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1.89MB ,
资源ID:46140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140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PCB版图设计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PCB版图设计指南.docx

1、PCB版图设计指南PCB版图设计指南 拟制: 审核: 批准: 1. 概述 1.1 目的 本PCB版图设计指南是为设计PCB产品提供可遵循的规则和方法,详细的阐述了PCB版图的设计规则、材料选择等内容。1.2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电源SMT产品、微波控制电路部分使用PCB板设计,产品工装夹具设计和微波射频电路部分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PCB板设计可参考借鉴。1.3 依据 GJB4057-2000 军用电子设备印制电路板设计要求 GJB3243-98 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 GJB362B-2009 刚性印制板通用规范 2. PCB板设计评审和采购流程 2.1 拟制:工程师根据产品原理图和PCB版图设计

2、指南设计PCB板制版图; 2.2 审核:部门经理根据电路原理审核电子版版图,工艺工程师根据PCB板设计规则对PCB板电子版版图进行工艺可装配性审核。2.3 批准:部门主管批准;2.4 采购:产品工程师填写采购单经批准后交物资部采购,同时由产品工程师负责将设计的电子版图交送物资部,并送资料室保存。3. 设计规则 3.1 PCB板材要求 PCB板设计时应根据产品焊接和工作温度、电气性能、结构强度和加工费用等选择合适的覆箔板,对于普通PCB板要求如下:3.1.1 根据公司产品的特点,常用FR-4基板,可选择FR-5及聚四氟乙烯等材质;3.1.2 PCB铜箔厚度:常用35m,可根据导体电流大小和允许的

3、工作温度选择其它厚度。3.1.3 PCB板层数:常用2层,可选择多层板例如4层、6层等,但必须是偶数层板。 3.1.4 PCB板尺寸依据产品设计要求确定,在设计文件中标明,尺寸标注应考虑厂家的加工公差。3.1.5 PCB厚度的选取应该根据板尺寸大小、所安装元件的重量、环境试验要求选取。板厚(10%公差)规格:0.8mm、1.0mm、1.2mm、1.6mm、2.0mm、2.5mm、3.0mm、3.5mm。3.1.6 PCB板特殊要求由设计工程师提出,由部门经理和工艺人员审核确认后才可选用; 3.2 元器件布局 元器件布局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3.2.1 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结构设计布置安装孔

4、、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3.2.2 PCB板加工工艺的优选顺序为:元件面单面贴装双面贴装;3.2.3 遵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3.2.4 元器件排列易焊接原则 元器件布局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利于焊接,例如大的器件再流焊时热容量比较大,过于集中容易使局部温度低而造成虚焊。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布局。3.2.5元器件排列易装配原则 元器件布局时需要考虑易装配,其特征方向一般要求一致,如IC芯片和极性器件等。人工装配不易出错、机器装配节省时间且美观。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

5、有足够的空间。 图1 元器件排列装配易装配原则3.2.6需要安装重量较大(模块电源、变压器、电感、电解电容)的元器件时,应尽量安排在靠近印制板支撑点位置; 两面过回流焊的PCB的底面要求无大体积、太重的表贴器件,第一次再流焊接器件重量限制如下:A = 器件重量 / 引脚与焊盘接触面积 表1 再流焊器件重量要求器件类别片式器件翼形引脚器件J形引脚器件面阵列器件要求A0.075g/mm2A0.300g/mm2A0.200g/mm2A0.100g/mm2若有超重的器件必须布在底面,则应通过试验验证可行性。3.2.7经常拔插器件或板边连接器周围3mm范围内尽量不布置表面贴装器件,以防止连接器插拔时产生

6、的应力损坏器件。 图 2 连接器布局 3.2.8贴片元件之间的最小间距满足要求: 机器贴片之间器件距离要求: 同种器件:0.3mm 异种器件:0.13*h + 0.3mm (h为周围近邻元件最大高度差) 只能手工贴片的元件之间距离要求:1.5mm 同种器件 异种器件 图 3 贴片器件布局要求 3.2.9 元器件的外侧距过板轨道接触的两个板边大于、等于5mm; 图 4 元器件外侧距板边缘要求 3.3 热设计要求3.3.1均匀布设,整个板面元器件排列应整齐有序,发热元器件分布和布线密度应均匀; 3.3.2 对于自身温升高于30的热源,一般要求:若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达到要求距离,则应通过温度测试保证

