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59.03KB ,
资源ID:448249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824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风荷载计算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风荷载计算解析.docx

1、风荷载计算解析风荷载计算解析4.2风荷载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1.基本风压值Wo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

2、,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遇的风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z高度(m) 地面粗糙类别ABCD51.17 1.00 0.74 0.62 101.38 1.00

3、 0.74 0.62 151.52 1.14 0.74 0.62 计算公式201.63 1.25 0.84 0.62 A类地区=1.379(z/10)0.24301.80 1.42 1.00 0.62 B类地区= (z/10)0.32401.92 1.56 1.13 0.73 C类地区=0.616(z/10)0.44502.03 1.67 1.25 0.84 D类地区=0.318(z/10)0.6602.12 1.77 1.35 0.93 702.20 1.86 1.45 1.02 802.27 1.95 1.54 1.11 902.34 2.02 1.62 1.19 1002.40 2.09

4、 1.70 1.27 1502.64 2.38 2.03 1.61 2002.83 2.61 2.30 1.92 2502.99 2.80 2.54 2.19 3003.12 2.97 2.75 2.45 3503.12 3.12 2.94 2.68 4003.12 3.12 3.12 2.91 4503.12 3.12 3.12 3.12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3.风载体型系数s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

5、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系数或由风洞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注:“”代表压力;“”代表拉力。 4.风振系数z 风振系数z反映了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它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宽比、基本自振周期及地面粗糙度、基本风压。荷载规范规定对于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其中风振系数z可按下式计算:(4.22)式中:z基本振型z高度处的振型系数,当高度和质量沿高度分布均匀时,可以近似用z/H代替振型系数;脉动增大系数,查表时需要参数0T2,

6、其中0为基本风压值,T为结构基本周期,可用近似方法计算;脉动影响系数,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脉动增大系数0T1(kNs/m) 0.01 0.02 0.04 0.06 0.08 0.10 0.20 0.40 0.60钢 结 构 1.47 1.57 1.69 1.77 1.83 1.88 2.04 2.24 2.36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1.26 1.32 1.39 1.44 1.47 1.50 1.61 1.73 1.81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11 1.14 1.17 1.19 1.21 1.23 1.28 1.34 1.380T1(kNs/m) 0.80 1.00 2.00 4.00 6.00

7、8.00 10.00 20.00 30.00钢 结 构 2.46 2.53 2.80 3.09 3.28 3.42 3.54 3.91 4.14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88 1.93 2.10 2.30 2.43 2.52 2.60 2.85 3.01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42 1.44 1.54 1.65 1.72 1.7 1.82 1.96 2.06注:计算0T1时,对地面粗糙度B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类、C类和D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O.62和0.32后代入。根据我国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再结合我国的工程设计经验加以修正而确定的值列于表高层建筑的脉动影响系数

8、H/B 粗糙度类别总高度H(m)=3050100150200250300350=0.5A0.440.420.330.270.240.210.190.17B0.420.410.330.280.250.220.200.18C0.400.400.340.290.270.230.220.20D0.360.370.340.300.270.250.240.221.0A0.480.470.410.350.310.270.260.24B0.460.460.420.360.360.290.270.26C0.430.440.420.370.340.310.290.28D0.390.420.420.380.360.

9、330.320.312.0A0.500.510.460.420.380.350.330.31B0.480.500.470.420.400.360.350.33C0.450.490.480.440.420.380.380.36D0.410.460.480.460.460.440.420.393.0A0.530.510.490.420.410.380.380.36B0.510.500.490.460.430.400.400.38C0.480.490.490.480.460.430.430.41D0.430.460.490.490.480.470.460.455.0A0.520.530.510.49

10、0.460.440.420.39B0.500.530.520.500.480.450.440.42C0.470.500.520.520.500.480.470.45D0.430.480.520.530.530.520.510.508.0 A0.530.540.530.510.480.460.430.42B0.510.530.540.520.500.490.460.44C0.480.510.540.530.520.520.500.48D0.430.480.540.530.550.550.540.534.2.2总体风荷载1.总体风荷载 设计时,使用总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及位移。总风荷载

11、为建筑物各个表面承受风力的合力,是沿建筑物高度变化的线荷载。通常,按x、y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别计算总风荷载。按下式计算z高度处的总风荷载标准值:(4.2-3)式中:n建筑外围表面数; Bi第i个表面的宽度; 第i个表面的风载体型系数;第i个表面法线与总风荷载作用方向的夹角如图4.25图4.2-5各表面风力的合力作用点,即为总体风荷载的作用点。设计时,将沿高度分布的总体风荷载的线荷载换算成集中作用在各楼层位置的集中荷载,再计算结构的内力及位移。2.局部风荷载 风力作用在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很不均匀(如图4.2-2和图4.2-3),在角隅、檐口、边棱处和在附属结构的部位(如阳台、雨蓬等外挑构件)

