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40KB ,
资源ID:449166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91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迷津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迷津实验报告.docx

1、迷津实验报告迷津实验报告迷津实验一.引言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 间中定向。它是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实验。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 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因变量即学习 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方式,最早是由 泊金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特征, 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 盲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以最快

2、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终点。 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 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 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练习是迷宫学习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需要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 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通过迷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过程中最表象的现象。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 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机器

3、鸣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需注意的是:由于该 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 其他感觉因素,比如: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还要尽量 降低系统误差,比如,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关键词:自变量 因变量 迷津 动作技能 学习绩效二.研究方法2.1 被试:巢湖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男性2.2实验器材:(1)jgw-b1 型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计数器单元 (3)纸和笔2.3 步骤 2.3.1 准

4、备工作 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插入时迷津定位标记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 使标记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 “探 笔”插孔内。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主试念指导语: “这是一个迷津实验,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即宣布开始。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其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计时会停止。当你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即宣告实验结束。”2.3.3实验开始,被试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 ,手臂悬空,由主试带入放在起点

5、位 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动开始计时) 。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 仪器每发出一声蜂鸣,就算出错一次,计数器自动记录出错次数。当被试的小棒 达到迷津终点,仪器停止计时。2.3.4.主试记录本次走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填入表中。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 “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6.被试可以立即开始下一次,也可以稍事休息,依据被试的个人情况而定。 7.反复实验,直至被试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实验宣告结束。三.实验结果被试练习结果如下图所示:250200150100501234567891011121314图示二:练习次数(横轴)和错误次数(纵轴)曲线3025201

6、51051234567891011121314四.实验讨论(1)关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走迷宫研究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因此将学习 强度作为自变量,用练习次数量化,将学习绩效作为因变量,用每次所需时间和 出错次数量化。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变化,结合曲线图 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体化,得出结论。(2)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由于完全排除了视觉和听觉因素,被试只能依靠触觉,同时运用空间定向能 力、思维、记忆等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不难预测,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总体上都是逐渐减小的

7、,事实也正是如此,验 证了所谓的“熟能生巧” 。有一些细微却重要的发现: 1.实验初始阶段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显 著高于其他阶段。 这里的 “初始” 未必是指第一次, 而是指实验的前期。被试第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就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这可能是智商关系, 也可能纯属偶然。但总体来说,曲线呈下降趋势。2.实验中期,曲线都有较明显 的起伏。猜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被试对迷宫的路线已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或已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正通过尝试回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这个阶段,错误次数和用时的增加未必是无意识的,很可能是被试有意识地反复尝试以加深记忆并形成表象。3.高原现象。当一次用时和错误次

8、数降低到一定阶段时,曲线 呈现平坦趋势。这时,被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记忆,在没有新的发现之 前,学习水平处于相对停滞阶段。4.比较两个曲线图,我们发现,所需时间和出 错次数并无必然联系。被试因为谨慎,而用时较长,错误率可能会降低;但过于 谨慎,犹豫不决以致心慌意乱,此时不但用时长,而且错误多。总之,该实验的 两个曲线图总体上都是呈现 s 形的,符合一般规律。(3)迷宫学习方法的一般化: 迷宫学习的本质就是在错误中尝试记忆, 是一个从完全不知到知而不全再到 完全清楚的过程,反复练习是这一过程的主线。不妨将迷宫学习推广到一般的学习中,我们发现,针对同一学习目的,学 习绩效由多重因素决定。首先

9、,智商,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 是不分上下的,大家起点基本一致;其次,方法,是决定绩效的关键,而方法的 本质是规律,明确了规律,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瞎子摸象, 全凭运气;第三,练习,练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摸索和巩固,应当把每一次练 习当作新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但凡出类拔萃的人未必智商高人一等,却必然是学习绩效高的人。五.结论本试验证明,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练习曲线总体上均呈 s 形,说明随着练习次数增加,学习绩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六参考文献(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2)。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杨治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3)。心理实验指导手册杨治良、王

10、新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建09应心二班篇二:迷津学习实验报告 心理学心理学实验之迷津学习实验报告作者:谭小龙 学号:08015079 班级:应用心理(2)班摘 要 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 迷津 动作技能1. 前言目的: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2. 研

