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62.30KB ,
资源ID:45351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351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1、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必修2一、化学2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方法和使用说明化学2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该模块的四个专题,既有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继承传统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建构了新的内容体系,阐述了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揭示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化学2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翔实的素材。从教材的宏观体系看,化学2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类,即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初步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其中“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

2、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核心概念能量的问题;“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则通过介绍典型的有机物及有机反应使学生大致了解有机化学;“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则试图在学生完成对必修部分化学的学习后,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说,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整了学生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化学2四个专题与化学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专题与化学1的关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

3、性对原子和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物质结构理论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以常见物质的反应为素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我们身边另一类重要的物质物质分类的丰富和发展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2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安排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2实现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深化和拓展。如下表是初中化学课程、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要求:教材中位置实施年级核心概念基本要求自然科学初二、初三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知道原子是

4、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化学1高一(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质量数、同位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转变;了解常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质量数、同位素的含义化学2高一(下)元素、核素、核外电子排布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高二或高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核外电子的跃迁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化学2中的“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5、”是学生在化学1研究一些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学生全面掌握自然界各类物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对“物质”概念的自然拓展和延伸。在初中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专题试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从化石燃料、食品中能获得哪些常见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有着怎样的化学性质,它们之间如何转化?人们又怎样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而又十分需要的有机物,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注意把握分寸。除专题3外,化学2的其余三个专题均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的范畴,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不必追求“讲深讲透”,把原大纲规定的所有理论内容全部纳入教学要求。教师可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

6、例,并通过师生相互活动,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能据此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我们认为,在化学2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化学1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的延伸。一方面通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专题的学习,适当提升学生在学科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扩大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范围,进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自然的延伸还体现在对物质结构、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二是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世界,初步掌

7、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已接触和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巧积极探究新的化学学习领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三是继续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化学2中部分教学内容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发展,更多内容则涉及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等等,而进一步的学习还将在相关的选修模块中进行。因此,教师应整体把握教学中的度,使之既符合教学设计和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又切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四是充分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素材。有了化学1的体验和实践,学生对这类素材的

8、运用已具备一定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因而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水平。同样地,为了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要求分三个层次要求: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专题学习时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本专题教学中对深广度的界定。二、各专题教学建议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一、课标内容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

9、递变规律。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二、教学要求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基本要求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性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了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布;了解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

10、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与作用。发展要求1 原子序数大于18的部分典型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2 利用教材中的“化学史话”查阅有关元素周期律发现和应用的史料,并从历史和发展来看元素周期表的各种形式。3 体会模型、假说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说明不宜拓展:副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递变。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要求1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多样性理解物质的多样性。2 知道离子键的成因和离子化合物的特点。3 知道共

11、价键的成因和共价分子的特点,了解共价化合物热稳定性差异的原因。4 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能将共价分子的电子式转换成结构式。5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6 从碳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发展要求1 了解一些简单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2 以水为例认识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说明不宜拓展:离子键、共价键的特点和参数。 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分。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形成氢键的条件和原因。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基本要求从微观结构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以碳、氧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以C4H10和C2H6O为例认识同

12、分异构现象。了解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石英的微观结构,知道晶体可以分成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特点。发展要求知道四类晶体的主要特性。说明不宜拓展:晶体、非晶态物质、液晶的区别不作介绍。 同类型晶体的性质比较、晶胞的计算。三、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建议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0.5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1.5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同素异形现象1同分异构现象1不同类型的晶体1专题回顾和小结1合计102、教学方法建议 (1)恰当

13、把握概念原理知识学习的深广度,处理好与选修模块学习的关系,既打好基础、又留有余地。 (2)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微粒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微粒间的作用力: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 微粒间的作用差异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微粒的结合与排列: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晶体类型及其性质。 (3)晶体类型仅从构成晶体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类型和晶体的某些特性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微观结构与 物质多样性的关系。 (4)注意直观教学,运用结构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物质的微观结 构,提高学生

14、的空间想象能力。 (5)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本专题在化学1中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决定于它的结构,为后续课程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对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等逻辑方法;认识模型和化学用语在化学概念和理论学习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基本理论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指导意义;感受化学世界所体现的对立和统一;认识科学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贡献,感悟科学发现和发展的艰辛,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科学的热情。 3实验教学建议(1)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实验较少

15、,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实验,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增补同主族金属单质活泼性比较的实验:钠、钾与水的反应;在钠、镁、铝金属性比较中可以增补氢氧化物与酸碱反 应的实验:向新制得的Mg(OH)2、Al(OH)3沉淀中分别加入足量NaOH溶液、稀H2SO4。(2)对于钠、镁、铝单质活动性的实验,条件允许的话可设计成学生实验,既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活动性差异,又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化学1中已经出现过,操作前可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实验时的细节、注意点等。(4)进行镁与水反应的实验需擦除干净表面的氧化膜,某些实验室所配的镁条(表面褶皱)放入水中可在常温下看到使酚酞变红。(5)对

16、于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器具,如橡皮泥、塑料棒等,由学生根据原子的成键方式、成键角度亲手制作。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一、课标内容1.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3.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4.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5.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教学要求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基本要求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简单计算。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释有关问

17、题。 认识可逆反应的进行有一定的限度。 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发展要求 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初步理解化学平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其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共存,理解反应进行有一定的限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说明不宜拓展: 比较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大小。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可逆反应有关转化率的计算。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基本要求 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 通过实验得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并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

