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4.35KB ,
资源ID:453855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385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亚概括.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亚概括.docx

1、三亚概括三亚概括历史人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92年3月考古学家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沿海一带还发现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面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公

2、元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平均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历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黎族:天涯海角的眺望 海南岛内的风情黎族是中国岭南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人口为124万。黎族在海南岛上居住的历史已有3000年以上,我们至今仍能在少数黎族老年妇女身上见到一

3、种极为罕见的古老文化遗存文身。她们的脸、胸、手和腿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图案纹样,这些文身被称作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文身是黎族妇女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个程序。黎族女性一般在十几岁就择吉日文身, 通常是请有经验的老年妇女来主持。现场除了受刺者的母亲外,还要邀请一二名中年妇女来协助。刺纹的工具很简单,一根红藤针(刺)、一根拍打棒、一小碗墨汁或青色染料即可。黎族文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支系有不同的纹样。现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保留着文身。对于黎族文身的起因,民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文身是祖先传下的规矩,如果妇女在世时不文身,死后祖先

4、不认她,就会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由于地区和氏族不同,黎族妇女文身的纹样、部位也不同。有的刺纹部位遍及脸、颈、上身、手臂和腰有的标志。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黎族妇女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而现存的文身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除去文身外,黎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有他们的舞蹈。黎族人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招福舞。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农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跳。据说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招福舞,能招来养牛的“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招福舞,能招来“稻魂”,

5、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招福舞,能招来众人 “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跳竹竿也是黎族人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舞蹈,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往往通宵达旦。敲竹竿的人蹲在地上手拿竹竿敲打出变化的节奏,跳舞的人在交错的竹竿上面随节奏进退跳跃,场面激烈有趣,现在已经成为海南岛最富特色的舞蹈表演,吸引着外地游人们参加。海南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岁时风俗大不同一、 汉族岁时风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将临之际,家家户户打扫屋内屋外卫生,衣服被褥均洗干净,到处呈现一派除旧迎新的景象。除夕日下午(即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家家张贴对联(

6、有丧事不满三年的家庭不张贴),敬奉祖先,燃放鞭炮送旧迎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举家守岁,坐候子时之后,燃鞭炮庆祝新春。其时,全家衣着整齐,小辈按顺序给长辈拜年,均道:“恭禧”,长辈一般以红封分赠。旭日初升,举家吃团年饭。大年初一至初三日,大人一般不训斥小孩,不许骂人,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许打扫卫生,不下地干农活。在此期间,同辈相见,互道“恭禧发财”,小辈见族里近亲长辈,均备槟榔向他(她)“恭禧”,长辈给小辈一个红封,表示回谢。女儿、女婿、外孙回娘家拜年,烧红烛,放鞭炮。有些地区还开展文体活动,以增加节日的热烈气氛。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节日前后数天,农村晚上进行放天

7、灯活动(用红纸糊成),天灯有单个天灯,也有一对天灯,甚至有三至五个为一组的天灯。制作天灯技巧较高者,还缚上烟花鞭炮,天灯上天后,发出五光十色的烟花,甚为壮美。此外,还有灯会、花灯比赛、装灯、游行活动等。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有的年分为四月四日)为清明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纸条(俗称“纸钱”)、鸡、猪肉、饭菜、鞭炮到祖先坟前进行奠祭,表示悼念。凡家中有人逝世不满三年的,均在清明节前进行奠祭,其余则在清明日及清明后祭祖。解放后,此日前后一、二天,学校及机关、工厂组织学生职工祭扫烈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请革命先辈进行传统教育。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节前一天,

8、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有丧事不满三年的家庭不得包粽子)。节日上午以粽敬奉祖先。解放前,节日前后三、四天,邻村之间有放“风筝”打群架的恶习。解放后,人民政府下令禁止。节日气氛较浓的是保港地区,是日,开展龙舟竞赛活动,十分热闹。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日为盂兰节,也称七月节。是汉族民间较大的节日。是日黄昏后,每家每户摆祭品,奠祭先人,烧“金银财宝”,各色纸张(称为“布”),寄给先人,希望先人在阴间有吃有穿,生活富裕。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解放前,平民百姓没有庆祝活动的习惯。有钱人家在节日晚上,皓月当空之际,举家品茶赏月。未出阁的女儿,其夜烧香拜月,祈祷能嫁个如意郎君,偕老百年。1978年以后,干部职

