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4.18KB ,
资源ID:44528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528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docx

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二章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第三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节两种社会历史观第二节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四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五节社会的政治结构第六节社会的意识结构第一节两种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一定义: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定义:社会历史观:1、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整个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二历史观的基本

2、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2、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对社会意识起着归根到底的作用。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有积极的反作用。辨析题:存在就是社会存在。存在:1、从哲学的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2、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的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地显露出来,因而又常被看

3、作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范畴。历年试题1. 以下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2001 年文科多项选择题第 17 题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标准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ABD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一)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二)唯心主义历史观一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1、包含了唯物史观思想萌芽的个别见解。2、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律,这些东西又是由统治者,立法者的品

4、质和意见来决定的。二唯心主义历史观1、定义: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3、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4、唯心史观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原因1、定义:唯心史观:(1)是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用唯心主义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历史观。(2)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否认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它们仅仅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把人们的思想、动机、英雄豪杰的意志或某种神秘的超社会的力量看作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否认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否认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它们只看到了少数人的活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5、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1唯意志论: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理论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英雄人物的意志、思想和愿望来构造的。2宿命论: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居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4、唯心史观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原因1社会历史根源: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受着这些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近代以前的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2思想认识根源: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片面夸大社会发

6、展的这种特殊性,是唯心史观产生并长期存在的认识根源。(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所带有的阶级偏见,使他们常常歪曲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客观地对待社会历史现象。唯心史观的阶级实质,就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宣扬的理论,是愚弄劳动人民使之心悦诚服服从统治阶级和英雄人物意志的理论。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简答题:1、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和唯心史观的局限性是什么?2、简述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原因?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定义: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意义:一定义: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2、唯物史观:1

7、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它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是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论。3它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哲的重要内容。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意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使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化了。2、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唯物史观连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和现实。3、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4、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1、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

8、规律的科学。2、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因此,是先有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二节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一、现实的人二、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三、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 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 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从事着各种活动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这些个人直接受着自己的肉体组织的限制,为了能创造历史,首先需要衣食住行;为了这些,就得进行生产。二、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唯物史观把实践看作是社会的本质,这里所说的实践首先是指物质生产活动。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

9、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一切其它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2、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形成的根源。物质生产活动使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3、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决定力量不在自然界,也不是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力量。人类自身的活动包含精神力量,但不能归结为精神力量

10、。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实践活动最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 原理:为什么劳动实践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三、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人类社会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类社会不但有物质生活,而且还有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因此,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混乱的。3、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唯心史观有两种主要表现形态。4、无论是自然主义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他们共同的错误是没有看到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 1、实践

11、作为社会的本质,还可以从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中来理解。社会有机体概念源于生物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存在物2、在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过程中,实践活动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工具的更新,引起了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更新;而生产方式的更新又引起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导致社会意识结构的更新。 3、社会意识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更新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促进生产方式更进一步的发生更新。人类社会就在这个不断进行的更新过程中实现着自我发展和完善,这个自我更新机制的起始点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历年试题1.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 (

12、1991 年文科多项选择题第 22 题 )A.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B. 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C. 人的本质活动D. 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E. 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ABCDE2.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1992 年文科多项选择题第 20 题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DE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5303一、地理环境二、人口因素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一、地理环境一定义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1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一定义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物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一个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取决于它的生产发展水平,但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内部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有重要影响。3地理环境通过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态也有重要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

14、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是通过影响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而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才能使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得以正常持久地进行下去。否则,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自然环境不只是人们进行工业生产的对象,不只是作为占用和征服的对象,它还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审美对象,人类应该普遍地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维护这个家园的

15、繁荣和美丽,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义务。历年试题:1.以下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1997 年理科材料题第29题)材料 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一一摘自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材料 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

16、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一一摘自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 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

17、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一一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假设干重大关系请答复:(1)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 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坞之处,并说明为什么“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3) 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1) 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 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

18、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3)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且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

