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46MB ,
资源ID:44485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485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精.docx

1、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精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王巍巍摘要:本文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巢湖流域内城湖关系的千年变迁,提出应将城市与湖泊视为共生的有机 体。城镇应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为巢湖的生存空间做出谦卑让步,为湖泊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出积极努力。 通过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创造有正向生态价值的城市场所,以减轻湖泊生态压力;通过归还湖泊自 然空间,帮助湖泊恢复自然脉动和连通,以恢复巢湖自净能力,实现湖泊生命健康;走出一条城市与湖泊 协同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关键词:巢湖 城市 共生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质污染严重

2、, 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是国家 “三河、 三湖” 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之一。 2011年合肥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纳入,使巢湖 成为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城市内湖。 两种声音响起, 一种认为应通过滨湖开发再创城市辉煌; 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城镇大规模建设必然加速湖泊的陨灭。 是否能够找到一条实现城市湖泊共 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试寻求这个答案。1 城湖关系历史回顾巢湖流域古文化发达,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聚落,距今已有 6000-7000年的历史。根据人类对巢湖的利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1 被动适应阶段巢湖流域最早出现的聚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 其后聚落遗址数量

3、有所减少, 商周时期 重新达到繁盛;汉代流域文化仍较为发达,聚落遗址和墓葬数量很多,但汉代以后,聚落遗 址和墓葬的数量则急剧减少, 流域文化走向衰落。 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这个阶段, 巢湖流域 聚落遗址变迁受环境变迁影响巨大。随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 展, 巢湖湖泊逐渐收缩、 水位持续下降, 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 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 另外, 聚落遗址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也较为明显。 巢湖流域东部 东临长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因此,此段历史时期聚落遗址 数量和分布都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这段长达 4000多年的历

4、史时期内,巢湖流域 聚落人口规模较小, 生产能力不发达。对巢湖的开 发主要停留在利用湖泊退去的农田进行耕种, 在湖 泊中捕获鱼类等,巢湖的利用水平非常低。这是一 个人类逐步适应自然,被动与自然相处的时期。人 类对巢湖的影响甚微。巢湖流域的气候、地貌、水 文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类活动范围和生产生活 方式。1.2 逐步改造阶段巢湖流域内有规模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 孙吴 曾在沿湖大力推行屯田, 利用淤浅的滩涂、湿地修 筑圩田,为证土地不受水淹,逐步地筑堤防水、与 水争田。此后湖堤也不断向湖心延伸,但由于人口 图 1巢湖流域聚落遗址分布及海拔高程 (新石器时代 -商周 -汉代 摘自吴立 , 王心源(2

5、009少,开发程度低,对巢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尚不显著。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巢湖区域的开发也随之加快。入清至光绪年间已是“尽涸而为田矣” ,巢湖沿湖围垦面积就 达 62.8 万亩。清咸丰以后至 1985 年的 130 多年里,杭埠河、三河以下的 20 多里湖汊已 淤塞而全被围垦,原 360 个汊滩大都已围垦成圩田,巢湖出现水华的记载。从三国到清末近 1500年间,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规模的膨胀 使得对粮食的需求迅猛增大。 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 开始通过圩湖造田 改造巢湖,这导致巢湖水系湿地大量被侵占,巢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不断降低。这 是

6、一个人类逐渐改造利用自然的时期, 人类与自然的天秤, 逐渐倾向于更为强势的人类一方。 1.3 工程操控阶段新中国成立的 60多年间,城市迅速发展,人口集聚膨胀,人类加大了对巢湖的开发利 用,对巢湖的利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从饮用、灌溉、航运、水产到旅游、地产等。为使各 种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人们财产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人们开始在巢湖沿岸修建水利设施。 沿 巢湖修建的硬质堤岸改变了湖滨带生态系统,不利于对面源污染的拦截和湖体水质的净化。 在裕溪河修建了通江的闸门后, 巢湖成为了人工控制的半封闭性水域, 长江入湖水量大幅减 少,从原来巢湖径流量的 45%降低到 5%,水体交换量下降了 88%。以水利

