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35KB ,
资源ID:44338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338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无线通信系统的封装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无线通信系统的封装技术.docx

1、无线通信系统的封装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的封装技术Telesphor Kamgaing, Kinya Ichikawa 等摘要:本文讨论了两种适于低成本、小形状因子的无线 通信系统的封装工艺。首先描述了一种嵌入式无源工艺,其 目标在于减小RF前端模块的形状因子和基带电源供应,方 法是使用高性能的电感、电容、电阻,以及在封装衬底上嵌 入的衍生电路。其次,描述了一种新的堆叠封装结构,它适 用于通信和无线产品。此封装方案在单一封装内集成高速处 理器和存储器,提供优异的信号完整性和高布线密度。关键词: wireless packages;embedded passives; package-on-packa

2、ge;multiplayer organic substrate1介绍计算和通信的会聚持续地增加了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 复杂性。在过去的几年,手持设备如蜂窝电话已经从简单的 语音通信设备进化成为多功能(多媒体)设备,可以在多种 网络(GSM、DCS PCS等)运行,还提供诸如计算、照相、 视频、录像、游戏、音乐等等其它功能。同时,对带有无线接入功能的笔记本电脑需求激增。新兴的射频结构如多输入 多输出( Multiple Inputs Multiple Outputs , MIMO )被引入以 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这些新技术增加了传统无线器件结构 的复杂性(图 1),包括硅及封装两个层次。在硅的层

3、次,多 频带和 MIMO 射频增加了信号干扰的总量和传输器的噪声敏 感度。对基于娱乐能力的需求的增加,需要更强的信号处理 能力,这典型地转换为更大的管芯尺寸或更多的管芯,以及 更多的板级无源元件如电阻电容,以维持基带的电源供应和 管理。在封装层次,引入多种在不同频带的射频操作,导致 需要更多的或可重构的天线,以及使前端模块从单一的传输 和接收通路进化为更为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需要多个传输 和接收通路,以限制它们之间的互扰。除了这新的无线结构 的复杂性之外,对减小形状因子的需求一直存在。这些挑战 若通过开发新的便宜可靠的工艺,在封装层次进行处理,不 仅能提供最好的性能,也处理了形状因子的趋向以及

4、器件的 每单位数量的性能。图 1 单频带无线通信器件模块本文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封装技术,以帮助处理系统在性 能和状态因子方面的需求。在下一节我们详细描述了一种嵌 入式无源技术,它可能取代在 RF 前端模块( Front-EndModules , FEM)中传统的表面安装无源器件。 特别强调的是其可能性验证,包括设计、制造,以及参数化个别的元件和 主要的 RF 无源子电路。接下来,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堆叠 封装结构,适用于典型的基带器件。这种新的封装结构在高 速度和封装的高密度互连之间提供了额外的平衡,增加了堆 叠选项的灵活性。最后,我们总结了两个类型的工艺选项。 它们可以减少形状因子,增加元件的集

5、成度,提供了混合、 匹配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的能力。2小型化前端模块和基带电源供应的嵌入式无源工艺2.1材料回顾和处理在 RF 模块应用中,业界广泛讨论的有三种类型的嵌入式无源(Embedded Passive, EP 工艺。一是多层组织( Multi-Layer Organic ,MLO )衬底, 由基于环氧树脂的电阻电 容厚薄膜叠层而成。在这种工艺中,电感和传输线由金属铜 镀层蚀刻而成。 二是低温共烧陶瓷 ( Low Temperature Co-firing Ceramic, LTCC衬底,由较薄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叠层后, 在低于1000 C下共烧而成。此工艺的电感和传输线由具有较 高熔点

