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5.67KB ,
资源ID:44378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378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docx

1、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全书共分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

2、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共分3篇21章。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马克思还阐明了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并以国家资本的更新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物质基础。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主要探讨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规律和实现的基本条件,说明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运动、总形态,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和它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共7篇52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到第三篇探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最一般的形式。第四篇到第六篇探讨剩余价值怎样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最后一篇通过探讨各种收入和它们的源泉,总结性地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的公式给予彻底的批判,粉碎了这种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谬论。 资本论第四卷,即

5、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地批判考察马克思以前有关剩余价值的学说。它实际上是把前三卷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理论研究的成果,用学说史的形式来加以说明。分为三册,第一册考察李嘉图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批判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学说。第二册以批判李嘉图尤其是他的地租理论为内容。第三册主要考察李嘉图学派的瓦解。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人类的历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在持续着。资本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整部资本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以资本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结论。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革

6、命和科学相结合的伟大典范。这部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的实质。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一切非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彻底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和列宁等无产阶级理论家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断地推进到新的高度。迄今为止,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著作。 帝国主义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全称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于1916年4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新的特征,即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当时

7、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都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新特征,不了解它们是整个制度的一部分,而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分析,这样势必对已经到来的资本主义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熟视无睹。为了对这种糊涂认识及时加以澄清纠正,以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有害影响,列宁连续写下了第二国际的破产、论欧洲联邦口号等文章,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概括,批判了考茨基刚刚出笼的“超帝国主义论”。1916年初,列宁又在苏黎世州立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资料,记了15本有关帝国主义的笔记,随后写成了帝国主义论。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资本主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全面地、透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征与本质,揭

8、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首先,列宁全面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列宁从剖析帝国主义的现实表现出发,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揭示了金融资本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内容。 此外,列宁还通过分析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以及殖民制度等现象,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精辟地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其次,列宁深刻地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揭示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中总结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中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最后,列宁彻底地批判了考茨基的“

9、超帝国主义论”,指出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的政治同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把政治上的垄断制同经济上的垄断割裂开来,这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是唯心主义的。与此同时,在帝国主义的根源问题上,列宁驳斥了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是工业资本的产物,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等谬论,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刻的根源。 帝国主义论一书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全面创立,是资本论在新时代的真正续篇。建国方略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主要著作,包括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分别写成于19171919年,共约23万字。 心理建设即孙文

10、学说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孙中山认为,民国以来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是革命党人对于革命宗旨和革命方略或信仰不笃,或奉行为力,其根源则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思想认识错误;只有破除这种“心理之大敌”,才能使自己的学说和主义为国人理解和奉行,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在该书中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等十事为例,指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知易行难”的错谬,阐述其“知之惟艰,行之非艰”,即“知难行易”观的哲学思想,认为这是“宇宙之真理”,因为不知亦能行,能知更能行,人类不正由于有先知者先觉者创造发明于先,又有后知后觉者仿效推广和不知不觉者竭力乐于后,故能成就多少丰功伟绩。他号召国人破除

11、“知易行难”的迷信,在革命理论指导下,知而行之,建设一个“世界最文明进步之中华民国”。 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中的主要部分。孙中山早年即抱着“振兴中华”、“必使我国人人皆享福乐而后快”的崇高愿望投身革命。19171918年,一战行将结束,孙中山预计交战国双方因停战而必将有大量资金、机器和熟练劳工过剩,如能吸引其投向中国,将是发展中国实业的“绝无仅有之机会”,于是“从事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而成此六种计划”,即实业计划。这六种计划是:第一计划为建筑北方六港于直隶湾(即渤海湾)及由港至西北极端之铁路系统;开浚运河,移民蒙古、新疆,开发山西煤铁矿源等。第二计划以建筑东方大港(即杭州湾之乍浦

