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40KB ,
资源ID:45476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47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血栓性微血管病TMA.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docx

1、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栓性微血管病(TMA).TMA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 素,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 病毒、药物等,且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 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 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 管系统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 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 TMA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 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TMA主要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HUS、血栓性血

2、小板减少性 紫癜(TTP、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 移植相关的肾脏损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HIV)相关肾脏损 害、肿瘤/化疗相关肾脏损害等,涉及的临床科室非常广泛,且目前 临床误漏诊严重,亟需国内外广大临床医师关注。下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峰副教授为大家全面介绍 TMA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腹泻相关HUS(D+HUS由产志贺毒素(STx)的细菌引起(主要 是大肠杆菌O157:H7,占60%。细菌通过粪-口途径引起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为腹泻。细菌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志贺

3、毒素,后者一旦通过损伤黏 膜进入血循环,可迅速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结合, 到达损伤的靶器 官。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上志贺毒素受体表达较高, 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较突出,同时,患者具显著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 少,因此临床将其命名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由于这类患者常伴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相关性 HUS或典型HUS其约占全部HUS的90%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相关的HUS发病机制主要为TF抗原的暴露。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抗原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 内皮细胞的表面,并被 N-乙酰神经氨酸覆盖。如患者感染了产神经 氨酸酶的肺炎链球菌,其分泌的神经氨酸酶可以分解细胞表面的 N

4、-乙酰神经氨酸,使TF抗原暴露。TF抗原暴露后,机体会产生针对TF 抗原的自身抗体,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 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HUS的发生。补体调节分子异常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多种补体调节蛋白来 避免补体介导的损伤,如 H因子(CFH、I因子(CFI)、膜辅助蛋 白(MCP、B因子(CFB等。当上述因子出现异常(如基因突变或 机体产生针对补体调节蛋白的自身抗体) 或补体活化分子基因突变后 功能增强(即不再受补体调节蛋白的调节作用) 时,均可引起补体在 内皮细胞表面出现不适当的过度激活, 从而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导致 TMA由于肾脏对补体活化异常敏感,故此

5、类患者肾脏受累突出,即被 归为HUS又因此类患者与D+HUS患者相比常不伴发腹泻,故被称为 D-HUS或非典型 HUS( aHUS。H因子(CFH在aHUS患者中,近30%-50%存在H因子水平的降低或缺如,目 前认为主要原因包括:H因子基因纯合/杂合缺陷或存在抗H因子的 自身抗体。纯合突变时,患者血清H因子缺乏,可表现为散发或有家 族史,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杂合缺陷患者的血清补体水平正常或接 近正常。H因子的基因突变多为单个氨基酸的突变,使 H因子与相应 配体及内皮细胞的结合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临床病变。另外,大约在6% 10%勺aHUS患者中存在抗H因子的自身抗体。 研究提示,抗H因子自身抗

6、体可能是通过降低 H因子与C3b肝素及 细胞结合的能力而致病。近年有学者提出在aHUS中分出一个亚类,名为DEAP-HUS该类 患者存在H因子相关蛋白1和3基因的缺失并存在血清抗 H因子的自 身抗体,好发于年轻人,男女比例相近,可有较为突出的非腹泻的胃 肠道症状,但若诊治及时,经过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预后较好。I因子(CFI)CFI主要在循环(液相)中发挥作用。CFI基因缺陷外显率较低,故大多为散发病例而非家族遗传。CFI 基因缺陷时,补体旁路途径不受控制,其结果类似于 CFH基因缺陷, 最终会导致TMA的发生。膜辅助蛋白(MCPMC又称CD46是一类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补体调节因子除红细胞