7、安全为目的的水 位调控,改变了湖水的自然涨落节奏,造成了植物无法生根发芽,降低了其生存几率。多年 的围湖造田也大为缩减了植物的生存空间。 这均使得承担巢湖自净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 殆尽,近年巢湖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不足 1%。同时,城镇的迅速膨胀,农业面源的增加,加 重了湖泊的污染负荷。 根据统计, 近几年每年经由入湖河流以及区间地表径流进入巢湖的总 氮可达 1.7万多吨,总磷 1200多吨,使得巢湖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居高不下,导致蓝藻水 华频频发生,进一步恶化了水质。 2010年巢湖一般水质监测点水质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 由于巢湖西半湖水质不断恶化,合肥市被迫取消巢湖引水,改从巢湖支流上游建

8、水库取水。 湖泊从贫营养到富营养的自然演变十分缓慢,人类无疑加快了其进程。水利工程建设和围湖造田掠夺式的利用, 损坏了湖泊自然属性, 大幅度降低了湖泊自净 能力, 城镇发展又增加了湖泊的污染负荷。 人类将湖泊视为可任其操控对象, 忽视了湖泊自 然属性。城镇发展是以牺牲湖泊健康,缩减湖泊寿命为代价。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对立,两者 间的天秤已严重倾斜。这种试图以人工控制自然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发 展。如果人类不改变城镇的发展模式和湖泊利用方式,以一己之力,欲超控自然,其结果必 将是巢湖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失去湖泊的城市不仅将退去大湖闪耀的光彩, 也将失去生 存发展之根基。2 法律视角

9、下的生态价值观近年我国湖泊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对湖泊的利用进行约束和管 理, 不同时期制定的法律法规, 可以反应同时期湖泊与人类的矛盾重点, 及人类对湖泊的生 态价值观。 本文对长江流域下游的洞庭湖、 鄱阳湖、 巢湖和太湖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分析。 图 2我国四大湖泊各阶段立法分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起的十余年间, 四个湖泊均制订了保护区管理条例, 通过设立自 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对局部地区进行特定目标的封闭式管理。 此种保护方式在湖 泊自身生态环境问题较少, 外部城镇开发压力不大的一定时期内, 实现了对局部地段特定目 标的保护。从 2000年起的约十年间,长江

10、下游城镇化速度迅速加快造成了环境压力逐年增大, 我国先后对太湖和巢湖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条例。 城镇排污法规的出台对控制污水的排放 量发挥了一定效果。 但由于污染源头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合理, 控污管理实施不到位, 缺乏对 湖泊自净能力的恢复等原因,湖泊的污染依旧呈现着不断恶化的趋势。 2011年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签署第 604号国务院令,公布太湖流域管理条例 ,这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湖泊 管理条例。该条例从流域统筹的角度,对湖泊的饮用水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 线利用等均作出规定。以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为代表的新时期湖泊保护法律法规,已明确 的认识到局部保护以及单纯的末端治理均难以实现湖泊保护目

11、标, 只有从流域尺度出发, 将 湖泊治理和城镇发展统筹考虑,才能够实现湖泊有效保护和城镇可持续发展。我国湖泊保护法律经历着从局部保护、 污染末端治理到统筹管理的三个阶段, 局部保护 和末端治理都是对单一对象 (湖泊或城市 进行管理, 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与湖泊是相互联 系,利益共通的一体。而 统筹管理要求我们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观,将城镇与湖泊的 命运联系在一起,建立“城湖共生”的生态观。 只有实现巢湖水体的健康,才能保障城市 的长远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应促进巢湖的水体健康。为挽救湖泊消亡的命运,如仅依靠人类的力量,投入资金巨大,且为舍本逐末之举。唯 有借助自然之力, 通过焕发巢湖自身的生命活力

