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70MB ,
资源ID:45994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99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docx

1、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河南宜阳地质填图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地质1203班 指导老师: 日 期:2014.9.25第一章 绪言1第二章 地层2第三章 构造16第四章 岩浆岩18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19第六章 矿产资源概况21第七章 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22第八章 结语26致 谢26参考文献26第一章 绪 言一、实习目的1、实习内容:(1)了解、熟悉地质出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习区概况、地质及矿产资料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野外工作和生活用品的准备等。(2)了解、熟悉地质填图实习的基本工作程序以及与矿产勘查中实际填图的异同。熟悉踏勘路线选择的原则,常规的填图方法及其适用性;

2、明了需提交实习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形式(文字报告,相关图件及表格)。(3)了解、熟悉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层理、缝合线和虫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相关地质问题。(4)能较熟练地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相关矿产,并能掌握各类常见岩石和矿产特征的观测要领与描述方法。(5)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识别标志和研究方法,认识实习区的构造格架和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区内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和构造应力场分析,追溯构造

3、演化史;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习描绘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的方法与技巧。(6)了解、熟悉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7)掌握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形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学习绘图基本技能。(8)掌握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学会编写实习报告。2、实习起止时间:2014.8.27-2014.9.123、组队和分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每六个人为一组4、指导教师:吕闰生二、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实习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李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宜阳县城关镇,北侧与宜阳县城相邻,西至头道

4、沟水库,东至宜阳采石场,南至葛家崖断层,面积约36 km 区内有简易公路通往宜阳县城,宜阳县城距洛阳市28 km,有柏油路面相连,并有洛阳宜阳铁路相通,实习区东距焦枝铁路26 km,北距龙海铁路10 km,交通便利。三、本次工作概况1、地质观察路线: (1)长岭路线(北大尖组崮山组):长岭红旗煤矿,路线主要沿山间小路展布。 (2)齐家门线路(本溪组上石盒子组):本条路线由齐家门东西两侧路线组成,路线主要沿山间小路展布。 (3)李沟煤矿小雨淋路线(上石盒子组二马营组):李沟煤矿小雨淋村北约500m。剖面测量长度2220m填图面积7.5平方公里地质点数96个标本采集量38个照片数52张素描图数量2

5、个第二章 地 层一、区域地层 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陕渑地层小区。区域地层除缺失寒武系芙蓉统长山组至石炭系下统及侏罗系、白垩系外,自元古界熊耳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中间有缺失地层)。元古界主要分布于陈宅沟断层以西;寒武系主要出露于煤田北部及李沟向斜的西翼,南部高山矿区亦有零星分布;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出露于宜洛矿区和高山矿区诸井田之内;三叠系则大面积分布于李沟向斜轴部及殷桥断层以东;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广布煤田的中部和南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太原组,中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二、实习区地层 实习区地层露头自下而上分别为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北大尖组(

6、Pt2-3bd),上元古界崔庄组(Pt3c)、三教堂组(Pt3s)、洛峪口组(Pt3l),寒武系第二统(下寒武统)朱砂洞组(2z)、第二统第三统(下中寒武统)馒头组(2-3m)、第三统(下中寒武统)张夏组(3z)、第三统芙蓉统(上寒武统)崮山组(3-4g),上石炭统本溪组(C2b)、下二叠统太原组(P1t),中二叠统山西组(P2s)、下石盒子组(P2x),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3s)、孙家沟组(P3s),下三叠统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T2e)(一)元古宇 元古宇主要分布于陈宅沟断层以西,包括中元古界熊耳群、北大尖组,新元古界崔庄组、三教堂组和洛峪口组。1.

7、熊耳群 熊耳群最初由秦岭区测队(1959)创名于河南省洛宁县熊耳山地区。包括大古石、许山、鸡蛋坪及马家河四个组,为一套中(偏)基性夹酸性火山岩组合。熊耳群主要分布于陈宅沟断层以西,在头道沟水库周边可见。岩性以安山岩为主,间夹凝灰岩。安山岩以灰绿、灰褐色居多,凝灰岩呈杂色出现,差异风化现象明显。安山岩中可见大量气孔状、杏仁状构造,气孔大小不一,多在5 mm左右,定向排列不明显。杏仁呈黑色、灰色和白色。熊耳群与下伏地层(嵩山群,太华群)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北大尖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里扒东北部。岩性为石英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海绿石砂岩、白云岩及铁矿层等。下以石英砂岩出现为标志;上以石英岩

