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49.37KB ,
资源ID:46051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051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下册古代诗文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下册古代诗文复习资料.docx

1、八年级下册古代诗文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古代诗文复习资料(一) 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二、文言词

2、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丝织品。【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

3、。【竭】尽,消失。【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倒下。(二)通假字【徧(bin)】同“遍”遍及,普遍(旧课本)(三)一词多义【从】听从(民弗从也);跟从(战则请从)。(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三、阅读理解运用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5“取信于民

4、”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5、乱,望其旗靡。12评价鲁庄公其人。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6、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彝陵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18、曹刿论

7、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爱莲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文言词语【蕃(f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

8、【众】多。【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

9、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5)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6)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7)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8)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9)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

10、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1)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2)用原文语句回答。A)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B)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D)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

11、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E)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F)“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E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H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2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

12、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13、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峡 三峡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

14、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缺”,空缺。【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嶂(zh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n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

15、色。回回旋。巘(y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

16、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峡长(七百里)岭

17、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5)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6)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A)水涨(襄陵,沿溯阻绝)(B)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

18、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8)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9)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10)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1)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12)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3)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

19、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14)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15)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16)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17)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精要笔

20、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 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 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

21、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简答: 1 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2 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林寒涧肃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22、。(二)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

23、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n)飞戾(l)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一 解释加点词语: 答案 1从流飘荡 从:顺、随 2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3猛浪若奔

24、 奔:飞奔的马。 4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5鸢飞戾天者 戾:至 6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 7窥谷忘反 窥:看。反:通“返”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

25、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二、阅读探究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

26、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郁郁葱葱,顽强生长,互比高低,直插云霄,连绵起伏,生机无限。通过“写貌”表现树之奇,亦山之奇。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通过“绘形”山之奇尽显。 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

27、,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通过“摹声”又显一奇。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

28、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三、拓展延伸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四、参考译文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作者、

29、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二、正音正字。弗f雎j怫f跣xin抢qing傀gu祲jn缟go挠no谕y三、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

30、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四、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色厉内荏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