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21.75KB ,
资源ID:450640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06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题中国地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题中国地理.docx

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题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一、单选题 19602015年,青藏高原区的湖泊面积增加了约23%。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当惹雍错位于藏北高原中部。下图为当惹雍错等深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面积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气温 B.气温、地下水 C.人类活动 D.地壳运动2推测近年来当惹雍错A.地下水减少 B.南部面积扩大更明显C.湖底沉积物减少 D.北部水位季节变化较南部大3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大的共同原因是A.降水量剧增 B.地壳张裂C.全球变暖 D.下渗量减少 钓鱼是一项有趣的休闲活动,钓

2、鱼活动中钓点选择决定了渔获多少。钓鱼爱好者们总结出钓点选择的基本原则:“春钓浅(滩),夏钓深(潭),秋钓阴,冬钓阳”。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钓鱼爱好者总结的钓点选择原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流速快慢 B.水温高低C.河底地形 D.水位涨落5春日拂晓,某钓鱼爱好者来到其早己选好的钓点,开饵做钓。做钓时发现太阳光从前方照到河面,水面波光粼粼,严重影响其观察浮漂。该钓鱼爱好者选择的钓位可能是A.甲 B.乙C.丙 D.丁 从唐代以来,江南地区在我国的桑蚕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桑园、蚕娘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嘉兴一位农户说:“以

3、前是桑蚕村,现在是蚕丝被淘宝村,其实,我们现在都不养蚕了,茧子大部分是收来的。”下图示意我国桑蚕业三大起源地及现在的优势产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江南曾经是我国最重要的桑蚕基地,桑蚕品质优良的根本原因是A.种桑养蚕历史悠久B.自然环境条件优越C.种桑养蚕技术先进D.当地市场需求量大7近些年来江南地区桑园、蚕娘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主要原因是A.区域产业结构升级B.交通通讯发展的需要C.退耕还林保护环境D.桑蚕产品市场缩小8现在江南蚕丝品原料大部分最可能来自A.浙江 B.山东C.广西 D.江西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9该河流主要分布在A.东南沿海地区 B.江淮地区 C

4、.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10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季节性积雪融水 B.雨水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下图为2018年11月12日,伴随着贵州的初雪,在雷公山拍到的整片雾凇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1最有利于雾凇形成的条件是A.大量持续降水 B.最低气温大于0C.持续暴雪天气 D.天晴、低温、静风12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可能是A.日出前后 B.傍晚前后 C.正午前后 D.全天均可13雾凇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净化空气 改良土壤 减弱噪声 防风固沙A. B. C. D.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

5、,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C.规模经营,集约生产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15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C.限制开发,留存文化遗产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反映了东亚陆地气温比附近海洋气温的高出程度)主要用于衡量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异常变化,对于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夏雨秋下”现象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

6、702015年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在盛夏(78月)和初秋(9月)的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61970-2015年,东亚地区盛夏与初秋的海陆热力差异指数A.整体上升趋势 B.初秋年际变化大于盛夏C.盛夏略高于初秋 D.盛夏与初秋呈负相关17京津地区的“夏雨秋下”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1972年 B.1980年C.1999年 D.2010年18京津地区的“夏雨秋下”现象会A.影响该地区小麦收割和晾晒 B.加快高温的消退C.导致西大平洋副高东伸南退 D.促使夏季风南移二、综合题1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布首期成果,指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

7、的气候变化显着。专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从长选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会对高原生态系统、工农业、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该地区地势高峻,冰川广布,湿地众多。下图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2)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度增快,试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3)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推测未来三江源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简述高原的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运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20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

8、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请根据所学知识,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表现出的地貌形态特点是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_地(填字母)拍摄的。(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图(填数字),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 (3)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_图(填数字),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_。 (4)丁同学的考察活动是在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_图,你的判断

9、依据是_。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地表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强,水源短缺;地下沉积层深厚,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塔里木盆地从外向内地表物质结构由砾石过渡到粗砂、细沙、粉沙;地形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沙垄、沙梁和流动沙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塔里木盆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1949年后,为了加强塔里木盆地周边灌溉农业区与城镇的联系,先建设了环盆地公路,后又在该盆地内部兴建了数条贯穿盆地的高等级公路。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1)根据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推测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的来源。(2)简述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水、土条件。(3)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容

10、易遭受流沙掩埋,指出为减少流沙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中国地理参考答案1A2B3C【解析】1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山地降水量多,补给湖泊的水量大,水位上升,面积增大,冬季相反,面积缩小,选项A符合题意。地下水补给是各种补给中最稳定的补给方式,不是湖泊面积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B。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对湖泊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不是导致湖泊面积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C。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不会季节性的影响湖泊面积,排除D。所以选A。2材料信息表明,青藏高原区近几十年的湖泊面积增加了约23%

