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0.75KB ,
资源ID:46300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300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讲义.docx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讲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讲讲义总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总述 同学们好,欢迎光临“环球职业教育在线”,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这门课,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同行和朋友,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起学习和探讨,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从2005年开始,环评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四年,今年是第五年,相应的教材在不断完善,考点也越来越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看教材,不放过每一个考点。我们的学习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应试复习。我将用20讲的时间,根据大纲关于了解、熟悉、掌握的原则,一方面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

2、,使大家能够正确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合理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另一方面,我将结合教材每节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做一些练习,最后我将结合模拟试题给大家讲一下答题方法。本科考试题全部采用客观题,分两类: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第一讲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3、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4、了解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5、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6、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一、环

3、境标准概述1. 环境标准的定义: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2. 环境标准的分类:我国的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3.环境标准的作用(六点)3.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赋予的。环境标准是执法必不可少的依据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本身所具有的法规特征是: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又是国家有关环境政策在

4、技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是将环境规划总目标依据环境组成要素和控制项目在规定时间和空间内予以分解并定量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环境规划:指在什么地方到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标准,也就是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环境标准。3.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环境标准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了衡量环境质量状况的尺度,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判别污染源是否违法提供了依据。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统一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技术要求,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正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

5、障。3.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动力。3.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3.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环境标准中指标值高低是确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技术依据。4.环境标准的特性:环境标准具有法规属性,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与产品质量标准在内涵、外延和制定标准的目的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形式相同。4.1在标准体系方面:环境保护标准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有国家和地方两级,而产品质量标准还有行业级标准和企业级标准。4.2在各级标准的优先执行关系上: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同时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地方标准补充国家标准中没有的,若有相同项目时,地方

6、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在执行中优先于国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则以国家级标准的效力最高。4.3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内涵不同:产品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所做的统一规定,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环境因素既有高度的特异性,不存在通用性和互换性。 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1.相关概念:1.1体系: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1.2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环境标准体系结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2.1

7、国家标准(五项) 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强制性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2.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2.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2.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检

8、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2.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2.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2.2地方标准2.2.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2.2.2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2.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6讲讲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大纲的要求是: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2.掌握二

9、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3.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限,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

10、模式要求,调查必须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11、。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4.常规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的距地面1500米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课堂练习:1.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C)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A.5年 B.10年 C.20年 D.30年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A)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

12、续一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3.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B)内的格点气象资料。A.30km B.50km C.80km D.100km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五.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纲的要求是: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共十步).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计算点;.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确定气象条件;确定地形数据;.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

13、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预测因子的确定: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确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预测范围的确定:预测范围以项目为中心,同时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应覆盖评价范围。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的计算清单同它们各自的调查清单。见教材表3-2至表3-5、表3-8、表3-9。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14、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非正常排放工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其中的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预测。6.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预测情景有五方面内容:污染源类别、排

15、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下表序号 污染源类别 排放方案 预测因子 计算点 常规预测内容1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 现有方案推荐方案 所有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2 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 现有方案推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小时浓度3 消减污染源(若有) 现有方案推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日均浓度、年均浓度4 被替代污染源(若有) 现有方案推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日均浓度、年均浓度5 其它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现有方案推荐方案 主要预

16、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日均浓度、年均浓度7.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共有七点,见教材P51-52.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进一步预测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课堂练习:1.大气环境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C)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A.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空气排放标准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大气环境预测时,计

17、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B),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3.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非正常排放情况,需预测全年(A)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A.逐时或逐次 B.逐日或逐次 C.逐日或逐时 D.长期气象条件下4.下列污染类别,需预测所有因子的是(A)。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5.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

18、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B)的叠加影响。A.最小值 B.平均值 C.最大值 D.加权平均值6.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A)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 B.大于等于50km C.小于等于30km D.大于等于30km7.大气环境线源预测,可选择(C)进行预测。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8.下列步骤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的是(ABCDE)。A.确定预测范围 B.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C.确定计算点 D.选择预测模式 E.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9.下列属于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的内容的是(ABCD)。A.X坐标、Y坐标 B

19、.烟气出口温度 C.排放工况D.评价因子源强 E.毒性较大物质的属性10.在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中,矩形面源所特有的内容有(ADE)。A.面源起始点坐标 B.顶点数或边数 C.面源中心坐标D.面源的宽度 E.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BCD)。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C.环境空气敏感区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12.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B)。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纲的要求是:熟悉

2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得出。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再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分别计算,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课堂练习:1.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出的距离是以(B)为起点的控制距离。A.厂界 B.污染源中心点 C.污染源边界 D.厂区中心点2.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A)为起点的控制范围。A.厂界 B.污染源中

21、心点 C.污染源边界 D.厂区中心点 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大纲的要求是: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课堂练习: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有(ABCDE)。A.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D.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E.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22、则与标准精讲班第7讲讲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关的大气环境标准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大纲的要求是: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3.掌握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共分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功能区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功能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实现对不同保护对象进行分区保护而制定的。一类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及公众福利为主要对象,二、三类区以保护人体健康为主要对象。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对应于不同环

23、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不同保护对象而建立的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质量的定量目标。共分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以此类推。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9种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臭氧、铅、苯并比、氟化物。4.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4.1年平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4.2季平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4.3月平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每月至少采样15日以上。4.4日平均:任何一日的日平均

24、浓度,每日至少12或18h的采样时间。4.5 1h平均:任何1h的平均浓度,每小时至少45分钟的采样时间。4.6植物生长季平均: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季月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课堂练习: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C)级。A.一 B.二 C.三 D.四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一类区执行(A)标准。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级3.特定工业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A)。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NO2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B)mg/m3。A.0.12 B.0.24 C.0.08 D.0.205.下列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一类区的是(

25、ABC)。A.自然保护区 B.森林公园 C.风景名胜区D.农村地区 E.一般工业区6. SO2、NO2的年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是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D)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A.360 B.300 C.200 D.1447.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C)直径100m的颗粒物。A.阻力学当量 B.自由沉降当量C.空气动力学当量 D.几何当量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大纲的要求是:1.掌握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2.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3.熟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指标体系;4.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5.熟悉监测采样

26、时间与频次;1.关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1概述: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专项排放标准的执行相应的专项排放标准。1.2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1.3名词术语:1.3.1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指设施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1.3.2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指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1.3.3无组织排放

27、: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1.3.4无组织排放监控点:为判别无组织排放是否超过标准而设立的监测点。1.3.5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1.3.6污染源: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1.3.7单位周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1.3.8无组织排放源: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露天煤场和干灰场属无组织排放源。1.3.9排气筒高度: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处的高度。1.4指标体系: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

28、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制。2.排放速率的标准分级: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二、三级。按污染源所在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8讲讲义有关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3.有关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3.1排气筒高度除遵守表

29、3.8列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3.2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第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3.3若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大于或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最高允许排放速率。3.4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

30、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3.5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4.检测采样的时间和频次4.1本标准规定排气筒废气、无组织排放和特殊情况下的监测指标,均指任何1小时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4.2排气筒废气采样的时间和频次: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4.3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时间和频次: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4.4特殊情况下采样的时间和频次: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应在排放时段内连续采样,或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排放时间大于1h,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

31、,计平均值。 课堂练习: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设置了(B)指标体系。A.2项 B.3项 C.4项 D.5项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新污染源分为(C)。A.一、二、三级 B.二、三、四级C.二、三级 D. 二级3.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B)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等于或小于4.排气筒高度如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要求的高度,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B)执行。A.80% B.50% C.60% D.40%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C)不得超过的限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