7、外,MCP!乎表达于体内的所有细胞。与CFH基因突变相似,MCPS因缺陷可导致其表达量减少、 与C3b 的结合能力降低及CFI辅助活性降低,引起补体在细胞表面的过度激 活从而致病。MCP基因缺陷可以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 传。但单纯MCP基因缺陷并不一定致病,携带MCPS因缺陷者病情也 较轻,这可能与其他因素的参与有关B因子(CFBaHUS患者中CFB基因突变的报告较少研究认为,CFB突变可增加C3bB的合成或使C3bBb不易被促衰变 因子或H因子降解,故可使酶活性增强,使更多补体成分沉积于肾小 球内皮细胞而致病。其他补体相关因子有报告称,血栓调节蛋白 (TM的基因缺陷可引发aHUS

8、TM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具有抗凝、抗炎和细胞保护等多重作用。若 TM基因缺陷可影响其与配体的结合,从而 影响其对补体的调节功能而导致血栓形成。vWF剪切酶或vWF异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合成于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血 小板中,其由单体最终形成超大多聚体 (UL-vWF贮存于内皮细胞 的威贝尔-帕拉德(Weibel-Palade )小体及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的a颗 粒中。ADAMTS-1又称为vWF裂解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裂解 vWF当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后(如内皮细胞受损或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 胞时),大量UL-vWF被分泌,并以线样结构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在血流剪切力的作

9、用下,线样的vWF分子伸展并暴露出酶切位点,可 被ADAMTS-1切割成分子量较小的多聚体vWF从而防止血栓在微血 管中形成。然而,当ADAMTS-1因基因突变或机体产生针对其自身的抗体, 造成其功能缺陷时,UL-vWF则不能被剪切,UL-vWF在血流剪切力的 辅助下可以网罗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从而引起微血栓 的形成而致病。其他发病机制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增殖、 血管生成、毛细血管管腔形成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贝伐珠单抗(VEGF-A的单克隆抗体)及舒尼替尼 (VEGF受体阻 滞剂)等生物制剂可用于治疗癌症,但也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

10、 TMA样的临床表现。HIV感染: HIV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引起血管活 性物质的释放、造成凝血系统缺陷及参与炎症反应等机制,均可参与 TMA的发病。药物: 环孢素A、他克莫司、丝裂霉素、奎宁及噻氯匹定等药 物均可引致TMA但机制各有不同。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及系统性硬化症等均可以引发TMA妊娠: 妊娠相关TMA可发生在孕程不同时期,不同时期的发病 机制又各有不同。如先兆子痫可能是由于胎盘在缺氧情况下释放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 (sFlt-1 ),后者可以降低循环中 VEGF 的浓度和活性,从而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进一步造成病态妊娠和 TMA样损害。肿

11、瘤: 毛细血管癌栓、凝血与抗凝系统调节紊乱、 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等因素都与TMA发病相关。肿瘤患者进行的放化疗和机会感 染也会加重发病。器官移植: 最常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肾移植,其相关 TMA的发生与移植排斥反应、抗排异反应药物的使用及各种感染等引 起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恶性高血压: 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高血压可以对内皮细胞造成 直接的机械性损伤而发生 TMA其他:在一些儿科遗传性疾病,如维生素 B12代谢异常、甲基丙 二酸尿症患者等中也可见到 TMA勺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分类由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临床表现复杂,涉及病因多样,故 制定其分类标准显然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治。

12、目前,国际上多采用2006年TMA分类标准发表于国际肾脏杂志(Kidney Int 2006 , 70: 423),具体内容如表 1。需要指出的是,该分类标准制定于 2006年,而近5年来,学术 界对于TMA发病机制的认识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信对此标准的 更新很快就会到来。病因明确表1 TMA分类标准:病因相关:细菌感染(大肠杆菌、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补体系 统异常(遗传性、获得性)、ADAMTS-1缺陷(遗传性、获得性)、 维生素B12缺陷、药物相关(奎宁等)疾病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其他病毒感染;肿瘤、 化疗、放疗;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钙调素 抑制剂;

13、妊娠: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口服 避孕药;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肾小球病; 胰腺炎;恶性高血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拮抗剂;其他家族 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TM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所致各脏器供血不足及功能障碍, 以神经系统、肾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常见。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溶血是TMA的损伤标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TTP)发作时血小板可以降至 2X 109/ml,而溶血性尿毒症 综合征(HUS患者的血小板多在(31O)X 109/ml。微血管溶血时, 外周血涂片见到2%勺破碎红细胞,还可有网

