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70KB ,
资源ID:45875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87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改.docx

1、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改题 目 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 学号: * *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I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雷宇弛 指导教师:陈柏林摘要: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故事最多的着作。问世以来,就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影响了一批批作者的创作。山海经中的丰富想象与故事情节使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它有了极大的兴趣,它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本文试着从内容和精神两个方面来阐述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从探

2、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影响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初步的看法,来完善后世对山海经的深层研究。关键词:山海经;文学;艺术;内容;影响前言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产生于先秦时期,我国的文学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古代神话故事对我国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话故事大多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并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意识。同时,神话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对我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样式提供借鉴,并引起后人广泛的讨论。中国古代神话散布在各种经、史、子、集中,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穆天子传、庄子、韩非子以及各种专着中都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神话,其中收录神话故事最广泛的要数山海经,堪称是中

3、国神话故事的宝库。山海经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着作,鲁迅先生称之为“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但它并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经过多人、多时代的共同努力才完成。因此在书中,体现了多种风格,表达了不同人的精神风貌。书中的迥异风格表达了各人的思想和追求,它是众人合力创作的成果,经过漫长的时代和文化的积累,又有新一代的巫觋、方士不断地为之增补,使得山海经的系统更加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一部作品,需要有人欣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山海经这样一部包含多元素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后世文人从山海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它对后世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后世诗歌、散文、戏剧、

4、小说的创作,这些文学样式从山海经中找到了与之相匹配的内容,经过文人的发展与改造,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大大丰富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内容。 一、山海经的神话形象 山海经中蕴含着大量的神话形象内容,他们都以自身内容的丰富充实了神话的多样性,这些神话形象丰富多彩,异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所体现出的丰富性,体现了先民意识的复杂性和混杂性。这些神话形象又有着各自的分类,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向人们传达了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他们的生命和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后世从他们的精神中得到了对于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一)人兽同体在山海经中人形与兽形同体的形象最为常见,

5、有的是人面兽形,如海外西经中的轩辕之国,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而在其他的神话故事中,“人面蛇身”的形象很普遍,如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有的形象是兽面人形,他们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传奇色彩十分浓郁。“兽形人面”形象中的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六畜与人身的合体。六畜是古代最早驯化的动物,分别是马、牛、羊、猪、狗、鸡。人面兽身的形象更多透露出野性的信息,如山海经中的人面马身的形象特点是“徇于四海,其音如榴”,没有看到与人类的共同之处。而在兽首人身的形象里,不管他们的外表如何,但他们都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并具有人的情感。它们比人面兽身的形象更贴近人类。不管

6、是人面兽身,还是兽面人身,我们暂且将它们统称为人兽合体类形象。这些人兽合体类形象具有特殊的神力,是现实中的人类无法达到的。作者通过描写这类形象,寄托了先民们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些动物的敬仰和敬畏。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想方设法的与各种动物取得联系,从而形成山海经中众多的人兽合体形象。(二)异族人物山海经中有不少篇目描写的是异国人的风貌,这些异国人的形象与华夏民族不同,与一般的华夏人相比,他们显得有些怪异,那么这些人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然,他们都是由编书者虚构的,那么这些形象是怎么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呢华夏民族对于自身之外形象的塑造,以自身为参照,在描述其它事物时,通过奇幻的想象,

7、将自身的身体机能无限转换,使其成为另一种形象,也反衬出自身的形象的合理。山海经中的异国人的形象非常丰富,特点也极其鲜明。他们的身材、样貌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相差极大,甚至会有点不伦不类。这些异国人形象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陈连山认为山海经中“这些彼此对立的异族、异国形象实际都是以正常人形象为中心,按照某种变形逻辑向两个彼此相反的方向分别加以发展而来”。正是这种逻辑的存在,才使得山海经中的异国人物相互有关联,而不是彼此独立,毫无关系。这说明在早期,人们的思想离不开主观情感,他们不能理性的感知外在事物,只有通过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我情感加在外在事物中,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因此

8、,陈连山又说:“小人国与大人国之间对立,长臂国与长股国对立,女子国与丈夫国对立,三首国与三身国对立。这些对立形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决定上述人体变形的逻辑出发点正常人。”在山海经中除了兽形人、异国人之外,还是有正常人的存在,那就是西周之国。大荒西经中的西周之国与其它国家不同,这个国家有姓氏、食谷,而且有男女,并具有农耕技术,还是家族制的。这是一个比较接近正常国家的人类族群,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三)神异奇兽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的山川河流,而山川河流又是各种珍稀动物生活的地方,因此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神异奇兽的描写。这些神异禽兽形象各异,功能多种多样,具有动物的外形和神的能力,这类形象大致可分为两

