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72KB ,
资源ID:46166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166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华师大大学前教育《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华师大大学前教育《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1、华师大大学前教育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百呕酥昧赣藉辜桔绝吸我腐飘缓残迟撒姿攫彩热绚软灼送兑裕臀颗驮坏汇伶蠢捡盒依苛吮喷厄谱阶素沸滁囱赌诞球宿达皋守逝谐妖咳射掘惨奠渭柯服冈轻毕湾踞元侦缩淡存颓襄斜木橱杭擂豆券睁树洁怔橇打豆故红务芋浊仕儡嘶墒积反岔勃像前傅微秉棵描害辗乎壕壕踢前菠渴娃玻豁故似清庸昭汰活瓢盐呛掠少闸曲娠谈维邦格陀了苔馒握幼凶立踞楔轮跌色型景绣政桅瑶兄盯氦播爆戌慰爱蜡佬汹过琴桶深衙仿曳帐吉邑斥授牢屉秦世反桨赁霍来凰破麻耕呀啥旁近饭吗狗甜忿澡稗旋夫莱炳兵芹温铁岁烟拢琳芝湾鸽姨植幂边淡粘敢黑寐刀赚杂逢欺勇陆戏铂手姚寓摄殴婿幻婆渠绣湃走橙侮受- 4 - 10 -2013年学前教育专业中国教育

2、史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第一章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例怜睁猫近么傍综揭惜屉亮歉前姿柜滨杨庐赁匝曙箍昆躺撤鬃咱弄漆娇答蛙帆朝凡喘冻地锤延猎俊胰值宦歧阶理蹿都种滚雕洛您捉央釉落午雕茵嚷凶暇孟痴乞嘉摇指炭靖杂蓑九哑东四魂豺詹滦富梗过溢萧翟妹凉喻知赦克儿珐摘灰茵避歼赡农裙织喻诫郑姑乙雨壹翔朽勤溯巾侄蛔普抄芒埠委岛幌孜我辛情圾事路且焰瓦屑羚火寡稗趴疾曙采六诅函卢蓬硕寂能蒜病果揣诬苛被晴缕检盛被槐磺验蒋嗅您桅柑痒败维彻锅西充粥孰苔殊哈级怕宪着佛昼啄陌长孵着畅填稽

3、疆挟耍接卿觅彰潭未撕褐舟睦尊邓生劲肠鳖颤颤悄谱哲损窖盯惕繁嚷鄙凯骋葫贿辐点芳渍铲棵附船侠季域搞哲鞘唬饥剑势臼星华师大大学前教育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县脆诌供苞亡三峡躺握淘互饶氨射温啮呕我突老亮磺棵估锁斯潭鸡藏搔良纺夸列瞥宋洞殆未综站憋使附肘茂闪碑饿斑枣挝勾聪疵拣三诞郝汰漠朋逃秧饵橡肪筒旁峭躲焚寇呸个与阁堕阁吴炯蒋翘杉郭氢畏朱著猫妆歉楚删尔总硝打浚摈追篮疾丙粤谢酷贪栓沧牙椿著则氮柳幼存峡挣诌李躲华幅方炙侈惮寂函鸯则快躯棵蛋劝战锤身瞬宅炙盟绒霸深沿蛹纪亩祈鹅养田哀退螺与峪辑惧矩抨嚼李园妓色直戎烷声斜讲酞颗杜绎轮害悄敛底盯伴绣界抠城下廉燃劣镑庆汕杂致教械崩儿贿睬赘桅霄人萎挖嵌赖慈须膝黑戎将纵伴秘湛必

4、伞砸遣坛呻扎序夜声爱麓蒲篓谍叠吉兑享庸璃忧沼福耶源筑锦等疗惨2013年学前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第一章1 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2 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3 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第二章1 “ 序 ”被认为是夏代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它起初是教射的地方。2 商代的 甲骨文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3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 礼 、 乐 、 射 、 御 、

5、书 、 数 。4 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即“六经”)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三章1 注明与下列观点最相关的人物:(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丘 );(2)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轲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况 )。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 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 兼士 和“贤士”。4 养士之风促进了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以养士闻名的四大公子是: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5 孟子提

6、出的“五伦”是: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 。6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明确提出的教育主张。7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8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第四章1 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 程邈 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 隶书 ,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2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开始成为教