19、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2004 年单项选择第 2 题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 “自然界的报复”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3.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 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答复 :(2005 年分析题第 34 题 )(l) 这一精

20、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 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 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 3 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到达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

21、掌握“适 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人口因素11611一定义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一定义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一定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作为一种物质生活条件,这里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把人作为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来着眼的,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说明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

22、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2、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人口的数量。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如果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那就意味着社会没有积累或很难有较多的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就会影响社会的进步。相反,如果人口增长率太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也不利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不足,会造成劳动力医乏,人口数量过多,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人口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相匹配。 2人口的质量和构成。一般说来,人口的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人口的质量不仅包括身体方面和精神方面, 也分个体方面

23、和整体方面,后者又涉及到人口构成问题。 就是说,提高人口质量,不但要从个体方面使得在体质和智力方面都具有较好的状态,而且要使整个民族群体在性别构成、年龄 构成和知识技能构成等方面也都较为合理,即做到人口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在各方面的需要。否则, 如果性别比例失调,或人口过度老化,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3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密度。人口的地理分布不合理,一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大,一部分地区密度过小,都会延缓和阻碍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如何使社会人口的地理分布比较合理,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研究的问题。3、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

24、义由于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过多,计划生育也就主要表达为“节制人口增长”,提倡“晚生”、“少生”,后来才又加上了“优生”、“优育”。这就把对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兼顾到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面临的严重局面,认识到人口过多在土地、粮食、就业、交通、教育诸方面带来的沉重压力,认识到人口数量过多与质量较低之间的尖锐矛盾。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应该自觉地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从自己做起,做计划生育的模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物质生产或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

25、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1、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物质生产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历年试题: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2004 年单项选择第 1 题 )A. 吃喝穿住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 结成社会关系 B第四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特点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经济结构的内容、类型和功能四、经济结构与阶级等社会分层结构一、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特点1、定义2、生产力的构成3、生产力的特点1、定义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

26、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生产力:A. 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B.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生产力的特点是属人性、社会性、客观性和历史性。3、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1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能动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

27、。由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的生产资料,在没有活劳动参与的时候,仅仅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劳动者即活劳动的表达者才能够把它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应当包括脑力劳动者。2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 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的生产活动加工的自然物;一类是经过人的生产活动加工的人工物。劳动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益扩大其范围。劳动对象之所以是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主要是因为:第一,劳动对象对生产工具会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生产工具的水平和性质 都与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而构

28、成生产工具的材料本身也都是劳动对象。第二,劳动对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说,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花费同样的劳动量,但由于劳动对象不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便会有所不同,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大不一样。第三,只有劳动与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没有劳动对象,就元法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换言之,劳动对象完全是内在于生产力的。3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或物质手段,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才能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泛的物质系统,它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而

29、不断演变。从现代化的大生产来看,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大的系统: 第一,生产工具系统。这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系统。 第二,能源、动力、贮藏和运输系统。它是劳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然而却并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三,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信息传递系统。它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从生产力的构成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实际上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人们改变、控制人与自然之间能量和物质变换的能力。在与自然界之间 的能量和物质变换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一方面要付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自然力来改造自然

30、界。这就使得人类的物质生产成为一种双向运动的过程;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是自然力被内化于人的体力、自然 规律被转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力的本质,否则,就不可能有现实的生产力。辨析题: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的特点生产力的特点是属人性、社会性、客观性和历史性。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第一,生产力具有属人性。这是由于,生产力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的,不是超历史的实体,而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的,是人们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尽管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但生产力并不纯粹是个人劳动能力相加的算术和,而是

31、一种社会的力量,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分工、协作、市场等中介环节,将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构成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 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的生产力。第三 ,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在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虽然包含着劳动者的精神和智力因素,但生产力的状况在总体上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说, 现存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是构成人们当前生产实践的既定前提,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由于劳动是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的,同时人的需要又是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无论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多么发达,它仍然具有继续发展的内在动为, 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 平上。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