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备课人:课题:群文阅读课型新授研讨学习目标:1学习并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比较阅读文章的异同点。3.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流程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把隆中对出师表以及课外的诫子书拿到一起与三国演义相融会贯通进行比较性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让我们在探究、思辨中提高欣赏、阅读能力。课堂设计:一、 根据预习,类比三篇文章,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的内容回答文章的共同点。二、 阅读古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1. 这首古诗是明代杨慎的作品,杨慎曾获
2、得殿试第一,1924年得罪世宗,被发配到云南充军,等他走到江边的时候看到两个渔夫和樵夫在下棋和捕鱼,突然他释然了,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写出了作者的博大的胸怀。2.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凡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迁的豁达。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1诸葛亮2在武侯祠写着杜甫的蜀相这首诗蜀相作者: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
3、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武侯祠处的对联武侯祠对联: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到处都是赞文,到处都是牌匾,武侯祠写着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是智慧的化身。四、出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
4、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三篇文章 各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三条建议,并回顾了自己当年跟随先主经历的种种,言辞恳切,足见其赤诚之心。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六、两篇文章有怎样的联系?1读文本,交流落实检查重点字词和句子解释。 组内互查1号6号2号5号3号
5、4号2.知识达标点 重点词语 1.崩殂:2.秋3.殊遇4.光:5.恢弘 6.引喻:7.义: 8.臧否:9.陟:10.昭:11.理:12.简13.遗:14.咨:15.裨: 16.性行淑均:17.驱驰:18.不毛:19.攘除: 20.损: 重点词句翻译1.开张圣听: 2. 妄自菲薄:3.作奸犯科:4.苟全性命:5.斟酌损益:6.感激涕零:7.不知所云:8.三顾茅庐:9.亲贤远佞:10.计日而待:11.危急存亡: 12.裨补缺漏: 重点句子翻译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5、愿陛
6、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七、拓展阅读,小组合作1.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梳理,隆中对文章内容2号同学负责梳理,出师表文章内容3、4号同学负责讲解补充内容5、6号同学负责讲解思维导图的填补2.我来讲隆中对我来讲出师表我来展示隆中对思维导图 我来展示出师表思维导图八、历史剧展演1我来演隆中对2我来演出师表九、辩论会:诸葛亮是义绝还是智绝?诸葛亮是忠义的化身,是智慧的楷模。一十、 你知道的男子汉的形象? 你如何做有担当的中国青年?十一、拓展阅读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7、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日: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珍惜语文课的金色时光,珍惜学生的文字,坚持摘抄,坚持阅读,坚持随笔。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中的重点语段,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让经典的句子深入到学生的心中。阅读古诗,在阅读中品味古诗深刻内涵。 阅读相关的诗句,同时知识迁移,回想去过
8、的武侯祠有哪些对联、古诗。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阅读诫子书梳理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互相检查重点的词句的落实。检查重点的词、成语、句子的翻译。小组分工梳理文章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文章内容的讲解以及思维导图的展示。历史剧的表演 拓展阅读板书设计: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共同点?共同任务?-思维导图总结反思:通过比较阅读再次让学生回到文本,回忆和阅读相关的内容,经典的文章是历史的沉淀,在细细的品读和比较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快乐。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群文阅读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一方面有一定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已经具有初步的
9、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典型语言体验作者感情,体味课文的意蕴美。初三接班后学生对三国演义等考试的名著仍然很陌生,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怎么办?学生到了初三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认为阅读不像数学、英语那样做做题就能马上提高,因此一天的时间里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时间阅读,阅读不被重视甚至被边缘化,但是在现代化的考试制度中越来越体现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长提出将来的高考各个科目都会有对语文能力的考察和体现,将来区分高考语文成绩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读不完。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而能凝天地万物的体现,是一片创新的园地,是
10、一隅交流的舞台。阅读造就做人的精神的高度,摒弃或鄙视阅读使人生缺失精神的家园,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拾级而上的过程和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反复实践后的动力定型。阅读名著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浮躁的社会中沉静下来,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充实课余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净化个人心灵。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名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课的质量呢。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群文阅读 效果分析阅读是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与认知能力是重合的,对“阅读素养”的界定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并参加阅读活动的能力。”
11、这两个关于“阅读”和“阅读素养”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强调了以下两点:对书本知识的“内化”“迁移”和对读书目的的强调。如果落实到中学语文教学上,我们在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应该有两个,一是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书本所传达或显现的资讯、知识、先辈们对社会的认识,并获得跨越时空的人生感悟,从而拓展他们的人生长度和宽度;二是让学生内心能够对阅读产生认同感,无论是从个人修养,还是从同理心来说,让学生主动、自愿地与书本产生联系,甚至达到深度阅读的共鸣与质疑,培养他们的审辨思想。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两点,我们的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跟随作家们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多元化的社会结
12、构,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体验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由老师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经典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利用必读的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训练,以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进他们的阅读素养。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也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相当比例的学生并没有形成教师们所预期的阅读素养,甚至陷入了学一篇,会一篇,却难以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的困境语文的学习变成了机械学习,成了毫无施展之地的死读书了。学生茫茫然,不知读书何用,惧怕读书,教师干着急,有时候甚至只能通过强制的手段来“逼”学生读书,甚至可以说,我们的阅读教
13、学很多时候都在以考试为目标、分数为动力、强制阅读为方法的路上徘徊,即使有部分老师尝试在阅读教学上进行新的实验和突破,有时也难以有较大的改变和收获,导致阅读教学出现了表层化、功利化等等不良趋势。 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喜欢语文,学会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的兴趣和内动力,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让他们在中学时代快速的成长,从容应对中高考,更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一生中不断拓宽内心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受益无穷。基于这样的目标,很多语文老师都已经展开了许多尝试,在必读书目的选定,阅读活动的开展等等方面,这些年来都已经有了许多长足的进步。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群文阅读教材
