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3.90KB ,
资源ID:45145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145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docx

1、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教学内容: 主要讲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即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三、洋务运动四、戊戌维新五、小结: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学重点:应了解和掌握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主要讲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即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重点分析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在讲解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此外,举适当事例讲清史实。本次课应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授课过程中将插播大量相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导入新课: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

3、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

4、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喷发。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爆发原因: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1843年,洪秀全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

5、治,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利用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纪律严明,所过

6、之处,“以衣物散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7、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

8、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制度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不

9、久,即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

10、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行。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及其他诸王“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睽隔,猜忌日生”;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农民小生产者不能克服

11、自身的保守、狭隘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牢固团结,终于在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为重整纲纪,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在1859年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领朝政,形成新的领导核心。但是,这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将领们都“各顾自己,不顾大局”。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却采取滥封爵赏的办法,大肆封王,从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复杂。洪秀全本人的保守和迷信思想也越来越严重。他信天不信人,处理军政事务强调“认实天

12、情”。当天京被湘军包围时,他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另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支派的起义;北方有捻军起义;西南、西北有各族人民起义。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

13、4年之久。第二,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方案资政新篇。我们说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从“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出发,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14、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太平天国还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15、为日本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一些西方正义人士也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英国吟利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并且回国后写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包括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等。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弱点。第一,太平天国政权日益封建化、腐败化。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但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第二,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有代表性的是天京事变。在天京事

16、变中,北王韦昌辉先杀死了东王杨秀清,而后翼王石达开迫使天王洪秀全杀死了韦昌辉,最后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天京事变结束了太平天国大好的斗争局面,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三,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太平天国的纲领的局限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天幕制力图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回到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男女分营,夫妻分离。资政新篇是一个近代化方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无法实

17、施的,并且没有触及到土地所有制问题。 第四,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太平天国也未能全面地对待儒学。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2)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

18、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自救活动。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目的: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思。这一点,在奕等人的奏折中说得很明白。奕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

19、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体怎么办,奕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李鸿章的主张与奕基本一致。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2、指导思想: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

20、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3、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军用工业特点:大机器生产、雇佣工人、为军队政府服务、管理封建化。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

21、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同时为了求富,与外国商品竞争,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特点是:大机器生产、雇佣工人、求利、吸收商人资本。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

22、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六七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

23、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1872-1875派四批留美幼童120名,1881年撤回,其中包括詹天佑。1875-1894派遣3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驾驶等。第四,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自然科学为主,采取中西结合的翻译方式;京师同文馆,以人文学科为主,翻译了万国公法,这是一部国际法,影响非常大。(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洋务运动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没有阻止

24、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第一,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立了新式海军,但又与侵略势力有所妥协勾结,借师助剿。第二,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也有阻碍。第三,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机

25、器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外国侵略者压制破坏,他们不愿意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从资金技术等压制中国的洋务企业;国内封建顽固派反对阻挠。主观上,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

26、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27、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再次,洋务企业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

28、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

29、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地高涨起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在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一)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二)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四)办学会。著名

30、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五)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六)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2、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

31、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

32、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士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原”,“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