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01KB ,
资源ID:44809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809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1、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1、 思考题(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 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 1、 区域研 究的传统 : 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 , 人文地理学是从 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 区域分布、 区域特征及 其形成过程、 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 空间分析的传统 : 人文 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 , 强 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 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 , 探讨其形成过程 , 揭示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关系

2、, 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 、 人地关系的传统 : 人 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之间的关系 , 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 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 , 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 以协 调人地关系。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 , 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 :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 ( 包括不同国 家、 不同地区、 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思想意识 ) 和空间组织以 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总之 ,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 布规律 ,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

3、探讨其研究过程 , 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 并预测其发展变 化趋向。( 1) 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 : 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化 :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 的介值观念、 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 审美趣味、 宗教感情、 民 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 精神活动 , 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制度文化 : 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她人、 个体与 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 , 如政治、 经 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法律、 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 度的组织机构。文化区 : 在文化发

4、展的过程中 , 每种文化事物 ( 现象 ) 都要 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 , 文化事物 ( 现象) 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 区就可称为文化区。形式文化区 :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 文化现象 ,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 区。( 6)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扩展扩散的特点1空间上的连续性。2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 旧的分布区较小 , 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3不同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不同。迁移特征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 ,比扩展扩散要快, 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 即文化保持原汁原味 ( 客家文化、 中国饮食文

5、化 : 色、 香、 味、 火候) ;另外 , 由于是随人迁移 , 特别是迁移到远处 , 使这种文化 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 , 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即空间 上不连续 , 呈”点”状分布。( 9) 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 , 试简要说明 该理论产生的背景、 理论要点 , 并加以简要评价。背景经验背景 : 人地和谐的民居、 水利工程 , 华人融入 海外社会 , 生态农业 ;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后果。 社会背景 : 各 国关注人地关系。 科学背景 : 古代天人合一思潮的回潮 ; 环境科 学、 生态科学的长足发展 ;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观点 : 人类社会与地理

6、环境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 形成 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 社会发 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 关系。评价: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 ”和谐论”、 ”可持 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 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 , 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 对 地理学来说 , 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构建富有实际地 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局限性 : 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 认识 ; 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的案例尚不多。 启示 : 人地关系是能 够协调的 ; 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和创新性。( 12

7、) 简述汤因比的人地关系论的内容。 汤因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 她在历史研究 中对文明 的起源提出了三条原则 : ”挑战与应战” 、 ”逆境美德”和”中 庸之道”。1、 ”挑战与应战”原则 ( 挑战带来应战 ) : 环境向人们提出 挑战 , 这些人起而应战 , 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 , 创造出某种文明。2 、 ”逆境美德”原则 : 在应战中 , 逆境是美德。她认为文明 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条件特别好 , 而是相反。3、 ”中庸之道” 原则 : 既然挑战带来应战 , 而应战中 , 逆境 又是美德 , 那么能否说 , 挑战越大 , 应战也就越大 , 其成果也就 越多 , 文明也就越发展。 情况并

8、不是如此 , 其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 超过其限度 , 其效果反而走向反面。( 14)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 试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 人是文化的主体 追溯从类人猿到人类进化的过程 , 站立、 智慧、 语言和操作能力 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标志 , 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 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 :如波利 尼西亚群岛多由珊瑚礁组成 , 没有金属矿藏。 这里土著人借助于石 器生活了几千年。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 同样的谷物种植区 , 东亚和中亚 以青稞和薯类为主 , 欧洲以麦类为主 ; 在麦类中又有的地区以黑 麦为主 ,

9、 有的地区以燕麦为主。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 , 改变了自然面貌 , 形成文化景观 :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 人口分布 : 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 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 是 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口密度 : 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 的主要指标 , 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 是指单位土地面 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人口密度与营养密度和比较密度 : 农业人口密度 : 个地区单 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营养密度 : 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 的人口数量。 比较密度 : 个地区单位农用土地面积 ( 包括耕地、 林 地及草原牧场 ) 上的平均人口

