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第简答图文稿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传播学第简答第六章1.怎样理解控制研究答:控制研究是对传播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是对传播五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的研究。“研究”有两侧意思:施控,即主动的施加控制。是受控,即被动的接受控制。是指传播者收到其时代和社会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诸多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吹鼓手。控制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三:一是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况;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2.简述经验主义学派与批判学派对控制研究的不同态度、答
2、;经验主义学派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对控制研究一向不大重视。该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她们认为对控制研究尤其是客观性的受控研究,不但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有揭穿传播者老底的嫌疑。而批判学派与前者正好相反,该学派集中力量进行控制研究,以期弄清传播者究竟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是大非问题。批判学派的研究更多的从宏观层面看问题,重视传播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互相作用。3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如何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把关现象与把关人。把关人通过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4,怀特把
3、关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巴斯的“双重行动”具体指什么/答:怀特的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虑,过分强调其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人活动的制约。巴斯的“双重行动”具体指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we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是最关键的把关环节。5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传播研究的意义何在答: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形成的四种大众传播的控制概念以及与之适应的四种控制模式。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从传播实践看,社会
4、范围的传播控制机制主要也不外乎这四种。6简述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答;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起的受控状态而言的。这股思潮的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是把一国之君的绝对权威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换句话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加以绝对控制,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7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答: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天赋人权观。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
5、点: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认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这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大概念“观点的自由市场”。总之,自由主义理论反对对传播活动实行任何限制,主张传播媒介自由的报道任何事实,是一种非控制性的控制观。8.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的长处与不足。答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从理论上讲,它既重视对传播的控制,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因而与以前的集权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相比
6、,是相对完善的一种理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责任论只是研究者们一厢情愿的主张9,简述受众对传播的控制形式的表现。答,受众通过多种形式对传播进行控制。主要有一下几种: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传播者也经常通过受众调查等手段,主动收集公众反应,以便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10.简述权力的媒介的基本内容。答:权力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派学者阿特休尔的一部着作。它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基本观点是:一切媒介不论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了某种权势
7、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某种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11.。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把信息进行把关。比如: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教师;:
8、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12.主要的控制形态有哪些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怎样答: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其中,政治控制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控制是一种更广泛,更深渊的控制,包容了一切控制形态。 十一章简答题1.“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
9、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答:(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使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3.如何评价“议程设置功能”假说首先
10、,“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影响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其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4.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1、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着眼点是分析大众传播对特定“议题”的强调是否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认知;第二个角度是“显着性模式”,即考察媒介对少数“议题”的强调是否 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视;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即考察媒介对复杂的“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强调,是否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3) 分析不同媒介“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学者们将不
12、同媒介加以区别,对它们不同的功能特点加以比较。例如,韦伯等人就报纸和电视对不同“议题”的设置的状况进行了研究。(4)一些研究还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其中包括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手中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人际传播的频度,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5.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内容:(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犹豫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感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
13、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特点:(1)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共的意见”。(2)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6.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首先这这种理论对于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里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真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2)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
14、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但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1) 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4) 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7.“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国研究是什么简述其内容。“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
15、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原因。 讯息系统分析,目的是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讯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就在于揭示它的这一本质。培养分析,这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他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是其核心的观点。其主要表现在形式当
16、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8.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4)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 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
17、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9.“知识沟”理论研究的领域包括哪些方面(1)普及研究。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设备的普及过程的调查入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及其产生的原因。其研究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烦人不合理。(2)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其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法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拉美国家许多学者指出,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不但没有达到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3)国际传播秩序中南北
18、问题研究,目前,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不仅在国际传播活动中缺乏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有效手段,而且还不得不依靠从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硬件和软件来维持本国传播事业的生存。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像洪水一样涌入第三世界国家,给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带来严重的危机,而这些国家却缺乏有效的抗衡手段。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10,简述“上限效果”假说。艾蒂马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人的
19、知识追求知识的过程是连续的,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11.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沉默的螺旋”理论从正面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和“形成主流”效果,明确指出传播媒介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在对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的评价上则认为现代舆论的形成压抑了个人表明意见的自由,是持否定态度的
20、。在对受众的性质问题的看法上则认为受众个人在大众传播的“优势意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被动的。12传播效果研究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美国着名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外,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萨尔瓦焦认为,对新媒介进行传播效果研究的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将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139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关注的新课题包含哪些内容(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3)“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14.我国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何在我国对传播效果的实证调查研究与新闻传播时间密切结合在一起,为新闻改革以及各家媒介改进工作提供了较客观的依据,意义不可低估。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