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0.31KB ,
资源ID:46089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089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总结.docx

1、中医总结中医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医籍,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也是我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理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3、王叔和的脉经,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 巢元芳的诸病源候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病因学专著。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三个方面。5、气、血、精、津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2、物质。6、辩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辩证的关键是“辨”。所谓辨,有审辨、甄别的意思。 所谓证,即有“证候”、“证据”之意。“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 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7、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元气的主要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

3、两个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阳具有主升、浮、动、散、排斥等特性, 阴具有主降、沉、静、聚、吸引等特性。 3)气化和形气转化。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3、阴阳的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4、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湿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阳天、上、外、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动、升、兴奋、亢进气六腑心、肺阴地、下、内、北夜秋、

4、冬凉寒湿润重晦暗静、降、抑制、衰退血、津液、精微五脏肝、脾、肾5、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对性。6、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 疾病的发生:正气与邪气的斗争阴阳的互根互用 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5、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阳偏盛。阴盛则为寒实证,阳盛则为实热证。(治疗: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阳偏衰。阴虚则为虚热症,阳虚则为虚寒症。(治疗: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不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会导致“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8、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9、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爱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肃杀、潜降、收检、

6、清洁 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10、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五行的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1.如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热心肠) 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有肃降作用,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肝有疏泄作用,木有畅达、升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肾有闭藏作用,水有闭藏、下行的特性,故以肾属水12.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生克示意图 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表象。其涵义有二: 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

7、莲花”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2.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3.(1)五脏: 形态: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 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 如肾藏精,精亏肾虚(2)六腑: 形态:中空有腔的器官。 特点: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如消化不良食积。(3)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能似脏,贮藏精气。7、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大肠:排泄糟粕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主泌别清浊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运行气和津液的通道,通行元气 运化水液五脏地

8、位生理功能 系统连属心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喜,在体和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肝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在液为泪。脾仓廪之官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速降肺通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肾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在液为唾。8、奇恒之腑之女子胞:主月经,主孕育胎儿。9

9、、气的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气的功能:推动作用(元气),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温煦作用(阳气),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防御作用(卫气) 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固摄作用(脾气或称中气) 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以及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气化作用(肾气) 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效应。 实际上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11、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1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

10、营气、卫气。元气:原气、真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于后天之气的范畴。 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营气:行于脉内,分布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 肉、胸腹等。14、血的生成: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 神志活动的基础15、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为津 。如:泪、汗、涎、唾等。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如:胃液、小肠液、关节液、脑脊液。16、

11、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广义:从液态精华物质的角度出发,指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微的物质。 狭义:指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包括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17、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将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谓之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18、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19、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20、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偏阳体质 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12、偏阴体质 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第四章(病因病机)1、病因的分类: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气。 内伤致病因素 包括七情、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 其他致病因素 包括痰饮、淤血、结石。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3、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5、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行善行而数变;

13、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寒主收引;寒性清澈:清鼻涕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火(热)邪: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6、七情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病情转归7过劳 劳力则伤气 劳神则伤心脾

14、房劳耗伤肾精 过逸 气血瘀滞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神气衰弱8、发病的基本原理(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调9、正邪相争与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1.邪气亢盛则实 2.正气不足则虚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10、阴阳失调与寒热变化:阳胜则热,致实热证, 阴虚则热,致虚热证; 阴胜则寒,致实寒证, 阳虚则寒,致虚寒证;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当出现亡阴、亡阳,则是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亡阳,是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主要表现为突发而极重

15、的虚寒证。 亡阴,机体阴气发生突然性的大量耗损或丢失,主要表现为极重的虚热证。脱水、大出血、尿崩症11、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气滞:气停滞在身体某处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以胀、闷、痛为主,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最为常见)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见肺、胃、肝)气陷: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气闭:气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窒息死亡气脱:亡阳 第五章(诊法述要)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2、全身望诊:望神

16、、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望头面、望五官(目、耳、鼻、口与唇、齿与龈、咽喉)、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3、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4、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5、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望色: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微黄透红、明润关泽。 病色(青色:主寒证、疼痛、淤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脾虚、 湿证、黄疸 白色:主虚证、寒症、失血症 黑色:主肾虚、水饮、淤血)6、望目:中医的“五轮学说”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即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眼属肝、瞳仁属肾、眼睑属脾。望耳:主要反映肾与肝脾。望鼻:主要反映肺与脾胃。望口与

17、唇:主要反映脾胃。望齿与龈:主要反映肾与胃。望咽喉:主要反映胃与肾。7、望颈项; 瘿瘤(甲状腺肿) 瘰疬(淋巴结肿)8、望斑疹:斑为点大成片,平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为点小如栗,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9、望排出物总的规律:凡色白、清稀者多虚证、寒证凡色黄、稠浊者多实证、热证1)痰痰白清稀寒痰痰黄稠有块热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燥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湿痰2)望涎小儿口流清稀脾胃虚寒口角流涎睡时更多多因脾虚不摄3)望呕吐物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寒呕呕吐物秽浊酸臭味热呕吐出不消化食物味酸腐伤食4)望大便小儿便绿有泡消化不良或受惊大便如粘冻,挟有脓血多见于痢疾5)望小便小便清长属寒证小便短

