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拟稿人:梦之羽团队指导教师:*前言1;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一)沈阳市2;(二)大连4;(三)鞍山6;(四)抚顺7;(五)本溪9;(六)丹东10;(七)锦州12;(八)营口13;(九)阜新14;(十)辽阳16;(十一)盘锦17;(十二)铁岭19;(十三)朝阳20;(十四)葫芦岛21;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调查问卷23;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以“十一五”期间为例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0805300318前言
2、“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
3、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第一产业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仍然占第一产业的73%。“
4、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万吨以上,以精品农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果显著。2、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占61.3%,各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特点的形成不同的增长形势。工业制造业生产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4%。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8%,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3.8%,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24.3%,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2010年的31.5%。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农产品加工是辽宁省的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
5、25.2%、17.1%和8.1%,转变为2010年的31.5%、16.6%、19.3%和18.9%。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4%。其中,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也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分别占13.3%、13.2%和14.6%。总体来说,辽宁省调整经济结构,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而逐渐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表一 2003-2009年辽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年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310.348.341.4200412.045.942.1200511.049.439.6
6、200610.651.138.3200710.353.136.620089.755.834.520099.451.938.7表二 2009年国内主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三次产业辽宁全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第一产业9.410.61.00.75.15.16.4第二产业51.946.823.539.949.351.954.1第三产业38.742.675.559.445.643.039.5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一)沈阳1、沈阳市产业结构介绍 “十一五”初,沈阳面对经济区的组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调整产业结构是其必然要求。 图一 沈阳“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重“十一五”期间,沈阳的
7、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十一五”末第一产业远低于全国11.31%的水平,已经降低至4.76%。第二产业在“十一五”初就已低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第二产业比重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展实施,近五年来始终持续上升,“十一五”末第二产业比重是49.84%。相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到“十一五”末,第三产业比重是45.31%。“十一五”末,沈阳市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6.05:50.43:43.47,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2、沈阳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和平区 和平区是沈阳市第三产业和高端产业的集中区。三好街作为全国著名商
8、业街坐落在该区,体现了该区的人才与知识的聚集。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行业占到60%,对沈阳的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商务会展、科研信息等产业也正大规模的发展。(2)沈河区 “十一五”期间,建设现代服务业是沈河区的重点,全区的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一个中心,三个产业带,四个聚集区”重点区域。(3)皇姑区 皇姑区到“十一五”末,二、三产业比例为32.8:67.2,全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一五”初的3.3倍,实现320亿元,年均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十一五”初的2.6倍,完成58.4亿元,年均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是“十一五”初的3.1倍,完成215.1亿元,年均增
9、长19.2%。(4)大东区 大东区是中国著名数控机床生产基地、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十一五”期间,服务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大东区的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强作用,服务业在此期间由57%增长到63.9%,全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了55.4亿元。(5)铁西区 铁西区拥有齐全的工业类型,强大的配套能力,是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此集群区不仅拥有沈阳一批“百亿”企业,而且还拥有沈阳70%多的存储资产。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末总产值比“十一五”初增长254%。 第三产业也猛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6.9%,达到190多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上调使铁西
10、区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体系,使之前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6)东陵区 东陵区是沈阳市副食品基地。在“十一五”期间,东陵区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现代化服务业。2005年第三产值为86.7亿元,经过努力到2010年为175亿元。(7)于洪区和苏家屯区 于洪区以现代化农业为主打,在全省乃至全国遥遥领先。该区的工业经济也迅速发展。房地产业向区外城区扩散,城市的建设格局向协调推进。苏家屯区与于洪区一样,主要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推广农业科技,覆盖率已达到85%以上。(8)浑南新区和沈北新区 浑南新区始终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十一五”末,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7:3,近年来着重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坚持走
11、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经济产业和产业发展模式。沈北新区近几年来快速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以最低的空间资源消耗完成经济的增长目标。(二)大连1、大连市产业结构自“十一五”初以来,大连市的三次产业均发展较快,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十一五”规划期间三次产业机构年平均增长为15.2%、16.8%、16.0%。图二 大连“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速对比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产业自“十一五”初以来比重逐渐上升,占比重最高、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增加速度加快,但比重基本不变。“十一五”期间,投资、消费、出口带动大连经济迅速增长,达到14.6%,“十一五”末期