8、结束为标志,本组地层与下伏马家河组不整合接触。(北大尖组崔庄组)断层角砾岩2. 汝阳群(1)崔庄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以北、武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紫红、灰绿、灰黑色页岩、海绿石砂岩、含铁石英砂岩,夹少量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碳质页岩及菱铁矿层,底部有不稳定的赤铁矿层。下以石英岩为标志,上以页岩或板岩结束为标志。本组地层与下伏北大尖组整合接触。(崔庄组)发生破碎的泥岩、页岩(2)三教堂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武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该组岩性单调,主要为灰白、淡红色石英砂岩,其下、上部均以石英砂岩为标志。本组地层与下伏崔庄组整合接触。(三教堂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三教堂组)灰白色石英砂岩层面(

9、3)洛峪口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武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白云岩、页岩、粉砂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含叠层石白云岩等。下以页岩出现为标志与三教堂组整合接触。(二)下古生界 1寒武系寒武系主要出露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寒武系与下伏上元古界洛峪口组不整合接触。(1)朱砂洞组 实习区本组主要位于武家岭西以,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性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浅红色含燧石薄层泥灰岩,中部为泥质灰岩,上部为深红灰色(含云斑)灰岩,顶部为灰色、浅红色中厚层灰岩。下部以泥灰岩出现为该组底界;上以灰色灰岩结束,褐黄色、暗紫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2)馒头组 馒头组分布于武家岭附近,呈

10、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征,夹有灰岩、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砂岩。下以朱砂洞组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结束,黄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底界,上以黄绿色页岩夹灰岩结束,灰色薄板状灰岩出现为顶界。与朱砂洞组、张夏组均为整合关系。(馒头组中段)厚层灰岩(3)张夏组 张夏组位于潘家栗扒北,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西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性为一套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中厚层状灰岩、核形石灰岩,夹土黄色条带状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岩石中溶洞、淋滤沟等岩溶发育,呈定向性排列,出露地表呈明显的喀斯特地貌。下部以馒头组页岩夹灰岩结束,厚层状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底;上部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结束,灰黄色薄

11、层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张夏组)鲕状灰岩中的缝合线构造(4)崮山组 实习区崮山组位于长岭潘家附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以东、马村新生煤矿以西呈近南北向展布。以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为主。下部以张夏组厚层状鲕状灰岩结束,黄色薄层状灰岩出现为底界;上部以薄层状灰岩结束,中厚层状白云岩出现为顶界。由于白云岩性脆,所以野外露头通常破碎严重。(崮山组顶部)白云岩(三)上古生界 实习区上古生界主要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出露于宜洛矿区和高山矿区诸井田内。1. 石炭系 石炭系只出露上石炭统本溪组。实习区本溪组在长岭潘家断裂附近出露较好,在其他地方也见零星出露(如王

12、家门南)。岩性主要由铝铁质粘土岩、铝土岩(矿)和粘土岩(矿)组成,局部含灰岩、砂砾岩、碳质泥岩,偶夹薄煤一层。主要为陆表海沉积环境,受底部岩溶地形与古地理环境影响,本溪组厚度变化较大,呈鸡窝状或透镜状产出。本溪组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铝土质泥岩中的薄煤层2. 二叠系(1)太原组 下二叠统太原组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主要由灰岩、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线)组成,谓之一煤段。太原组岩性组合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上、下段都以灰岩为主,中段主要为碎屑岩,常分为下部灰岩段、中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灰岩段。下部灰岩段:一般由45层灰岩及薄煤层相间组成,夹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

13、岩,富含生物碎屑。灰岩中局部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富含生物碎屑。灰岩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次为含生物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灰岩中具不规则丘状交错层理。中部碎屑岩段:由灰白、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夹薄煤层(23层)。与下部灰岩段呈冲刷间断或整合过渡接触关系,一般厚度为511 m。 上部灰岩段:(俗称“铁里石层”)。本段由深灰色中厚厚层状含燧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灰岩一般23层,局部可达45层,中下部23层灰岩发育较稳定。本段含煤45层。底部厚层状燧石团块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与中段分开,与下伏呈冲刷间断或超覆接触关系。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太原组