9、类。一类是地方怪兽,这种怪兽以自然形态出现,它们并不是单一的动物形象,更多的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合体,如“龙”、“凤”、“大蜂”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的形象,山海经东山经中有记载:“其神状皆人身龙首。”在后世典籍中人们对于“龙”的形象有过多种的解释,但无一例外,都是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组合而成。而这类神兽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被借鉴,如神兽“鸾”、“凤”在楚辞中多次出现,“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以及“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等,这些都是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或者是神异奇兽的形象而出现。还有一类神兽是人死后化身为“神兽”,这类形象在山海经中较少出现,比较典型的是“精卫”,精卫死后,化为鸟

10、,日夜不停的填海。(四)山川草木原始先民一般以群居生活为主,以山为依托,河流环绕,因而山成了他们最早的聚居地,早期先民对山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依山靠水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山势险峻,人们很少能攀越顶峰,因而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山海经中就描述了大量的山系,它们都带上了神话的色彩,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神山昆仑。昆仑山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具体范围以及它所代表的神话涵义。昆仑山的形象非常饱满,因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屈原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神山昆仑的形象。除了对山川的记载外,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关于仙草的资料。这些仙草具有医药价值,可以帮

11、助人们消灾去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仙草的功能多种多样,有的可以治病救人,有的可以强身健体,还有的具有美容功效。如东山经中“如有木焉,其状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这说明了仙草的医药功能。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的记载为后世文人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使他们的作品中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具特色。二、山海经的文学艺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一部作品,需要有人欣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山海经这样一部包含多元素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后世文人从山海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它为后世的作品提供了素材,而后人也对山海经中的神话进行改造。它对作家产生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12、一)形象改造山海经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历史的变迁中有被改造的迹象,使其具有政治教化的社会功用,成为宣传学术见解的工具。改造的主要方法是使神话历史化,神话历史化可以看成是文学演变的主要表现,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神话故事不再具有其本身的涵义,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体现时代变化的新内涵。神话的历史化主要出现在古代的各种着作中,我们很容易从各种典籍中找到例证,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神话人物形象的演变。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很显然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近乎野蛮,在她的身上很难体现人的特点

13、。可见最初传说中的西王母,她的身上带有当时氏族部落的特点,是半兽半人形的,她的神职是掌管瘟疫和刑罚。大约在战国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开始转化,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我为帝女”,且与周穆王应对自如,宛若一位游刃有余的贵妇,具有了人类的情感。而在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西王母又成为了操控不死之药的神人,这与在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有关。为了宣传道教教义,西王母逐渐演变成了道教女神,她的形象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人们赋予她更多的神能,地位无与伦比。这时,西王母的形象就比较具体了,不仅美貌,而且赐福于人间,很符合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内容,而这种做法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14、此外,在墉城集仙录中也提到有关西王母的其它事迹。(二)素材借鉴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除了被改造之外,更以其丰富的内容为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后世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诸多文学样式以及文学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与博大情怀都与山海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后世作家为了在作品中更形象的阐述自己的思想,使作品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因而在作品中会加入一些小故事加以说明,由此,神话故事渐渐走向寓言,存在与于各种着作之中。汉代学者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历史巨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作。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记载的是远古时代的五个部族首领,他们分别是黄帝、

15、帝喾、颛顼、尧、舜。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人物传记,他们的事迹在山海经中早有记载,但在史记中的神话人物,大多都被历史化了。保存在山海经中的五帝形象,并没有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些神话故事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记录了朝代发展的历史,在后世不少类似着作中都能找到神话的影子。山海经中记载鲧禹治水的神话有十多个,囊括了治水的全貌:鲧禹的氏族关系、鲧窃息壤、禹继承鲧的志向、平复洪水等。这些神话的覆盖面较广,情节连续,并且想象奇特,比较全面并集中的反映了洪水泛滥及众人合力治水的决心。这则神话在后世

16、的多部典籍中均有记载,如论语、左传、孟子、韩非子等。但就内容和范围来说,这些典籍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故事均没有山海经的记载丰富。除了“鲧禹治水”神话,山海经中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历来为人们说道,其中有不少英雄人物为人们所熟知,如精卫、刑天、夸父等,这些神话人物的身上都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激励着后代的学者,奋勇前进。精卫死后,化而为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断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三篇神话都表现了三位主人公死而不息的奋斗精神。后世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中咏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17、。”,赞叹了这种死而不息的精神。而在柳宗元的杂曲歌辞行路难中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的诗句。这些都证明了神话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进入到了各种作品之中。(三)情节借用 山海经中的神话多姿多彩,神奇而又荒诞,以故事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推崇。神话中的情节大多分散,分布在各个篇章之中,书中的语言又比较简洁,不如后世神话故事那么生动、有趣,但山海经中每个故事又各具特点,其神话情节常常被后世小说模仿并借鉴。 无论是前文中提到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还是刑天舞干戚等神话,都反映了以人微薄之力难以与整个自然相抗衡。在自然的面前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依靠超凡的力量。当