14、分析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
15、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
16、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二、出师表 出师表是选自人教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它是本单元继隆中对之后的又一篇课内文言文。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
17、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三、隆中对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
18、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四、诫子书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
19、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群文阅读 评测练习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A 曹雪芹 B罗贯中 C 吴承恩2、“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哪三位三国人物:A 刘璋,张飞,关羽 B 刘表,周瑜,张飞 C刘备,关羽,张飞3、“三顾茅庐”拜请的是以下哪位人物的称号:A 卧龙 B 凤雏 C 冢虎4、以下哪场战役发生在湖北:A 官渡之战 B 夷陵之战 C 潼关之战5、以下哪场战役是三国鼎立的开端: A赤壁之战 B夷陵之战
20、C官渡之战6、请写出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千里走单骑 单骑救主 草船借箭 跃马过檀溪 7、请连线下列人物的字号: 刘备 孟德 袁绍 仲谋 孙权 玄德 曹操 本初 司马懿 公瑾 周瑜 仲达8、请判断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因为和周瑜关系紧密才帮助吴国击败曹操。 B 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C 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是司马昭。9、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的两个三国主要人物是谁?10、100字概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让徐州、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青梅煮酒论英雄、败走华容道
21、、挟天子令诸侯、杨修之死、杀吕伯奢、杀华佗、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斩华雄、败走麦城、大闹长坂坡、借荆州、蒋干中计、怒鞭督邮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群文阅读 课后反思通过比较阅读再次让学生回到文本,回忆和阅读相关的内容,经典的文章是历史的沉淀,在细细的品读和比较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快乐。同时,通过群文阅读,比较阅读加深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了解,给学生注入文化因子,文化人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浇花育人、育人育根。中国文化是伦理的文化,是人格教化的最好的养料,具有最深沉、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培养学生阅读精典的兴趣,让学生有文化自信。通过四篇文章的拓展阅读,
2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完成知识的迁移、延申、拓展和融合,通过课本篇目和名著的整合,加深对名著的研究,从而实现深度阅读。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
2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实用价值。自从教授阅读课以来,自己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研究和记录笔记,一方面觉得这里收录的文章简直是太经典了,我全是不了其内涵,又怎能将其精髓传递给学生呢?另一方面总觉得没有找到好的讲课方式来讲解这里的文章。这回的走进经典就是三国演义,在教学过后我有如下反思:1、力争传递经典,体会内涵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居多,课文有是通过四个课时来进行深入讲解,第一课时是从总体方面对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进行初步了解,剩下的三篇文章主要讲解了三个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通过几篇文章来诠释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
24、己讲故事,说一说书中令你感动,觉得有意思,有智慧,你想表达的来谈一谈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次过程中,好多孩子的精彩发言让我大惊失色,觉得孩子们懂得真多啊!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经典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以往讲解方式来进行,把四课时的内容进行压缩,通过谈论三国演义、我喜爱的三国演义人物、三国演义知识竞赛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以及需要孩子们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在书中太多人物,太多情节,也有太多记不住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表达,实现以一传百的效果。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充分
25、的体现整个课堂上,老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程序上的引导者,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受一定的拘束,有什么说什么,知道什么说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性很高,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没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们只能听着,笑着,不过这也是一种收获,可以通过别人讲述的方式对经典文章进行整理和了解。经过近半年的阅读,学生们几乎都成了小小“三国”通,说起人物是滔滔不绝,讲起故事是口若悬河。学生有了这份阅读积淀,在开展这样的阅读汇报展示活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可是30分钟的课堂上不可能展示充分,选取切入点与展示点是关键。观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以我就以“话英雄”为话题,以“英雄闯关”为形式,来
26、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美人关”引出主要人英雄人物,然后再以“英雄本色”关谈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教师先描述英雄形象,有学生说出英雄人物,再以一段英雄故事(文言故事,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感受英雄品质,进而来评价英雄人物。有了这样的引领,学生接下来的汇报便有章可循了,有模有样了。整节课下来整个教室回荡着英雄豪气,相信同学们以后再阅读英雄主题类的文章时,也会用“找人物读故事悟品质评说人物”这样的方法了。或许这节课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会开启学生寻找英雄之旅,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除了推荐学生继续阅读三国演义外,还推荐阅读另外一部名著水浒传,将英雄这一主题阅读继续开展下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
27、演义群文阅读课标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版块就是名著阅读,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好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有很大帮助。: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课外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一、 考查对文学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二、 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三、 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内容、人物思想进行探究、评析。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五、 完成知识的迁移、延申、拓展和融合。六、 通过课本篇目和名著的整合,加深对名著的研究,从而实现深度阅读。七、 教学难点为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忠”。中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本节课紧紧围绕这一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另外,课标关于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在这一节课也有充分的体现。 同时,通过群文阅读,比较阅读加深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了解,给学生注入文化因子,文化人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浇花育人、育人育根。中国文化是伦理的文化,是人格教化的最好的养料,具有最深沉、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培养学生阅读精典的兴趣,让学生有文化自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