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4 ,大小:422.93KB ,
资源ID:46166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166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简版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 西南大学.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简版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 西南大学.docx

1、精简版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 西南大学环境管理学简要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一)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3.环境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与区域性:整体性是环境最基本特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特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关系上的特性。(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1)按产生的

2、原因: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后者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按照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等。(3)按照地理空间:区域、全球等。.世纪的十大环境公害事件(1)1930.12.1-12.5月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2)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碳氢化合物紫外光形成浅蓝色烟雾1955年400多人死亡。(3)1948.10.26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二氧化硫6000人生病,17人死亡。(4)1952.12伦敦烟雾事件:二氧化硫5天内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5)1953-1956日本熊本

3、县水俣病事件:氮肥厂汞,形成甲基汞,1004人死亡。(6)1955-1972日本富山县骨痛病事件镉,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等。(7)1968.3日本米糠油事件:北九州、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苯作脱臭中的载体,混入米糠油中,生病5000多人,16人死亡。(8)1984.12.3印度博帕尔事件: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储罐爆炸,死亡人数近两万。(9)1986.4.26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乌克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10)1986.11.1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瑞士某化工厂失火,硫化物、磷化物,使河“死亡”20年。3.当今社会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破坏:森林锐减、土地退化、

4、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环境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1.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方面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了开发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补给再生速度,对不可再生资源加速其耗竭的速度。另一方面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不重视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2.环境问题产生的观念根源(1)人类思想、基本观念;(2)发展观;(3)伦理道德观环境伦理观(4)价值观;(5)科学观;(6)消费观二、环境管理的概

5、念(一)环境管理的定义1.环境科学大辞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叶文虎(2000)的定义: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

6、本保障和基本内容。”4.对概念的理解环境管理主要是解决次生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广义上,环境管理包括一切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而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我约束的行动。狭义上,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部分 5.环境管理的类型(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划分环境资源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3)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划分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二、环境管理的研究对象两种流派提出了环境管理对象:管理科学

7、和行为科学。 (四)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或适宜程度。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的基本依据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保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和财产而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所作的规定。环境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环境质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环境要素的不同,环境质量管理的内容可划分为: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声学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由各要素以不同的结构形式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状态的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基础。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空

8、气、土地、水、生物、矿物、气候等,也可称为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环境管理中,重点是对自然环境的要素进行管理。按照自然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管理被划分为: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生物资源管理(二)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1.环境管理的目的:解决环境次生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发展观(2)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环境管理的手段与职能四、环境管理的手段与职能(一)、环境管理的手段根据各种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与功能的大小可依次分为法律手

9、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1, 法律手段指管理者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人们的行为管理以保护环境的手段。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是其他手段的保障和支撑,亦称为“最终手段”,法律手段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持续性。强制性: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权威性: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规范性:统一的行为规定; 共同性:人人平等持续性:有较强的时间稳定性和持续的有效性我国环境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宪法(26条)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10、法环境资源单行法: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等。环境标准:由行政机关根据立法机关的授权而制定和颁发的,旨在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各种法律性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其他部门法中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规定,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具有优先于国内的环境法的地位。2、经济手段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利息、税收、保险、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规范人们的宏观经济行为,培育环保市场以

11、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可分为宏观经济手段和微观经济手段。经济手段的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指各种经济行为主题在环境责任与经济利益方面应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经济手段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在环境管理中让经济手段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前提:企业因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必须支付的用语环境的补偿或费用大于企业逃避环境责任而获取的非法收入的额度。3、行政手段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之下,各级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授权的行政权限开展环境管理的手段。如: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警告;对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企业,责令其停产、

12、关闭或拆迁。行政手段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4、技术手段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技术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清洁生产技术。技术手段具有规范性特征,指各种技术在操作和应用中必须严格遵循技术要求和技术规程的特性,这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主要特征。5、宣传教育手段宣传:新闻、报纸、电视、广告、讲座等学历教育: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培养专业环境保护人才的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各类大、中、小学开展的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新闻、报纸和社会舆论宣传面对社会公众所开展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环境教育。世界环境日、世界水

13、日等。成人环境教育:在职岗位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特征:后效性:环境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转变与提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泛性:教育主体包括社会公众;非程序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范要求6、各手段的优缺点(二)、环境管理的职能环境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两个辅助职能:指导职能、服务职能1.规划职能指对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策和措施进行规划和安排。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指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对人们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合理配备和使用各种资源。内部组织职能:环境保护部门内部组织职能;外部组织职能:指环境保护部门外部组织职能。3

14、、协调职能内容:宏观上,环境管理就是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微观上,环境管理就是要协调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不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和经济利益关系,以适应环境准则。4.监督职能对环境管理的活动进行监察和处理,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检查的职能。内容:内部管理监督:对管理组织的自身监督外部管理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行政执法规范对一切经济行为主体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环境监督。环境监督的基本程序:首先是制订监督标准;其次是衡量计划执行的实际情况;再次是比较实际情况与预定管理目标,找出所发生的偏差;最后,采取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或者强化管

