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75.13KB ,
资源ID:46236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236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16篇古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16篇古文阅读.docx

1、中考16篇古文阅读1. 三峡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江水,作者郦道元,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理解填空1、写三峡两岸群山连绵不断的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正面描写三峡山形的挺拔险峻(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烘托三峡山峰陡峭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三峡水势盛大凶险,大水猛涨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用夸张手法间接写江水流速迅疾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一句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

2、出了大水流速迅疾,“暮”与“朝”对应,形容时间短。5、春冬三峡水的特点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运用了动静结合,俯视仰视的手法,“趣”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6、秋季三峡水的特点是寂静凄凉, 从林寒涧肃一句可以看出。7、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谭,回清倒影。从听觉上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句子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8、为了渲染三峡深秋悲凉的气氛,作者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最能概括三峡春冬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从色彩上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11、本文描写生动,写“湍”

3、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12、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雄奇壮丽。三、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三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四、问题探究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整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写三峡的四季时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天与秋天,转为沉静。从另一方面看,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之后2、3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2、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文章按夏、春、

4、冬、秋的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水,因为夏季三峡的水势最大,汹涌澎湃,所以先写;春冬时三峡水的特点相似,水势较弱;秋季三峡的水凄清舒缓,所以后写,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三峡水势由盛到衰的过程。3、作者为何先写三峡的山再写水? 三峡的山势决定水势,正是因为山的陡峭、连绵不绝、峡谷幽深,才造就了三峡水的湍急、水势大。4、“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之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高峻、江面之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5、作者是运用是什么方法突出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的?(1)作者先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了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2)又连用夸张手法,以传王命例,拿骑马御风作比照,形

5、象的写出江水迅疾的特点。6、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季,水势浩大,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清澈秀美,水流和缓,潭深水碧,给人以优美、雅致之感。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7、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夏水,突出其水势之大、水流急;写春冬之水,突出其清丽奇秀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写秋水,则突出其气氛的凄凉、萧瑟。8、作者在描写春东景物时感慨“良多趣味”,这里所说的

6、“趣”指的是什么? 春冬两季清幽秀丽的三峡景色,与夏秋两季有千秋,让作者感到趣味无穷。9、文末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凸显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凸显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10、文中“则素湍绿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请分析其妙处。“素湍”体现了水流之急之浩大。“绿潭”体现了水的颜色,表明了水的清凉、幽静。“回清倒影”体现了水的澄澈,进一步表明潭水的清幽美。“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形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11、为了突出景物特征,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试举例,并简析其作用。 示例一:“重峦叠嶂,隐天

7、蔽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和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的雄伟峻拔。 侧面描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出了江水的流速迅疾;“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出了山势之高峻。12、文中在描写三峡春冬之景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语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则素湍绿谭,回清倒影”中“绿潭”“倒影”是写静景,描写了碧绿的深潭,各种景物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动景,写山峰之间悬泉瀑布急流冲荡的景象。13、作者笔下的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或: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

8、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14、文章结尾引用歌谣的作用:(1)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2)是对秋景的总结,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五、拓展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并从文中找出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用一个字概括三峡水每个季节的特点。 夏季:急 春东:幽 秋季:凄3、给三峡写: 广告词:山高岭长水最奇,三峡美景欢迎你。 对联:清荣峻茂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 解说词:三峡是我国的风景宝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 导游词:东至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被

9、游人誉为“山水画廊”。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说说理由。5、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二、理解性默写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 邹忌修八尺有余 , 而形貌昳丽 ”描写了邹忌的外貌形态。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观点的原因是:“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

10、悬赏求谏的政令,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的好局面。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最后的结果是: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三、主题本文中邹忌以自身的生活体悟位置根据,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对齐威王进行了委婉的劝谏,表明了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治国安邦的道理。四、写作特点以小见大,从日常小事入手, ,以家喻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五、问题探究1.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 ?邹忌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

11、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2.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 邹忌先从自己的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起“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3.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喻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2)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4.齐威王听了邹忌的

12、分析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一年之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5.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是有作为的君主,开明、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6.人物形象分析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实事求是、善于进谏、敢于进谏齐威王:开明君主、善于敢于纳谏、闻过则喜、勇于改革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

13、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7.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3.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文学家家。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