12、, 发挥其自净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巢湖的可 持续健康目标。因此,一方面,城镇应主动转变建设模式,减轻对巢湖的生态压力;同时, 城镇应主动退让巢湖生存空间,帮助巢湖恢复生命活力。3 “城湖共生”的战略举措新时期背景下,合肥市面临着产业转移和城镇人口集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可以说, 巢湖流域内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巢湖的命运。为此, 规划确定了 “减轻外源压力、增强内在活力” 的生态恢复准则,确定了以下四大实现“城湖 共生”的战略举措:3.1 创造正向生态空间城市的各类功能空间一直被认为是为人类服务的场所, 但其实通过建设方式的改变, 城 市的开放空间可成为具有正向生态价值的场所。如利用公园、社

13、区绿地、停车场、游戏场、 屋顶等,作为暂时或者永久性的蓄水区和湿地,便可减轻城市下游巢湖的洪水和污染压力。 规划提出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生态价值的建设目标,通过建设雨水滞留型、水质净化型、 生境营造型、 自然恢复型、 缓冲过滤型等多种类型城市湿地, 改变城市地面过度硬化所造成 的内涝、洪水威胁,减缓城镇污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压力,增强河流水系的自净能力,恢复 水系的生物多样性。 以雨水滞留型湿地为例, 老城区可通过识别城市洪涝多发点, 在洪涝多 发点的同一雨水汇水分区内, 结合绿地公园建设雨水湿地和生态塘, 新区可在原有低洼区建 设湖池等方式对雨水进行滞留净化。 水质净化型湿地是在南淝河、 双桥

14、河和十五里河及其支 流等河道内污水排放口处,针对污水厂出水末端,以除氮、磷为目标的人湿地。 图 3 合肥市中心城区绿色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图 图 4 合肥市中心城区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指引图3.2 减缓工程压力3.2.1 降低环巢湖公路的生态影响环巢湖公路是沿巢湖周边的一条以休闲、 旅游为主, 交通为辅的交通线路。 为了将公路建设对巢湖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环巢湖公路的选线首要原则是应保障滨湖湿地的完整 性,远离重要湿地,回避鸟类等动物栖息地。回避距离至少在 60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 在 1000米以上。 在水鸟栖息的核心区附近设立交通标志, 包括保护和区划标志; 设警示标志, 严禁鸣笛和超

15、速,以降低交通噪声源强。其次,环巢湖公路还应结合防洪工程建设,环湖公 路机动车道一般不宜结合防洪大堤修建, 而慢行车道可以结合大堤修建, 因此可以在现有大 堤段采用机非分离式断面, 结合大堤营造环湖景观空间, 满足慢行交通的观景需求。 在地势 较低的区段应抬高路基,修建生态廊道,保留水流以及生物的顺利通过。3.2.2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产业布局合肥市未来仍处于工业阶段的中后期, 将集聚大量的工业项目。 为降低巢湖流域的总污 染负荷, 本次规划对合肥市的各个流域环境容量进行了分级, 通过对各流域水资源及受纳水 体水环境容量进行分析,将市域各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分为四级。 图 5合肥市流域分区图 图 6

16、合肥市流域水环境容量分级图由市域各流域水环境容量排序图可知, 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行业, 不宜布局在巢湖流 域、 瓦埠湖流域、 白荡湖流域、 池河流域, 宜优先布局在西河流域、 裕溪河流域、 滁河流域。 规划建设的庐江矿业集群即使在采用国内先进水平进行末端治理, 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巢湖的生态环境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庐江矿业集群选址应优先考虑在西河流域。3.2.3 产业园污水资源的回用合肥市制造业产业布局主要沿城镇东西两翼集聚, 形成多个产业园区。 规划建议以物质 流循环和资源化的方式对园区产业的高浓度废水进行综合处理与利用,并据此优化产业布 局。 针对园区混合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深度处理,