7、温度敏感器件的温升在降额范围内。3.3.3 采用散热通孔的方法 此方法是在具有散热板的印制电路板上设置散热孔和盲孔。再流焊时焊锡将散热孔填满,这样可以提高导热能力。3.3.4 单独为发热元件增加通风冷却的散热装置。3.4 布线设计 布线满足设计任务的各种电气性能,尤其是高频高速电路,高密度PCB板,多电源、地种类的PCB板等带有特殊性的PCB,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按照一些PCB布线的基本规范要求去做,这样就会大大减少PCB潜在问题的出现。3.4.1总体规划原则 重要信号,易受干扰信号,有特殊要求信号布放层、走线方式定义。布线顺序:试布调整至基本符合要求、预布线、自动布线,交互优化布线。根据电路特点

8、选择自动布线策略。3.4.2间距设置规则 1)间距包括:导线与导线、焊盘与焊盘、焊盘与导线的距离推荐导线的最小间距为0.25mm(10mil),极限尺寸0.15mm(6mil),导线与PCB板边缘的距离最小为0.5 mm,并应适当地考虑PCB 板的尺寸公差,在PCB板边缘的布线密度不宜过高。2)对于输入电压50V-600V电源,首先PCB板中的最小间距应能满足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条件。(与介电强度相关)表2 工作电压与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关系一次侧二次侧线与保护地间距mm工作电压直流值或有效值V空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工作电压直流值或有效值空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线与保护地间

9、距mm4.050V1.01.271V0.71.22.0150V1.41.6125V0.71.5200V2.0150V0.71.6250V2.5200V0.72.0300V1.73.2250V0.72.5400V4.0600V3.06.33)3W规则 高频、高速电路往往会出现线间信号串扰现象。有资料表明:线间距与线间串扰存在“3W规则”。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保持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有条件时,尽量保证线间距。图5 3W规则 3.4.3线宽规则 1)推荐导线的最小间距为0.25mm(10mil),极限尺寸0.15mm(6mil),2)导线宽度的确定依据是布线密度、导线

10、电流值以及加工技术。3)导线的载流量,即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允许导线升温不超过10所能通过电流大小。4)对于可靠性要求高时,倾向于使用较大的线宽、间距。当导线通过较大电流时,铜箔宽度与载流量的关系应参考表中的数据降额50%去选择使用。表3 PCB导线的电流最大承载值 (25下, 温升T = 10)线宽mm电流A铜箔厚度35m铜箔厚度50m 铜箔厚度70m 2.54.55.16244.35.11.53.23.54.21.22.733.612.32.63.20.822.42.80.61.61.92.30.51.351.720.41.11.351.70.30.81.11.30.20.550.70.9

11、0.150.20.50.7 3.4.4优先原则 关键信号线优先电源、模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保证信号质量。高密度优先从PCB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从连线最密集的区域开始布线。3.4.5串扰控制原则 串扰(CrossTalk)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长距离平行走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遵循“3W规则”。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

12、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3.4.6走线非开环规则 一般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收。图6 走线非开环规则 3.4.7走线非闭环规则 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图7 走线非闭环规则 3.4.8走线方向控制规则 相邻层的走线方向成垂直正交结构。避免将不同的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以减少不必要的层间串扰。图8 走线方向控制规则3.4.9 阻抗匹配规则 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当传输的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在设计

13、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出线,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图9 阻抗匹配规则3.4.10 走线分枝长度控制规则 尽量控制分枝的长度,一般的要求是Tdelay = Trise/20 图10 走线分枝长度控制规则3.4.11 走线防谐振规则 主要针对高频信号设计而言,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以免产生谐振现象。图11 走线防谐振规则3.4.12 连线最短规则 设计时应使布线长度尽量短,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长带来的干扰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信号线,如时钟线,务必将其振荡器放在离器件很近的地方。对驱动多个器件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