6、的厚薄膜金属(如银及其合金)印刷到陶瓷电路基板 上。高电介质常数(high-k)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叠层到 印刷金属薄膜上,制造出平行平板电容。三是由多层无源薄膜组成, 沉积在硅、 铝、石英或 GaAs 衬底上。 此种工艺中, 集成电路生产的材料和工艺被用于制造电感、电阻和电容。 所以,最小的形状因子可以通过这种薄膜工艺得到。然而, 它的缺点是价格高,也有一些装配问题。作为 Intel 微处理器封装技术的扩展, 以解决未来客户和 市场的需求,我们研究了无线模块集成的多层组织衬底叠层EP工艺的实现。图2是一个典型的EP衬底堆叠的剖面示意 图,其中表示了电容以及电阻的实现可能性。图 2 层叠器件剖

7、面图把无源元件集成到多层组织衬底,首先是把高介电常数的(Ceramic Filled Photo-dielectric,CFP)材料压到核心金属层 上,干燥之后,多个金属层再压到 CFP上作为顶层电极。然后,通过湿式蚀刻工艺,顶层电极形成图案, CFP被UV曝光,而顶层电极作为屏罩层。 CFP中被UV曝光的部份显影并去除,最终得到电容结构的形状,如图 2 所示。按照核心 金属的图案,嵌入式电阻通过丝网印刷方式形成。传输线结 构如电感、巴伦则使用标准的 BGA封装工艺步骤制作。2.2单个的嵌入式 RF无源器件2.2.1嵌入式电阻全嵌入式电阻直接在核心衬底的顶上制作。为激活其电 学特性,其引脚被接

8、通到封装的表面,使用多层的过孔及互 连线。这些“长方形”电阻的最终形状依赖于工艺条件如温 度和叠层。初步分析表明,使用两种不同阻值的电浆,电阻 设计覆盖的范围为10 Q至48k Q。构造电阻的一个顶视图如 图3 (a)所示。( a )( b )图 3 嵌入式电阻及其特性嵌入式电阻主要瞄准无线通信系统的直流电源的传输, 所以它们主要特出其非常低的工作频率。首先在室温下使用 4 线电阻测量技术对直流电阻进行评估。为了检验制造工艺 的稳定性,对每一个电阻进行 60 次不同的测试,其结果做 统计分析。第二个评估是电阻的温度线性度, 温度从0到90C变化,每15 C一步。图3 (b)为低阻值电阻的温度依

9、存关 系。总的阻值随温度的下降小于 5%。2.2.2嵌入式电容本次研究的电容是平行平板电容, 由高k值的薄膜电介质材料夹于两个铜电极之间构成。平行平板电容器被连接到 封装的表面,或者使用其它的互连线及多层过孔连接到其它 元件,如图2所示。制造的电容值范围从 0.3pF至10pF。电容值可以由方程( 1 )估算,它表示一个典型的平行平板电 容的通用方程。其中, W 和 L 表示顶层电极的宽度和长度, d 表示平行 电极之间的距离,k为电介质常数。图4 (a)所示为此工艺 的典型的嵌入式电容的顶视图。对于 RF 应用来说,电容关键的电学特性是其品质因子Q,电容值 C和自振频率(Self Reson

10、ance Frequency, SRF, 采用文献1报告的方法建模或测试 S参数得到。图4(b)所 示为测试所得的一个典型的 1pF RF电容的Q和C值。多数电容的品质因子在2.4GHz时大约为18,在低频时峰值约为25。 这个数值与文献2报告的LTCC嵌入式电容相当,稍低于相 同电容值的使用硅集成的金属 -绝缘 -金属( Metal-Insulator-Metal , MIM )电容的品质因子。嵌入式电 容的相对低的SRF可推断是由于RF特性的电极及引线的寄 生感应。2.2.3嵌入式电感电感是 RF 设计的关键元件之一,原因是它们在诸如偏 置、匹配、滤波以及反馈电路中的多种功能。随着频率的增

