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6.86KB ,
资源ID:45758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75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docx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传统文化节日礼俗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掌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典故及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的影响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学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法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又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同学们,下面三幅图片是关于我国重要的三个节日。 二、知识讲解同学们,欣赏完上面三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第一幅图片,“清明-(唐)杜牧”,描述清明时节的一首诗;第二幅图片,“七律端午-老舍”,描述端午节的一首七律诗;第三幅图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描写中秋时节的一首诗。看过图片,同学们关于传统节日是不是充

2、满了浓烈的兴趣,那么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五大传统节日:元旦: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亦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考点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习惯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1.元旦:(1)由来:古

3、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公历1月1日。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假日。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比较普遍的活动是由团体组织的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更是有旅游、私人聚会等。(3)传说/典故: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

4、,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2.清明节:(1)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5、,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故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2)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比较丰富,禁火、扫墓、祭奠亲人是最重要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让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奠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3)传说/典故:据历史记载,

6、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祭奠的来源。3.端午节:(1)由来: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尽忠楚怀王,却屡遭排挤

7、,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不甘国破家亡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2)风俗习惯:端午节人们常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3)传说/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屈原惨遭革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8、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划着龙舟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百姓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酒水等食物,丢入江里,期盼让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投食江中,最终发展成棕子。4.中秋节:(1)由来: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不由自主的

9、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风俗习惯:中秋节风俗习惯常见的有祭月、赏月、拜月、放河灯、猜灯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点花灯等。(3)传说/典故: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掉九个太阳,救百姓与水火之中,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次机缘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于是将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被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得知,他威逼嫦

10、娥交出仙药,嫦娥为防止仙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行吞下,服仙药后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非常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5.冬至:(1)由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

11、“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风俗习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3)传说/典故: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

12、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来做着吃,于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B. 元宵

13、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月、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C.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例题2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端午节: ;冬至: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例题3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

14、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思妇怀远时望月,游子思家时吟月。皎洁的月光承载了古人无限的精神寄托。1.古代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有关月亮的诗篇,请从中选取连续两句工整地写在下面横线上。 ; 。2.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人们常用 、 等风俗活动来欢度佳节。3.近期,一项关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节日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仅有32%的受访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很了解,25%的受访学生表示仅仅听说过一些传统节日,甚至有5%的受访学生表示

15、,对传统节日没什么了解。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例题5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15-19题。(14分)“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

16、,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

17、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

18、意义,还有人类应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奖。而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更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选文有删改)15.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1分)16.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入遗成功的原因。(3分) 17. 第段中“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句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 文章第

19、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9.“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请从你了解的“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3分)示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来临,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耕耘,一年四季由此开始。 四 、课堂运用基础1.某校正在举行“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识秋】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2)【知秋】秋天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是中秋节,其主要风俗是 ;二是 ,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3)【赏秋】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诗文。请选出下列名句中你认为不符

20、合本次活动要求的三项,并简述理由。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E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请写出我国传统节日的信息(时间和相关活动)。(1) 清明节: 。(2) 端午节: 。(3) 中秋节: 。3.过中华节日,品传统民俗。元旦出游、清明祭扫、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1) 【走进民俗】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要求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例句

21、: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仿句: , 。(2) 【走进诵读】每年的中秋佳节将至,学校文学社举行“皓月如歌”古诗词诵读比赛。“月亮”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吟诵的对象,用无数诗词佳句抒写出悠远的情思。请你也写出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来助助兴。 , 。 , 。(3) 【走进亲情】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一起吃月饼,有啥意思啊!”此时,你想对他说:(30字左右)4.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

22、阅读,回答问题。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2) 对联的基本要求: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

23、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A.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B. 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C.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5.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调查对象中老年青少年调查项目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城镇居民乡村居民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73.

24、8%95.5%58.3%70.1%更喜欢过西方节日26.2%4.5%41.7%29.9%(1) 根据上表,请写出两条结论。 。 。(2)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均加以描绘。请根据下面四句诗,写出传统节日名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3) 下面是一则关于传统节日的新闻,请根据主要内容,给本则新闻拟标题。(20字以内)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29日下午,民俗专家高巍的新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在北京举办发布会。高巍,多年来一直从事民俗特别是节日习俗研究工作。在新书中,他

25、讲述了自己亲自组织或参与的传统节日活动实践案例,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传统节日发展的建议。“读者能看到新书分五个部分,内容最多的是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丰富内涵的介绍。”高巍介绍,像端午节等节日,其本源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他以中元节为例说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慎终追远传统的伟大民族,拥有对现任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在农历七月十五表达的非常迫切。” 1.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并成为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传统节日是一个名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

26、独特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多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全面、协调发展。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 活动一:解读徽标。学校收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示例:端午徽标,主题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个山

27、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 活动二:探寻习俗。请你写出当地“春节”或“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各一项。 (3) 活动三:谈古论今。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则,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材料二: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材料三: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过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

28、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4) 活动四:喜送祝福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给你的老师写一条节日祝福短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2.综合性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后面题目。(1)请你从你所学的课文中,选出一篇(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和诗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作品名称和诗词。 。(2)请你从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照下例,写出它的习俗。 例:清明;习俗祭祖。 。 (3)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29、。(2分)拔高 。3.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后面题目。老北京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

30、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

31、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