9、工赏月拜月之风盛行,农村大部分家庭也购买月饼,在此夜赏月吃饼,共庆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此节庆祝活动不隆重,多为城镇及乡村中的读书人,集中赏菊,登高赋诗。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节日为农历十一月中旬(具体时间各年不同)。机关及城镇居民没有庆祝活动的习惯,农村则在节日之至,蒸黑豆饭,举家共吃,以示庆祝。二、黎族岁时习俗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除夕前一天,外出的人都要回家,打扫庭院,洗晒衣服、被席、家俱,在房门、藤萝、耕牛角贴上红纸对联。年三十男人要宰猪杀鸡,妇女做糯米年糕,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喝年酒,吃年糕。大年初一清早放过鞭炮后才外出拜年。小孩向大人拜年可获得

10、糖果、糕粽、压岁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雅亮、育才、高峰等地区大年初三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共同享受。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结束。“三月三”是东方县黎族特有的节日,三亚市黎族没有庆祝“三月三”节日的活动。1985年,市政府决定“三月三”为三亚市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此,才有庆祝“三月三”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全市举行文艺会演、商品展销、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其中羊栏、天涯的坡地、沙滩排球赛;荔枝沟的射箭、粉枪赛;田独、林旺的跳竹竿舞赛;鹿回头的椰子舞、荡秋千、拉乌龟等都是富有特色的活动,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由于受汉族的影响,黎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除春节、“三月三”

11、节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三、苗族岁时习俗春节从农历十二月十日起,家家户户春大米和糯米,并购买过年用的各种物品。在除夕前几天,出嫁的女子也伴随其夫回娘家度新岁,直至正月初七才回夫家。除夕那天,各家都杀鸡并用糯米粉掺糖和猪肉包粽子,深夜全家团聚饮酒吃肉,至五更雄鸡报晓时,以糖粽祭过家神后才停止进食。正月初一,全家老幼在家中团聚素食或整天不进食,直到当天太阳下山时,再以粽子祭过家神后才恢复荤食。年初二,各家开始互相拜年,青年们乘此节日聚众上山打猎。如猎获野物,则让射中者领三份肉,猎物由放狗队的队长取归,向各家凑米煮粥,全村男女老少共食,初三日仍照样上山打猎。新禾节是苗族古老

12、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山兰稻抽穗扬花的农历八月份,但没有固定日期,每年也不同一日,须由道公看通书找一个黄道吉日。是日,杀鸡、买肉和元宝、香烛等,在山兰园里采摘三、五片稻叶放在饭内蒸,以这些和饭祭祀祖先,预祝山兰稻丰收。进食时,这些饭只供家里人食用,不能给外人吃。吃斋节农历正月初三日是苗族的吃斋节,从此日起,村中男女老少一齐上山念经祭神,参加者巧天内不吃猎肉。团结节农历二月初二日为苗族团结节日,是日村中杀猪1头,男女老幼聚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要求后代要诚实守纪。安村节农历六月初六为安村节,家家户户包赤糖粽,三天内不吃油肉,只吃净菜,以示尊敬村规。四、回族岁时习俗开斋节是羊栏回族一年一度最为

13、盛大的传统佳节,整个节日活动由人斋开始。封斋(又称入斋)是在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戒期,是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封斋,即每日从黎明前到日落时自觉戒饮食和房事等,旅行者和病人例外,入夜后至凌晨四点前为开斋时间,由阿旬敲鼓统一通知。封斋月首先是以阿旬登上清真寺望月台见到新月为准(封斋、开斋均为见新月为准,各地时间不一,先后有相差一天)。从斋月开始,参加斋月礼拜的老人及青壮年穆斯林,以及凑热闹的少年儿童,在日落时便簇拥来到清真寺进行大净(全身沐浴)或小净(洗手、脚、脸)举行斋月礼拜。斋月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月份,各座清真寺都是灯火辉煌,寺前各类小贩滩档上摆满了种类繁多的清真食品(油香、糯糕、

