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46.20KB ,
资源ID:45315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315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络传播现状分析8篇网络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络传播现状分析8篇网络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docx

1、网络传播现状分析8篇网络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网络传播现状分析(8篇)-网络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流行音乐网络传播中小众传播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往所具有的优势也逐渐被弱化,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人们的需要越来越多,其中个性化的需求占很大的比例,流行音乐网络传播也从大众向小众传播发展,本文分析了小众传播在流行音乐网络传播中的现状以及应用。 关键词:小众传播;流行音乐;网络传播 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兴起,为音乐的发展带去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且其具有大众向小众传播转变的特点。 一

2、、小众传播的定义 小众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满足少数人群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个传媒文化,可以通过小范围内的传播辐射,对少数人群做出有针对性的传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流行音乐的传播中小众传播可以为音乐找到喜欢他们的听众,让听众能够从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有利于音乐的发展。 二、小众传播在流行音乐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小众传播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传播导致的分层现象。网络时代,电脑前的每一个听众的审美都是不同的,受所接受的教育,个人喜好等让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好各不相同,同一首歌曲也有自己的理解,这让人们在选择音乐时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会在各种音乐应用程序上找我们自己喜

3、欢的歌曲,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分类功能查找适合自己的歌曲,这一功能中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风格分类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或者通过参与音乐分享的活动能够更方便人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这些小众传播都在大众传媒里有所体现,但却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因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线上和线下,流行音乐小众传播的应用1。 1、网络线上音乐推荐系统 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不同,因此对于那些少部分人群喜欢的音乐,小众传播能够为他们带去十分方便的福利,尤其是流行音乐这一方面,音乐推荐更加体现了小众传播,在电脑端以及手机端的各种音乐应用程序中,都能看见音乐推荐这一功能,比如酷狗音乐,会为你提供不同风格的音乐歌单,也会根据你平时听得音乐,为

4、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歌单,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乐器以及不同的场景等,这些都有分类和推荐,听众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音乐推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听众还可以在不同的心情分类以及场景分类中,找到当下适合自己心情的歌曲,都说音乐是能够表达人的情感的,流行音乐更是如此,听众借音乐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在进行大众传媒时被进行分层,体现了小众传播,其本就是从大众传媒上分层出来的,通过将听众从小众传播转变成喜欢听某一个种类的音乐,让听众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都关注音乐推荐信息。还有现在各种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节目中的音乐也被变成了推荐歌单,且有自己的主题,比如中国新歌声、蒙面哥王以及我是歌手等,

5、这些音乐节目都有自己的音乐推荐信息。现如今数字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传播流行音乐的方式,在音乐选秀节目中数字音乐的服务商会将购买版权的歌曲放到自己的音乐应用程序上,与电视节目的播出相结合,让电视机前觉得不过瘾的观众去音乐应用程序上下载歌曲,继续听,这样下载音乐应用程序的人数就会增加。节目组也能通过音乐应用程序中的主题分类推荐这一功能,让自己的节目有更多人的知道和喜欢,在音乐应用程序上听到推荐喜欢歌曲的话,自然也就会去看节目,也是提升节目收视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数字音乐服务商与节目组一起实现宣传节目和音乐、音乐应用程序的目的,体现出小众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是能够互相转化,一同发展的。网络是

6、一个大众传媒,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且在不断发展中,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规模和系统,为网络前的每一个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中有庞大的信息,要想高效率的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让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是用户的最大需求,因此网络的服务提供商为满足用户这一需求就需要让用户能够方便的查找信息,将搜索信息的流程进行简化,节约用户的时间,提升用户的体验,这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方面,小众传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分类,这样用户在搜索信息时就不会出现一些不相关的内容,能够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2。 2、网络线下音乐演出、分享活动 说到小众传播,有

7、人会想到小众音乐,但其实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以前大众传媒不发达的时候,音乐的传播只能靠音乐表演,或者是演出和集会分享音乐,当时音乐要想受到喜爱,过程是很复杂的,这种传播音乐的形式至今仍然存在,也是音乐传播的一种常见途径。在线下歌手以及音乐家可以通过多样的活动吸引粉丝,从而扩大粉丝数量,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们也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分享活动,例如粉丝见面会、新专辑发布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和粉丝间进行交流和活动,达到宣传的目的。还有各种主题的商演、歌手的演唱会,这些都体现了小众传播的发展3。当今的大众传媒盛行,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对各种媒体资源的争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歌手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会有很多的宣传活