14、种网络拓扑结构。图12 连线最短规则3.4.13 倒角规则 PCB设计中应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布线,对于高频高速电路,会造成线宽的变化,从而使得阻抗不匹配,造成反射,拐角可以等效为传输线上的容性负载,减缓上升时间,尖端处产生EMI。应采用大于90度的角度。图13 倒角规则3.4.14 内电层空间不重叠规则 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隔地层。图14 内电层空间不重叠规则3.4.15 地线回路规则 环路应最小,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越

15、少,接受外界的干扰也越小。针对这一规则,在地平面分割时,要考虑到地平面与重要信号走线的分布,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等带来的问题;在双层板设计中,在为电源留下足够空间的情况下,应该将留下的部分用参考地填充,并增加一些必要的孔,将双面地信号有效连接起来,对一些关键信号尽量采用地线隔离,对一些频率较高的设计,需特别考虑其它平面信号回路问题,建议采用多层板设计。图15 地线回路规则3.4.16 屏蔽保护规则 对应地线回路规则,实际上也是为了尽量较小信号的回路面积,多见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号,如时钟信号,同步信号;对一些特别重要,频率特别高的信号,应该考虑采用同轴电缆屏蔽结构设计,即将所布的线上下左右用地线隔

16、离,而且还要考虑好如何有效的让屏蔽地与实际地平面有效结合。图16 屏蔽保护规则3.4.17 内电层分割宽度规则 1)内部电源、地层中如果因电路中用到不同的电源和地需要进行分隔,当不同电源之间电位差大于12V时,条件许可下,分割宽度可设为1.27mm(50mil),小于时可设为0.5mm0.635mm(20-25mil)。2)如果因内部电层分割造成高速信号的回流路径遭到破坏时,应在其他布线层给予补偿。例如用接地的铜箔将该信号网络包围(包地),以提供信号的地回路。3.5 焊盘设计 3.5.1表面贴装元件焊盘设计应掌握以下关键要素:1)对称性两端焊盘必须对称,才能保证熔融焊锡表面张力平衡。2)焊盘间

17、距确保元件端头或引脚与焊盘恰当的搭接尺寸。3)焊盘剩余尺寸搭接后的剩余尺寸必须保证焊点能够形成弯月面。4)焊盘宽度应与元件端头或引脚的宽度基本一致。 图17 矩形片式元件焊盘结构示意图常用元器件尺寸及相关的焊盘图形尺寸见附录A。 3.5.2焊盘与印制导线连接的设置 1)对于两个焊盘安装的元件,如电阻、电容,与其焊盘连接的印制线从焊盘中心位置对称引出,避免呈一定角度,且与焊盘连接的印制线必须具有一样宽度。 图18 阻容元件焊盘与印制线的连接 图19 隔热路径的设计2)与较宽印制线连接的焊盘,中间最好通过一段窄的印制线过渡,这一段窄的印制线通常被称为“隔热路径”,否则,对2125(英制即0805)

18、及其以下表面贴装类器件,焊接时极易出现“立片”缺陷。具体要求如图19所示,从大面积地或电源线处引出的导线长大于0.5 mm,宽小于0.4 mm。3)线路与SOIC、PLCC、QFP、SOT等器件的焊盘连接一般建议从焊盘两端引出,如图20所示。 图20 器件焊盘引出线的位置4)大面积电源区和接地区的设计,超过25 mm(1000 mil)范围电源区和接地区,应根据需要,一般都应该开设网状窗口或采用实铜加过孔矩阵的方式,以免其在焊接时间过长时,产生铜箔膨胀、脱落现象,如图21所示。5) 大面积电源区和接地区的元件连接焊盘,应设计成如图22所示形状,以免大面积铜箔传热过快,影响元件的焊接质量,或造成