18、黄属热证尿有砂石多见于石淋(肾结石、 膀胱结石)小儿尿如米泔多见食滞肠胃,内生湿热或为脾虚。10、望舌: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望舌包括:望舌质(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态、望舌苔(苔质、苔色、苔形)。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望舌质:望舌色: 淡白色 主虚证、寒证 红 色 主热证 绛 色 主热盛 青紫舌主寒证、瘀血。望舌形:老嫩舌:老舌:实证、热证 嫩舌:虚证、寒证 胖瘦:胖大舌:主脾虚、湿 瘦薄舌-气血虚或阴虚芒刺:主热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肠热甚 舌边肝胆火盛裂纹舌-虚证齿印脾虚、水湿内停舌疮:多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19、望舌下络脉瘀血的标志望苔质 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与轻重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望舌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里热、里寒的重证11、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声音连续者或前轻后重,烦躁多言; 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静默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嗅气味;有恶臭的多实证、热证 带腥味的多虚证、寒证12、问 诊(1)问 寒 热 恶寒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表证即感冒) 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久病为阳气虚衰 但热不寒:

20、里热证 寒热往来:少阳病、疟疾(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里证辨汗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局部辨汗头汗,阳热或湿热。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3)问疼痛实证-因诸邪阻滞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因气血不足或阴津亏损,脏腑经络失养 。(不荣则痛)。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 、刺痛瘀血 、重痛湿邪困阻气机。 、窜痛气滞、风胜。 灼痛邪热亢盛。 绞痛:或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为阴寒之邪凝滞气机。 隐痛: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酸痛:见于肢体多为湿阻,见于腰膝多属肾虚。 冷痛:

21、常因寒邪阻络或阳虚所致。(4)问饮食口味食欲与食量 虚证 脾胃虚弱 实证痰湿、食积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口渴与饮水口不渴饮津液未伤 口渴多饮津液不足,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消渴病。问口味口淡脾胃虚寒 口苦胃热、肝胆火旺口甜脾胃湿热 口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口咸肾虚 口腻脾胃湿阻 (5)问睡眠失眠的原因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实证:气机阻滞、饮食积滞嗜睡 实证痰湿内盛 虚证气血不足 阳虚阴盛(6)问二便问小便 主要与肺、脾、肾、膀胱有关 尿少而黄热证 尿多而清寒证多尿多饮消渴(糖尿病) 夜尿多肾虚问大便 主要与脾胃、大肠相关大便秘结热证、寒证、气虚、津亏等。大便泄泻痢疾、肾阳虚又称

22、五更泻(四神丸)13、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左:心、肝、肾。右:肺、脾、命。指力为举、按、寻。平脉为胃、神、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如水上浮木,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主表证、虚证。沉脉: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主里证。迟脉:心动过缓,特点是脉搏次数少,主寒证。数脉:心动过速,特点脉搏次数多,主热证。结脉、促脉、代脉都有歇止。 (早搏)结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代脉: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数)。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第六章(辩证)1、八纲:

23、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2、寒证(冷、白、稀、润、静、迟)热证(热、黄、赤、稠、燥、动)3、血虚证:面唇舌甲色淡,心悸肢麻,脉细无力(机体失去濡养)阴虚证: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机体失润+虚热)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加甚(脏腑功能衰退)阳虚证:面色咣白,畏寒肢冷,乏力少气,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气虚证+虚寒)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1、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等的

24、治疗总则。2、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3、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4、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用寒远寒,用热远热)5、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原则。(少年慎补,老年慎泻)6、基本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第一章(中药)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2、特殊要求:(1)先煎:介壳、矿石

25、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3)包煎:对于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4)另煎或打粉: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3、服药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2)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3)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4)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5) 对胃有刺激的

26、药物宜饭后服。4、解表药辛温解表麻 黄 【功效主治】 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生姜温胃止呕的要药 辛凉解表薄 荷 【功效主治】 辛凉解表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菊花(杭白菊) -清肝泻火5、祛风湿药独活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6、祛湿药藿香 【功效主治】 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辛温解表薏仁:健脾祛湿。茵陈:利胆退黄。7、清热药:清热泄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蒲公英治乳痈、连翘)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暑药(荷叶、菁蒿治疟疾)清热明目药(决明子) 清虑热药(银柴胡)8、消 导 药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鸡内金-

27、可治结石麦芽用于断乳、乳房胀痛9.催吐药 瓜蒂10、泻下药 大黄、芒硝11、祛痰止咳平喘药贝母、苦杏仁、昆布、枇杷叶、白果、银杏12、温 里 药附 子-回阳救逆的要药干 姜、肉 桂13、理气药陈皮、香附-被誉为“妇科之主帅”。14、理血药丹 参-冠心病常用药红 花-活血化瘀三 七 化瘀止血 消肿定痛 艾 叶温经止血益母草活血化瘀15、补益药人 参大补元气的要药黄芪、山药、甘草熟地黄补血调经滋阴填髓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润肠通便大枣、何首乌、阿胶、紫河车麦 冬-滋阴润嗓枸杞子 益精补肾 养肝明目 . 润肺止咳鹿 茸 补肾壮阳 强筋健骨 固冲止带 托毒起陷冬 虫 夏 草补肾壮阳 补肺止嗽16、固

28、涩 药五味子 收敛固涩 生津止渴 宁心安神乌 梅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 生津止渴 安蛔止痛17、平 肝 息 风 药天 麻-降压 平肝息风 祛风通络全 蝎 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 攻毒散结18、安神药酸 枣 仁养心安神 敛汗生津19、开 窍 药麝 香开窍醒神活血消肿 通络止痛20、驱 虫 药使 君 子驱虫杀虫 健脾消积 21、外 用 药硫磺*三黄的不同功效:黄芩清上焦肺火;黄连清上焦心火,中焦胃火;黄柏清下焦肾火。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作用。大黄:热结便秘的要药。附子:回阳救道的要药。香附:妇科调经的要药(妇科主帅)。补益气药的分类:补气药(人参、黄芪)补血药(阿胶、当归)补阴药(麦冬、枸杞子)补阳药(鹿茸、冬虫夏草)熟地黄:补血调经。阿胶:补血的要药。第二章(方剂)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药。君药 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