8、动,上电视节目、去电台打歌、在网络上进行歌曲的打榜,这些都是常见的宣传活动,而如何在这些大众传媒中体现和使用好小众传播,发挥出小众传播的优势,注重用户的体验,有针对的为听众和粉丝提供更好的视听享受,通过增加与粉丝互动的活动等,这些都是能够提高流行音乐传播的有效方法,通过小众传播可以用低廉的成本让音乐更广的传播出去。 三、结束语 小众传播对于流行音乐网络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用低廉的传播费用进行流行音乐的传播,注重用户的体验,依据用户的喜好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音乐,还有真实有效的用户反馈,这是其独具的优势,能够尊重听众的审美,提高了听众的地位,能够让音乐人听到真实的听者的想

9、法,能够有效的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小众听者与小众传播媒介的相互沟通,能够不断改善音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其更加能够适应听众的需求,促进音乐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曹海峰.分众时代:小众传播趋势下大众文化现象与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宁秀丽.孟祥需.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J.中国市场.2013 3陈力丹.霍仟.互联网传播中的长尾理沦与小众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认文社会科学版.2013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二篇:网络传播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化环境下面临机遇和挑战,丰富了传播方式及手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

10、众化深入发展,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必须健全国家网络化管理政策,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网络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挑战;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如今我们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化环境下面临的机遇 1.网络丰富

11、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及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即时通讯,随时随地了解人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为人们答疑解惑,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沟通渠道。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关的博客、网站等交流平台,根据大众的价值观状况及思想状况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吸引人们关注、评论、转载等。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简单方便的手机媒体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可编辑“红色短信”、制订手机报或者通过微博来进行传播,这些手段都能增加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普及度与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形式更加生动立体。

12、 2.网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网络已经普及各个行业领域,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网络以传播信息为主,具有即时性与广泛性,网络以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属性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同时,网络具有趣味性与形象化的特征,利用多媒体的丰富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网络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加广泛,在互联网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与发布者,而且不受任何时间与地点

13、的限制,这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意愿,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发展。网络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隐匿性,只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无论何种国籍、经济地位如何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深入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网络时代凸显了原创精神与草根性,能充分展现个人智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互动式且覆盖范围广的传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

14、们带来便利与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没有非常详细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网络的公开性与自由性使部分人的行为超出了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给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其一,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监管力度不够大,使网络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加。其二,网络安全问题与网络自律问题较为凸出,在利用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防止病毒与黑客的侵袭,另一方面应防止内部捏造信息、传播电脑病毒以及窃取资料等行为的发生。在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以正确丰富

15、的信息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精神状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中,精通网络技术、熟知教育对象且能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人才甚少,缺乏一批具有高素质、丰富经验、较强网络技术且懂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这样必将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网络技术以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利用网络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网络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网络信息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

16、易于操作性等特点,难以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在网络大众化的背景下,文化以及社会意识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意识形态的碰撞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西方的网络新媒体在运用网络传播意识形态方面比我国更有优势,他们利用网络向中国宣传一些极具迷惑性的资本主义论调,给马克思主义基本信条带来了冲击。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在多元化背景下保持其主导地位,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尽快占据网络阵地。 二、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健全国家网络化管理政策 一是加强网络立法。法律是调整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关于规范网络秩序、

17、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能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保障网络秩序健康有序运行。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无法全面维护网络安全,部分法律法规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因此,应及时完善与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立法,制定一套专门的法律体系,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的广泛普及使网络中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网络道德水平。但由于我国目前关于网络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人利用网络的随意性和匿名性发布一些虚假、不良的信息,致使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18、将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行为规范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民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使网络秩序变得健康正确、积极向上。三是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如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一些破坏民族团结、危害 、攻击国家主权、传播封建迷信、涉及 秽 等不良信息会乘虚而入,进入网络系统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及道德观念。因此,应提高技术防范水平,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遏制不良信息的侵入,防止有害信息在网上大肆流传,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健康性。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与前提是培养一批专业化且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工作队伍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与 素质,也就是要有

19、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有正确的 立场和 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引导。同时,还要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网络技能,培养其网络知识与业务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维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体系。此外,要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者扎实的业务能力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加强无神论与唯物论的教育,使其坚决抵制伪科学以及邪教组织,在网络中切实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利用网络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在形式及内容方面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认可,这就需要充分

20、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借助网络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网络读本等。这样一来便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民群众更快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此外,还应从群众实际生活入手,贴近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与挑战并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应抓住网络所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出科学合理的路径,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宏涛,王宏武.社

21、交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02). 2陶鹏.网络文化对网络安全管理的冲击与应对J.人民论坛,2012,(36). 3于喜廷.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4朱继东,刘光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12,(05).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问题及控制分析 摘要:网络社会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问题,而网络社会问题与现实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依据SMO模型可以看到差异主要存在于主体、客体以及手段的多元化。 关

22、键词:网络;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网络社会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那么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一旦放任网络社会问题,不仅会影响亿万网民的身心健康,还会阻碍网络技术的发展,阻碍我国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控制手段。 1网络社会问题 “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成为一个功能齐全、 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