19、虚焊;对于有电流要求的特殊情况允许使用阻焊膜限定的焊盘。图21 大面积铜箔区窗口的设计 图22 花焊盘的设计3.6 孔设计 3.6.1过孔设置: 通常情况下,应采用标准过孔设置,标准过孔尺寸(孔径与板厚比1:6)表4 过孔设置内径mm(mil)0.3(12)0.4(16)0.5(20)0.6(24)0.8(32)外径mm(mil)0.63(25)0.76(30)0.88(35)1.0(40)1.25(50) 常用过孔设置为:内径0.5mm,外径0.88mm,散热焊盘的过孔设置为:内径0.4mm,外径0.76mm;3.6.2通孔安装印刷板布局设计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1)镀覆孔的直径应比元器件引线

20、的最大尺寸大0.20.4mm;2)相邻焊盘的间距应不小于0.2mm;3)SMT焊盘边缘距导通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为2.5mm(10mil),若过孔塞绿油,则最小距离为1.5mm(6mil)。 4)SMT器件焊盘上无导通孔,但作为散热用的DPAK封装焊盘中需设置散热过孔;表5 插装元器件焊盘与通孔关系引线直径mm 0.4 0.70.81.01.21.5IC孔焊盘孔径mm 0.60.91.01.31.41.70.8焊盘直径mm1.82.53.03.03.542.2 3.6.3盲孔和埋孔: 盲孔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不贯通整板的导通孔,埋孔是连接内层之间而在成品板表层不可见的导通孔,这两类过孔尺寸设置可参考

21、过线孔。 应用盲孔和埋孔设计时应对PCB加工流程有充分的认识,避免给PCB加工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必要时要与PCB供应商协商。 图23 盲孔和埋孔设计规则图24 可加工的六层板盲埋孔结构示例图 3.6.4最小孔径:制成板的最小孔径定义取决于板厚度,板厚孔径比在5-8之间。表6 板厚度与最小孔径的关系板厚3.0mm2.5mm2.0mm1.6mm1.0mm最小孔径0.6mm0.5mm0.4mm0.3mm0.2mm3.6.5导通孔位置的设计:1)导通孔的位置主要与再流焊工艺有关,导通孔不能设计在焊盘上,应该通过一小段印制线连接,否则容易产生“立片”、“焊料不足”缺陷,如图25所示。 图25 无阻焊导通

22、孔位置 2)导通孔不能设计在焊接面上片式元件的焊盘中心位置,见图26所示。图 26 导通孔不能设计在焊盘中心位置3.7 阻焊设计阻焊层主要目的是防止焊接时产生桥连现象。3.7.1元件焊盘一定以Pad给出,不使用Trace填充,以保证生成阻焊数据正确。Solder Mask:阻焊,用来遮挡需要焊接的焊盘,其余地方涂敷绿油等阻焊材料,一般设置阻焊尺寸比焊盘尺寸大0.1mm0.15mm(4mil6mil),将有其他需要的个别焊盘单独设置,见图27。图 27 阻焊设计 3.7.2阻焊层设计规则,明确阻焊层使用Protel中使用层的定义,通常阻焊层自动生成,制定特殊焊盘设计规则;1)当焊盘之间无导线时,

23、焊盘之间可以不用阻焊膜,阻焊膜与焊盘的间隙如图28所示:图 28 焊盘之间无导线时阻焊膜图形设计2)当焊盘之间有导线时必须设计有阻焊膜,被阻焊膜覆盖的导线表面不得有锡铅合金层,如图29所示:图 29 焊盘之间有导线时阻焊膜图形设计3.8 锡膏板设计 锡膏防护,针对表贴元件制作钢模。钢膜上的孔对应着电路板上的SMD器件的焊点。通常钢膜尺寸表贴焊盘,常见设置为与焊盘相等(即=0),见图30。图 30 锡膏板开孔设计 3.9 拼板设计 设备的轨道系统有一个夹持PCB板的尺寸范围,一般生产线的夹持范围为:50mm50mm 330mm250mm。而小于50mm50mm的PCB板需设计成拼版的形式。可采用