15、理,以提高管理客体的实际效能或调整管理主体的监督标准。5.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指导职能:指环境管理者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对有关部门具有的业务指导职能。指导职能包括纵向和横向指导两个方面。服务职能:从广义上讲,“管理就是服务”,环境管理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从狭义上讲,环境管理中有许多能够为经济部门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服务职能是以服务需求的存在为前提。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1、1962年:寂静的春天,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2、1972年:罗马俱乐部和增长极限3、新古典经济学派该观点主张采用国家调节方法作为形成“社会一自然”关系

16、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补充,以促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4、人类行为学派二、环境管理史上的里程碑1、环境管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72年6月5一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簿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的观点和26项共同的原则。共同原则:共26个,归纳起来有7个方面。人权原则;自然资隙保护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则;发展规划原则,人口政策原则;环境管理原则;国际合作原则。(2)联合国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

17、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在人类环境会议之后,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外境规划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了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讨论会。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宣言所提出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其主要历史功绩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唤起世人的环境意识,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一个转折点会议前: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会议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环境问题。(2)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在发展中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人类环境会议揭示经济和社会因素,常常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并得到世人共识,从而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3)明确提出现代环境管理的概念,构筑了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2、环境管理史上的第二

18、个里程碑(1)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理论发展的提出(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内容: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原则该宣言进步重申了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l世纪议程的内容综合考虑到政治、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提出了公平兼顾当代和后代的福利的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付者实施的行动纲领,也为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框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章

19、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控制理论;协同冲突理论理论基础:现代管理学理论,环境价值与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学理论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需要、动机、激励的理论是行为科学的基础与核心.一)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1.人的需要(1)人类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群体需要理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环境管理就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人们的各种需要,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对人的各种需要加以节制、排序、归纳和改造;在保证社同一个激励措施给予人的满足程度与个人

20、的素质和需要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们的各种需要,包括发展经济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要,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的需要等(一)环境资源的价值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环境资源的价值(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早期定义):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土地承载力:在一定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

21、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环境承载力大小可用人类活动作用的方向、速度、规模等量来表现,如草场的载畜量、每平方公里可承载的人口等。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它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指标体系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

22、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量化模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P-E-R)。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PP/ES,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PP/RE。则:当e1,r1,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可持续的。(三)生态学理论1.基本概念种群(population):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群落(community):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ecos

23、ystem):生物群落连同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食物链(food chain):指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分为三种: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食物网(food net):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命体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消费者:植食性动物、肉食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食腐动物等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3.生态系统的类型: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能量传递5.生态系

24、统结构、生态流和生态功能(1)生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各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时空分布及比例关系。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配置(水平、垂直)和时间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营养联系组成的关系。(2)生态流:生态系统内不断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流、货币流等。(3)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生产功能: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生活功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调节功能: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系统本身有自我调节恢复稳定运行状态(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还原及自净功能环境

25、自净能力6.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生产位: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条件和基础,自然资源:水、土地、生物、矿藏等;经济资源:工业交通、农业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等;社会资源:人力、智力、文化、科技、卫生资源生活位:为人们提供的生活条件,如就业机会、住房、娱乐、教育等条件。城市生态位:城市居民生存状态水平的高低或条件的好坏。7.几个重要的定律物物相关律:生态系统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生相克律: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

26、,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互生互利的关系、相克关系。能流物复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不停地循环。能量的流动走单向的;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逸散人环境。应充分利用系统中的确能量。负载有额律: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负载(承受)能力都有一定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就会萎缩(退化),最终解体。所供养的生物生物生产力时,生态系统萎缩乃至解体;当向生态系统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它的自净能力时,生态环境恶化。协调稳定律:只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系统才最稳定。尽量减少人的干扰。时空有宜律: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各不相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

27、特的区域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因地制宜。技术因地制宜;经济因地制宜;生态因地制宜8.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特点为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称作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生产”是指有输入、有输出的物质转变活动的全过程。)人类生态系统”在物质运动这个基础层次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1.三种生

28、产理论:物质生产其含义近乎通常所谓的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物资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装备,即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经济关系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资源利用率: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废弃物也少;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于环境生产产品的比例。2.三种生产理论:人口生产指人类生

29、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人口生产的基本参量:人口数量:这是决定人口生产的基本参量人口素质:包括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决定了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能力,还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消费水准:指个人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它和人口数量是决定社会总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入口比: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消费入口比高,意味着社会总消费中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较多,而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少对

30、环境生产的压力。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的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消费再生物)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之比。消费出口比高,表示转化为物质生产的资源比例大,成为环境污染物的比例小,有利于减轻对环境资源生产力的压力。3.三种生产理论: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环境生产的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指环境接受从物质生产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环境自身消解这些废弃物的能力。资源生产力:指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能力

31、。4.三种生产理论的意义:(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该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该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该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该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二、界面活动控制论1.界面的概念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