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90KB ,
资源ID:46345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345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docx

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

2、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 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

3、,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

4、,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 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 2 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

5、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计量的准确性 一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 的目的。 二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 半衰期。 三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 逆而不伤正。 四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6、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 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二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

7、,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

8、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

9、,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

10、。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第三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1402014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

11、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

12、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

13、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

14、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

15、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四、 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

16、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17、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四篇

18、: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名医无不在此深厚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书中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说本科的时候有学习过金匮要略,但通过该学期老师的提点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我深刻认识到学习金匮要略不单单对本科阶段基本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出对临床上辨证

19、论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上有更清楚的认识,包括临床上理、法、方、药与疾病紧密联系。激发我在学习中医兴趣的基础之上,也帮助我逐步构建起中医论治疾病的思维模式及中医的理论体系。因本人才学疏浅,现对“黄疸”篇的部分知识点作简要说明。 【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 3.要知道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 mol/l)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湿热发黄 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然黄疸所得,从湿得之”。强调了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

20、的重要原因,为后世“无湿不作疸”之说奠定了基础。“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因此在治疗黄疸应该重视利湿。另外,湿热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因此治黄疸应重视活血祛瘀。金匮原文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指病位,瘀指病机,意指湿热郁闭在脾,影响及血并行于周身,则能发黄。所以在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一些凉血活血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 综合上临床黄疸既要重视利湿,又要注意祛瘀。 1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临证体会:辨热与湿的偏重,关键在辨舌苔的黄腻与白腻,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大便干结与稀溏,脉数与否。本型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利湿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

21、热解,防止向急黄转变。 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 (二)寒湿发黄 属于阴黄。金匮里讲的病机是谷疸寒化。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而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这是太阴脾寒湿证。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食,所以腹胀更甚(应该是按之柔软,与实热拒按者不同);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寒湿下注,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脉迟无力,舌淡胖,皆虚寒的表现。辨证的关键在于脉迟,同是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

22、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色黄晦暗等症,与湿热之黄而鲜明、心烦、口渴、溲赤者不同。治法应用温法,临床上可用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可以辨证选用。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 二、证治 (一)谷疸: 阳黄的谷疸,包括湿热俱盛、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多由湿热蕴结引起。茵陈蒿汤证是主要症状,除有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外,还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爽等症,其发黄特点是鲜明如橘子色。 临证体会:茵陈蒿汤,应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的煎药方法,

23、有利于提高疗效。临床治疗因方多属苦寒之品,易伤胃,故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另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勉强进食。 (二)酒疸 虽由于湿热内蕴所致,但其病机趋势却有在上中下的不同。如湿热偏于上部,则欲吐、鼻燥;偏于下部,则腹部胀满;湿热不甚,邪在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从治疗上说,主要是因势利导,如鼻燥脉浮而欲吐者,是病势趋向于上,当用吐法;如腹满脉沉弦者,是病势起趋向于下,当用下法。 (三)女劳疸 (1)女劳疸属瘀血夹湿热,症见黄疸反复不退,腹胀满,大便时溏或呈灰黯色,面色灰滞或面额黑,巩膜黄染,牙龈出血,肝脾肿大,舌质有紫斑,苔白腻等。(2)用药注意顾护胃气,不宜空腹服用。 (四)黄疸

24、兼表虚证: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通利小便是黄疸的正治法,如果黄疸初起,有恶寒发热,脉浮自汗的表虚证,非内热影响者,仍当汗解,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加黄芪扶正以去水湿。 (五)虚黄 该证型的辨证要点,在于“小便自利”。由于小便自利,可知非湿热黄疸。既然为虚劳,则应用补法。应该随证选用具体的方药。如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兼去余邪。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 转归:黄疸的预后转归,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盛于热者,消退较慢,应防其迁延转为阴

25、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预后: 一护理措施 1、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 2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 3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 二预防措施 1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26、2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 3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 5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 结语: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其病因主要为湿邪、疫毒。金匮里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每成阴黄;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其病机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化源不足,血败不华。病位多在肝胆脾肾。其辨证应首辨阳黄、急黄、阴黄、虚黄之型证。次辨阳黄的湿与热孰轻孰重;阴黄应辨寒湿抑或瘀血。治疗方面,阳黄应注意通利二便;阴黄应固护脾阳,补益气血;急黄应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并配合

27、西医抢救措施。 第五篇: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14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14) 清代医家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饮鹤山人,江苏长州(吴县)人,精通医术,善习诗文,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书,文辞精简古朴,蕴意深刻。尤在泾自幼习医,治病皆法张仲景,屡获良效。其对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究细研,“凡十易寒暑而后成”,著金匮要略心典,文精简扼要,语句通畅,易于领会,切合临床,得到后世学习金匮要略者的认可和称赞。笔者在通读金匮要略

28、心典后,体会到尤在泾在法张仲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渗透于金匮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张仲景之法,畅己之意 尤在泾自序:“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徐大椿曰:“尤君在泾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学此艺,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由此可见,尤在泾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诊治疾病上,均以张仲景之法为宗。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外盛者,其阳必内有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蒸。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

29、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即是对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所示之意进行阐述。他从湿家为病的表现挖掘张仲景之意,说明湿郁阳闭为湿病之机,并对比发黄之象,以使张仲景之原文更加明了,明确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又如尤在泾对白虎加人参汤的注释体现了其对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原则的赞同,并从字词中探究机制,体现张仲景本意,“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阴,为中暑而无湿者之法也。”尤在泾对张仲景用方之精确体会深刻,可从书中尽见。在对历节的论述上,曰:“

30、按,后水气篇中云: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两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对历节和黄汗之异同进行了比较,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鉴别比较,探讨疾病证因 1.对比归纳 尤在泾善于通过比类、对比的方式,对病因病机及证的不同进行归纳总结,使金匮要略原文明了易懂。如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指出:“邪哭者,悲伤哭泣, 1 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气血少也。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

31、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此段论述引用内经原文,通过邪入阴阳的不同,与金匮要略中所提出的心虚血少,神不内守的癫、狂从病因和病机上分别言之,从不同的角度谈癫狂之别,明晰简洁,细加体会,即可知尤在泾医学知识的广博,能将所读之书融会贯通,得其所要。 2.以脉言证 金匮要略中以脉论证较多,尤在泾从脉辨析,言证之不同,谓:“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段是从脉而论胸痹、心痛之部位、成因,他在注释时曰“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说明了胸痹、心痛脉象的意义,点明了胸痹、心痛的机制,后又曰“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进一步说明了胸痹、心痛的形成原因;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曰:“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说明了弦紧脉之区别,从得之的内外及其表现征象的不同加以概之。 3.注重辨证论治 (1)抓辨证要点,阐用药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