14、)顶部的铁里石(2)山西组 山西组是主要含煤地层,在红旗煤矿、王家门等地出露较好。主要为一套潮坪、潟湖、泥炭沼泽及三角洲沉积,含煤28层,称二煤段;岩性以灰黄、紫红、灰色泥岩和灰黄、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黄,黄绿、灰绿、灰褐色细粒砂岩及灰白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大占砂岩)。山西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和小紫泥岩段。山西组与下伏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 二1煤层段 由深灰色、黑色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条带状砂岩及煤层组成,局部 地区底部有砂岩,具脉状、透镜状和水平层理,含菱铁矿结核和黄铁矿散晶,富含大量植物化石及碎片。二l煤层为实

15、习区主要可采煤层,且在全省普遍分布较好,厚度037.78 m一般厚5.35 m。 大占砂岩段 大占砂岩段是指自大占砂岩底面至香炭砂岩底面的层段,由灰色砂岩及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含煤二层(二2、二3),均不可采。下部的大占砂岩是二1煤层的老顶(基本顶)或直接顶板,为控制二1煤层的良好标志层。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砂岩中含丰富的白云母碎片和炭屑。大占砂岩中发育大型楔状、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底部有时含砾岩和粗砂岩,向上粒度变细,厚度变薄。(山西组)大占砂岩 香炭砂岩段 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细粒砂岩组成,为浅灰色深灰色中、细粒

16、长石石英砂岩(俗称香炭砂岩),夹有薄层状的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14层薄煤层(因产于香炭砂岩之下,故又称香炭煤)。局部夹粗粒砂岩。 小紫泥岩段 为紫灰、浅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俗称小紫泥岩),具紫斑及暗斑。含菱铁质结核及铝土质,局部夹砂岩及薄层细粒砂岩。(山西组)小紫泥岩(3)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在三里庙马庄沿线以东、齐家门刘家门沿线以西,为一套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沉积。该组以砂锅窑砂岩之底为底界,以上石盒子组底部田家沟砂岩之底为顶界,厚度一般为200 m左右。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下石盒子组岩性主要为灰白、土黄色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紫斑泥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线)和细砾

17、岩。底部为浅灰灰白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细砾岩,俗称砂锅窑砂岩,其上为灰紫色铝土质泥岩或灰白色高岭石粘土岩,具豆、鲕状结构,俗称“大紫斑泥岩”或“米村泥岩”,为普遍发育的良好标志层,其上则为灰绿、灰白色砂岩、灰黄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下石河子组)砂锅窑砂岩(4)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主要发育在三里庙王家门沿线以东、三里庙马庄以西、西坡马庄桐园煤矿附近。本组是一套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沉积。该组以田家沟砂岩之底为底界,以平顶山砂岩之顶为顶界。本组厚140 m左右,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整合接触。岩性主要由灰黄、灰绿色泥岩、紫斑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煤层组成。 (下石河

18、子组)砂泥煤互层出现平顶山砂岩段:指上石盒子组上部的长石石英砂岩,厚100 m。岩性为浅黄色厚层至巨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浅黄色砂质泥岩,底部含细砾。本段砂岩层位稳定,全区发育,是确定含煤地层的良好标志。由于岩性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所以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往往造成平顶山砂岩周围的岩石被风化而唯独保留了平顶山砂岩,也就会形成通常所说的单面山,山的一面与平顶山砂岩层面平行,而另一面由于风化呈现出陡峭山崖。齐家门东面山坡就是平顶山砂岩陡峭的一面,山顶被平顶山砂岩所覆盖。上石盒子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下石河子组顶部)节理发育的平顶山砂岩(5)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主要发育在南天门朱大凹沙

19、磨岭一带,呈半环带分布,此外在黄家门以西也有零星分布,为一套滨浅湖沉积。指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砂岩段之上、刘家沟组之下的一套砖红、紫红色粘土岩夹紫红、灰绿色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绿、灰白色泥岩和泥灰岩透镜体。 本组特征明显,下部以灰绿、灰黄色细砂岩、粉砂岩、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灰黄色薄层砂屑灰岩。上部为正粒序,以暗紫色为主,自下而上为灰白色石英砂岩、暗紫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紫色泥岩、钙质泥岩、含钙结核泥岩。孙家沟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孙家沟组)紫红色泥岩夹绿色泥岩(四)中生界 实习区中生界主要为三叠系,包括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主要出露于大雨淋、

