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6.53KB ,
资源ID:45924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924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学案第10讲新时期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学案第10讲新时期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docx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学案第10讲新时期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全国卷全国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考考情分析】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历史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个点上;社会主义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如何促进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与经济的发展进步、如何促进民族复兴,试题呈现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以文字材料切入,以描述社会现象为角度是高考在此命题的最大特色,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时间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考向预测】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时空观念的养成;试题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经济体制的改革,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国有化改革,都为社会主义

3、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是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这都将成为将来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高考一轮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的局面形成的过程、特点、影响等内容【主干

4、知识记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2)内容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3)意义: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认知深化】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公有制(一大二公)土地公有制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散经营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生产结构单一型乡镇企业2城市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企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

6、革的推动(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过程试点:19781984年,试点时期,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负责制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力,逐渐

7、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

8、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认知深化】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

9、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条基本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此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了该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结果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11、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单一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国家宏观

12、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三、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一)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13、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二)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三)对外开放过程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_、珠江三角洲等。(4)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开发

14、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从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标志: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3)意义: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

15、入一个新的阶段。(四)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

16、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2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认知能力提升】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

17、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3)城乡居

18、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4),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2)进程: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特点: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4)作用:城市群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条件:政府的大力支持;

19、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2)表现: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截至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72亿。(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4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2)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3)语言时尚:新生语言、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地方语言等逐渐融合,丰富多彩。【高考真题再现】1(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

20、,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2(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

21、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4(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5(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

22、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6(江苏高考)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7(海南卷)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8(海南卷)20

23、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9(高考海南卷)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巩固训练】1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

24、这反映出( )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3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

25、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41979年初,有中央领导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部分,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是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这种看法()A夸大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B指出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C仍固守着计划经济思维 D厘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5下表是某一时期我国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对时间及背景分析正确的是()报刊文章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

26、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A.“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阻力B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困难中前行6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7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

27、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题干反映了()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8,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0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

28、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9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10“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B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 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征11.在20世纪8

29、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C.农村生产力出现跃进 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12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时间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差额(亿美元)116060056011177723451176902274119610291671263118083截至11月11381617479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13.阅读材料

30、,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