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45KB ,
资源ID:446339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633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docx

1、小学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小学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咬文嚼字教案一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

2、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PPT课件演示:P.1课题2009年9月4日,温_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

3、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PPT课件演示:P.2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三

4、)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PPT课件演示:P.5明确: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

5、苏轼惠诗“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PPT课件演示:P.6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

6、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王若虚

7、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PPT课件演示:P.8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你认为应该用“推

8、”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

9、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PPT课件演示:P.10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

10、识,后流落江南。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明确: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

11、”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PPT课件演示:P.11P.15(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PPT课件演示:P.16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八)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苏轼惠诗

12、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咬文嚼字教案二教学目标: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重点难点: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设计背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

13、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

14、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

15、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二、合作探究:(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_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你这淫妇!你这流氓!你这

16、魔鬼!你这畜生!你这挨千刀的!4、明确: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2、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

17、解吗?3、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1、补充: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朗读课文:“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

18、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似乎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明确: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这里应作具体的分析,如果“僧”为李凝,则“推”比“敲”好,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无须敲门。如若“僧”为贾岛或他人,则“敲”比“推”好。因此关键是“谁”敲月下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首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的寻常小事,唐诗鉴赏辞典也持此说,并没有找到资料表明诗的题目是后人所加,所

19、以题目和除“僧敲月下门”之外的诗的内容都是“僧”拜访友人的诗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据,这样“僧”为贾岛之说是说得通的。从诗的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来看,敲门者也应是贾岛,而不是李凝。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对这问题的理解颇有见地,他认为“必须有人在月下敲门,才会惊动宿鸟;只有当树上的鸟有了动静时,诗人才会知道树上有鸟在歇宿。而且在这种幽寂环境中传来几下敲门的剥啄声,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个人走来推门径入,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不仅宿鸟无法被人发觉,就连全诗也仿佛有声电影失去配音一般,显得毫无机趣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敲”的剥

20、啄比“推”的沉寂更能显示幽居环境的宁静、优美和谐,而且这也与中国文学创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附板书设计: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四)趣味改字1、巧改一字,切合题意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喜欢和诗人郑谷酬唱吟咏。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这首诗请教郑谷。郑谷看后,认为“数枝”的“数”用得不太好,因为既然已经是数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切合诗题“早梅”的意思。齐己听了点头称是。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

21、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不禁抚掌称妙。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残花,而“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轻风写得温柔多情,把月色写得轻淡如纱。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优美意境。(四)作业设计:以“推敲再辩”为题写一篇小议论

22、文。课后反思:虽然文本内容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架空文本,喧宾夺主。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反复推敲,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紧扣文本,适度拓展。一堂课下来,诵读、改写、比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对文中三个例子有了较深的理解。咬文嚼字教案三【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评价

23、课文的观点。【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和步骤】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

24、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wenhuadageming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三、解题: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明确:课文里的“咬文嚼字

25、”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一)分析第一个例子:第一

26、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

27、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你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二)分析第二个例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广出猎,见草中

28、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学生回答。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

29、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

30、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

31、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三)分析第三个例子: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启示: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