11、究方法2.1. 被试:同学甲2.2. 器材(1)jgw-b型新年里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2)记时计数器单元 (3)打印单元2.3. 步骤2.4. 1准备工作 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2.3.2 正式实验 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主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个错误

12、。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主试发出“开始”每遍结束后,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打印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3. 研究结果同学甲的实验结果同学甲的练习结果如下表所示:图二:被试练习错误曲线本实验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的指标,用来量化学习的结果,使结果更具体化,方便进行比较或运算、检验。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学习的效

13、果随学习的次数增强,学习的错误次数相对减少。篇三:触棒迷津实验报告1触棒迷津实验报告摘要:学习者利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通过对触棒迷津的学习,学习者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了解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通过对整个实验的详细记录和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得出有无经验被试对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有经验被试的实验整体情况要优于无经验被试者,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有无经验被试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差距逐渐减小,且呈现出稳定平衡的状态。所以练习有助于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二者为正比关系。关键词:触棒迷津、有无经验被试、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一、前言在触棒迷津实

14、验中,通过学习使用触棒迷津,让学习者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地方法,掌握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想要证实被试者有无经验是否对实验结果即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且影响趋势是什么?也想通过本实验得出练习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以下是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地记录得出的客观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实验分析。二、方法1) 被试:分为14名有经验被试和6名无经验被试。 2) 仪器、材料:jgwb1型心理实验台、触棒迷津、小棒、遮掩罩、秒表3) 实验程序: 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主试把小棒放在迷

15、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被试手执小棒静候,等主试说:“开始”时才用小棒走动。 每次开始前约2秒主试先说:“预备”口令,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始秒表。当被试的小棒进入迷津的终点,主试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下走一遍所用的时间(秒)。作下一次的准备。 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错误一次,主试记下错误次数。 被试在学习中途如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两次不出错为学会标准。 对被试的指示语必须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求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三、结

16、果表一 触棒迷津实验统计表上表是对14名有经验被试和6民无经验被试的实验数据平均数的统计。每名被试者共做了十次实验。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经验被试的平均错误次数以及平均学习时间均少于无经验被试者;而所有被试者的平均错误次数和平均学习时间都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降低或减少的趋势。四、讨论图1图2注:上述两个图中,系列1代表无经验被试者的实验记录,系列2代表有经验被试者的实验记录,系列3代表二者的平均趋势。1) 对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的阐述与分析。在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有无经验被试者,而因变量为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无关变量为被试者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试者的引导等等。因为存在一定的无关变量,所以我们可以

17、看出在学习次数进行到第8次和第10次的时候实验数据出现了反复,但是对于实验过程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数据总体呈现为下降趋势,对于实验数据没有很大的影响。2) 对于图1图2的分析在曲线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有经验被试者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都明显少于无经验被试者,而且所有被试者的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或减少趋势,并且次数越多越趋于稳定,且学习次数的增加也使得有无经验者的实验数据差距逐渐缩小。3) 对于假设的解释与分析。在试验中,证实了有无经验对实验的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有着直接影响。并且表明练习次数的增加可以提高对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与动作学习程度成正比。篇四:触棒迷津实验

18、报告触棒迷津实验报告摘要:迷津主要是指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路径以及中间的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这条正确的路,并学习掌握这条正确的路径。而主试则是引导被试到达终点。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则是以错误次数,和时间为指标来衡量。一般来说,实验式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在实验的过程了,主试不能协助被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如被试在过程中感到疲劳,可以适当休息,以排除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触棒迷津 有经验 无经验 自变量 因变量一、前言:触棒迷津实验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

19、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触棒迷津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所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其具体操作: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源。被试蒙上眼睛,手拿金属棒,主试把被试拿的金属棒放在迷宫起点。放好后就发口令:“预备走”。被试听到“走”,就从起点开始移动金属棒直至终点为止。使用过程中不让被试看到迷宫的路线,被试在迷宫中要连续移动小棒,不得停顿。作完一次实验,显示屏上的数字