12、,局部风压大大超过平均风压根据风洞试验和一些实测结果可知,迎风面的中部和一些窝风部位,由于气流不易向四周扩散,出现较大风压,因此应计算局部风荷载。当计算维护结构时,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WkgzszW0(4.2-4) 式中: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见P58表4.5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1)外表面 (1)正压区按正常情况采用。(2)负压区。对墙面,取s=-1.0;对墙角边s=-l.8;对屋面局部部位(周边和屋面坡度大于100的屋脊部位),取s=-2.2;对檐口、雨篷、遮阳板等突出构件的浮风,取s=-2.0,对墙角边和屋面局部部位的作用宽

13、度为房屋宽度的0.1或房屋平均高度的0.4,取其小者,但不小于1.5m2)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s=-0.2或0.2; 计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P59表4.6采用。例题-风荷载【例42-1】 某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一般的高层办公建筑,其平面及剖面如图4.2-6和图4.3-7所示,各层楼面荷载及质量、侧移刚度沿刚度变化比较均匀。当地基本风压为0.7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 求在图4.2-6所示横向风作用下,建筑物横向各楼层的风力标准值,在计算时不考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可采用经验公式计算。4.2-7剖面图【解】 该房屋高度大于3

14、0m且高宽比大于1.5(高32.1/13.52.38),因此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1.求房屋横向基本自振周期,n=8根据经验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周期为:取,因此应计算房屋的风振系数。2.各楼层位置处的风振系数,按公式(4.2-2)求脉动增大系数时。应先求出由于地面粗糙度为C类,应乘以0.62,得0.1085后查表4.23,得=1.235。求脉动影响系数时,考虑到迎风面的宽度较大,H/B=32.1/47.752=0.678,查表4.2-4得=0.411求振型系数时,根据本例的条件可近似用z/H代替振型系数。求各楼层位置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可根据表4.2-1中地面粗

15、糙度为C类查得其值。据此各楼层位置处值计算结果见表4.2-6。各楼层位置出的值计算结果表4.2-6楼层号 楼面距地面高度Z(m)相对高度Z/H 160.1871.2350.4110.1870.741.128210.50.3271.2350.4110.3270.741.224314.10.4391.2350.4110.4390.741.323417.70.5511.2350.4110.5510.7941.352521.30.6641.2350.4110.6640.8611.391624.90.7761.2350.4110.7760.9181.429728.50.8881.2350.4110.88

16、80.9761.462832.11.0001.2350.4111.0001.0271.4943.各楼层位置处风力标准值本例题的风荷载体型系数是封闭式房屋情况。由于平面为矩形,因此迎风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0.8,背风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0.5。各楼层迎风面背风面的受风面积相邻楼层平均层高房屋长度各楼层位置处所受风力(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力之和):其计算结果见表表4.2-7。各楼层位置处的风力标准值表4.2-7楼层号受风面积(m2) 15.25*47.75=250.69 1.1281.30.740.7190.42 24.05*47.75=193.391.2241.30.740.7159.40 33.6

17、*47.75=171.9 1.3231.30.740.7153.15 43.6*47.75=171.9 1.3521.30.7940.7167.92 53.6*47.75=171.91.3911.30.8610.7187.35 63.6*47.75=171.9 1.4291.30.9180.7205.21 73.6*47.75=171.91.4621.30.9760.7223.21 81.8847.75=86.0 1.4941.31.0270.7120.08 脉动增大系数0T1(kNs/m) 0.01 0.02 0.04 0.06 0.08 0.10 0.20 0.40 0.60钢 结 构 1

18、.47 1.57 1.69 1.77 1.83 1.88 2.04 2.24 2.36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1.26 1.32 1.39 1.44 1.47 1.50 1.61 1.73 1.81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11 1.14 1.17 1.19 1.21 1.23 1.28 1.34 1.380T1(kNs/m) 0.8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20.00 30.00钢 结 构 2.46 2.53 2.80 3.09 3.28 3.42 3.54 3.91 4.14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88 1.93 2.10 2.30 2.43 2.52 2.60 2.85 3.01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42 1.44 1.54 1.65 1.72 1.7 1.82 1.96 2.06注:计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