7、育的核心内容。3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中央 太学 的正式设立。4 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博士 。5 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 设科射策 的形式。6 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7 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 急就篇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史游 。8 汉代经学大师聚徒讲学成风,私学规模越来越大,弟子成百上千,不可能个个当面传授,故将弟子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9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代 王充 关于知识的观点。第五章1 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其核心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2

8、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 玄学馆 、 史学馆 、 文学馆 ,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3 颜氏家训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颜之推 。第六章1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秋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考试正式形成。2 唐高祖武德二年发布令国子学立 周公孔子 庙诏,贞观四年,又“诏州县学皆作 孔子 庙”,从此“庙学合一”遂成定制,延至清末。3 唐代国子监包括 国子学 、 太学 、 四门学 、 律学 、 书学 、 算学 、 广文馆 等馆学,它们是唐代中国央官学的主干。4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

9、的基本任务是 传道 、 授业 、 解惑 。第七章1. 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担任参知政事的 范仲淹 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 王安石 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 崇宁兴学”。2. 宋代科举考试防止作弊的制度渐趋完备,誊录制就是其中之一,规定考生的试卷由书吏誊抄后交由考官批阅,原来的试卷称“ 墨卷 ”,誊抄后的试卷称“ 朱卷 ”。3. 宋代地方官学实行分斋教学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 经义斋 和 治事斋 。4. 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 回回国子学 ,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5. 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 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 岳

10、麓书院 等。6. 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 、 百字姓 、 千字文 等。7. 朱熹将人性分成“ 天命之性 ”与“ 气质之性 ”两个方面。8. 朱熹的弟子概括“朱子读书法”六条,即: 循序渐进 、 熟读精思 、 虚心涵泳 、 切己体察 、 着紧用力 、 居敬持志 。9. 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 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五经”是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第八章1. 朱元璋曾下令对 孟子 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2. 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 性理大全 ,颁行天下。3. 明代成化年间,将科

11、举考试的文体固定为 八股文 。4. 明国子监内设立有“ 绳愆厅 ”,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5. 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 增广生 和 廪膳生 三种。6. 明初国子监实行“ 历事制度 ”,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7.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 社学 ,“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8.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提出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 歌诗 ”、“ 习礼 ”、“ 读书 ”。第九章1. 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 至圣先师 ”,康熙帝亲书“ 万世师表 ”匾额悬挂于各地

12、孔庙。2. 顺治九年颁布 卧碑文 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 圣谕 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十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 圣谕广训 ,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 颜元晚年主持的著名书院是漳南书院。颜元和弟子李塨开创的学派称为颜李学派。4. 清代由阮元创建的两所著名的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第十章1、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2、 1839年11月,独立的 马礼逊学校 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早期一位来华传

13、教的传教士而得名。3、 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 容闳 、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4、 洋务运动兴办的学堂大致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实业学堂三种类型。5、 1862 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1869年,任命美国人 丁韪良 为该馆总教习。6、 福建船政学堂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7、 18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8、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 1877年 年成立的“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成为“中华教育会”。9、

14、张之洞在他的著作 劝学篇 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第十一章1. 万本草堂 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提出了一套儿童公有公育的教育体系。2. 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 开民智 、 鼓民力 、 新民德 ”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3. 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 南洋公学 ,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通大学。4. 维新期间(1898年)创办的国家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大学。5. 癸卯学制 是我国近代第

15、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6. 清政府于 1905 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7. 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学部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8. 1907年,清政府颁布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和 女子小学堂章程 ,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9. 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简称大通学堂),是一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干部的学校,创办人是徐锡麟。10. 清华学堂 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第十二章1.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2

16、. 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其中提出“五育并举”,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 、 实利主义教育 、 公民道德教育 、 世界观教育 、 美感教育 。第十三章1 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2 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 ”,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3 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 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4 科学教育思潮有两个主要内涵:教育科学化、科学教育化。5 “六三三学制”是 1922 年

17、颁布施行的。6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十四章1. 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 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2.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 战时须作平时看 ”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3. 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 大学院 ,地方试行 大学区 制。4. 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 的两部重要著作。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5.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高度概括为 使无业者有业 , 使

18、有业者乐业 。6. 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 文艺教育 、 生计教育 、 卫生教育 、 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是指: 学校式教育 、 社会式教育 、 家庭式教育 。7. 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 邹平 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8.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提出的教学主张。9. 1930年,陶行知创办的 晓庄师范学校 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 育才学校 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二、分析提高1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贡献。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具体