24、双数拼板、正反面各半、两面图形完全相同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采用同一块模板、节省编程、生产准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相对于外形复杂的PCB,拼好后的PCB尽量保证外形的规则,以便轨道夹持。相同的PCB可以拼在一块,不同的PCB也可以拼在一块。拼版可采用平排、对拼、鸳鸯板的形式。图 31 拼板设计3.10 Mark定位标志的制定规则 3.10.1 基准标志(Mark) :为了纠正PCB加工误差,用于光学定位的一组图形。基准标志设置最少2个,最多3个。3.10.2 基准标志的种类:分为PCB基准标志和局部基准标志。3.10.3 Mark形状:实心圆、三角形、菱形、方形、十字、空心圆等都可以

25、,优选实心圆。图 32 Mark标志形状3.10.4Mark尺寸:1mm2mm。最小1mm。最大不能超过2mm。3.10.5Mark表面:裸铜、镀锡、镀金均可,但要求镀层均匀、不要过厚。3.10.6Mark周围:考虑到阻焊材料颜色与环境反差,在Mark周围有12mm无阻焊区,特别注意不要把Mark设置在电源大面积地的网格上。3.10.7基准标志图示(单位:mm) 图 33 基准标志示意图 图33中此区域内不能有任何图形和铜箔。 3.11 PCB板命名规则 依据产品型号命名,例如产品SMD15-28S5的PCB板名称为SMD15-28S5-PCB,如果产品含有多个PCB板则在名称后面加上后缀-A

26、、-B、-C等命名;3.12 PCB板丝网印刷要求 3.12.1所有元器件、安装孔、定位孔都有对应的丝印标号,丝网图形包括丝网符号、元器件位号、极性和IC的1脚标志。3.12.2为了保证器件的焊接可靠性,要求器件焊盘上无丝印,以防不易焊接或造成虚焊;图 34 丝印示意图3.12.3PCB文件上应有PCB板名称、公司飞行标志、798、版本号、制版日期等制成板信息丝印,位置明确、醒目;3.12.4调整字符,要保证装配以后还可以清晰看到字符信息,所有字符在X或Y方向上应一致,字符、丝印大小要统一;3.12.5字符一般线宽0.15mm0.3mm(6-12mil),高度1mm,否则易造成丝印后字符模糊不

27、清。3.13 再流焊工艺的元器件排布方向为了减少由于元器件两侧焊端不能同步受热而产生竖碑、移位、焊端脱离焊盘等焊接缺陷,要求PCB上两个端头的片式元件的长轴应垂直于再流焊炉的传送带方向,SMD器件长轴应平行于传送带方向。 图 35 再流焊炉传送带方向示意图 对于大尺寸的PCB,为了使PCB两侧温度尽量保持一致,PCB长边应平行于再流焊炉的传送带方向,因此当PCB尺寸大于200mm时要求:1)两个端头Chip元件的长轴与PCB的长边相垂直;2)SMD器件的长轴与PCB的长边平行;3)双面组装的PCB两个面上的元器件取向一致。附录A 常用元器件尺寸及相关的焊盘图形尺寸设计 图给出了常用元器件尺寸及

28、相关的焊盘图形尺寸,详见图1至图21。表格中“min”表示最小尺寸;“max”表示最大尺寸;“ref”表示参考尺寸;“basic”表示基本尺寸;“封装类型”栏中“mm”表示公制型号;in表示英制型号。 焊盘图形图中的边框线成矩形,对应边长度相等,故在表中只给出了相邻两边长度(单位为网格),例如:46网格。把网格换算成毫米时,每边都应分别乘以0.5。 1 片式电阻器 1.1 电阻器尺寸片式电阻器尺寸应符合图1的规定: 单位:mm 封装类型mminLSWTHminmaxminmaxminmaxminmaxmax100504021.001.100.400.700.480.600.100.300.40160806031.501.700.701.110.700.950.150.400.60201208051.852.150.551.321.101.400.150.650.65321612063.053.351.552.321.451.750.250.750.71322512103.053.351.552.322.342.640.250.750.71502520104.855.153.153.922.352.650.350.850.71633225126.156.454.455.223.053.350.350.850.71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