10、数。人口转变与人口转变模式 : 人口转变 : 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 即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 型 ( 即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的过渡。人口转变 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 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民族与民俗 : 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 饮食、 服饰 , 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 , 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 关系。( 5)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答: ( 一 ) 自然因素 : 地形、 气候、 土壤、 水体、 矿产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物质条件之一 , 因此某些大河领域如长江、

11、珠江、 尼罗河、 多瑙河等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 然而某些大河 领域也并非如此 , 如亚马孙河、 刚果河领域却是人口不多或人口 较稀少的地区。( 二 ) 社会经济因素 : 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 经济活动方式、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是人口稠 密的地区 , 如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 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可是 , 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例如 , 印度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 , 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美国 低得多。因此 , 人口分布的疏密可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参 考指标之一( 三 )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 一般情况下

12、, 开发较早、 历史悠久 的地区 , 人口较为密集 , 如中国和印度 , 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 ,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相比之下 , 开拓历史较 短的国家或地区 , 如澳大利亚等人口则较稀疏。( 7)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迁移的因素能够分为两类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 包括经济、 政治、 战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 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与国内战争;社会秩序变革与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 9) 简述民族的特征及分布。答、 民族的特点 : 1 、 共同语言 ; 2 、 共同的地域 ; 3 、 共 同经济生活 ; 4

13、 、 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分布区可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形式分布区 : 对大多数民族来说 , 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 中的、 相连成片的地域 , 即地域上的聚居 , 主体所占的面积大、 人口多 , 占该人口较大比重 ,民族机能分布区 :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 分散居住在其它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 , 面积大的能够称为民族省 , 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 18) 试说明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 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差异和地带上 的差异两个方面。( 1) 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 2) 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差异 第五章 (

14、4) 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 (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 代农业 ) 的特点。( 一 )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特点( 1) 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 2) 迁移农业的农作物的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 多种作物杂处。( 3) 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 , 而不是人口的迁移。( 3) 传统农业水平低 , 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 , 从事第二、 三产业的人数不多。( 2) 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 剩余少、 积累慢。( 二 )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1) 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 , 它是一种生计农业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 2) 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

15、剩余少、 积累慢。( 3) 传统农业水平低 , 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 , 从事第二、 三产业的人数不多。( 三 )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现代农业的农产口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 这些人居住 在城镇中 , 从事制造业、 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 因此 , 现代农业是 商品农业。2从事现代农业人口比重低。从事现代农业的农场多依靠机械 和现代科技成果 , 因此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 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传统农业 : 依靠人力和畜力 , 草木灰与厩肥为主的有机肥料 , 凭当地经验选取品种。现代农业 : 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 人工合

16、成的化肥 , 用生物遗传工程产生高产的种子。4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大 , 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 模大得多。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农场的获利比规模小的多 , 因此这种趋势 仍在增加。5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 其产品 从原料、 半成品到成品 , 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 , 也就是从农 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 , 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第六章( 1) 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 科学前提和基础 ( 工业出现的社会条件 )1、 农业社会出现了一批经验丰富、 技术熟练的工匠 ( 手工业的发展 )2、 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促使自然科学走向实验之 路

17、( 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地理大发现 , 新航路的开辟 , 东西方贸易的发展3、 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 ? 并说明其分 布。1、 技术进步使纺织工业率先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飞梭手动纺纱机水动纺纱机、 织布机蒸汽机2、 纺织工业对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3、 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4、 纺织、 钢铁、 采煤工业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业在巨大压 力下产生大变革。5、 纺织、 钢铁、 采煤、 运输等产业部门对机械的强大需 求使机械工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以大批制造蒸汽机为先声6、 纺织工业发展对布的色

