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28.09KB ,
资源ID:454985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498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佛教寺庙布局常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docx

1、佛教寺庙布局常识佛教寺庙布局常识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卢殿或藏(zng)(zng)经楼(阁)、方丈室等。(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

2、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

3、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侍(sh)。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

4、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舍阇(d)(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流驮(tu)迦(ji),手拿金刚杵(ch),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盘荼(t)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

5、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

6、塔”。)、韦驮菩萨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4)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7、。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一尊佛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

8、三种造型姿势:第一种:坐佛。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第二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n)檀(tn)佛像”。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三尊佛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右边(西)为

9、“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C、“横三世”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尼陀佛。、五方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

10、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七尊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释迦牟尼。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

11、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ng)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三大士(或者大型海

12、岛观音)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侍(sh)。、东西配殿: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东为伽(qi)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两侧常供十八伽(qi)蓝神守护寺院;(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

13、”,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5)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照堂: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

14、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讲堂: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经堂:为藏(z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zng)经楼不同。藏(z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n

15、g)寺院内一切图书。藏(zng)经楼则专门储藏(cng)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zng),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zng)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6)四台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

16、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7)罗汉堂: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

17、院。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因此,“五百罗汉”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们的名字也不是明确的。正因罗汉的数量、姓名和造像没有经典仪轨依据,所以,各地寺庙在建罗汉堂时,往往数量规模和人物造型都可能不一致。(8)禅房又称禅屋、禅居、禅

18、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9)监院、方丈院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维摩居士之石室为方形,长宽皆一丈,故曰“方丈”。后来的方丈室虽为

19、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奢华,面积也不大。后来的监院或方丈常在寺院旧房屋中处理公务,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设方丈院,而将寺院内的旁院、跨院作为监院、方丈止息之所。(10)大斋堂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锅一次都可煮饭一石以上,烧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锅,对于一个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来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几口大锅也不能满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时用饭,因此就产生两种用餐办法:一是分成几批用餐,以保证都在一个大斋堂用餐;另一种是分成几个大斋堂,以保证能同时用餐,基本上没有破坏集体用餐的古训。台湾的佛光山

20、和中台禅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11)藏(ZNG)经楼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ng)佛经之用。在藏(zng)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不过名称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zng)经阁叫经藏(zng),法华寺则叫经库。经藏(zng)或经库内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国六朝时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为他发明了轮藏(zng)方式,曾建立大层龛等藏cng)经方法。另外,阁内还设释迦摩尼像,胁持二菩萨像。有的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法师像。(12)碑楼、碑亭、亭台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

21、,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石碑的碑记基本为三类:一是介绍该寺历史,包括初建、重建时间,高僧、官员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览及其歌赋;二是刊刻公示该院制度;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兴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钱数目。有的寺庙还有图碑,刻录该寺的平面图。有的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凡是大寺、名寺,常请名家、大书法家来撰写碑文。其碑

22、文也就成了文学和书法名篇。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亭台是供香客和游人休息形状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 。一般建在前院或后院的两侧。(13)廊院与群房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

23、组建筑,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有的寺院还把群房作为法堂、念佛堂,寺院历史文物陈列室。小型寺

24、院还用来充当斋堂、僧舍等。(14)斜廊和飞廊: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突出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独创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斜廊和飞廊建筑始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四川乐山无由寺后部石窟过道中即建有斜廊和飞廊,上面还有两三处浮雕,代表着唐代木构建筑斜廊画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图

25、上,左右两廊与大殿连接,其曲线十分美观;北京雍和宫大佛殿也建有飞廊。(15)供养塔: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16)放生池: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

26、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17)经幢: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

27、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知名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三、寺院建筑构件1、石狮子:佛教对狮子非常推崇。景德传灯录云:“释迦生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据智度论:“佛即是人中狮子。凡所座、床、地,皆曰狮子座”。因此佛寺到处可见狮子作为装饰构件,如山门两侧会有石狮守门,各门枕石上的抱鼓也刻出狮子形象,石望柱、狮头柱、夹杆石、门楣、迟头石、栏板、栏杆柱头、门芯板

28、也多刻成狮子形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宝寺、仁王寺皆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做法事,讲经”。2、基座:寺庙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分为基础座和高级座,以显示寺内建筑物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基座通常称为须弥座。须弥山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3、屋顶:寺院建筑物屋顶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样式,其中歇山顶又有单檐、双檐两种。由于寺庙建筑物形体都较为庞大笨拙,因此屋顶利用木质结构做成曲面型以补救。另外,寺庙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种琉

29、璃瓦,以增加寺庙的堂皇庄严气氛和色彩。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造成一种张牙舞爪似有将正脊吞下之势,给庞大笨拙的寺庙建筑增添一些活跃气氛。檐角还常排列一对造型生动的小兽。而且小兽的大小数量亦视寺院 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为十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即使提倡众生平等的寺庙也不例外。4、石灯:又叫长明灯、续明灯、长命灯,寺院内一个独立小筑。里面置放油灯,香客为祈求佛佑而点燃。油灯放在石质的石灯内点燃,安全不易引起火灾,也避免风雨侵袭熄灭。另外,石灯建在固定位置佛像前端,香客也不会将油灯乱放,可避免隐患。石灯一般高为25米,八角形,有底座。灯柱上常做成龙柱,象征尊贵。如太原北齐

30、时代建的童子寺,山西长子慈林山法兴寺等寺内石灯皆是龙柱。石灯顶部为点灯处。为方形,四面有灯窗,顶部密封上面再饰有装饰物。石灯流传到日本后,称之为石灯笼,多为信士施舍敬造,数量特别多,一些大寺院内,石灯排成数排。5、旗杆:我国古代最初用在私人府邸和衙门、军营门前。不同品级,旗杆和旗子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后移至佛寺,品级的功能已丧失,主要用来挂旗,寺院每逢初一、十五或举办法会,都要在寺庙大门前的旗杆上扯旗。旗杆一般为木制,上部较细,下不较粗,大部分是用黄花松材,下面用夹杆石固定。也有的寺庙用铁旗杆,如陕西宝鸡金台观,陕西汾城天平寺。有的还用石旗杆,如朝阳市内汉藏(zng)合一喇嘛庙佑顺寺前就是做工精致的石旗杆。昆明庆竹寺前乃是不惜工本的铜旗杆。四、佛塔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