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51.70KB ,
资源ID:45156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156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docx

1、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常识)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迄今为止却只有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1,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2,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社会学家们: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特

2、别是圣西门的思想创始者们:孔德、斯宾塞(Spencer)实际奠基者们:涂尔干(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韦伯(Webber)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三大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思考题: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答:人口老龄

3、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就其最基本的方面而言,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减缩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这是因为人类生产活动的

4、特殊性。人类生产从一开始就不单个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们结成一定关系的社会活动。(生育)实际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社会与社会系统是社会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社会运行的主体。 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联系概括分为横向联系(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的发展程度就越高)和纵向联系(历史联系,表现为

5、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思考题: 2,怎样理解社会功能。 答: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就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是社会学术语,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6、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等,提供了互动场所,交往规范。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文化的共享性)。(群体创造)。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3,文化具有象征性。人类信仰、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规则的形成,都离不开象征意义的建构。4,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

7、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为或社会现象,日常生活到信仰)。5,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文化法则或文化文法,如习俗、观念、艺术不同地区的不同结构)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世代相传,也叫“社会化”。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传播。文化变迁的引发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发明与发现。文化堕距(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则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8、。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适应文化”)发展变迁,两者变化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专门的职业术语、习惯、道德等。在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犯罪集团的团体规范、联络暗语等。 从发展变迁角度看,主

9、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社会学从文化分层角度,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人类学家威斯勒1923年出版的人与文化中提出)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表现为物质文化(汉字、乐器、纸墨笔)和非物质文化(儒家教条、作揖下跪等礼仪)。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文化丛(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点活动有关,而却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

10、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的民间庆祝。文化区域: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常发生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如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时)。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所谓认同功能,指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属于同一种文化。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

11、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心灵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体归属界限。二、规范功能: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第一,文化给社会提供了基础,是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第二,文化给社会提供了范本,社会成员便有了准则;第三,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只能取材于文化;第四,文化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使社会运行得以持续。三、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这一点被称作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仅有了社会要素还不等于一个社会,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四、教育与

12、教化的功能:人是经文化的培育、教育、教化而成长起来的。关于文化对人的教化,即一个人能适应文化、接受文化,即“文化涵化”,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思考题: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答:文化的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以及传递性与变迁性(包括文化堕距)3,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答:从文化要素上看,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大类构成文化。 从文化分层角度看,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构成文化。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使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心灵认同”,指导、规范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基本两大类)

13、:定量研究方法,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描述、剖析和揭示社会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要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二、田野调查法(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三、实验法(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四、历史比较法(资料来源有政府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

14、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类型:(五种)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儿童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其主要任务试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青年期)是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

15、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着眼于人的改造。社会化的理论视角: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分为:认知、行为及情感。自我意识(对“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16、”,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2.“角色扮演”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自我”分为“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客我”(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器(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婴儿如果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

17、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相反,则会对他们和环境产生不信任,以致对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环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这种自主性活动,过多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并对自身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疑虑,不利于青年期建立独立自主的个性。(3)主动与内疚(学期事情,45岁)。由于儿童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的能力,他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父母如果对儿童主动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太多,取笑或惩罚儿

18、童一些带有创造性甚至有点荒诞的做法,就可能是他产生内疚感,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这时成年人应鼓励儿童积极动脑,不理解或压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早年期)。这一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

19、和建立家庭等事件。顺利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个人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方面活动失败,会使个体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由于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个人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人的关心。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个人,则会沉溺于对自我、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关注之中。(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的解释,将陷入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5.生命历程理论(美国

20、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如一生会经历的,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社会构造与个体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社会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一)社会化的生物及其社会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

21、动就无法进行。接受社会化所需要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最后,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2.学校:社会化的社会条件之一。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按照规范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

22、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是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4.工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5.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代差问题: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社

23、会变化越大,代差越大)对待代差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在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扬弃)。另一方面,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双方中(老年人或年轻人)的任何一方。社会化的内容:个人社会化的基本主要包括(独立)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和政治社会化。个体化: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思考题:4,

24、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答:(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实践经历。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经由社会化,个体从生物人转变到社会人,并从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内化了社会价值标准、获得了角色技能、适应了社会生活。个体化是对当代人带有普遍意义的经历概括,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没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事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3)个

25、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唯有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开放、社会的进步、社会节奏的变快,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及自主选择和自我责任才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第七章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定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的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需

26、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关于社会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社会互动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社会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第二,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信息交流,或者互动双方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在一起并不一定必然发生社会互动关系,只有他们互相传递信息,产生了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互动才发生。第三,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成为

27、可能,大大拓展了社会互动的时空范围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信件、电话、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手段进行交流与互动。第四,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景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互动依赖于互动双方对交往情境的理解,在相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中,一般都会有约定俗成的互动模式和规则。第五,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例如,班级中,同学常一起交流,一起旅游,班级和谐,会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尽管社会互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是人们在互动的基础上,又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的维度:1,社会互动的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

28、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亲近or排斥;平等or不平等;一致or冲突)感情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机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情感向度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引发恨;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配引发顺从)2,社会互动的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感情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与异性打招呼是浅层互动,恋爱那就是深度互动)3,社会互动的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互动局限于特定领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只是为了传授、学习知识;有些互动

29、涉及很多面,互动方式灵活,如朋友家人间的互动大多是全面的)4,社会互动的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度的差别往往反映并影响人际关系的疏密与好坏。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三人互动中,第三者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和征服者)(二)人机互动和群体互动。(按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三)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四)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型互动。(按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五)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按照社会互动主体间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是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

30、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合作:是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成功合作要具备条件:共同目标、达成目标的基本共识、行动相互配合、讲信用)竞争:是不同于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竞争目标一般具有稀缺性,竞争过程具有排他性,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冲突与竞争虽然都是人们为了

31、一定的目标而相互排斥或反对,但相比较而言,冲突各方之间往往是更直接的反对关系,形式上更激烈,往往会破坏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冲突可能源于价值观念上的差距。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强制的手段可以是物质(军队、武器)的或精神的(处分、社会压力)。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了包含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包括和解和容忍。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一种

32、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贝尔斯吧社会互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一个聚会是联欢派对还是工作会议)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是否积极参与)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是去表演还是找几个人聊天还是坐着)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最后,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方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