23、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主义分子的避风港1。”网络社会的崛起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问题。 1.1界定 社会问题是否成立首先要具备“四要素”:社会问题根源是社会失调;妨碍社会进步,影响大部分社会成员或者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违背社会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须是集体行动。那么对于网络社会问题在以上的“四要素”中还需要加上一条就是必须是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问题。综合性进行阐述就是:网络社会问题是产生于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生产生活或者被大部分社会成员予以 评价的并且只有通过社会力量才能纠正的社会失调现象

24、2。 1.2特征 网络社会问题的几大特征:1)快速性目前在日本,计算机犯罪案件数目大约每年增长60%,这个数字不可谓之不惊人。2)全球性全球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社会问题已广泛出现于人类社会,并且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的,需要国与国之前密切合作,协力完成。3)困难性网络技术发展的原因导致在控制影响以及在追究相应责任的时候远不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容易。4)差异性网络社会问题的界定在不同文化背景 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着对立和冲突。5)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网络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6)持久性网络社会仍处于发展期,控制网络社会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7)严重性网络社会问

25、题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并且由于传播速度快,造成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8)技术性网络犯罪分子以及一些黑客的计算机水平往往超过一般网民,控制这样的犯罪分子往往需要比他们更高的技术水准。 2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 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来看有道德方面约束的缺失的原因,也有网络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网络管理落后的原因,并且网络生活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跨时空性等特点也催生了一些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上法律监控滞后以及网络技术监控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违法犯罪成本低且难以追责,这些都是引发网络社会问题的原因。从心里层面来说,部分网络用户甚至一些黑客都是在好奇心的和由于道德规范等教育不到位的带

26、来的无罪感驱使之下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有些则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或是别有用心的政客为传播所谓的优越的文化价值做出知法犯法的行为。以上原因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危害他人利益的网络行为者大多还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做出危害网络公共安全的行为。 3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 SMO多元化模型提处控制网络社会问题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控制主体多元化、控制客体多元化以及控制手段多元化。 3.1主体多元化的控制 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主要包括能够对有效的介入网络社会并进行维护监督疏导管理等工作的个体或者组织,这其中主要有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政府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政府在网络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政府在网络

27、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制定管理网络生活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解决网络生活中的纠纷和其他问题。最近我们国家进行的网络扫黄等行动取得的成效也能体现政府在网络生活中的不可 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是这样定义社会的:社会是人们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总体3。社会在控制网络社会问题中有个主要功能:一是导向功能,二是整合功能。首先社会是具有维护人们能够正常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那么这个维护秩序的功能就是社会的导向功能;社会将人们组织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方式来调整网络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就是社会的整合功能。如今在社会上有不少民间组织为网络社会问题贡献力量,如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安全组织“网络

28、天使”,一直致力于向家长儿童讲解如何避免遇到互联网上的性骚扰者。这些志愿组织弥补了政府控制不足的地方。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两个主体。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发生率更是高达8.3%,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4。学校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了解什么是正确的网络行为,如何避免浏览有害网络信息。理性上网,规范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条例,规范法律意识,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5,家庭对于及时纠正儿童及青少年错误和不适宜的行为责无旁贷。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护,培养孩子们在最开始接触网络时就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保障青少

29、年儿童能正确的使用网络,避免上网成瘾,避免儿童在网络上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此外控制的主体还应该包含相关从业人员,如网络服务机构人员、网络产品制造商等,他们也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并严格自律,与其他主体密切配合,共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控制网络社会问题。 3.2客体多元化的控制 客体是指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主体。控制网络社会问题的客体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依照网络资源的生成的过程可以分为网络资源制造者、发送者、服务者和消费者。在控制网络社会问题中网络资源的发送者尤其重要,许多国家都会制定约束其行为的法律法规,显然其承担社会责任是必要的。 3.3手段多元化的控制 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而出现的问题并不

30、少见,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发展技术,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甄别、控制和管理,维护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法律作为硬性的规范,在网络生活中有着绝对的权威。虽然在控制收授不良网络信息人员等问题上管理较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并且有明显的成效。网络道德伦理是对法律的补充,道德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对人们在网络社会上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弥补法律约束不及的地方,并且道德的作用持久有效。教育是建设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是融合伦理、精神价值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相结合的基础,更是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基础。发挥好教育的作用是控

31、制网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地球俨然成为一个“村”,没有国家或是地区是一座孤岛,控制网络社会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也要求国家之间密切合作,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形成一致的网络道德伦理,携手惩治网络上的犯罪分子。 4结论 本文阐明了网络社会问题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并依据SMO多元化模型的三大模块的诸多元素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有效控制网络社会问题需要这些元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力。 参考文献 1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207-209. 2赵娟.网络社会问题及其控制研究D.甘肃:兰州理工大学,2011. 3袁浩.网络社会问题:解析与控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