14、米粉等)以供购买。斋月二十七日夜晚,称“盖德尔夜”,是夜是真主颁降古兰经之夜。当地穆斯林把此夜活动和开斋节连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使斋月活动达到高潮。人们普遍认为当天夜晚是新一年的开始,今后一年内的命运,机遇都是依靠这一天晚上安排的。为了欢度“盖德尔夜”,讨取好的兆头,第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忙于准备好油香、蛋糕、油饼、糯糕等。黎明时,各家各户互相分详,以示亲热、丰足。当晚全家团聚并招待亲朋好友。夜幕降临,回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内进行沐浴,然后扣虔诚礼拜、祈祷、念经,求真主赐恩于父母、亲朋,有些人彻夜不眠念经礼拜,以示诚心,称为“座夜”。整个夜晚各家各户,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直至拂晓。开斋节前,每个

15、教徒都要自愿施舍,交纳一定数量的“菲图尔”(“开斋捐”),这是其他节日没有的宗教义务。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晨曦刚露,各家餐桌上摆满了品种繁多的清真食品,其中,蜜枣是招待宾客的重要食品。清晨,全体穆斯林集聚到清真寺大、小净。晚上,盛装参加聚礼,妇女、儿童也穿上新装观看聚礼。会礼后,每家各房及亲戚朋友互相串门、拜斋。在拜斋中,宾主互道“色俩目”(祝福、问候),然后客人主动人座念经。即使平时关系有怨恨者,也会通过互相拜斋,自然冰释一切宿怨。开斋节后当地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宰牲节。节前一天教徒做完晨礼,早餐后,全家男子便纷纷来到海滩墓

16、群边“游坟”,海滩墓群有三处:羊栏海滩、铜镜海滩、古场海滩,其中羊栏海滩墓葬最多,有2000多座。“游坟”是羊栏回族特有民俗,意即扫墓。是日,远离他乡的人,亦要赶回家参加扫墓活动。游坟时,要座向坟墓,面向西,脚向东,边念“都阿”(古兰经),边为坟墓培土、插花,意为“给亡人祈祷”,亲朋间可互相游坟。念“都阿”要举双手,并祷告:“求真主饶恕亡人。”妇女不参加游坟。游坟归家后,一家或联家开始宰牲(牛、羊),炸“油香”(一种拌以牛肉、香料的馅饼),迎接佳节来临。节日清晨,回民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拥集到本地的主要清真寺,沐浴全身,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跟随伊玛目(穆斯林集体礼时,站在前面主持礼拜者)向效外出发

17、,在宽阔的海滩上举行节日礼拜,并听伊玛目宣讲古兰经。沙滩礼拜结束后,人们纷纷回家,阖家团聚。富裕的家庭,节日都有宰牛屠羊施舍给其他贫民。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圣纪节。是穆罕默德出生纪念日,为了怀念和歌颂穆圣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一天三亚回民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庆贺纪念仪式,主要在清真寺内举行,当穆斯林教徒集聚在清真寺内时,管寺、阿旬、乡老等用油香、牛、羊肉汤,热情款待每一位教友,同时按户馈赠生肉、油香。节日的一切开支,由教民们依据自身和经济能力回赐清真寺,然后由管寺操办节日所需物资,剩余者亦由清真寺安排使用。个别家庭、个别人也在节日中,“做好事”把炸油香赠送给人。海南特色民俗:千奇百怪的黎族

18、鬼文化祖先鬼。各个村落,以自己父系血缘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构成。这种在人们意识上所谓“祖先鬼”是人们所崇拜的主干;黎族同一祖先的直系血亲的妇女,其嫁出去的又是正常死亡的,也被归为所崇拜的“祖先鬼”。若是人们有病,请巫师来家中查鬼。若巫师说:“乃祖先鬼作祟”那便是意味着大难临头,病者赶快请巫师、娘母前来杀牛祭鬼,巫师、娘母两者均是男性充当。其区别是祭鬼时,娘母穿上妇女的筒裙和上衣,盘旋跳舞,跳出宗教性质的舞蹈;巫公则穿上本民族男性的服装,或穿上从汉族那里买来的长衣,只司念咒,在多种不同祭祈仪式中,念各种咒语。天鬼。人们意识中认为天鬼住在天上,害虫侵蚀庄稼,人们认为是天鬼作祟。秋后海南岛多台风