18、能量的变化理解概念。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初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能量变化计算。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减少燃料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发展要求1 利用网络等工具进一步认识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 初步了解化学键的键能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知道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说明不宜拓展: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时,不要涉及盖斯定律。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基本要求 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9、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初步认识电解反应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发展要求1 指导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电池。 对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电极、电子的流向作出判断,并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认识电解原理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氧化铝、电镀和铜的电解精炼中的应用,了解可用电解法制备一些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说明1 对构成原电池条件只作简单了解。2 对电解反应中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不作要求。 对除氢氧燃料电池之外的各种实用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不作补充

20、讲解。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基本要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其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简单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利用的现状。 认识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要求 了解现阶段的能源危机以及现阶段主要使用的能源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通过网络搜索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的开发利用前景。说明 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的开发利用以常识性介绍为主,不宜进行技术细节上的拓展。 通过本单元学习,立足于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建议本专题共有四个单元,建议第一单元安排2课时,第二单元安排3课时,第三单元安排3课时

21、,第四单元安排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表: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的限度1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2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1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化学电源1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1生物质能的利用 1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专题回顾与小结1合计112、教学方法建议(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顺利地对新知识进行建构。(2)充分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原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培养学生

22、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电解、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使宏观现象微观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利用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相关知识进行搜索,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5)通过本单元学习,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认识化学现象,并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然、环境、能源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能源问题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认识能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3、实验教学建议(1)比较Na2CO3、NaHCO3和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的快慢的实验因实验仪器简单、药品消耗较少、实验操作方便,可让每个学生

23、动手,以便近距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结论更为可靠。实验操作时,可将两支试管中的盐酸同时倒入分别盛有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作对比,使结论更为直观地展现。该实验所作的结论是:Na2CO3和酸反应放出CO2的速度比NaHCO3和酸反应放出CO2的速度要慢。注意不要将以上结论描述成:Na2CO3和酸反应的速度比NaHCO3和酸反应的速度要慢。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以下两个反应的快慢: CO32-+H+=HCO3- HCO3-+H+=CO2+H2O(2)在做分析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前应先请学生根据以往化学实验的经验,猜测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影响该反应速

24、率,让学生设计如何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并交流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因本实验内容较多,可将【实验1】、【实验2】、【实验3】由三组学生分别完成,再由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这样可使课堂教学节奏更为紧凑。(3)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可考虑补充等质量的锌片和锌粉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以加深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大小也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认识。(4)氯化铁溶液和碘化钾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要十分强调两种溶液的取用量,以使学生知道氯化铁是不足量的,而碘化钾是过量的。建议在实验后的上层溶液中除了检验Fe3+的存在外,再增加检验I-也同时存在的实验。(5)氢氧化钙和氯化铵晶体反应的实验在“

25、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也有,建议学生在做该实验时,教师可补充化学反应原理教材40页“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以增强该实验的效果。(6)在“原电池”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增加“水果电池”等兴趣实验。在做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中,可将发光二极管换成从音乐电子贺卡上拆下来的发声器,在实验时可产生动听的音乐,使实验更有吸引力。(7)在“电解”内容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简单仪器和药品做电解食盐水的实验,让学生重温已学知识,并能从电解原理的角度引起新的思考。4教学案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学习目标:1. 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2.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原电池的

26、正负极判断、电子的流向和电极反应的书写。3.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了解有关原电池的化学史,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学习重点: 1. 铜-锌原电池原理,2.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三)学习方法: “情景-探究”导学法(四)导学过程设计:程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创设情境1.演示“苹果电池”实验。2.展示珈法尼解剖青蛙及伏特发明“伏打电池”的历史材料。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解决问题。概念形成自主探究导引学生探究的问题: 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分析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2.铜放入稀硫酸中有无反应,为什么?3.如果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一起放入稀硫酸中,会有

27、什么现象出现?你能假设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它吗?探究实验1: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问题分析1: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发生的反应进行电子得失分析。探究实验2:锌、铜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放入稀硫酸中问题分析2:对上述实验产生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探究实验3: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问题分析3:得出自己对电流形成的解释和对这套装置的理解。合作学习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1.选择有代表性的结论。2.组织学生交流1.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2.相互质疑、修正、补充。揭示本质1.展示用Flash制作的模拟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铜放入稀硫酸中的现象和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过程。2.

28、 展示用Flash制作的模拟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一起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1.观看模拟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2.整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3.建构原电池的概念。问题分析自主学习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请同学判断电池的正、负极,电子的流向和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根据自己对铜、锌原电池的理解,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的流向,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2.组织小组发表观点。1.学生将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交流。2.通过对各小组结论的修正和补充,完成原电池建构。相 关知 识链 接用多媒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电池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电池与科

29、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学会一些电池的使用知识。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一、课标内容1.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 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二、教学要求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基本要求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认识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认识甲烷、乙烯、苯等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

30、及应用,并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能识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判断取代、加成等基本有机反应类型。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以及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的主要原理及产物。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以烷烃为例了解同系物的概念,知道烷烃的分子组成及简单命名。知道可燃性燃料(气、液)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发展要求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乙炔的结构与性质。能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说明不宜拓展:甲烷、乙烯、乙炔的实验室制法,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 只要求通过乙炔与溴、氯化氢的反应,加深对加成反应的认识,炔烃的性质不作要求。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基本要求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