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55KB ,
资源ID:460787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07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怎样培养学生历史解题能力.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怎样培养学生历史解题能力.docx

1、怎样培养学生历史解题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题能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步骤一、 五步解题法:一读、二看、三判、四推、五回头。“一读”:是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近几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大多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如果材料关都过不去,答题的准确率就根本无从谈起。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通过读材料,至少要明确以下信息:材料中心、主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物、时间、材料来源。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教材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机结合。 “二看”:是看清楚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限定词(时间

2、、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或指代内容(特别是主要概念、代词、比喻词等)。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学科语言把问题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三判”:是判断该题命题意图。审题时要思考命题人出这个题目的用意即要考查知识点和角度。命题的规律:命题人一般是先想到了考什么(命题内容)然后才来考虑怎么考(命题形式,如题目的形式、案例设计、切入角度等等),所以如果一个题目是成熟的话,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都是服务于命题意图的,通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推知命题的意图。考生审题、答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命题的逆过程,考生首先看到的是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根据题目的内容形式确定答案,与命题意图相符即

3、答案正确。第一步:整体性识别,锁定题目所考查得知识范围,明确题目限定性要求。第二步:细节性识别,分析题目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结果等。第三步:命题意图识别,通过对题目的整体感知和细节信息的整合,洞悉蕴含在题目中的命题意图。“四推”:是仔细推敲选项。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对每一个选项进行仔细推敲,以避免错选、多选、漏选等现象的发生。推敲选项表述是否准确。主要看有没有时间错误、用词不当等现象。推敲选项与材料内容是否一致。主要是看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材料中能否体现出来:能,则选;不能,则坚决排除。推敲选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正确”、“不正确”等。推敲选项与题干是否有联系。主要是分析选项与题干之

4、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推敲命题意图:判断该题目可能考查什么?不可能考查什么?从而排除与命题意图不相关的选项。“五回头”:是确定答案后,回扣题目,再一次确认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以防止答非所问、笔下误。二、基本公式:读材料,提取有价值信息(判断该题与哪些历史知识有关)看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明确可能考什么(该题主要考察什么知识)仔细推敲选项(主要推敲选项表述是否准确、是否与材料内容一致、能否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等)回扣题目(再一次确认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三、注意问题:1、时间定位要准确,学会结合阶段

5、特征进行分析:要结合试题中的时间、历史概念、历史人物、材料来源、注释等有效信息,判断该试题涉及到哪些时期的哪些事件、人物?其主要阶段特征是什么?要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回答问题。2、知识定位要准确,学会联系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教材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明确该试题涉及哪些模块的哪些内容。注意课文主题、单元主题和专题主题。材料型主观题解题步骤一、对高考主观题命题的认识。现在高考主观题压重点、猜热点、讲主干知识都已过时。材料来源宽泛,而且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在备考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猜题押宝”而贻误学生。必须弄清楚历史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高考的命题指导思

6、想及能力要求。(1)历史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历史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影响分析),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获得历史启迪,做到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2)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二、高考主观题的启示:通过对近三年高考主观题的材料和

7、设问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材料来源“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非常宽泛,很好的避免了备考中的“由于猜题押宝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公平性”。二是设问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从设问角度看,总是在围绕历史事件的原因、特征、历史影响、历史作用、历史意义等角度进行设问;从考查能力的角度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能力;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其主要观点、特征、内容等;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作用、意义)的能力;开放性试题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全面,注意其双重性和通过重大历史事件获得的历史启迪。三、 五步解题法:一读、二看、三

8、判、四结合、五规范“一读”:是读材料,明确该题目中心。每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每一则材料都是从不同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要逐一分析每则材料的中心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划分层次)?与哪些历史知识有关等?一定要把所有材料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个体。把握住整体,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有问题都简单了许多。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教材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二看”:是看清楚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

9、角度等)、题目中关键词(特别是代词、比喻词、主要概念等)的指代内容及含义。 “三判”:是判断该题命题意图和可能要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四结合”:是结合问题、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时代特征组织答案。每一个要点都要符合题目要求,以免答非所问;材料中的许多信息,会给我们以有意的启发,甚至有不少答案直接出自材料要,学会归纳、概括材料;要密切联系课本、联系所学相关知识(或类似知识),把问题回归教材,做到有理有据;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即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状况不同),结合时代特征组织答案可以避免无处下手、答非所问、漏要点等问题,因此,一定要把问题放到其所处时代,结合具

10、体的时代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五规范”:是指答题要规范。答案要点化、系统化;语言简单化、专业化;书写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四、基本公式:读材料,提取有价值信息(问题的主题,分析每则材料中心、层次、与哪些历史知识有关等)问题是什么:问题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可能考什么(该题主要考察什么什么知识)结合问题、限制条件(材料、所学知识、时代特征等)规范作答(答案要点化、系统化;语言简单化、专业化;书写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主观题常见设问及答题方法一、获取和解读信息型(一)常见设问:依据材料概括”或“依据材料指出”(二)作答方法:1、理

11、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认真研读材料,尽量理解材料;明确“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可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个层次进行概括。要注意把材料和课本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历史专业术语概括材料。 二、分析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一)概念释疑:1、时代特征的含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的特点。2、背景的含义: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