20、就是被试在这次实验中所需的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本次实验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学习使用棒触迷津。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二、 方法1. 被试被试2人,1人担当无经验被试,1人担当有经验被试。 2仪器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3 程序:(1)三人一组,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者坐在被试侧。一只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然后告诉被试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起点与终点只隔着一堵墙,但是被试不能直接跳过那堵墙。只能从起点到终点按一定的方向走。然后将被试手中的棒引

21、至槽内起始点。(2)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前进的方向上有许多通道,当触棒进入盲巷时,将发出滴的声音,此时机器自动记一次错误。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记为学习一遍。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的到达结束点为止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同时注意: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悬肘操作,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3)被试手持小棒等候。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同时按下操作箱内左侧下方“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4)当被试的小棒进入迷津终点,被试一次实验结束。主试记录被试此次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5)记录完毕后,主试

22、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6)被试在学习中途如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三 、结果四、讨论(一)小组图1. 时间图上表说明有经验被试所用的时间远远少于无经验被试,有经验被试2所用的时间比有经验被试1所用的时间短。2. 错误次数比较图错误次数表格表明无经验被试的总体错误次数比有经验被试的错误次数多,但某些时候比有经验被试少,有经验被试2比被试1错的少。所以总体的来说,有经验被试比无经验被试花的时间少,错误次数少,因为有经验被试是在看过很多次之后才进行试验,知道仪器的基本形状,也记得一些路径,所以花的时间较少。但是无经验被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心理

23、难免紧张,由于找不到,心里会焦虑,而且试验次数多,花的时间长,难免会感觉到累,所以用的时间长,错误次数多。 而且有经验被试信心良好,能很快进入状况,无经验被试是属于比较慢性子的,所以会比较慢。而有经验被试是属于急性子,所以用时短。3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学习遍数,因变量是学习成绩和效果,因变量指标是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进行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b,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c , 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有的概念或变量的数目。4 经过不断的练习,能够很好的熟悉线路,记得关键的容易走错的地方,在走得时候就能很好的避开这些盲巷,减少错误次数,并且加快时间。

24、而且能总体的提高,时间少,错误次数少。有的能最终达到零错误,完成学习任务。 五、参考文献【1】 陈霞.实验心理学教案.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0-2011, 【2】 朱滢 .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3】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篇五:迷津实验报告迷津实验报告2班 135 赵晓丹1、引言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来了解并操作一定的心理学仪器,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心理学。另外,我们通过实验学习对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迷津实验通常用小白鼠做实验,为研究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故进行此实验。其理论基础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

25、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2、 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学专业某同学 2.2 实验仪器: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由于打印单元的打印纸用光,我们自己将结果记录下来)3. 3实验程序2.3.1实验之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确定主试被试以及观察记录者,插好心理实验台的电源,告知被试迷津的起点终点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主试熟悉操作程序。2.3.2四人一组,一主试一被试两个观察记录者。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并将触棒引至槽内起始点。2.3.3主试告知被试:当我发出开始口令时,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

26、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记为一次错误。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记为一遍学习。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地减少错误次数,直至连续三次没有错误的到达终点实验便结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碰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被试越槽前进或在一个盲巷一遍学习中多次犯错难以继续前进则给予提示,否则不予提示。2.3.4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同时按下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同时,被试开始沿槽前进。2.3.5被试操作触棒到达终点,主试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具体操作中,我们自己记录下了数据)。2.3.6记录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

27、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若被试出现疲劳现象,可在一次练习后稍作休息。3、实验结果及分析4. 1实验结果迷津实验数据4.1. 1、由迷津实验数据得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错误的次数也逐渐减少。3.1.2、被试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获得了对迷津的学习。5. 2实验的分析5.1. 1由于我们事先确定的被试长时间无法走完一次迷津,我们更换了被试。一方面,我们没有把原先被试的数据记录在内;另一方面,迷津的复杂性没有对新被试产生明显的直接经验和替代经验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保证实验的客观性。5.2. 2实验数据在第19次和第23次实验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波动,主要是周围小组先后完成离开对被试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说明,我们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控制的不够严密。5.3. 3从总体上讲,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进而产生学习,缩短了测试时间以及减少了错误次数。4、讨论实验的自变量是被试对触棒的控制,并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用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来量化学习的结果。实验的控制变量是主试实验程序中对被试的指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