12、)为中心,整治长江航道,建设内河商埠,创建大型土敏土(即水泥)厂。第三计划以建设南方大港(即广州)为主,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方略及渔港,创立造船厂,以及建设由广州达于云、贵、川各省的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为修筑除西南以外的五大铁路系统,即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铁路系统。第五计划为发展国民生活所需之粮食、衣服、居室、印刷等工业。第六计划为开发矿冶业。 社会建设即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共有结社、动议、修正案、动议顺序、权宜及秩序5卷,计20章158条,系统解释行使初步民权即集会手续及方法,并提供若干具体操作范例。孙中山在序言中指出,民权主义的目标是使国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即使中国

13、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纯粹之民国”,故民权发达与否,关系着民国前途之安危。于是他参酌西国议学之书数种,著为民权初步,“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孙中山写作建国方略的19181919年,正值他领导的护法运动受挫,退居上海,痛感“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更“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他苦闷而不颓唐,于是潜心著述,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希望自己的学说重新唤起和武装革命党人和国民的心性,知而践行,建设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新中国。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建国方略并没有成为现实,但它体现的孙中山的爱国情怀和诸多有理论价值的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的宝贵精神财富。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

14、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十大方面的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正确处理重、轻、农的关系问题。第一,毛泽东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重工业

15、发展,才能为农业和轻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最先进的设备。第二,毛泽东在强调重工业是重点的同时着重讲了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发展的依赖关系。他认为,重工业发展依赖农业、轻工业提供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重工业依赖于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也依赖农业、轻工业提供市场。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加快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即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加快重工业的发展。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也不能因此忽视沿海工业的发展。“沿海的

16、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关于两者的关系,毛泽东提出用多搞经济建设的办法来加强国防建设的方针。毛泽东首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国防不可不有”。加强国防建设,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环境的必然要求。怎样加强国防建设呢?“可靠的办法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国防建设和军队提供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和资金。离

17、开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毛泽东在这里论述的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实质问题是论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涉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对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 在正确处理三者关系上,毛泽东确定了一个基本政策,就是三者利益兼顾,国家的税收、集体的积累、个人的生活这三方面要处理好,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两者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权利关系,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这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和政

18、治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我们的政策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该节的论述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的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7党和非党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即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

19、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如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这一方针。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在正确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毛泽东的想法是:肯定成绩,认清现状,执行政策,即肯定解放初期的镇反是必须的;目前还有反革命分子,但已经大为减少;今后社会上镇压反革命,要少捉少杀。毛泽东处理革命和反革命关系的立足点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他说,“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 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

20、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9是非关系 正确处理是非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是非一定要搞清楚;第二,对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毛泽东认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的正确态度,是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这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一节中,毛泽东论述了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针。在对待中国和外国关系上我们态度和方针是: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这二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包含了丰

21、富的思想,不仅当时成为中共八大的指导方针,而且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该著作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它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强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全书上下两卷,共分5篇32章。在“序论及全书设计”里,斯密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国民财富,就是指供给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

22、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中,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分析了分工的原因和交换,认为人们天生有互通有无的倾向,由于交换必须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跟着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机能,由此又引出了价格和价值问题,考察了衡量价值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和变动。随后研究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里最先明确地说明资本的构成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别。这两篇包括了斯密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

23、中财富的不同发展阶段”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中世纪欧洲农业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分析了商业城市的发展怎样促进农村的繁荣。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经济要发展,国民财富要增长,全靠有一个自由的社会制度的结论。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即评论各种经济学说,主要批判重商主义政策,也评论了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在批判中进一步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论述了政府的职能及国家财政收支对增进国民财富的影响,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国家财政的各项开支及其来源,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 国富论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但时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

24、和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学说以及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同时,国富论表现出斯密研究经济方法的二重性:一方面试图探索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的内部联系;另一方面又只描述资产介级社会经济的表面现象。这对后来经济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两中不同的影响,他理论中的科学的东西,尤其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来源的理论,为李嘉图所继承和发展,并在马克思手中得到了革命的改造。相反,斯密理论中那些庸俗的成分,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但不可否认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汇集和大大发展了在他以前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思想的优秀成果,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范围和内容作了全新的带有创造性的阐述,使政治经济学这门“最古老而又