18、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节的时候,战斗就发生了,“黄帝战蚩尤”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从这一小段文字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蚩尤还是黄帝,他们都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他们都有援助,都得到了神的帮助。蚩尤借助风神雨神,呼风唤雨,明显,黄帝更加技高一筹,获得天女的帮助,最终战胜蚩尤。这一“呼风唤雨”的情节,后世小说西游记中也有描写,孙悟空与妖魔鬼怪打斗过程中,经常寻求场外援助,令龙王下雨。在与红孩儿斗法的过程中,请四海龙王下雨来灭红孩儿的火;在治国王病时,需要“无根之水”,也是请龙王来下雨。“呼风唤雨”这个情节在西游记中频频出现,甚至观世音

19、只要挥挥柳树枝也能带 来一阵雨。这样的情节描写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山海经中的故事情节多种多样,在本文中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山海经故事情节的全貌。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出情节对于故事发展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正是文学作品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后人才越来越推崇山海经,将其视为一部重要的神话宝库。其实,在中国文学界中,神话故事的运用显得极为普遍,不少作家在创作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从神话中取材,吸取养分,来创作作品。神话人物越出名,其使用的频率就越高,范围也越广。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在山海经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对神话人物加以补充和完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达到更

20、上一层楼的高度。纵观古今,神话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反映先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人借鉴,使其更好的融会贯通,为时代所接受。(四)浪漫精神山海经不仅为后世作品的创作提供经验,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浪漫主义作为基本的文学创作方法,是以其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以热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联想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山海经中丰富的想象和奇绝的空间思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浪漫主义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地研究山海经中的想象世界,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源头上探讨浪漫主义的形成,更有利于我们揭示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方面与山海经的表现手法

21、和基本特点相类似,如丰富的想象世界和壮丽的艺术境界,这些都使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浪漫主义把这些含有丰富想象和壮丽境界的神话在作品中有意识的加以发扬光大,形成波澜壮阔的文学意境。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郭沫若的女神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离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是以表现作者强烈主观色彩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情政治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同时采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含蓄而舒畅地表现了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政治抱负。由于屈原是被“放逐”,他的理想和抱负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因而转向飘渺虚拟的神话世界。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借助一系

22、列的神话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解脱。山海经和离骚中都有关于神山的神秘描写。神山是指昆仑山,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段文字说明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并且有神仙居住,突出了昆仑山的壮丽,为神山增添一抹神秘色彩,让读者对神山产生浓厚的兴趣。离骚中的昆仑山则是屈原每次远游的必经之地。屈原的第一次远游写道:“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县圃”就是指神山,它在昆仑之上。屈原的第二次远游同样写到了昆仑山:“邅吾道

23、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不管多少次远游,屈原都不会忘记昆仑,在诗中都会对昆仑进行描写。而在传说之中,昆仑是神山,山上有植物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最终屈原在九章涉江登上了昆仑山:“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作者在想象中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天地中,在光影的照耀下,心灵得到了满足,这时“昆仑山”的神秘感在屈原的诗歌中得到了极大的表现。同样,在山海经和离骚中还有关于其它事物的神秘描写,如水、树、神兽等的描写,这些形象都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篇优秀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它不似一般的游历诗,索然无味,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桎梏,没有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来描写,而是围绕着一场

24、梦境来写。从作品标题中的“梦游”二字就 可以感受到作品浓浓的梦幻色彩,诗人也不辜负众人的期待,在诗中以想象塑造人物,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神仙之境,反衬对现实的不满。同样,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也离不开生动有趣的联想,“女神中的诗剧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不重在再现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的原来面貌,而只是借古人古事或神话传说的影子,抒写诗人的感情、理想和愿望,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显着的浪漫主义特色。”借助这种方法,就形成了女神独特的艺术风格。不管是屈原的离骚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抑或是郭沫若的女神,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想象和夸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这些想象和夸张都是从山海经开始的。后世