11、加,对电感值的要求在降低,但对品质因子的要求却变得更 为苛刻。为了替换传统的 RF模块中使用集成的基于 LC元件 的离散滤波器和匹配网络,具有非常高的品质因子的新型电 感是必要的。我们设计了几种无线通信系统感兴趣的螺旋型 电感,以测试嵌入式无源工艺的能力。一个典型的螺旋型电 感如图5( a)所示。它的主要物理参数是迹线宽( W)、迹线之间的间隔(S)、螺旋旋转的次数(N)、内间距(ID)和 螺旋所在的衬底层(H)。旋转的次数从1到4.5,覆盖了 nH 到零点几 nH 的电感,适用于 Wi-Fi、 WiMax 和 UWB 感兴趣 的频率范围。为了得到合适的电学特性,电感的布线根据文 献1描述的地

12、 -器件分隔指南进行。关键的性能度量,电感 L和品质因子Q,由方程(2)和(3) 丫参数得到,其中丫( 1,1) 是从两端口 S参数得到的两端口导纳矩阵中的一个元,由文 献4描述的变换得出。3是角频率。在Wi-Fi和WiMax应用感兴趣的频率,1至5nH的电感, 品质因子可以达到 50至70。例如,图5 ( b)表示一个2.8nH 的电感带有或不带有下层地屏蔽的电感和品质因子。当器件 没有一个优化的地屏蔽时, Q 峰值减少了大约 40-50%,同时 SRF和有效的电感值也随之减小。当有一个接地层时,其品 质因子仍优于文献5报告的CMOS或BiCMOS工艺的电感。 文献 6报告的嵌入封装的电感,

13、具有一个稍低的品质因子,原因是更为靠近地层3嵌入式 RF 无源电路滤波器、匹配网络和巴伦3.1 回顾和设计流程手持/移动设备上有限的空间里, 对RF前端无源构造模 块的形状因子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关键要求。 RF无源构造模块的小型化将最终降低产品的成本。典型地,这些构造模块包 括滤波器(LPF/BPF/BSF、巴伦和匹配网络。集成的无源电路可以使用分配式或集总式元件设计。在典型的PCB和封装工艺上,分布式元件易于获得。电路元 件对电磁波长的依赖导致大面积的电路。 使用集总元件如 L、 C 的设计提供了紧凑性和优越的电学特性。使用嵌入式无源 工艺,我们设计了几个滤波器和匹配网络,按照下面三步设 计流

14、程:( 1、基于带内插入损耗和带外带除需求,决定电路 的拓扑;( 2、电路级的仿真和优化,按反映集总元件真实数 值的 L、 C 的定值计算,由衬底提供; ( 3、 3D 模型和布线优 化,以适应互连和元件到元件间的相互作用。3.2 滤波器的实现和特性我们制作并测试了用于 WLAN 应用的几个 RF 滤波器。 图 6 所示为一个谐波抑制低通滤波器的顶示图,及其模型与 实测的电学性能,它适用于 WLAN 前端模块的发送通道的应用。该五元件滤波器包括两个嵌入式电感和三个电容,约占1.8mm x 2.6mm的面积,其通带的插入损耗小于 0.5dB,二次 和三次谐波的抑制分别优于 33dB及45dB。这

15、些性能接近或 优于文献 7中报告的基于叠层的类似的滤波器。一个用于2.4GHz应用的窄带 WLAN带通滤波器的频率 响应如图 7 所示。更重要的是,这个滤波器体现了在 WiMax 应用频率上较高的信号抑制,使其适于在未来的多频单封装 的应用,那里 Wi-Fi 和 WiMax 要共存。3.3匹配网络设计和特性匹配网络常用于在两个不同的 RF元件之间,把它们从一个阻抗转换到另一个阻抗,以最大化 RF能量的传输。它们可以在接收通路,从 VCO到混频器、滤波器到 LNA,以及 在发送通路,从 PA到天线中找到。对匹配网络的不同拓扑如 T型和n型,我们在嵌入式 无源工艺中既使用了商用的设计工具,也使用了