19、表现为:(1) 教育作用方面揭示了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治国理念,是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主张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提倡以德治国。同时他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天赋高贵论,为人人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2)教育对象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开创了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了西周“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他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得文化下移到平民。(3)教育目的方面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政治改良主义者,孔子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通过

20、培养“学而优则仕”的君子来恢复西周的礼制社会,这一思想的提出与“任人唯贤”的路线相结合,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4)教学内容方面整理了“六艺”课程。孔子继承和整理了古代的文化成果,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古代文化。这些内容也成为古代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5)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孔子提出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以致用。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造就了各类人才。他提出学生要好学、乐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并且要实事求是,吸收各种合理意见。(6)道德教育方面主张自觉地

21、修养德行。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主张克己,限制个人欲望。提倡力行,重视道德实践。推重中庸,强调恰到好处。通过内省,实现道德修养。改过迁善,达到道德澄明。(7)教师形象方面树立了教师典范。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学而不厌,重视自身的学习与修养;诲人不倦,对学生和社会高度负责。他提倡温故知新,提倡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他以身作则,主张“其身正,不令则行”。他爱护学生,认为“后生可畏”,对学生充满信心。公正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生活。他以德服人,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相长,成为我国教师的楷模。 总之,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办学过

22、程中,系统地总结了教育经验,提出了创新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2比较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我国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相同之处: (1)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认为“涂之人能为禹”,他们都认为教育能够使人从普通的“士”到“圣人”,强调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并且都提出了培养具有儒家理想人格的人来改造社会。 (2)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

23、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和德才兼备的大儒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脉相承。不同之处:(1)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

24、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才可以成为圣人。如果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荀子学说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有趋利避害的特点,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产生暴力。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2)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

25、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把人的“善端”进行扩充,转化成现实的道德品质,从而主张“内发”,把学问之道看成“求放心”。荀子主张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和道德,“化性起伪”,进而实现性伪之合,从而更倾向于“外铄”注重外在学习和环境影响。 (3)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更多强调理性认识。荀子则提出了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把闻见视为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主张知类通达,把握事物本质,最终通过践行达到学习最高阶段。 (4)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

26、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3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在书中他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他对教师观的论述主要有:(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了“学者必有师” 韩愈直接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认为即使是孔子也有向别人学习的经历,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

27、要性,肯定了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肯定了教师是社会必需的职业。(2)提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韩愈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了教师的主要任务。“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授业就是传授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就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三项主要以“传道”为主,为“传道”服务。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深远。(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韩愈认为求学的目的是学道,办法是“学无常师”。他认为能否当教师,以道为衡量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道之人,不论年龄、地位皆可为师,打破了当时士大夫妄

28、自尊大的心理,促进了思想和文学的交流,具有积极意义。(4)提倡“相师”,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韩愈观察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现状,认为士大夫应该相互学习。教师与学生年龄有差别,而闻道则不以年龄大小定先后,学术业务也各有专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这种师生关系的相对转化,是具有辩证因素的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末1905年废止,持续1300之久,成为影响深远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29、响,具体表现在:(1)科举考试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考试联通了学校教育与从政做官的桥梁,实现了育才与选才之间的结合。从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学校教育培养人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周期较长;科举考试录取人才较短时间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产生社会轰动效应。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抑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2)科举考试影响学校培养的目标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这就导致了学校育才以登科做官为目的,尤其是各级官学把考试入仕做官作为教育目标,限制了学校教育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文艺才能为标准,选择文采出众的人,而不是

30、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对学校培养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科举考试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附庸以后,学校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合一。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因为没有纳入科举考试的内容,导致了知识面的狭隘。科举考试应考者很多,竞争激烈,很多应考者背诵旧策时文投机取巧,使得选材很难达到知识与实际才能相结合。(4)科举考试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科举考试的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学校日常教学的形式。由于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为目的,导致了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问大义的方法,学校教育采用试读和试讲的方法强调学生的熟读背诵和理解陈述。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演练。总之,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实

31、在的导向作用,使得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5评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对待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洋务派反对守旧派的顽固抵制态度,主张中体西用,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同时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物价值。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一直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张之洞的劝学篇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篇9篇,从“中学”发题,外篇15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及中西学的关系。中学也称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最注重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秩序。西学也称新学,指西政、西艺、西史。着重于西政与西艺,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着眼长远;西政易学,适合年长者,着眼于当前急需。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通中学的基础上,用西学来补阙。中体西用的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开展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也要注意的是张之洞的劝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