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6.08KB ,
资源ID:45137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137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比较文学课后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比较文学课后答案.docx

1、最新比较文学课后答案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

2、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

3、映和情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

4、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

5、“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3、渊源学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方法?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1、首先,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

6、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印象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也就是说,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因为它很容易能被研究者所实证。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

7、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的,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可以说,这种孤立渊源研究是对接受者和放送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比较研究。2、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这种研究要以大量实证性资料考证为研究基础,一方面要从作家自己关于这一接受情况的种种记载之中进行搜集,从作家在其作品的序、跋中的说明,到自传、日记、笔记、书信中的记录,乃至个人阅读书目的清理,都是进

8、行考证的关键资料;而另一方面,要从与作家有关的人们对于这一作家接受影响的种种记忆中进行搜集,从亲属、朋友的回忆录、书信,到评论者的评论、评传,乃至相关的口述资料都应该尽量包括在内。4、请结合渊源学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渊源学和实证研究有什么样的关系?a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的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B、这种强调实证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所有渊源学研究的共有的

9、特征。例如,我们可以聪周翰的弥尔顿中的加帆车一文了解实证性考察在渊源探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证性的层层论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证性文献支撑,渊源学的研究就会流于猜想,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备了一种实证性的考察,才会取得渊源追溯研究的成功。5、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理论和方法:(1)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人”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团体媒介。媒介的环境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杂志和社会环

10、境组成。(3)文字资料媒介。文字与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6、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哪些? 1、媒介学的新视点,是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媒介学从注重事实联系、即关系的挖掘,注重史实研究、即对影响过程的研究;走向考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在文学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作为媒介,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向了新的阶段。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开发,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事业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流越来越便利。国内、国际的传播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网络时代的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交流中,从

11、翻译到传播都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引起学术界严重关切。3、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会推动媒介学的发展。第二章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

12、、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2、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予以说明。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

13、. 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3、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研究?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

14、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故本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

15、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4、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A、翻译理论研究。要重估翻译的价值,就必须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比如雅各布森、本雅明以及雅克德里达。尤其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颠倒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论说,从而彻底将翻译从原文中拯救出来。B、翻译文本研究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

16、不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C、翻译文学史研究(1)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历史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是文学翻译史的圭臬之作。(2)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5、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变异性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一个与传统截然对立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恰恰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端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期它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的影响影响研究的渊源学研究中实际上就已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期。早期的形

17、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而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对此,巴柔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的阐释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关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放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5、

18、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6、柏拉图的“迷狂说”和严羽的“妙语说”P225这是关于灵感问题的问题的两种理论,柏拉图的“述狂说”是西方的权威理论,中国古文论流行的则是严羽等

19、人的“妙语说”。首先,“妙语说”和“述狂说”一样,都是关于灵感的论述。其次“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它们都将灵感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柏拉图宣称灵感来源于神灵或者前生带来的记忆。严羽也同样以宗教论诗。“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理智与非理智。柏拉图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而严羽虽强调诗有“别材”,诗歌创作要“不涉理路”,但他主张非理性的灵感要与理智辩证统一。二、狂热与虚静。“述狂”是一种热烈激越的灵感状态,当诗人陷入“迷狂”时,就会达到狂欢的境界。而“妙语”则是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积累中,在宁静中慢慢悟入。三、神赐与积累。述狂说宣称灵感是神赐的,而妙语说则

20、强调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7、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分别是什么?联系:法国著名比较文学者梵第根在分析影响的传播过程时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但梵第根之所以关注接受者,并非像后来的接受学那样将接受者置于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无论是起点明确的流传学研究还是起点不明的渊源学研究都没有把影响和接受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对影响和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的,是美国比较文学者韦斯坦因。意大利学者弗朗科梅雷加利也看到了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不同。通过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中的

21、影响研究和接受学之间的理论联系。区别:(1)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8、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A、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B、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

22、的作品接受变异。C、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9、什么是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10、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如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他国化

23、的现象。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原因还在于,文学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本国文学的更新与再创造,如果不立足于接受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就只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传播国文学的全盘照搬和生搬硬套,这样,文学的他国化不仅不可能发生,还会使得接受国的文学失去自身的文学品格,从而也就无法在世界文苑立足。 那么,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呢?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

24、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一种文学能不能被接受国他国化,或者说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他国化,这与接受国的文化语境和文学需求有关。第三章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

25、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

26、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性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2 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

27、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

28、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发起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里程碑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

29、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主题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

30、学奠基人阿扎尔、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的空泛和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4、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

31、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

32、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