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10.84KB ,
资源ID:46014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01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docx

1、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1.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田中一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

2、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

3、。“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

4、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2.艺术的发生读后感邓福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这本书是一部主要以美术作为研究对象,论证史前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其中贯穿于本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原始工具是人类以功利性为目的创造出来的,就是作者书中所说的“以善为主”的工具

5、,而后来出现的艺术品则是为了体现审美功能的创造。虽然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但是,即使最简陋的石器的制作,人们也会顾及到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这种属于善的快感,伴随着或相应地引起了美的快感。石斧或石铲在造型方面那均衡、对称和尽可能光洁的特点,同时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性质。这些也足够说明它已经在生产实用价值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的视觉艺术的艺术美。虽然这种艺术性的特征与文明人的艺术不一样,但是这是一种与实用需要密切联系的,在审美属性方面有特殊形式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前艺术”。在查阅资料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东西方学者对形式美一致同意的审美标准

6、多样统一而引起美感的原则。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认识,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艺术实际,贯彻了正确的历史观。他把艺术当作是与人类的存在相伴着的一种精神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他所提出的“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观点,有独特性和科学性。在一定意义上来看,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起点和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年幼到成年发展的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性的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7、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并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较为精细的彩陶、玉器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原始社会第一件工具到最后一件艺术品任何一件石斧、陶器,或一处岩画,都不过是史前艺术发展链条上的一个过渡性环节。既然艺术的发生可以这样追溯到第一件工具,那么,也可以认为,艺术发生的上限与人类历史的开端是同一的。在查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史前艺术是一个具有多方面重要理论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我国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系统的研究就更少了,但是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深入系统

8、的探索并且记录发表,让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学到很多关于史前艺术的知识。3.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

9、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

10、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科技的亲切美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

11、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且美!4.简单法则前田约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市场充满各种“简单”的保证。花旗银行提供“简单”信用卡,福特“维持简单定价”,生产打印机的利盟公司(Lexmark)扬言为消费者“化繁为简”。许许多多要求“简单”的呼声,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科技业的发展模式,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对同样的产品推出“改进的新版本”,而“改进”通常意味着“增加更多功能”。试想如果软件公司每年把程序可实现的功能减少10%,售价却提高10%,以应对简化产品所花费的成本,结果会如何呢?消费者付

12、出更多的钱,得到的东西却更少,这似乎是违反了经济原则。掰开一片饼干和一个孩子分享,你看他会选大的那一半,还是小的那一半?但是,尽管违反需求逻辑,“简单能卖钱”(simplicity sells)却不假。苹果电脑的ipod功能比其他数字音乐播放器简单得多,价格却高出一大载,就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例证。另一个例命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就能造成审美的愉悦。也就是说,未来的设计应该在产品的基本功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使产品体现出“生命感”,让人们由被动的购买产品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产品,将产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其成为生活中一部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产品的生命感的塑造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

13、,是对人们内心情感需求的外在表现,所以我觉得人性化是未来产品形态设计的发展趋势,每一个设计师和使用者都不会希望产品只是冷冰冰的产品。事实上,做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功能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我们将来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两者好好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做出适合人们的产品。5.版式设计(日)佐佐木刚士 中国青年出版社板式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全面、统一的设计,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就是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全部地协调布局。这本书中写道,整体设计包括开本、封面、插图、护封、扉页

14、、书脊、内文、版式、环衬、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封面、版式设计及装订形式等内容。一本书的成功,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也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才华。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的全面统一设计,也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将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地调节与控制。综合设计的过程是书籍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书籍整体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的设计过程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共同完成的,因此,实质上书籍为什么在还没有阅读其内容的现在,却因为作者的一段话语产生了收获海量知识的喜悦?什么是设计?这个我

15、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攻读我们的设计学士学位,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从

16、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设计思维背后的基本理念。整本书读下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受益匪浅。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大量的板式运用引发的自己大量思考,脑海中的想法也源源不断跳出来。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6.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美 维克多帕帕奈克 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后设计师们对风格的追求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探索,演变成另一种“设计”身份认同。然而事实上,所谓的风格多样