17、 使净化后的水可在园区内部循环利 用。以减轻城镇产业发展对巢湖水系流域的资源及污染的双重压力。3.3 归还自然空间3.3.1 退圩还湖人类长期侵占了巢湖的自然空间, 扼杀了巢湖的生命活力。 本次规划通过退圩还湖的保 护策略, 对巢湖周边的空间进行重新分配, 以给予湖泊足够的生存空间, 恢复巢湖湿地生态 系统。 退圩还湖还有助于降低巢湖防洪压力。 通过巢湖淹没区的情景模拟分析, 根据对农村 搬迁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小、地面高程低、防洪压力小三方面原则,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退圩 还湖的圩区。规划确定圩内平均高程在 8米以下,土地退为水域或滩涂,圩内居民迁出。经 测算,退圩还湖后,可增加巢湖蓄水容积 7.

18、8 亿 m 3。 图 7 退圩还湖水系湿地空间模拟分析图3.3.2 构建滨湖缓冲带具有一定宽度的湖滨带有助于改善生境与提高生物多样性, 滨湖缓冲带还具有降低农业 面源污染的功能, 是湖泊非点源污染的“天然屏障”。 不同宽度的湖滨带具有不同等级的生态价值,一般认为, 30-60米宽的滨湖缓冲带是维持基本环境功能的宽度。 120-300米的滨 湖缓冲带是能够有效去除营养污染物的有效宽度。而要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需要 600-1000米的滨湖缓冲带。因此,在巢湖沿岸规划 300-1000米的滨湖缓冲带,以降解农业 面源污染, 逐步恢复湖滨的生物多样性。 在巢湖滨湖缓冲以原生植被为主, 部分地段可种

19、植 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生态林带, 逐步形成适宜的湖滨带生物环境及栖息间的动植物群落, 进 而使湖滨带的各项功能趋于完善。 图 8 不同宽度湖泊带的生态效益(摘自 http:/www.sewrpc.org/SEWRPC/Environment.htm 3.4 重塑自然韵律3.4.1 恢复巢湖水位脉动湖水的自然涨落对鱼类的产卵以及下沉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巢湖水生植物生长、加强巢湖的自净能力,规划确定了恢复巢湖水位脉动的方案。水位脉动方案应在满足巢湖防洪的前提下,兼顾农业灌溉和航运需求,综合考虑 确定。水位脉动通过优化巢湖闸、裕图 9湿地植物四季生长与水位脉动关系图溪闸等控制工程

20、的调度进行调节。调节方案还应尽量减少运行费用。恢复巢湖的水位脉动, 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四时之景。 图 10巢湖水位生态调控示意图3.4.2 重建巢湖通江廊道历史上, 巢湖是与长江相连的天然吞吐型湖泊, 巢湖的水体流动与交换, 巢湖内的水生 植物与动物的生存, 均得益于长江的连通。 规划因借引江济淮工程, 综合考虑巢湖水质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等影响因素,推荐采用白荡湖 +凤凰颈线路,重建巢湖与长江 的连通通道。规划在巢湖实施“灌江纳苗” ,在长江鱼汛期间,在充分保障防汛抗旱的前提 下,开启阻隔湖泊的裕溪闸、巢湖闸等节制水闸,让长江的各种鱼苗进

21、入巢湖繁衍栖息。同 时建成巢湖闸鱼道、改造裕溪闸鱼道,定期维护裕溪闸、巢湖闸的鱼道,保障水生生物常年 洄游通道的畅通。图 11 巢湖与长江联系通道 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城市与湖泊从对立走向统一,实现“城湖共生”是人类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 本篇文章的图纸选合肥市城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项目组主要成员:桂萍、程小文、王巍巍、张志国、李宗来 参考文献 1 吴立,王心源等.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地理学报,2009,64(1:59-68. 2 陆荣.宋以前巢湖区域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7,28(5:76-80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作者简介:王巍巍,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