25、各时期的文人,从山海经中找到了浪漫主义的源头,并加以发扬光大,并结合多种表现手法,融会贯通,发展了中国的浪漫主义,使其熠熠生辉。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山海经中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想象世界和艺术境界,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或许会推迟。三、山海经的文学内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山海经作为神话故事的宝库,其内容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摸的影响,而其中的神话精神是原始先民在认识自然和社会中,以隐喻的形式委婉地表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暗藏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意识。(一)英勇抗争的献身精神山海经中记载了不少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神话,其中有表现出与自然、社会抗争的神话。这些神

26、话中的英雄人物以生命的代价向世人展示了不屈的抗争精神,表现出大无畏的生命意识。在与自然抗争的神话里,最为出名的要数“精卫填海”神话和“夸父逐日”神话。关于“精卫填海”神话在山海经北山经中有记录:“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从这一条记录来看,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情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边游玩,不幸溺于大海,在她死后,化为神鸟精卫,日夜不停的从西山衔来小树枝、小石子,丢进东海,想要把大海填平。精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诚善良的品质,不仅受到了当时先民的称赞,而

27、且也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夸父逐日”神话的基本内容是:“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夸父的人,决心去追赶太阳,但是由于太阳很炙热,他在路上渴死了。死后,他丢弃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如果说“精卫填海”神话是表现对大海抗争的战斗精神,那么“夸父逐日”则表现出人们对于光明的追求。虽然精卫和夸父的力量很小,而“海”和“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他们并没有被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所征服,反而英勇的与之对抗,死而不休。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折射出他们深层的生命意识不屈不饶。这些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又延伸到了与社会抗争的神话

28、中,在与社会抗争的神话中比较典型的有“刑天舞干戚”、“黄帝擒蚩尤”等,这些神话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不惧死亡的献身精神。后世文人争相用这些形象表现出他们生命意识的统一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敢于抗争的形象。如后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蔑视宫规,大闹天空,在取经途中大战妖魔,不屈不饶,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这种抗争精神。除了抗争精神,山海经还通过对灾难的描写表现出对天下大众的怜悯之情。(二)厚生爱民的忧患意识山海经中的神话与国外神话一样,都有对灾难的深刻体验。国外神话中的灾难着重表示天神对人类的惩罚,天神由于对人类行为的不满,因而降下灾难,意图再造人类。而中国神话中的灾难则主要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尤其

29、是强调灾难来临时部族首领的厚生爱民、不辞辛苦的献身精神。在远古时期,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经常有猛兽、恶魔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除了这些猛兽之外,还经常伴随着天灾。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常常会出现英雄,他们将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借助神的力量带领人们消除灾祸,走出困境。在灾难神话中,最打动人心的要数“鲧禹治水”神话。在洪水泛滥的时代,鲧为了消除人间的洪水,不惜盗走天帝的“息壤”,结果被杀,鲧死后,禹从鲧腹中出生,子继父业,继续治理洪水,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这则神话表现出了舍己为人、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无论是英勇抗争的献身精神还是厚生爱民的忧患意识,都表现出了人们对于山海经价值取向和生

30、命意识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在于对山海经内容的肯定,也植根于后世文人的意识之中。这种献身精神和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人的头脑之中,尤其是文学忧患意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验,大大加强了历代文人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这种忧患意识的最佳典范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范仲淹幼时丧父,但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青年时期辞别母亲和继父,只身一人来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不仅有大量的书籍,而且书院免费就学,这大大方便了范仲淹的求学之路。范仲淹求知若渴,刻苦专研,熟知孔孟之道,而孟子是先秦时期忧患意识的代表人物,他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对范仲淹的意识产生了直接影响。饱读

31、儒家经典的范仲淹,在孔孟之道长期的熏染下,渐渐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范仲淹在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监官时,发现由于西溪镇临近黄海,而镇上的海堤已年久失修,一旦碰上海水潮汐,就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他主动上书陈言其事,得到朝廷的准奏后,全面负责修筑海堤。但修堤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一场暴风雪和一场大海潮使一百多位民工丧生,朝廷上的官员便对修堤一事提出质疑,范仲淹顶住压力,坚守在海堤之上,终于努力换来了成功,经过众人的努力,数百里的海堤在黄海滩头绵延。人们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海堤叫做“范公堤”。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就引起了同时代文人的共鸣,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感于后唐盛衰的过程,发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感慨。确实,从山海经开始,孟子、范仲淹、欧阳修、顾炎武,一直到清末的黄遵宪,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人的创作之中。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中国无数文人纵使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在他们身上,中国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得到发展。结论 通过研究山海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才能更深层的了解山海经。山海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这种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虽然它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但这并不影响着世人对山海经的追求。山海经中的神话走向了文学,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