17、化其实和设计需求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像是一种消费需求。维克多看来,就算是经典的设计,也可能因为新时代所产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而变得可以持续改进。然而,也正是这种设计思路过于精密和细致,它所包含的设计价值过于宏大,设计必须展示除了美学和功能之外的更高价值,即:设计是一种人类对自我世界的持续进化。而这种观点被高度消费主义的商业世界视为“反常规”的乌托邦幻想。这就产生了一个怪异的现象,设计师们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维克多也认为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但世界并没有被很彻底地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设计师们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尝试着改变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则被所有人忽略掉了。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18、,最原初的责任可能就是来自设计教育的缺陷:关于设计学校的弊端似乎就是专业技能教太多了,从而忽视了那些和设计密切相关的思潮,例如社会、环境、经济和不断变幻的流行文化。而正是技术主义导致了设计师逐渐成为了外观装饰家和大众称为“美工”的那类专门技术员。而且,即使是技能,现如今的设计学校也都走在一条保守中庸的路线上。包豪斯、构成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之类的。甚至学生们也被要求从事手工制作,海报、版画、丝网印刷诸如此类,完全忘记了2000年之后是触摸屏和在线数据处理的新时代。这是CSS、Html5、和动态交互程序的时代,学习使用圆规和锤子对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来说毫无意义。维克多说道:“学习必须是一种狂热的体验

19、因为学习就是改变。教育就是一个程序,其中,环境改变了学习者,而学习者也改变了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完整的设计(integrateddesign),意即设计师不应该过分追求设计技巧的深度,而应该注重设计内涵(与设计责任)的广度,毕竟,设计作品是要与人沟通并且与当下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今,维克多在70s所阐述的这些关于设计责任的问题很多已经在新千年得到解决,他把很多设计师无法企及的公共政策和所能支配资源都归结为设计责任的激进态度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解决。尽管来说旧世界的很多问题被解决了,但新问题仍旧层出不穷。每一代设计师都面临着每一代的新问题,每一代设计师面临的新问题仍旧需要激进的观点

20、去提示以便改进,在此意义上,维克多的态度仍旧具有参考价值,即便在学界来说,他描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真实世界。7.情感化设计美 Donald A.Norman 电子工业出版社“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以“情感”为主线来讨论、阐释各种设计,不是单纯的设计指导,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念阐述。明确的指出了人们日常接触的物品中那些让人感知舒适愉悦的设计主要从三个方向寻找突破。其一,人的本能,即设计的外观。漂亮的外观设计让人愉悦,人们因为愉悦而忽视设计的缺点。其二,人的行为,即交互设计部分。为用户设计预想不到的动作带来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21、。第三,人的反思,即人的思维。那些怀旧的设计或许并不好用但依然能给用户带来怀旧的愉悦,原因在哪里?因为它唤起了人的回忆,激发了人的感情也是情感化设计的精髓。那么最伟大的设计是不是在这个三个方向上都要做的最好呢?必须让人在感觉上舒适,使用上便捷,情感上喜爱呢?我个人的观点决定伟大设计没有共性,还要取决于人们在特定环境获取的知识,文化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一种好的设计可能在欧美人的生活习惯下它符合三个方面,但是在亚洲或者非洲用户手里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任意一个方向。所以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设计出现。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用户从事什

22、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

23、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阐述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WeLove(orHate)Everyday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8.平面设计法则约翰鲍尔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4、平面设计法则对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一站式的资源库,既是有趣的基础教程,同时也是深入设计领域实践的“入门读物”。平面设计法则围绕着三个有递进关系的部分展开基本法则、创作流程的法则和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基本法则:由知名设计师从文字、色彩、版式及设计风格等设计元素的角度人手,讲述平面设计基础的、一般性的方法。创作流程的法则:结合项目案例,解析从概念策略、市场研究、图形图像到设计工作流程和后期制作的工作方法和要点。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通过知名设计师分析自己设计的作品,与读者一起分享宝贵的经验。这些案例几乎涵盖所有平面设计的领域。史蒂芬施德明也成对之评价“这是我见过设计书中最好的一本,精挑细选的三十