14、织红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间接胆红素和游离血红蛋白的升高、 结合珠蛋白的下降等。经典的HUS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 肾受累常较为严重;而传统意义的 TTP(表2)常在HUS勺基础上发 生神经系统受累和发热,部分患者主要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 表现为 头痛、恶心,甚至抽搐和癫痫发作,而肾脏受累可较轻。鉴于部分HUS和TTP的患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常有重叠,故近 年来有学者提出“ TTP-HUS综合征”的概念,不建议再将 HUS和TTP 分开,但这一观点尚有待进一步论证。笔者以下对其临床表现的描述, 仍暂时分别阐述。腹泻相关HUS( D+HUSD+HUS多见于儿童,常

15、先有腹泻,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有文献报 告,其总体发病率为2.1/10万人-年,小于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达 6.1/10万人-年,而5059岁成人发病率最低为0.5/10万人-年。D+HU一般预后良好,约90%患者可完全恢复。但仍有3%5的患 者死于急性期,多达 5%勺患者会遗留肾脏和肾外并发症,长期随访 10年后的研究发现,约40%勺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出现降低。临床上,年龄V 2岁、出现严重胃肠道前驱症状、血白细胞总数 升高及早期表现为无尿,预示 HUS较严重。急性期无尿达10天或蛋 白尿达12个月的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增加。肾脏病理表现 为肾皮质小片灶坏死或超过50%肾小球受累也是预后不

16、良的指征。非典型HUS( aHUS与D+HUS目比,aHUS更多见于成人。虽无腹泻症状,但患者也常 伴有其他严重胃肠道前驱表现、急性无尿和恶性高血压,其中约 50%患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该病整体预后差,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也呈家族遗传倾向,长期随访过程中还发现部分患者可反复 复发。儿童中最常见的aHUS类型为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 HUS临床可表现为肺炎和脑脊髓膜炎,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和脓毒症。应注意的是,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可因血浆疗法而加重, 须警惕。急性和复发性TTP约90%勺TTP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紫癜和发热(表 3)。其中神经系统受累较为突出,可持

17、续发作也可反复发作,可能与脑内 微循环中血栓的不断形成有关,但一般可在48小时内缓解。急性TTP 患者在20世纪60年代死亡率近100%但目前由于诊断水平提高、 重症监护病房(ICU)支持治疗的改进和及时应用血浆疗法,该病生 存率已达90%随着急性TTP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及随访时间的延长, 有学者发现 部分患者可以在病情完全缓解后复发,但需要与急性TTP未达到完全 缓解而再次发作相鉴别,后者多与停止治疗过早有关。复发性 TTP常在首次发作完全缓解4周以后出现,少数可在数月或数年以后,虽 然每次发作的适时治疗均可有效,且部分患者还有自发缓解趋势,但 复发性TTP患者长期预后仍较差。其他类型TMAT

18、MA可作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并发症之一而表现。在部分单中心的统计中提示,其比例甚至可以占到所有 TMA患者的1/3。转移癌患者中约有6新发生TMA预后极差,多数患者在数周内 死亡。其中应用丝裂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更有 2%10的比例可发生 类似HUS的临床表现,在药物累计量达到 30 mg/m2以上或超过一个 疗程的肿瘤人群中则更易发生。使用顺铂或博来霉素也可诱发 HUS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数时间 只有4周,即使患者在急性期存活往往也需要长期依赖透析,或死于 肿瘤及转移癌的复发。HUS和TTP是肾移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既可为原有HUS-TTP 患者接受肾移植后复发,也可因肾