25、最新颖的艺术”第一次成为真正独立的科学。正是因为这样,国富论才成为一部继往开来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在我国,斯密的国富论也是有影响的。早在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把它译成中文,于1902年以原富的书名出版,并在中译本中加进了数万字的按语,结合中国的实际发挥了自己的见解。1931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郭大力重译此书,以国富论为名出版,1965年又重新修订了译本,按原著全称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古典学派的基于利己心的经济自由思想。全书共分32章,结构比较分散,各章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使这部书类似

26、一本论文集。全书大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到第七章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本身的内容,其中前两章完整地论述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第七章则把前六章的理论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第二部分从第八章到第十九章,基本上是运用前述各章的理论讨论政府各种税收对于国民产品的生产、商品价格以及对于各阶级收入的影响。第三部分即其余各章,则是根据前七章的理论评论斯密、萨伊、马尔萨斯等人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阐述。原理一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赋税理论。 李嘉图在本书一开头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费劳动量决定的,批评了斯密把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与该商品能换得(或支配)的劳动混

27、淆起来的错误。进而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修正了价值规律,认为工资的增减变化不会影响价值量,只是引起利润的反方向变化。同时提出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两个概念,并分析了二者的变化关系。 分配问题在李嘉图的理论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他把分配问题当作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来看待。李嘉图之所以强调分配问题,并不是要证明分配可以置于生产之上,而在于他本能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一定社会中的生产要素得以确定的最确切表现。他首先对工资问题作了阐述,认为决定劳动价值(工资)的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不是绝对固定和恒常不变的,它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在不同国家差别就更大了。他还区分了实际工资

28、和名义工资,提出相对工资的范畴,并看到了尽管名义工资甚至实际工资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相对工资仍然可能下降。其次,在利润问题上,李嘉图论述了利润平均化的倾向,指出利润平均化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他还十分敏锐地揭示了工资和利润对立的事实,客观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为当时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最后,在地租问题上,李嘉图肯定了级差地租的存在,还分析了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李嘉图着重阐述了两个问题:第一,他力图证明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能使本国一定量的商品所能换得的外国商品的数量增加,从而使本国得以享受的商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额。第二,

29、提出了有名的比较成本说的国际价值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仅可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且可以生产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即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用相对说来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的商品。 在赋税理论中,李嘉图分析了赋税由收入或资本负担的不同情况,并分别论述了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的不同效果。此外,李嘉图还对货币和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作了论述。 李嘉图在原理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是比较严密和科学的。他基本上克服了亚当斯密在方法上具有两重性所造成的矛盾,坚持价值决定于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总结商品分析的历史时,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作了肯定的评价。他说“作为古典政治

30、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他在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终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但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制约,李嘉图未能消除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缺陷。在再生产问题上,几乎毫无批判地接受了斯密关于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的教条,在经济危机问题上,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萨伊定律”,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如此,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仍不失为经济学史上一本名著。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生产论、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除第一版和第八版两著者序言外,全书

31、共分上下两卷16篇55章,另外还有13种附录。 在第一版序言中,马歇尔着重阐述了本书的一个特点,即“注意对连续原理的各种运用”,即把许多相关的经济范畴看成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又可互相决定,并对经济学著作中如何使用数学符号和图表作了说明。在第八版序言中,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主要颂扬了边际增量分析的普遍重要性,论述了局部均衡方法的正确和必要,还论述了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明显局限。 导言篇进一步全面论述了以上问题。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及人类欲望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在谈到经济学实质时,他强调了用货币间接衡量人类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提到这种衡量的局限条件。继而他认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基于两种动机:追求“满足”以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避免“牺牲”则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他用这两种心理因素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此外,还论述了经济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主要对若干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面的理论阐发提供分析基础。主要涉及的概念有:财富、生产、消费、劳动、必需品、收入、资本等。 第三篇“论欲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