25、几个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爱和关怀。这些设计师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认真研究、精心撰写,并很好地展示了作品。这对任何设计书来说都非常重要。”目录分为自序基本法则、简介、文字设计、色彩、版式没计、风格、创作流程的法则等等。创作流程的法则介绍了:平面设计不仅仅就是平面设计。在如今感觉超负荷的视觉设计领域中,再也没有一个大型的市场只瞄准一种产品、一个商标或者一种包装。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和人类学家格兰特-迈克拉肯指出,尽管生活方式类型最开始只有三种,但是后来慢慢发展成六种、九种、十二种,现在由于变体太多,我们对划分它们的类型已经筋疲力尽。因此,平面设计最终也只是平面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如今的设计一定要小心翼翼

26、地在文化人类学、行为心理、商业性和创造性之间形成平衡。最具欺骗性的平面设计理念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就一定要极具天赋。实际上,在平面设计的专业领域,天赋在商业中仅仅被认为是“操作娴熟”。天赋只是入门的条件之一。平面设计的职业生涯往往也意味着你要有天赋且习惯孤独。天赋并不能保证任何设计师、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每一个成功的设计的深处都有一个伟大的、富有凝聚力的计划或是策略。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说法,“策略”的定义是:“策略就是选择用不同的方式行事,或者是采取与对手完全不同的行动。”一个目的明确的强大策略可以在评价平面设计作品时排除很大部分的主观性,而且如果你用证明一个计划会如何

27、有效来代替叫客户“按照你的话去做”,你就可以更有效地出售你的创意。看完这本呢书让我看到了平面设计中许多经典范例,以及对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获益匪浅.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9.城市设计(美)埃德蒙.N.培根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受沙里宁老师的影响,培根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沙里宁老师的思想体系,强调城市的有机性任何“体型”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并且都要讲求体型秩序。不得不说,我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之中,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却匮乏地可怜。经验不足,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城市设计的前四章,主要是理论基础;在之后的二十章节中,培根先生大篇幅地分析了不少世界名城的城市设计。我在阅读时,将理论和实例穿插式阅

28、读,来缓和理论部分略晦涩所带来的迷茫。培根先生通过观察、归纳和分析城市中运动的人对空间和实体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他认为“建筑成为强加进环境中的许多变化无常的体型”,这就意味着建筑本身是非自然属性物质,建筑是对无边空间的“框定”,是为人类运用意图为提供他们运动的理想空间而塑造的。那是否意味着建筑是独立于大环境外的孤独的存在?培根先生认为,“设计的过程即清晰地表现一个无定界空间中的某一部分。”没有空间,就没有建筑。空间的表现是通过各种运动去表现的,这种运动应当是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幻、人的行为培根先生在书中更强调了人的行进,空间是静态的,它的表现只能通过运动去感受。我非常喜欢书中一个关于意大利小城研

29、究的例子在潘扎城中追随一个被稻草妇女的动向。进入城市起初,看到的是一二层的灰色建筑群体,建筑的阴影、韵律给人层次分明的强有力的建筑效果。透过灰色的框架,可以看到粉红色墙。当妇女沿着小路继续前进时,越来越受粉红色的支配,直至抵达城镇中心。至此,她已被粉红色的感觉所包围。当我们成为空间参与者,通过比例、色彩、尺度等视觉要素,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形式,受实体的物理驱动以及主观的行为路径和心理等产生的运动方式,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在此基础上去形成对城市的认知,我们希望人能获得的是和谐、认同的心理。并且,运动的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人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完全捕捉到静态固定物质的形式,会主观地拼贴,自

30、由地关联感受,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城市设计,不是设计者主观的意图,而是考虑运动过程中的可能性,通过整合空间,为人们的体验和行为提供关联。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和典型建筑实例分析,我隐约感受到运动对城市以及建筑设计的影响。哲学中,运动是宇宙的基本性质。城市形态就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运动性质的静态空间场所,运动的建筑和静止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建筑形态的空间,并有公众的活动介入,使空间的参与者在运动中感知三维空间,使城市空间承载的是具有大众心理的感情和认同感。10.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

31、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书中基本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现总结如下: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

32、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