20、王家门、张家门、刘家门和南窑门等区域。(1)刘家沟组 刘家沟组主要发育在大雨淋以南沿沟谷出露,地层发育较好,岩性以灰紫、紫红色细砂岩、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金斗山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以岩性单调、颜色紫红为主要特征,岩相稳定,厚度变化在100150 m之间。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为干旱炎热条件下的湖泊三角洲、河流及湖泊沉积,见各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及波痕。下以紫红色石英砂岩(金斗山砂岩)为标志与下伏孙家沟组整合接触。上以紫红色厚层长石砂岩为标志与和尚沟组整合接触。刘家沟组与下伏二叠系孙家沟组呈整合接触。(刘家沟组)金斗山砂岩(2)和尚沟组 实习区和尚沟组主要沿王家门张家门南窑杠子树一带呈半环状

21、分布。岩性以鲜红、暗紫红色钙质、砂质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夹暗紫、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灰绿色长石砂岩和页岩。钙质结核发育,厚度变化不大,厚约350 m,属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滨湖浅湖环境沉积。其下和上均以紫红色粘土岩为标志,分别与刘家沟组和二马营组整合接触。(和尚沟组)内含钙质结核的砂质泥岩(和尚沟组)岩层中的包卷构造(3)二马营组 二马营组主要发育在南窑门以西、刘家门附近一带,为一套中细粒陆相河湖沉积,岩性为暗紫、灰紫色粘土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灰紫色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夹灰绿色长石砂岩和鲜蓝色泥灰岩,属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湖环境沉积,下以灰绿色长石砂岩与和尚沟组整合接触,上未见顶。(五)新

22、生界 实习区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厚054.30 m,平均厚24.02 m。上部为浅黄、黄褐色耕植土夹砾石,下部为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钙质结核。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第三章 构造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 实习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近边缘地带,隶属华熊构造区的西北部。构造运动集中发育于燕山期,构造格架以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层为主,并发育了受北西向断层制约、轴向近北西的背斜和向斜。矿区划分以葛家崖断层为界,分为北部的宜洛矿区(宜洛区)和南部的高山矿区(高山区) 。 宜洛矿区由于李沟向斜和沙坡背斜的发育,使近东西向的地层褶皱成反“S”型,总体南倾,倾角为 2045。高山矿区地层总走向近东西,南倾,倾角为

23、2235。 第二节 实习区构造特征 实习区构造形态基本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李沟向斜) ,地层总体走向 81179,倾向17189,倾角 2545。区内发育褶曲和断裂构造,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现将区内主要构造叙述如下。 李沟向斜 为实习区主体构造,轴向 133,轴面微向南西倾斜,整个向斜轴向北西方向翘起,向南东方向倾没,倾伏角 614。北西端及南西翼受断裂构造破坏,北东翼地层完整。翼部为二叠纪含煤地层, 核部为三叠系。 南西翼地层走向 163179, 倾向 7389, 倾角2548;北东翼地层走向 81110,倾向 171200,倾角 2545。 4. 兰家门逆断层(F3) 位于实习区中部,

24、走向 115135,倾向 205225,倾角约50。断层的主要证据: 两盘地层沿走向错位。 逆冲断层面以下裸露厚度为 80 m的构造破碎带。破碎带中的基质主要是本溪组铝土质岩,其次为太原组铝质泥岩、山西组泥岩和煤层,泥岩揉皱及片理化、劈理化强烈。局部的鸡窝状煤已被前人开采。破碎带中的岩块为太原组及山西组中的灰岩、砂岩、燧石层和铁质铝质矿层,还有部分寒武纪灰岩、白云岩块。最大的岩块长达 2030 m,且多呈棱角状。 破碎带中铝质岩基质的厚度大大超过本区本溪组正常地层中的铝土质岩层厚度,表明有非原地的外来物。 逆冲断层下盘为寒武系第三统白云岩及张夏组灰岩。近断层处有明显的构造牵引现象,指示上盘向北

25、逆冲。 上盘的白云岩中发现有底辟穿剌现象。脉体为黏土岩和煤层,以致一些民采老窑沿“煤脉”开采,而下盘见不到底辟穿剌构造。 兰家门断层的南侧有一小分支断层,为向南西缓倾斜的逆掩断层。寒武系第三统灰岩呈低角度覆于山西组之上,灰岩底部破碎,且具底辟穿剌构造。下盘分布有开采二1 煤层的老窑。 第四章 岩浆岩 宜阳地区岩浆活动较弱,实习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熊耳群主要分布于陈宅沟断层以西,在头道沟水库周边出露较好,它构成实习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一)熊耳群的地层划分及岩性组合 按照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的地层划分方案(1989),熊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太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