16、自制的设计 工具进行研究。作为一个例子,图 8 示意了一个差分 CMOS 低噪声放大器(LNA)的频率响应,其输入匹配网络在封装 上实现。此匹配网络的尺寸是 2mm x 1.5mm ,相对于其它无 匹配的电路提供约 5.8dB 的插入损耗(或增益)改善。3.4嵌入式巴伦设计和特性巴伦是无线系统中的集成元件,用于从一个不平衡的 输入中得到平衡的输出。平衡的输出要求输出的两个端子上 的信号幅度是输入信号幅度的一半,而相位则相差 180。它们是双平衡混频器、推挽放大器和天线与 RF前端之间匹配的重要元件。 RF 巴伦的无源实现,可以有好几种类型,例 如 180混合型、集总元件滤波器型和使用一对传输线

17、的 Marchand 型8,9 。图 9 所示为本文评估的巴伦的 3-D 图示 它是一个补偿式 Marchand 型巴伦,盘绕式结构。由于它的 增强的相互电容和电感,这种螺旋式结构巴伦,相对于那些 直线或微带线实现的设计来说 ,非常适用于相对低的频率的 应用。器件的尺寸是7mm x 4mm,此50:100 Q巴伦的工作频 率是2.4GHz,适于蓝牙和 WLAN应用。图10所示是此器件 的电学性能。这些数据采用一个 4 端口性能测试网络分析仪 测量。差分插入损耗,表示从输入端口到两个差分输出端口 的总的能量传输损耗,在从 1.83.4GHz 这个频率范围之内, 小于1dB。两个输出端口的信号差异

18、,表示为幅度不平衡和 相位不平衡, 在 1.8-3.4GHz 范围之内,分别小于 1dB 和 6。 这些性能都优于文献中所报告的。进一步的性能提高可以通 过对设计变量如螺旋巴伦的几何尺寸:内直径、迹线宽度和 迹线间隔等进行严格的优化来达成。3.5嵌入式无源器件的挑战和实现PCB业界的叠层EP工艺具有低成本、简单的制造过程 和很少或没有装配问题。尽管如此,所报告的在 PCB上嵌入的电容和电阻的公差仍然在 20%左右。在EP中引入激光修 正工艺后,嵌入式电阻的公差可以优于 1%。叠层电容的挑 战仍然存在,对激光修正来说,其结构的几何尺寸是一个限 制因素。电容器,在大多数 RF前端设计中起主要作用的

19、无 源器件,对强大的 SiP应用来说,必须具有不大于约 5%的公差。这个公差的改善需要对工艺参数的严格控制,与高 k 电 介质材料的厚度和电极的图样都有关联。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引入嵌入式无源器件是小型化 RF 前端模块的关键。必须注意到,在不同的 RF 构造模块之间的越来越多的相互作用,与多模多频带,特别是不同的 无线标准被并入同一封装之内有关。另外,无线频带如 WCDMA 和 Wi-Fi 或蓝牙之间的邻近要求带通滤波器具有更尖 锐的边缘。在2530GHz,那里将产生UWB应用的更高阶谐 波,相关的 EP 工艺应该能够提供优异的电性能。要达成这 个目标,将需要持续的材料研发和集成,以及在工

20、艺中严格 的公差控制。4增强 3D 集成的堆叠式封装再封装 ( Package-On-Package)工艺4.1回顾和背景SiP (System in Package工艺的挑战有几种特性,如堆叠 4、5 和多于 6 个管芯于单一封装内 10 ,集成处理器和存 储器管芯成为一个多芯片系统,把管芯堆叠到堆叠的封装内圭寸装再圭寸装(Package-on-Package,POP堆叠已经成为OEM 厂商一个重要的特征。 其优点是可能的最小的封装尺寸、 混合的和匹配的逻辑与多存储,以及装配的灵活性。因为单 独的圭装在堆叠之前已经测试知道是好的, OEM 可以在它们 那里堆叠POP为客户进行组合。虽然在业界