18、彩的要求使化学工业以新兴工业的 身姿出现。7、 化学工业的发展引出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8) 简述二战以来 , 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一) 北美工业之因此取得成就 , 其原因 : 第一、 历史原因。 美 国的东北沿海最早与欧洲的市场和技术就有联系 , 有来自欧洲的 现成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 ; 第二、 有丰富的原料 ; 第三、 方便 的水陆交通。第四、 市场广阔 , 劳动力充裕。( 二 ) 欧洲工业带 : 发展工业的优势 : 现代工业历史发展悠久 , 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 ; 邻近丰富的煤、 铁资源 ; 交通运输 特别方便 ; 经济基础雄厚。( 三 )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 该区资

19、源丰富 , 基础工业实力雄 厚, 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其中燃料动力、 钢铁、 机械、 化学等部门是主要支柱 , 轻工业发展相对迟缓 , 属于资源 型的重工业地带。( 四 ) 日本工业 : 它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 , 经过技术培训提高其 水平 , 加上合理的组织 , 吸收她国技术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以 出口为导向 , 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第七章( 1) 名词解释 : 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 , 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聚落 : 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 它不 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 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

20、设施 和生产设施。城市地域结构 : 指在城市地域内部 , 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 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 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职能结构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 状况 , 即一般所说的各种功能分区或城市用地在地域上的排列和 组合关系。城市职能 :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城市体系 : 城市体系指一定区域范围内 , 不同性质、 不同规 模等级、 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 从而构 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第十一章( 1) 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 , 概括地说 ,

2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 政治扩散 : 1 、 迁移扩散 2 、 扩展扩散 :(四)主权的变化 (三)政治分离 (二)政治整合( 5) 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海陆位置 : A 、 从战略地位来看 B 、 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交通地理位置 ; 政治地理位置1、 国家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 ( 1) 基础实力 : 经济实 力、 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 ( 2) 政策实力 : 财政实力、 对外活 动的积极性、 在国陆军社会的活动能力。2、 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 地理、 人口、 资源、 经济 实力、 防卫实力、 国民意志、

22、 友好同盟关系。3、 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 军事实力、 战略物质和技术、 经济实力、 外交能力。( 9) 简述”冷战”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一 ) 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 本动因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 , 即地缘战略 关系。决定地缘战略关系的是利益关系。国家利益 : 军事上的安全 ; 政治上的权力 ; 经济上的财富 谋求手段 : 战争; 威胁; 贸易 ; 外交( 二 ) 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1、 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标志 : 各国为实现核心目标而采取相对一致的对外手段和决 定性因素。2、 二战后格局的

23、核心行为 武装侵略 ; 武力威胁 帝国主义列强武力打开国门 , 强行占领 , 建立殖民地。 ( 70 年代以前 ) 冷战 ; 对抗 ; 威摄。( 今天 ) 经济和技术 , 贸易、 投资、 外交十二章( 1) 名词解释 ; 环境知觉 : 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 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地理物象 :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经过知觉、 认知过程反映在 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 映象) 。它是知觉判断、 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 为形成的基础。行为空间 |: 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 , 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 的空间范围 , 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心里图谱 : 大脑经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

24、心理图片或事物图 像。通勤活动行为空间 :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 不同的地点 , 这样上班和下班、 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 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间接活动空间 : 是指人们经过间接的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 既包括经过邮政、 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 , 也包括经 过报纸、 杂志、 广播、 经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直接活动空间 : 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 , 即人们经过 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 活动 地点间的规则的往返移动以及向这些地点的周围移动。( 2) 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和联系 ?环境知觉与认知的区

25、别 : 知觉是人们对环境信息的解释 , 是 人类行为的基础 , 影响人类的决策和行为。 认知则是在知觉的基础 上对环境作出的解释。知觉与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与补充的机 制。 人类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 , 大脑在不断地对环境信息进行处 理与评价 , 逐渐提高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水平 , 环境心理构造随 之改变 , 直接影响到外在行为。( 5) 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1、 迁移的距离偏移 : 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 性。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 况, 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 , 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 , 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 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2、 迁移的方向偏移 : 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 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 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 , 迁移活动在 某些方向可能比其它方向移动得更远 , 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 方向偏移。 一般情况下 , 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 大部分 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 , 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