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2.88KB ,
资源ID:45084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08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docx

1、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李海洋2021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根底,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B。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

2、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根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旧唯物主义所说的主体根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C实践性D主观性【答案】B【解析】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

3、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应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答案】D【解析】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故正确答案选D。5. 主体和

4、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答案】A【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中任意两个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由主体发起的,主体指向客体,反映客体,变革客体,改造客体的关系。主体把握客体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观念地把握客体,这就是认识活动。二是实际地客体,这是指实践活动。故只有A选项为正确答案。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答案】D【解析】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

5、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开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开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D。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说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开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异的【答案】C【解析】在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无论主体有怎样特殊的知识结构、认识定势或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都来自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此

6、题正确答案是C。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开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此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说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是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

7、出说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此题的答案就是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A。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B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C【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

8、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答案】B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开展的。它强调的是()B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答案】B【解析】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开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开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开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

9、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根据恩格斯强调的“改变自然界,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 “在实践根底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表达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

10、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C。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答案】C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答案】B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11、统一的根底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答案】C【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根底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根底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故正确答案选C选项。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根底【答案】A【解析】人们读书是理性认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脑中

12、的感性形象属于感性认识。当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说明当人们在大脑中思考到理性认识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感性认识的相应的形象与这一概念相对应,从而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故正确答案选A。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说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答案】D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答案】D【解析】认识的开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开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

13、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答复。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也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故正确答案选D。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答案】B【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梦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惑、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

14、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开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是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B。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屡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答案】D【解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

15、屡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故正确答案是D。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说明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D感性认识有待于开展到理性认识【答案】C【解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开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开展过程,这一人类认识运

16、动的根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C。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根底【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

17、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D。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A成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成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成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D成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答案】B【解析】真理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所以,选项A、C、D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而直接被排除。真理具有客观性,成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真理是个开展的过程,成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故正确答案选B。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

18、形式,这是()A主观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C形而上学真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答案】A【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此题正是犯了这一错误。“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主观真理论,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答案】D【解析】马克

19、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形式是主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列宁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故正确答案选D。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答案】B【解析】真理的相对性又称相对真理,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因

20、而都有待于扩展。其二,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深化。其三,任何真理从进程上说,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开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开展。可见,真理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度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展。题干所说明的正是真理的相对性,所以,正确答案为B。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指()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答案】B28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唐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唐绝伦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

21、而生。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答案】C【解析】真理开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29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

22、的唯一标准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 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9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故D选项正确。30 与经济上的价值范畴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揭示的是()A 主体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 主体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 主体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 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30 【答案】D【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揭

23、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东西对人有什么用。A、B、C三选项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31 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这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感觉,表现出人们内心有一种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512大地震,中国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辉、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玉树地震,救灾再次牵动人心,社会各界在4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募捐晚会募得善款21 75亿元。这说明()A 人的价值通过能力的大小得到表现B 人的价值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得到表现C 人的价值只表达在特定

24、的场合和行为中D 人的价值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得到实现31 【答案】D【解析】价值离不开人,因为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意思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再好的东西如果人不需要,或者明明有好东西却不拿出来去满足人的需要,那就导致价值的主体性缺失。东西再好,再具有价值的客观性,也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关系。而在灾难面前,人们捐钱的捐钱,献血的献血,所有的人都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实意。而这些又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的。捐钱的人,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充分地表达了价值的主体性。捐出的钱物满足了他人的客观需要,捐献行为本身让他人感觉到世界的温暖,让自己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是

25、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故D选项正确。32 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A 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B 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C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D 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32 【答案】C【解析】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底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对象的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评价性认识那么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26、故正确答案选C。A 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 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C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D 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33 【答案】C【解析】价值评价的特点说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说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说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故A、B、D选项表述不正确,答案选C。3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

27、体表达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一切从根本原那么出发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4 【答案】A【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表达。故A选项是正确答案。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实事求是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5 【答案】C【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的集中表达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故正确答案选C。A、B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属于矛盾分析法的特殊要求。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

28、底划清了()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答案】BC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淆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开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29、,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C、D。2以下属于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建设京沪高速铁路B欣赏普契尼歌剧C清扫人民大学礼堂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答案】AC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实践的根本形式。实践的根本形式有:第一种,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第三种,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

30、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B选项并不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而是欣赏音乐,故不属于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因此,A、C、D三选项是此题的正确答案。3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B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答

31、案】ABC【解析】此题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考查。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确证。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不可能超过人。D项错误。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B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C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答案】AC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A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B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