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88KB ,
资源ID:44521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52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药学概论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docx

1、中医药学概论重点中医药学概论重点1.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脉经:西晋王叔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千金翼方:唐,孙思邈。“三因学说”-宋金元时期,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它即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2、;阴阳转化。6.五行的特性: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肃降、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动。7.五行的生克乘侮:(1)生克和制化:A相生: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B相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C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2)乘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A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为害。五

3、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既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方面。B相侮:是指五行反克为害。五行之间相侮的次序和相克的次序相反,既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8.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11.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

4、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12.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13.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4.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15.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16.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

5、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7.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18.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19.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20.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

6、将军之官。21.心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腑合小肠。(主血脉,主神志)22.肺的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声音;(2)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宣发,既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发散的作用。肃降:既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3)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既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23.肺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其华在毛,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24.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2)主升清(3)主统血25.脾与体液志窍的等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

7、肢;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其华在唇;在腑合胃;与长夏之气相通应。26.肝的生理功能:一、主疏泄(1)调畅气机(2)调节情志(3)促进消化(4)疏通水道(5)调理冲任。二、主藏血27.肝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华在爪,在腑合胆,与春气相通。28.肾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在腑合膀胱,与冬气相通应。29.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30.六腑的生理特性: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31.三焦的含义有二:其一

8、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32.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33.部位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34.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35.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关系。36.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情志两个方面。37.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两个方面。38.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方面39.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40.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41.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化生两个方面。42.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

9、血互生和阴液互养两个方面。43.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4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从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从三阴经从足走腹(胸)。4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46.“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八脉分布: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在生理上能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颏部,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阴经

10、,故称“阴经之海”,并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宫”。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足少阴经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由于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47.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经络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第五章病因三因学说: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明确提出六淫邪气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疲倦、虫兽、金刃为不内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区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

11、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忧心神。2、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2、传染性强,病状类似3、一气一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12、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感情反应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诱则气郁。3、影响病情变化劳逸过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活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淤血的形成:1、各种不利于血液运行的因素,致使血行迟缓不畅,迟缓至极,凝聚停留为淤血。2、照成各种出血的因素,由于血已离脉,却又停留于皮下或脏器,未能及时消散而成为淤血淤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形成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第六章发病与病机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发病

13、原理: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气: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邪气:泛指致病因素。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制邪正盛衰: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盛正衰3、正虚邪恋4、邪去正虚)阴阳失调:指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形成以阴阳偏盛偏衰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第七章诊法四诊:望、闻、问、切望诊: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肢体皮

14、肤、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望神:神的几种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望舌:(1)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2)望舌苔(苔色、苔质)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久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疼痛:1、问疼痛性质(剧痛、隐痛、胀痛、刺痛、重痛、绞痛)2、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躯体疼痛、四肢关节痛)疼痛形成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第八章辩证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15、。表里证: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表证: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表证可分为表寒、表热、表虚和表实证治则:发汗解表表寒证治则: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麻黄汤)里证:指病变部位深、累及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可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和里实证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发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病候特点。发热兼有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舌脉象。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寒热证:临床表现为身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

16、,脉迟缓或沉细无力等阳虚生寒”者为虚寒证,阴盛则寒”者为实寒证。“阴虚生内热”者为虚热证,“阳盛则热”者为实热证鉴别寒证和热证。主要区别点在于寒热、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及舌脉象等。面色白,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寒热错杂证,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真热假寒证虚实证: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的一类病证。具体可分为气虚、阳虚、与阴虚四种类型。治宜滋阴清热。实证:指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的一类病证。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

17、虚证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隐痛喜按舌淡苔白或少苔脉虚无力。治则补虚。实证面红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剧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实有力。治则泻实。阴阳证: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阴证;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阳证。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亡阴与亡阳的治疗都以扶正固脱为主。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18、,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气病:气虚、气滞、气逆血瘀证:由瘀血所引起的病症气与血的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二者的关系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第九章预防与治则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则:1、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正治:是指逆其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又称逆治反治:是指顺从疾病症候表面假象而治,又称从治治本与治标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2、扶正与祛邪3、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是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第十章中药常识与

19、基础理论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四气:是指寒热湿凉四种药性,是反应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应药物补泄散敛等作用特点五味特点: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甘: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酸:能收、固涩等作用。苦:能泄、能燥。咸: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淡: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归经:是指药物对集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肝脏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从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升浮沉降: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也是通过药物对病症的治疗效

20、应加以认识和概括中药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的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七情:包括单行、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七情配伍的意义:相须、相使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相畏、相杀可使毒副作用降低或消除,使用药更安全有效,是临床用药值得充分利用的配伍关系:相恶会使疗效作用消弱或消除,相反会使毒副作用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影响临床用途的安全性,故相恶与相反原则上均是临床用药应当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单行的药物针对病症组方,不存在对其他药物产生影响,发挥预期疗效,同样为临床应用所需。十八反:即指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

21、甘遂;藜茹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玉灵脂,官桂畏赤石脂。第十二章方剂学方剂的八种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组方目的:1、增强药物作用,综合并产生新的作用以提高疗效,满足病情需要2、随证选药组方,以全面照顾病情,扩大治疗范围3、降低药物毒性,缓和峻猛之性,调和药味,以到达安全用药以及便于服用的目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何谓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

22、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辩证正确,才能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性,二者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2、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3、金生水,水生木。3、肺主宣发的意义,如何理解?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24、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2)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5、脾如何影响水液代谢?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液是指脾对

25、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到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

26、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散布、肺之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6、肺的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2)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3)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4)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

27、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5)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精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管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研究对象:1.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2.精气血精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五脏:肝心脾肺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胆小肠胃

28、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藏象学说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心,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主神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藏精纳气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心与肺,气和血的关系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心与肝,血液与精神情志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外感病邪的统称。正常情况下称六气,不致病。六淫的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风

29、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精;暑多夹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转化四诊:望闻问切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神志

30、意识思维活动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多见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多见于虚证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谚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反应迟钝。正气大伤,脏腑虚弱,预后差。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望色:五色青赤黄白黑。面色虚浮淡黄者为黄肿,属脾虚湿盛;白色贫血。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赤色:主热黄色:主湿虚黄疸白色:主虚寒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望舌:观察舌质、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