14、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桃花源记等。著有陶渊明集。3、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本文体裁是记。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桃花源记中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色迷人的成语是:落英缤纷3.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渔人甚异之。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渔人甚异之。5.侧面写出桃花源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初极狭,才通人。6.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8.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

15、.描写桃花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0.最能说明桃源中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1.描写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2.描写桃源人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4.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5.今人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6.桃源人来此的原因

16、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桃花源记中最能表达桃源人不愿被外界扰乱和平宁静生活的心情的语句是:不足为外人道也。18.桃花源记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世外桃源;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与世隔绝;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无人问津。19.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是:世外桃源。2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主题:作者虚构这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要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

17、理想,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四、写作特色:1. 虚实结合的写法: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2. 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

18、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五、问题探究:1. 本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的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2.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部分内容?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花源3.各段内容分析: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描写了桃花林的美景,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第二段:本段以简约之笔写了渔人初进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桃花源美丽祥和,安宁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愉快,让世人向往,反映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

19、的向往之情。语言简练,骈散给合。第三段:写渔人在桃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另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的经过。第四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探寻桃源而终不得路。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同时也能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五段:写和作者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刘子骥打算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目的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如此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并且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而且也能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美景的作用?)(1)桃花林。(2)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

20、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也为桃源美好做铺垫。5.作者笔下的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桃花源的美好?)(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和平、安宁;(3)人们生活富足,快乐;(4)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反映了桃花源的什么特点? 美丽富饶,和平安宁,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 反映桃源人生活的安定快乐,令人向往。8.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源中的人进行了描写? 活动(往来种作)、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

21、人)、精神面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生活安定富足,民风淳朴。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能说明什么? 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11.桃源人听完渔人的叙述为什么叹惋? 叹惋他们与世隔绝的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因为本文是为了表现桃花源的美好,反映作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不是揭露现实的黑暗。另外,现实中的战乱与纷争人们都知道,也没必要详写。13.桃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源

22、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14.桃花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焉? 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生活环境和平宁静,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幸福美满,而桃花源外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桃花源人不复出焉。1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虽“叹惋”但却不想离去?为什么不想离去?(或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怕他们那种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被破坏;怕重归动乱黑暗的社会,再过痛苦不堪的生活。1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 桃花源美丽祥和,安宁和

23、平。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快乐。人们热情好客。17.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去寻访,却“未果,寻病终。”18.渔人离开桃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或问:太守派人找不到能看出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同时也能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19.渔人离开桃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文章采用虚实

24、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既充满虚幻神秘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意在表明桃源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无奈。20.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南阳刘子骥的作用是什么? 刘子骥和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文中,为的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如此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并且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而且也能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21.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结合文章的内容及背景,谈谈这“丑”与“美”表现。 美:美在桃花源的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在桃花源风土人情,那里的人热情淳朴,待

25、人挚诚。丑:丑在当世动乱纷争,丑在人民生活痛苦,令桃源人“叹惋”震惊;丑在世人奸狡不守信用,“渔人”视桃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于不顾,出了桃源便“处处志之”,马上向太守报告,并带人“寻向所志”。2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作者构想桃花源这样一幅美丽的生活画面有何用意?或“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作者虚构这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要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客观上

26、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3.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24.结合文章,说说你印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不事权贵,不与世俗流合污,同情劳动人民,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25.根据本文内容拟出对联 上:忧民生痛苦 下:盼百姓和乐 上:生活幸福美好 下:环境和平宁静上:人间神仙境 下:世外桃花源上:优美富饶和平安宁

27、 下:生灵涂炭战乱频繁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文体知识:1.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民贵君轻”。2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 从体裁上来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是一篇论述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文章。二 理解性默写:1.文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故天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第一段六个事例的表达方式的记叙,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从修辞上来看是排比。5.六个事

28、例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出身卑微,但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难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六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经历磨难,才会有所作为(或逆境出人才)。5、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要经历一番艰苦痛苦的磨炼,原句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正面论证,第二层从反面方面论证,论证内容从个人推及国家。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7、论述治理国家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一个国家想要避免“亡”的命运,应该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9、“国恒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

29、、证明“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主题思想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四、论证思路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接着从个人角度正面方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五、 写作特色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六、 问题探究1 、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从正面论证磨难对人产生的

30、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论证国家没有忧患,没有经历磨难就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论证思路)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从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纳出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3. 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

31、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4. 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为论据。示例: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受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5. 理解概括类(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会使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在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