19、,台风所造成的风灾,人们认为是天鬼作祟,雨季里暴雨成灾,人们认为是天鬼的搬弄。天鬼的魔力仅次天祖先鬼。若是有自然灾害的出现,巫师认为是天鬼在捣乱,人们异常惶恐,杀猪、杀鸡,请 “鬼公”祭拜天鬼。地鬼。海南岛处于一个多地震的地带,便认为地鬼在作祟,对有感地震,不论其强度如何,地震之后,村里概请娘母杀猪祭地鬼。雷公鬼。打雷闪电,下大雨或雷电伤人,或是天旱久不下雨成灾,人们均认为是雷公鬼在捣乱。这里乃是一个疟疾的高发区,人们染上了疟疾,又认为是两种鬼在捉弄:若说是雷公鬼搞的,就请娘母祭鬼,请求雷公鬼宽恕;认为是天狗鬼干的,则请天狗鬼宽恕。山鬼。山鬼来源多种多样。一些人在山里迷路死的,到大山里砍山栏,

20、爬上大树不慎摔死的,或被大树倒下压死的,在山上被毒蛇咬死的,等等。总之,凡是在山上死于非命的,死后的鬼魂统称为“山鬼”。人们认为,山里的野兽、农作物、山路、森林、野生的果子和野菜,凡是山村里所有的东西,一概归山鬼管理。因此,打猎前,砍山种植前,都要请巫师查明这座山里死过什么人,然后择定某日,由巫师点香,在这座山里祭“山鬼”,巫公念着那些死在山里的人名字,祈求它们保护打猎或砍山栏的人,使打猎的人打到猎物,或砍山栏者身体平安,保护山栏作物,不受天鬼、雷风鬼的骚扰。水鬼。溺死于河里的会成为水鬼。人们所在的村庄,村前若有河流,人们每于一定时间,到村前惯常涉水过河的地方,或在打鱼的地方,祭祀水鬼,祈求保

21、佑人们平安,保佑人们能捕到鱼。肮脏鬼。凡是上吊自杀的,或被别人杀死的,产妇难产死的,统称为“肮脏鬼”。这样死去的人,须埋在一些低下的地方,不能埋在本族正常人死亡的公共墓地里。人们认为这种肮脏鬼,四处飘零,碰上谁,便附在谁的身上,不生病,也会日夜不安。凡患拉肚子、感冒、流行性感冒的、眼病的,概认为是肮脏鬼在作祟。饿死鬼。因饥饿而死的,被称为饿死鬼,凡是人们走过那些饥饿而死的人死亡地点时,必须检拾一块树叶或拾一块石头放在那里;树叶代表一件礼物,石头代表一个钱。这样做法,用以表示可怜其鬼魂,并表示人们在关心它,人们认为这样做会得到好报。火鬼。天上闪电的火光,夜里萤火飘忽,概被认为“火鬼”出现。妇女产

22、后不能走出家门,怕的是容易碰上这些火鬼,人们认为若碰上火鬼,会使新生的婴孩生病。灶公鬼。黎族房子的中厅,有个火塘,火塘上放下3块石头作为火灶用的,那3块石头,人们认为是“灶公鬼”,人们平常不能用木柴树枝敲打这3块石头,主人搬家也不能动它,凡是动到它,容易引起家里人不平安。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这件事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一家人原先住在山上,后来搬到平原去。有一天,这家人的一位小孩赶牛上山,经过旧居住地,过去作火灶用的3块石头仍在,于是这位小孩用牛鞭抽打这3块石头,晚上回到家后,马上生病,后来请巫师祭鬼才痊愈。疯癫鬼。这是哈方言中最顾忌的一种鬼魂,认为这种鬼魂魔力无边,其魔力之大超过祖先鬼。美丽的三亚

23、:一个文化依然厚重的地方不了解三亚的人,对三亚总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三亚建市时间短,文化积累少,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三亚是一片文化沙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纵观三亚文化的历史传承,三亚拥有历史悠久的海南先民文化、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后来居上的旅游文化。多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积淀成三亚一种厚重的文化大观。落笔洞文化:海南先民的发祥地在三亚荔枝沟境内的落笔洞里,尘封着一处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南端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落笔洞史前人类文化遗址。落笔洞,位于三亚市田独镇荔枝沟境内,距三亚市区约15公里。该洞坐落在一座奇特独秀的小山峰印岭之下,为天然