12、,本地区生产总值4417亿元,创历史新高。2、大连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沙河口区 沙河口区最近几年改变了原有发展思路、调整了产业结构,有强劲的发展劲头,成果显著。全年本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21.3%。2010年上半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36.4%。沙河口区正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新高地。(2)西岗区 西岗区着重发展科技和服务产业。“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值完成了58.60亿元,增长36.68%,成为全区的重要产业。至2010年,西岗区科技产业值提高到35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品100种以上。(3)中山区
13、中山区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新建高新技术企业4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个、技术改造20项,全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44%以上,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4)甘井子区 甘井子区在“十一五”期间依附于地区优势,使第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度。区域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大连市经济龙头。“十一五”末,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41%,地区生产总值280.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155.4亿元。(5)其他地区 普兰店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以低碳经济为主,“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48:36,生产总值达43.7亿元,增长1
14、4.3%,比“十一五”初期提高3.2个百分点。图三 普兰店“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 瓦房店市强调经济性结构原则,全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农业示范基地。最近几年,瓦房店市大力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构筑农业专业化格局。 庄河市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机械、食品和家具。机械产业已成为庄河市税收的主体,已经发展成为庄河市第一大产业。(三)鞍山1、鞍山市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鞍山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结构共同发展。图四 鞍山“十一五”期初、期末年产值对比 “十一五”初,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5.5:55:39.5;“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6:51.9:43.5
15、。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三次产业比例协同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了发展进步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在第一产业方面:农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4.5个和1.0个百分点,林业和牧业分别下降了0.2和5.3个百分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更加快速,其中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发展动力。但是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传统农业的比重仍然占大多数。“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深入考察中,了解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据统计,居民服务业和其他现代的服务业每年的发展都占20%以上。鞍山的第三产业发展
16、快速,但与发达国家的60%到80%之间仍具有差距,但是在我国的发展处于领先的位置。“十一五”期间,鞍山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有所发展。鞍山市在未来的发展仍应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2、鞍山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铁东区铁东区第一产业中的制造业项目发展快速。第三产业中的商贸业潜力巨大,国美和苏宁的电器进驻鞍山;房地产业发展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阶段,10亿欧元动漫城项目进展顺利。(2)铁西区 铁西区第一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是全区发展的重点。其中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中重大成套装备产品占国内市场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同时,铁西区原有企业大规模整体搬迁,形成8个工业园的产业
17、集群,工业结构重新调整,向开发区集中。产业结构的重构有利于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深化。“十一五”末,机床、远大、北方等重工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过亿。(3)立山区 山区的第一产业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德隆鞍钢、鞍钢重机和冀东水泥。三大产业的带动性作用强,全区工业企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方面中,以“三点、四线”为特色。三点是立山广场周边、曙光、胜利北路的商业区。四线是深沟寺地区、万水河、鞍山路、建国东路和双山路区域的商业区。(4)千山区 “十一五”期间,千山区的农业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的基础,向着都市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同铁西区类似,也呈现集群发展的趋势,为了促
18、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搬迁会商、建设标准厂房,形成了两个区域:宁远工业园区、汤岗子农高区。 从鞍山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鞍山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发展仍然是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应该加大第一产业的发展力度,做强农产品的深加工。第三产业方面,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稳步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将鞍山打造为新一代的现代化大都市。(四)抚顺1、抚顺市产业结构“大城市,小农村,大工业,小农业”正是对抚顺市的形象描述。“十一五”初,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4:55.9:37.7,经过调整,到“十一五
19、”末,抚顺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8:56:37.2。从中可以看出,抚顺市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是三产业轻,二产业重,在第二产业的结构上,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比重大,重工业产值占将近90%,轻工业比重比较小,传统的产业比重达,新型的产业比重比较低。三次产业中,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来拉动。抚顺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保持特色、绿色基础上,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目前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农村的经济已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62.3亿元增加到2010年得92.3亿元。抚顺市基本上形成了林业生态体系的框架。到2010年,全市的有林地面积为1100万多亩,森林的覆盖率达到66.2%
20、。图五 抚顺“十一五”前后三次产业比例 工业不仅是抚顺市经济的主体,更是振兴抚顺的支撑。抚顺煤炭产业发展较早,曾经是我国著名的“煤都”,近年来煤矿能源缺乏,抚顺确定了以石油化工和精细加工作为主导产业。2、抚顺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抚顺市内 顺城区全区三次产业比例到“十一五”末调整到4:39:57,区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开发,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以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高湾经济区作为抚顺和沈阳的结合点,“十一五”期间主要以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产品为主导产业。第一的产业达到0.32亿元,年均递增12.3%;第二产业年均递增26.7%;第三产业年均递增24.5%。三次产业比重为4:65.7:30.2。