11、,说明随着全球变暖,当地冰雪融水量增加,下渗也随之增加,地下水应增加,排除A。图中显示,惹雍错南部等深线稀疏,湖底和湖岸较缓,北部湖岸较陡,增加同样的水位,南部面积扩大比北京更显著,B正确。当地融水量增加,地面径流量增加,对地表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入湖的泥沙增多,因此湖底沉积物也会增加,排除C。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该湖泊夏季降水南部大于北部,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于北部,由于该湖泊南北跨度大,中间狭窄,水量平衡速度较慢,从而导致南部水位高于北部,冬季,南部和北部补给量均低,但南部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水位较低,从而导致南部水位季节变化较北部大,排除D。所以选B

12、。3材料信息表明,19602015年,青藏高原区的湖泊面积增加了约23%。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大表明水量增加,而当地湖泊水量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近几十年没有资料表明当地降水量增加,就只能是冰雪融水量增加,而冰雪融水量与气温高低直接相关,这说明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因此排除A,选项C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属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以碰撞挤压为主,因此地壳张裂导致湖泊面积增大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青藏高原因高寒气候,地下有冻土,一直地下水下渗量不大,因此下渗量减少不是引起湖泊面积增大的共同原因,排除D。所以选C。4B5C【解析】4结合材料“春钓浅(滩),夏钓深(潭),秋钓阴,冬钓阳”可知,垂钓影响因素是

13、水温。因为水温高低会影响鱼类的活跃度,从而影响食欲。春季钓鱼主要选择浅滩是春季气温还未完全回升,浅滩比深潭水温更高,鱼儿到浅滩处取暖;夏季正好相反,浅滩水温过高,鱼类逃热趋凉,喜欢待在深水区;秋天沿袭夏季气候条件,气温较高,鱼喜欢待在阴凉处,所以选择阴凉处钓鱼;冬钓阳是因为冬季水温低,向阳处水温更高些。选B。5结合题干分析,春日拂晓大致是在春季太阳刚好升起的时候,而此时太阳大致从东北升起,做钓时发现太阳光从前方照到河面,水面波光粼粼,严重影响其观察浮漂,说明该垂钓者位于水库的西南侧且面向东北,据此判断图中丙地符合条件。故选C。6B7A8C【解析】6从图中看,我国桑蚕产业起源地有多个,但江南地区

14、成为最重要的桑蚕基地,主要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最适合桑树生长,品质优良,B对;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和养蚕技术先进不是江南地区相对于其它养蚕区的独特的优势,AC不对;当地市场需求量大会影响桑蚕产品的数量,不是其品质优良的原因,D不对。故答案选B。7根据材料,“桑园、蚕娘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桑蚕村变成蚕丝被淘宝村”说明该区域的加工业取代了种植业、养殖业,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主要原因,A对;交通通讯发展不会影响当地的养殖业,B不对;桑蚕业种植桑树,取桑叶养蚕,没必要为保护环境来砍伐桑树,C不对。随着经济发展,桑蚕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D不对。故答案选A。8根据图示信息,现在的桑蚕优势产区更多

15、地集中在广西一带,因此现在江南蚕丝品原料大部分最可能来自广西,C对;根据材料,浙江、山东有桑蚕丝的优势产区,但规模不大,零星分布,不会是江南蚕丝品的原料的主要来源地,AB不对;图中显示江西不是桑蚕丝的优势产区,D不对。故选C。9C10A【解析】9从河流月均流量的变化看,该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的含沙量较小;江淮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几乎不会降雪,故一般不会出现春讯,所以该题选C。10由上题可知,该地为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故B错误;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较大,集中在夏季,故C错误;地下水补给量较少,且稳定,不会出现春汛,故D错误

16、;该地春汛为冬季降雪融化形成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故该题选A。11D12A13C【解析】11根据材料雾凇是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大量持续降水,温差小,气温不利于雾凇形成,故A错误;持续暴雪天气,温差小,且空气中水汽减少,不利于雾凇的形成,故C错误;雾凇的形成需要低于O的气温条件,且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静风或微风,才能使水汽凝结,B错误,该题选D。12雾凇需要在静风或者微风的环境下才能凝结形成,随着气温升高,雾凇会逐渐融化,因此,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应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一天中气温最低在日出前后,故该题选A。13雾凇形成过程中,需要空气中的尘

17、埃做凝结核,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雾凇是相对蓬松的水晶体,可以减弱噪音,对;雾凇的形成需要静风或微风的环境,不能防风固沙,对土壤没有影响,错误,故该题选C。【点睛】获取材料中雾凇形成的条件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根据题干可得知雾凇形成的条件为:1、气温足够低,至少零度以下;2、空气中水汽足够大,但是不能降雨或降雪。在气温持续较低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气温足够低的树枝或者其他低温物体,冷凝并在该物体上,并逐渐积累,就形成了雾凇。14A15D【解析】14有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耕地面积广大,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水网密布,有利于发

18、展灌溉,A正确。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川西林盘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物种丰富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B错误;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因此每个林盘的住宅之间相对封闭,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错误。据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D错误。故选A。15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留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原型进行发展,不能盲目地进行拆迁合并、扩大规模,A错误。集中布局会破坏其原有的分布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小区