12、3、原因的含义: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4、目的的含义: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二)常见设问:试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或条件、原因、理由) 试分析“”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或社会风貌) 为什么会出现“”事件(现象)? “”的目的是什么?(三)基本思路:根据有效信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间、人物、材料出处等)判断所处时代根据问题判断命题意图结合限制条件(时代特征、材料、所学知识等)进行具体分析。1、时代特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文化

13、+科技+教育+2、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分析基本相同3、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4、原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者、参与者内在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2)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3)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

14、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例如:2007年高考宁夏卷42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自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有效信息判断所处时代根据问题判断命题意图康有为、戊戌变法 问题:康有为希望变法的历史背景 时代:19世纪90年代 命题意图:考查戊戌变法背景结合限制条件(时代特征、材料、所学知识等)进行具体分析。限制条件:材料: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 所学:19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

15、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巩固*王朝的统治、巩固*阶级的统治等)。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举例说明】 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西汉王朝

16、的统治;(2)主要目的:发展农业、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直接目的: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充足的农时。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2)主要目的:解决1929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缓和阶级矛盾;(3)直接目的:每一项措施都有其直接目的,如国家复兴法的直接目的是复兴工业,实行工赈救济的直接目的是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会购买力等。 3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2)主要目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直接目的: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在恢复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7、三、历史影响、作用、意义(一)概念释疑:1、影响的含义:对人或事物所起作用。2、作用的含义:对事物产生影响3、意义的含义:价值;作用。(二)常见设问:试分析“”产生的历史影响(或作用、意义)(三)基本思路:任何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作用、意义)都必须分析它的政治和经济影响,除此之外,可能还要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有的历史事件还要分析它的国际、国内意义1、影响=性质+特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2)直接影响=对当时或自身(经济+政治+文化)所起的作用。间接影响=深远影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

18、等所起的作用)。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2、作用=影响3、意义=性质+特点+积极影响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启示、认识(一)概念释疑:1、经验的含义: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2、教训的含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3、启示的含义:启发,使有所领悟;从启发中领悟的道理(事物的规律)。4、认识的含义: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2)理性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二)

19、常见设问: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启示、认识)(三)作答方法:明确题目要求(要求谈什么,根据什么谈?)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结合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规范作答。1、经验教训:(1)总结事件本身的规律(主要是历史规律、哲学原理、科学规律等)(2)分析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2、启示=经验+教训如何谈启迪,反向思维是关键。如“战争”的启迪就是“珍惜和平”;“文革”的启迪就是“反对个人崇拜”

20、、“依法治国”、“坚持民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大跃进”是忽视客观规律,历史启迪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启迪就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当然,谈历史启迪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就材料的中心内容择其两、三点有针对性的谈。3、认识:主要是理性认识,即对客观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五、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概念释疑:1、评价的含义:评定价值高低。(二)常见设问:如何评价“”? (三)作答方法: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事件、事态

21、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般来说要做到“三性”,即时代性、阶级性、客观性(辨证性或双重性)。如05年37题(4)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要能够分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和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否则在个题目就不能突破;06年39(2)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要能够通过郑观应盛世危言论开放通商口岸危害提炼出其消极性,通过上海县续志记载上海开放后的繁华提炼出其积极性。例1 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影响? 答案要点: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功过不同。积极: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

22、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政策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一个典型 例子。消极: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例2 (1999上海)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

23、、“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 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对其作用的评价。 答案要点: 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兴人才的成长。 六、论证和探讨问题:(一) 类型一: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

24、证1、常见设问: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2、作答方法:对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地做出判断。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还是都不同意)判断可能考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时代特征等)对所选观点进行论证。例1、 07山东文综27题第四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第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还是都不同意。勿放在论述后或不

25、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1分。第二步: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即考核目标所说的“借鉴、引用的方式进行评论。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例2、10山东文综27题问题一: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

26、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8分)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2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

27、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的6分。)(二)类型二: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1、常见设问:你如何看待(认识)“”观点?。 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2、作答方法:第一步:对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地做出判断。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肯定或否定,全面或片面(判断)第二步: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其观点,分析其错误之处、企图,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

28、证;如果观点片面,则要对观点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既肯定其合理性,又要分析其不合理性。3、基本格式:(1)我同意观点,原因是(2)我不同意观点,原因是,所以我认为(3)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其企图是,所以例如: 08山东文综第4小问:“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分析:此题实际是对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在“看待、认识、看法、评价”一种历史现象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局限。参考答案:这观点是小农经济、儒家伦理道德和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物,有利于减少人口流动,有利于培养

29、子女的孝心,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观念不利于劳力和技术的流动,不利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利于社会进步。我们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类型三:对观点进行分析1、常见设问:“”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说“”?2、作答方法: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例如10山东文综27 问题二: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

30、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三)类型三:理解观点1、常见设问:谈谈你对“”观点的理解。2、作答方法:第一步:先点明该观点对评价对象所持的态度: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第二步:点明该观点的意图。例如:07山东文宗33题第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不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解析:“非大不坏则不更造”是司马光的观点,而司马光属于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目的是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是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属于维

31、新派,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目的是主张变革,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和立场七、如何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既要考虑“同中求异”,也要考虑“异中求同”。会找比较点是关键。如何找比较点?一般是把历史事件分为三大部分,即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历史影响。顺着这个顺序,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明确比较点。如政治、经济、方式、目的、性质、领导阶级、对象、革命主力、指导思想、内容、原因、意义等。八、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 【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