19、移植后新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肾脏病理特点肾活检病理在明确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诊断、协助提示病因、 与其他疾病鉴别、指导治疗及判断患者长期预后方面有很大帮助。肾小球光镜检查急性期肾小球病理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图1),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内皮下疏松层增宽,有时肾小球基底膜(GBM可出现“双轨征”改变(图 2);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系 膜区水肿,纤维素或红细胞(RBC碎片沉积,可出现系膜溶解(图 3);有时可见新月体形成;局部毛细血管襻缺血性改变。在病变慢性期,可出现系膜基质堆积(系膜硬化)导致系膜增宽, 活化的系膜细胞可在内皮细胞和 GBM密层间沿毛细血管襻迁移,毛 细血管内

20、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产生的 GBM样物质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 襻“双轨征”样改变。在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终末期,双轨伴有系膜区硬化, 偶尔有中度的细胞增生,类似膜增殖性肾炎样改变;慢性缺血性肾小球损伤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增厚、皱缩,鲍曼氏囊增宽,病变 可累及全球性或节段性肾小球。免疫荧光检查在急性期常可见纤维蛋白原或者纤维蛋白沿着毛细血管襻节段或连续颗粒样分布,系膜区少见。毛细血管襻会伴有 IgM、C3或IgG 的沉积,罕见IgA沉积。毛细血管内血栓主要包含有纤维蛋白原、 纤 维蛋白或纤维蛋白碎片。电镜检查在急性期最常见到的病变是毛细血管壁由于内疏松层的增宽和内皮细胞的肿胀而形成的增厚(

21、图 4)。内皮下无细胞物质的沉积。 内皮细胞的损伤在TMA发生的早期即可出现,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 从GBM兑落,发生细胞溶解。有的可在毛细血管内见到血栓,由无形 的嗜锇物质形成,混有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畸形红细胞。肿胀的细胞 基质表现为网状结构,最后形成颗粒样或纤维样物质,与内皮下物质 类似。电镜下可见到真正的系膜溶解,其进展导致毛细血管襻的扩张。 还可见到足细胞的足突融合。慢性期可见 GBM皮缩、塌陷,GBM可见 多层,有系膜细胞的插入。肾脏小动脉和微动脉光镜检查急性期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病变在非典型 HUSD-HUS患者更常见。 在疾病早期,肾脏小动脉表现为内皮细胞水肿和内皮下间隙增宽。 小

22、动脉管壁可见纤维蛋白渗出,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严重者可见肾脏 小动脉血栓形成(图5)。6),累及并延续至肾特别易出现在慢性期随着疾病进展,受累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图 小动脉内膜和中膜;在受累的小动脉可见纤维蛋白血栓, 小球毛细血管襻,有时会发生小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 肾小球门部区域。肾脏的小叶间动脉可能显示两种主要的改变: 一种早期改变是内膜的水肿,伴有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的浸润;另一种病变是内膜的水肿, 常常缺少细胞,包含透明的、无结构的物质,表现为黏液样变外观, 称为内皮黏液样增生,这种病变若严重,表现为管腔的狭窄。小动脉 内膜细胞性增生又称为“葱皮样变”(图 7)。免疫荧光检查小动脉和微动脉

23、的管壁常可见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沉积, 常沉 积于内皮下,多为IgM阳性,也可有C3 C1q IgG、IgA阳性。血管 内血栓仍显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阳性。电镜检查急性期小动脉内皮细胞的病变和肾小球内皮细胞病变类似, 也可见内皮细胞水肿、溶解和脱落;内皮细胞透明样变,伴有线样或者颗粒样物质沉积。血管壁的不同深度处均可见纤维蛋白的沉积, 腔内可 见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电子致密物形成的血栓。在慢性期,常可见由于肌细胞增生导致的内膜增厚。肾小管与肾脏间质肾小管在光镜下,急性期肾小管常可见透明管型和红细胞。在缺血发生 时,可见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期,可发生小管萎缩。在发生皮质坏死的患者中,可见到小灶

24、状梗死,也可见大片状坏 死。在慢性肾皮质坏死的患者中,可见肾皮质钙化。肾脏间质光镜下肾间质可见水肿、纤维化。在某些病例能看到单核细胞浸 润。在肾皮质坏死的区域还能见到大量红细胞浸润。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治疗与预后不同病因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治疗及预后差异很大, 故在临床上仔细寻找病因和发病机制是指导治疗的关键。腹泻相关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HUS经典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D+HUS勺治疗通常遵循急性肾损伤的治 疗原则,即以支持治疗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期的死亡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V 60g/L是输注悬浮红细胞指征;在有活动性出血或拟进行有创检查时可 输注

