本课试图为小学生撩起“外星人”的神秘面纱,激起他们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像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的欲望,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了,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活动中去。2、教学流程根据以上分析,教学中准备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各星球的生命迹象发挥想象,画一画心中的外星人解读人类名片拓展延伸,尝试制作名片。环节一: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或者有关外星人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时引出“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环节二:在研

28、究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首先要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然后去分析各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以让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星球进行研究,因为这里会用很多的资料,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星球的资料,教师也应多做些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而且教师准备应该是有结构的材料。研究之后的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介绍,对于不同的意见,听完后提出质疑。环节三: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而人们对于外星人的猜测和描绘仍然存在,学生对于外星人也是充满了好奇,在他们充满想象的头脑中,肯定对外星人有着无数次的勾勒,所以我们设计让将心中的外星人画出来,同时也可以

29、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他们真的存在的话,他们的生存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环节四: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那我们和他们的联系的方式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教材中出示科学家用太空探测器中携带的人类照片和地图等地球名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并试着解读这些地球名片,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经过特殊处理的“地球之声”等。通过解读这些地球名片,让学生理解地球名片的科学性、必要性。环节五:教师谈话:“地球名片是人类向外星人介绍地球的一种方式,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地球名片来介绍地球或者介绍自己呢?”这样一来激起学生制作的兴趣。3、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准备充足的书报资料)、投影仪三、说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

30、生活动设计思路(一)提出问题1、我这儿有一张神秘的图片,给大家看看。展示UFO图片。由它你想到了什么?2、真的有外星生命吗?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对学生所说与争论不作具体评价)1、学生观察,交流。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发生争论)。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说是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学生所说的可能有些是“道听途说”,有可能所说的不一样还会发生争论,引入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二)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1、大家说了这么多,意见也不一样,如何推测外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2、一个星球上要存在生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3、根据学生的交流择要板书,小结。学生小组讨论生命存在需要具体的基本条件,全班交流,相互补充。讨论交流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为下面根据不同星球的.环境条件判断生命存在的可能提供,避免人云亦云,照搬书本结论。(三)自主查阅资料,研究太阳系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1、外星生命有没有?下面就请大家先从我们的太阳系入手,借助于互联网查找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环境,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小组讨论,做出推测。教师巡视,指导。2、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依据是什么?3、教师点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