21、图六 抚顺市区产业结构对比(2)清原县 清原县现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比例大致为9:21:20。生态旅游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并且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影响了当地的就业率,从而加大发展本地服务业来扩展就业岗位。(3)新宾县 新宾县确立“生态”发展攻略,在对林业保护和林业建设的同时,也加快推进了产业经济的发展。法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重点,抢农时、加强对食用菌的生产等。同时,新宾县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清前文化为主题,大力的促进了旅游业快速、持续、协调的发展。(4)抚顺县 抚顺县大力推广农业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的产业,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
22、得主要农产品的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的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整体上进一步的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设施,提高了综合效益。(五)本溪1、本溪市产业结构 本溪市是重工业城市。“十一五”期间,本溪的第一产业以钢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本钢是本溪经济的龙头企业,几经改造,已形成集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贸易、科研等一体化的配套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军工、航天、航海等高科技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值和利润,始终占据该市的半壁江山。本溪市的特色是第三产业,2009年的增加值达到23.6%,在全区的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高于其他产业,其中的旅游业和中药业是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三次产
23、业结构更加优化。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本溪初步实现资源性城市向经济型城市的转移。2、本溪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平山区 平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招商引资”是为推动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力量。政府也看到招商引资的契机,作为重点扶持项目。(2)明山区 从中可以看出,明山区的生产总值是58亿元,增长了26.1%;第二产业方面: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是59亿元,增长13.5%,增加值为17.8亿元。第三产业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3)溪湖区 “十一五”期间,溪湖区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全区的工业增速居全市首位。其中
24、,本溪矿业集团,引进全国最大的一次还原铁、二次还原铁项目,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4)南芬区 “十一五”期间,南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其中,绿色农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特色。南芬区目前形成了山野菜、榛子和冷水鱼养殖等富有经济价值而且无污染而有利于山区生态建设的绿色产业。(5)本溪满族自治县 “十一五”期间,本溪满族自治县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加大了渉林企业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新建和改建涉林企业。 本溪市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第二产业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还占领者本溪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对于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则是保增长
25、和调结构相结合。本溪市的未来发展还应巩固加强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六)丹东1、丹东市产业结构丹东市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是辽宁省六个港口城市中唯一边境沿岸城市。作为如此重要的城市,丹东的经济确与其他沿海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丹东市仍然有重大的发展机遇。图七 丹东“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例“十一五”末期,丹东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8.2%,第二产业为38%,第三产业为43.9%。但是目前丹东市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产业相互 关联较少,容易引起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2、丹东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丹东市内丹东市拥有
26、优越的资源,拥有较强的化纤和造纸技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交通机械和电子产业正逐步成型,他们正一步一步成为丹东市的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整个丹东的经济发展。(2)东港市 东港市作为东北对外贸易口岸和临海工业中心,“十一五”末期,全区生产总值24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7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4倍。 第一产业方面,东港市拥有肥沃的土地,优越的气势以及悠久的农业发展的历史。但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文化程度不高、粮食单产水平低等因素,致使东港的渔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东港市作为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不冻良港大东港口。现在已经拥有10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可以停泊7.6万级货轮,年
27、吞吐能力1100万吨,客运量超过10万人次。东港市已经把发展船舶、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第三产业方面,东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十一五”初期,每年来东港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大300余万人次,使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目前,东港市已经逐步发展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3)凤城市 凤城市以汽车配件、旅游、硼化工、有机硅、农业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进行集群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第一产业方面,全区重点培植农业产业。第三产业方面,经过多年的摸索前进,凤城市正逐步发展成为以凤凰山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以及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去。(4)宽甸满族自治县 截止到“十一五”
28、末期,该县三次产业比重为11.9:58.9:29.2.人均生产总值为30795元。第一产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45亿元。第二产业方面,全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全区已经形成了自由的七大产业体系,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宽甸的旅游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七)锦州1、锦州市产业结构 锦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全区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3.4%,超过预计的4.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2397元超过预计的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3%,超过预计的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内累计完成354亿元,增长16.5%。 最近几年,全市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成果显著,但是要实现富民、强势,就必须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全局性、结构性、长远性的调整,迈进发展新时期。目前锦州市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2、锦州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锦州市内锦州市内占产业比重最大的是半成品加工行业。产业结构的活动是由产品的输出性和开发性决定的。最近几年,锦州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全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