25、血小板)。近期研究表明,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能会减 少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对于抗生素的应用,目前尚存在争议;而止泻药物可能会增加中 毒性巨结肠的可能,也应慎用。目前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针对细菌黏附素、 志贺毒素和其他蛋白抗原的活疫苗,高亲合力的口服毒素受体类似物、 表达受体的 益生菌、中和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及针对志贺毒素介导的内皮损伤和组 织损伤下游效应的小分子生物制剂等。该类疾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好,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非典型HUS( aHUS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 aHUS治疗首选血浆置换但膜辅 助蛋白(MCP基因突变者无效及定期输注血浆治疗;如因抗补体调 节

26、蛋白抗体引起的aHUS可选择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剂治疗,如上述治疗效果差,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抗 CD20单克隆抗体)及抗C5单抗(依库珠单抗)。后者自2007年在全球40多 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后,现已被美国和欧盟地区批准用于aHUS的治疗,特别适用于儿童、血浆置换 无效或依赖、肾移植后为预防或治疗复发、预后较差的 aHUS患者。但由于该药费用极为昂贵,推广尚需时日。该类疾病患者预后多较差,3年内约53%勺患者死亡或发展至终 末期肾病。其中H因子、C3和B因子基因突变者预后最差,肾移植 后复发率很高;MCP基因突变者预后最好,可自发缓解,理论上肾

27、移 植后无复发;I因子基因突变者预后居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TTP患者应在确诊和(或)疑诊的2448小时内尽快进行血浆置 换。如无立即进行血浆置换的条件,可先输注大量血浆直到可进行血 浆置换。血浆置换可补充大量ADAMTS-13清除抗ADAMTS-1抗体或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应尽量每日进行,直至血小板及乳酸 脱氢酶(LDH恢复正常,但应逐渐减停还是即刻停止该治疗目前业 界仍存在争议。接受充分血浆置换治疗后,80嘛得性TTP的患者可治愈;但 30%40%勺患者可能会多次复发,复发的时间可为数日或数年之后, 仍需要继续血浆疗法。需要指出的是,血浆置换疗法对于 10%勺TTP

28、 患者无效,对于这些患者可能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 疗。家族性TTP患者需要常规定期输注血浆。慢性复发性TTP或接受 维持血透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 TTP患者,每23周预防性输注血 浆可缓解症状及预防严重并发症。其他患者在维持正常或轻度异常的 血小板计数的基础上,仅需要在病情急性加重时输注血浆。获得性TTP多被认为是一类自身免疫疾病, 理论上应用免疫抑制 治疗应该有效:糖皮质激素常与血浆置换联合用于急性期的治疗, 但尚无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其有效性;其他可能有效的免 疫抑制剂还包括环孢素 A、硫唑嘌呤及长春新碱等,但均为个例报告 或仅为应用于少数患者的经验治疗。有报告称,对

29、于难治性重症患者,可应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利 妥昔单抗可清除产生抗 ADAMTS-1抑制性抗体的B细胞,及呈递抗原 至活化T细胞的B细胞,对一些难治性病例也有成功治疗的报告。由于TMA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危重,故规范该类疾病的临床 诊治路径非常重要。鉴于此,在2012年5月,英国血液病学杂志 Br J Haematol发布了 TTP及其他类型TMA勺诊断和处置指南(右 图),这也是其继2009年发布的aHUS临床实践指南后的又一 “力作”, 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与线索,值得关注。小结综上所述,TMA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存在多 种病因,共同发病机制为内皮细胞损伤继发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核心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不同病因引起的 TMA 台疗和预后有很大差异,故分析及鉴别其病因对于指导该类患者 进行合理治疗和最大限度地改善该类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