24、石灰岩溶洞。洞口高约12米,宽9米,深 18米,洞项逐渐升高至约22米。洞的中央,有两根钟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传说古时笔尖水滴不断,人若能手接此水,便会文思敏捷,挥笔成章,或发财致富,延年益寿。洞底地上数块平面大石形似砚台,传说此乃“神仙”所用的笔砚,“落笔洞”由此而得名。1992年和1993年冬,由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三方专业人员组成考古发掘队,在领队郝思德主持下,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先后两次清理发掘,共清理遗存面积70平方米,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等上百件文化遗物,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化石,还有大量用火遗

25、迹。这一发现在海南省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此后,历经4年多整理研究,终于揭开落笔洞神秘的面纱。这一项考古重大发现,将海南岛人类活动历史推到了一万年前。落笔洞也成为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始点。据专家介绍,远在一万年前,“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不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这也说明海南岛远古文化与大陆远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落笔洞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证实了海南岛一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三亚落笔洞人”(简称“三亚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海南岛居民。在落笔洞遗址还发现了海南史上从未记载过的华南虎、亚洲象、貘、豺等12种动物化石。

26、落笔洞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给三亚的历史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三亚在一万年以前,就有海南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也有力地证明:三亚的早期开发时间,不亚于国内其他地区,“三亚人”是开发海南岛的伟大先驱。流放文化:中原文化惠泽崖州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

27、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据水南村民介绍,当

28、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建筑文化:崖城古建筑群落

29、特色鲜明走进崖城镇的大街小巷,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遥想历史,这里曾经是海南南部最繁华的地方,有历史重镇和重要的军事商贸港口。从汉朝开始直到解放初期,历代的郡治和县治都设在崖城,两千年的历史积累,给崖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特色鲜明的崖城古建筑群落,就可窥见一斑。崖城孔庙,是我国南部保存至今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十分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据考证,崖城孔庙始建于南宋,清代经过大规模重修。古代的崖州孔庙,高墙深院,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建有崇圣祠(后殿)、大成殿(正殿)、天子台(月台)、东西两室、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第祠、节考祠、更衣厅、明伦堂、灵官祠、棂星门、昆明

30、池、泮桥等建筑。1988年4月,国家文物局、海南省文体厅和三亚市政府先后分期拔款对残存的崖城孔庙主建筑进行修缮保护。2004年,市政府计划分期投入数百万元对现存的孔庙进行大修,但要重现古建筑昔日的规模还尚需时日。在崖城的大街小巷,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保港东关骑楼式的古建筑一条街,水南村的盛德堂遗址、清代林缵统古宅,三姓义学原址等。据日前负责修缮崖城孔庙的文物专家黎先生介绍,崖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有很重要的保护和恢复利用价值,因为它们是我国非常有特色的现存古民居群落,尤其是古民居的房檐,在全国古民居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有特色。目前,许多100多年以前的古民居建筑因为年久失

31、修,大多已经破败不堪,或者已经颓废只剩下一些断坦残壁;唯有保港东兴古街的骑楼式古建筑群落,由于修建时间相对较晚,且大多是两三层楼的砖石结构楼房,因此这条古街的古建筑保存相当完整,它们默默耸立在新兴的楼房群落里,仿佛要向人们诉说崖城昔日的繁华。对于崖城古民居群落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利用。这对于研究挖掘三亚建筑文化,开发旅游新亮点,发展旅游经济都是十分必要的。民俗文化:黎、苗、回、汉风情相映生辉三亚是多民族聚居的滨海城市,主要居住着汉、黎、苗、回同胞,其中黎族人口17。8万人,苗族人口2907人,回族人口6024人。千百年来,各大民

32、族同胞和睦相处,在开发建设三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三亚的汉族居民都是来自大陆的移民。三亚最早的移民潮始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当时,大批福建、广东等地的平民,为了躲避战乱,在明末清初时携家带口移居三亚。如今,保港、马岭、南海居委会、西瑁洲岛等地的居民都是大陆移民后裔。这些最早的汉人移民,带来了内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三亚的早期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还有解放初期的军垦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后的海南建特区移民潮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与憧憬,踏上了三亚这块热土,在这里定居创业,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东北菜、淮扬菜、湘菜、川菜、粤菜琳琅满目,满街飘香;大陆秧歌、街舞、跆拳道、太极拳、健美操等文体活动,已被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成为三亚清晨黄昏街头公园的一道靓丽风景。黎族同胞是三亚的原住居民,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历史悠久而又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