19、也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B错误。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建设,留存当地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不应限制开发,C错误。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区域特色,D正确。故选D。16B17A18B【解析】16读图分析可知,1970-2015年东亚盛夏和初秋的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均波动较大,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初秋的变化幅度大于盛夏,B正确;盛夏略低于初秋,C错误;盛夏与初秋有些年份正相关、有些年份负相关,D错误。故选B。17“夏雨秋下”应该是夏季降水少、秋季降水多。图中1972年前后,盛夏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小,约为-1C,左右,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导致海洋气流到达陆地较少,难以形成降水;初秋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大,约为1C

20、左右,陆地气温高出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降水,从而出现“夏雨秋下”现象,A正确;1980年盛夏与初秋海陆热力差异指数约为-2C,陆地气温低,夏秋降水都少,B错误;1999年初秋海陆热力差异指数约为-1.5C,盛夏海陆热力差异指数约为1.5C,应该是盛夏降水多,初秋降水少,C错误;2010年初秋、盛夏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均约为0C,盛夏、初秋降水差异不明显,D错误。故选A。18京津冀地区种植的主要是冬小麦,收割的季节为春末夏初,“夏雨秋下”现象不会影响该地区小麦收割和晾晒,A错误;夏末秋初,气温逐渐下降,初秋降水多,会加快气温下降速度,加快高温的消退,B正确;西大平洋副高移动会影响我国降水而不

21、是我国降水影响西大平洋副高移动,C错误;“夏雨秋下”现象出现时,初秋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大,约为1C左右,陆地气温高出海洋,利于促使夏季风北移,D错误。故选B。19(1)气温总体升高;降水大部分地区增加;但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覆盖率降低,高原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显著下降,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温速度增快。(3)变化趋势:水量先增加,后减小;原因:由于三江源区域分布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会导致短时期内冰川融化加剧(或冻土解冻),河流水量增加。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加上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积变小,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河

22、流流量减少。(4)冻土融化,冻融频繁破坏路基稳定性:冻土融化和大量冰雪消融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铁路运营。【解析】【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区域地理的影响等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突出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结合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描述。从气温变化图可知,整体上气温呈升

23、高的趋势;从降水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降水增多,但是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的降水呈减少的趋势。(2)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主要是地形、洋流、植被、下垫面的形态(水面、冰面)等,实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该原理进行解释。结合青藏高原冰川连绵、雪山广布的特征及在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冰川的面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释放出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多,进而导致气温升高。(3)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不断融化,冻土解冻,加

24、上该区域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从短期来看,随着冰川的融化量和冻土解冻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增加,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可能会增加降水,同样增加河流的径流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冰川融化量减少,冻土解冻量也下降,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径流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层融化,且冻融作用频繁,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化,降水增多,加上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20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 气候干旱,

25、多大风天气 峰丛林立/地表崎岖/多溶洞等 三亚地处沿海,海浪作用使岩石呈浑圆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形的地区差异。【详解】(1)观察照片可看出该地地表形态表现为沟壑纵横,据此可判断拍摄地应为图中A地(黄土高原),而该地地表形态的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由题目和材料所知乙同学考察地点夏季地面温度高,应考虑图(沙漠地区)该地地处西北夏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观察图中地貌可知为新月型沙丘,其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故自然条件是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般是用来描述我国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峰林、孤峰地貌,所以应是图;而喀斯特地

26、貌的特点是:地表崎岖、峰丛林立、多溶洞等。(4)根据图片景观特点可知图为典型的海水侵蚀地貌(地处海岸,岩石耸立),故最可能位于海南三亚地区;判断依据就是:三亚地处沿海,海浪作用使岩石呈浑圆状。21(1)高山冰雪融水流入塔里木盆地,下渗成地下水;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和沙层的空隙中凝结下渗;少量的大气降水下渗。(2)土质疏松,沙层空隙大,保水、保墒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受风沙危害,土壤沙化严重;降水稀少,冰雪融水量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成本高,水资源严重不足。(3)在公路两侧种植固沙植物,修建(草方格)沙障;公路两侧修建挡风墙拦沙;在公路上修建明洞(或称地上隧道)保

27、护公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干旱气候区农业发展区位和生态问题。【详解】(1)本题考查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一般由地表径流补给,但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河流补给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所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下滲成为地下水。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夜晚水汽在地表冷凝,沿地表和沙层的空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另外也有极少量的大气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2)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注意题干要求从水源、土壤两个方面分析。据材料知,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冰雪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根据材料可知,地下水埋藏较深,因此开采成本高,水资源严重不足。塔里木盆地因为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以砂质土壤为主,肥力较低;土质疏松,不利于保水;土壤沙化严重,多风沙危害。(3)本题考查减少流沙危害的措施。减少流沙危害可从生物、工程两方面入手。 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网。工程措施如修建挡风墙、明洞,用以挡风拦沙;修建草方格沙障用以防风固沙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