26、河组。 太古石组与下伏古元古界嵩山群为不整合接触。太古石组下部为黄、黄绿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页岩,砂岩中常含砾石。砂岩和页岩多为红色,且岩性及厚度变化大,分选性差,反映该套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形成于气候炎热干燥及不稳定的环境中,为一套陆源碎屑建造。 许山组岩性主要为灰绿、紫红色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角闪安山玢岩,夹少量安山玄武玢岩、角闪安山玄武玢岩、流纹斑岩、英安斑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等。安山玢岩类多具杏仁状构造及斑状结构。杏仁成分复杂,主要有石英、长石、玛瑙、方解石及绿泥石等。杏仁直径大小不一,一般为15 mm,大者可达10 cm。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其次为黑云母

27、、角闪石和辉石等。许山组与下伏大古石组为整合接触。 鸡蛋坪组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黑色流纹斑岩、英安斑岩及石英斑岩,常夹火山碎屑岩、杏仁状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等。此外,偶见珍珠岩、黑曜岩及含玛瑙杏仁的流纹斑岩等,为一套酸性火山岩系。鸡蛋坪组与下伏许山组为整合接触。 马家河组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灰色安山玢岩夹少量流纹斑岩、英安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玄武岩、玄武玢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熔岩具杏仁状及枕状构造。斑状结构不及许山组发育。杏仁构造较发育,杏仁多呈复质,成分分带明显,常见有钾长石及石英等组成的不规则大杏仁体,有时可见杏仁体内含少量金属硫化物。沉积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较许山组明显增多。马

28、家河组与下伏鸡蛋坪组为整合接触。(二)熊耳群的时代归属及同位素年代学 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的证据表明,熊耳群与下伏古元古界嵩山群及上覆中元古界汝阳群或官道口群均为不整合接触,上下界限清楚。据关保德等(1988)资料,在熊耳群中发现有少量微体古植物化石,主要以个体较小、形态、纹饰、种属均较简单的分子为特征,组合面貌与长城系微古植物基本相似。近年来,对熊耳群进行了精细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高了年代学的研究精度。对熊耳群的形成年代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采自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火山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研究表明,许山组的形成时代在1780 Ma左右,鸡蛋坪组的形成时代在17511778 Ma之间,马

29、家河组的形成时代在1778 Ma左右。综合上述数据,熊耳群形成时代约在1780 Ma左右。崔敏利等(2010)对侵入熊耳群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侵入岩的成岩时代约在17701780 Ma之间,此年龄为熊耳群形成时代的上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熊耳群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火山岩系的作用时限很短,是短期内巨量岩浆喷发的产物。(三)头道沟水库熊耳群 熊耳群火山岩未见底,顶部与寒武系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未知。头道沟水库附近出露的熊耳群岩石新鲜面呈灰绿色、红褐色,风化面呈灰褐色。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发育,杏仁体呈黑色、灰白色等,大小约210 mm,呈圆状,杏仁体成分以石英为

30、主。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成分偏中性的斜长石和少量辉石,斜长石斑晶大小约0.52 mm,辉石斑晶较少见,大小约0.20.5 mm,辉石斑晶多发生绿泥石化蚀变。基质为隐晶质。命名为灰绿色杏仁状安山岩。根据区域资料,推测该处火山岩属于熊耳群许山组,还有待于进一步查证。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综合宜阳地区地层划分、沉积作用和构造特征等资料,根据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规律变化特点,该地区地质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晚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一)中元古代 宜阳地区元古代以出露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为主。由于华北南部的栾川确山固始深断裂和中条山东南侧的北东向深断裂的联合作用,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的豫西地区,形成了向东开口的喇叭形断陷槽盆,即熊耳山断陷槽盆。沿深断裂带上涌的大量中酸性岩浆在槽盆中喷溢堆积,形成了巨厚的以海相喷发为主的熊耳群,属于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中元古代早期末的王屋山运动(1400 Ma左右),使得该地区表现为次造山运动性质,熊耳群发生中等褶皱,与上覆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二)早古生代 晚震旦世末期发生少林运动以后,早古生代早期地壳又整体缓慢沉降,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侵,整个华北地台全部被海水侵没,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形成陆棚边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