21、已经有一些堆叠圭装的概念,但我们仍然 需要继续审视堆叠技术,以满足大量客户涌现的需求。不是 所有客户的需求都可以用现存的技术来满足。例如,一些业 界概念没有布线密度要求。本节所建议的是一种新型圭装结构,在高速和圭装的 高密度互连之间提供额外的平衡,提供堆叠结构的灵活性。 图 11和图 12为这种新圭装概念的剖面图, 我们称之为 SP-CSP ( Stacked-Chip Size Package。在这个例子中,堆叠了两个圭装。顶层的圭装是一个多芯片封装,它堆叠了 FLASH和RAM存储器。这个封装使 用常规的工艺装配,称为 MMAP(Matrix Molded ArrayPackage )。底

22、层的封装是一个单一芯片, 设想是封装了一些 逻辑芯片。在底层封装的前面,有一些凸起的(land)引脚, 通过中间衬底( interposer ),放置在封装的周边。这些凸起 的引脚用于顶层和底层封装之间的通讯,顶层封装就安装在 这些引脚之上。三个封装的堆叠也是可能的,只要总的堆叠 高度满足产品的要求。这个封装的好处在于每一个单独的封 装在堆叠之前, 都可以作为一个 BGA 封装进行测试。 换句话 说,可以选出好的封装来做最后的装配。4.2材料和方法 连接顶层和底层封装的插入层( interposer )是实现这 个概念的关键构造模块。垂直方向的互连必须是高密度的, 需要高度在底层装配一个或两个

23、管芯。于是,它比一个常规 的焊球连接需要更高的 Z 方向连接的纵横比。图 13 和 14 表示的是这个互连结构的原理图和 SEM 相片 12 。铜柱种植于一个玻璃交织树脂核心衬底,然后通过 真空热压力压到底层封装的衬底上。在装配完顶层和底层封 装之后, 使用焊球回流工艺进行互连, 紧密连接这两个封装。 在单行的周边引脚共 160 个连接中,最小的互连间距是 0.33mm。在一个14 x 14mm圭寸装的双行连接,可以实现 330 个连接。5结果表 1 和表 2 给出了可靠性测试的结果 13 。虽然样片的 大小还不够大, 能得到最后的结论, 但已经是非常鼓舞的了。 在重点测试中,没有出现电学失效

24、现象。这些测试结果中值 得注意的是,互连焊接点的可靠性不仅仅是 BGA封装,而且包括SP-CSP即使缺少底部填充材料, SP-CSP还是表现出一个非常弹性的焊接点可靠性性能。5.1热-机械测试插入层和衬底连接的可靠性测试,采用 3 级预处理的温 度周期测试。图 15 给出了一个铜柱和衬底引脚连接的电阻 值。在温度测试周期中, 连接电阻没有变化, 即使经过 1000 B处理温度周期之后,它们也没有增加。5.2湿度测试和离子迁移 封装的完整性对湿度的敏感性以及金属离子的迁移, 采用预处理之偏置 HAST测试。3.3V的电压施加到每一个互 连焊球上。没有检测到漏电流。另外,采用 EDX (Energ

25、yDispersive X-ray)分析法也没有检测到锡及铜的迁移。5.3高温储存施加高温储存测试以检测其内部金属化合物的变化。 图 16 是一个处于铜柱和镍 - 金衬底引脚之间的锡接点的剖面 SEM图像,它经过了 150C下500小时的存储。在铜和锡之 间观察到一个金属薄层。主要的担心是这个金属化合物的脆 性可能导致的断裂。但即使过了 1000 个小时,也没有观察 到这个金属层的增长。5.4信号完整性在堆叠封装中可能的电性能问题,是由从 BGA 到顶层封装的环线电感而引起的能量传递。另一个问题是封装之间 杂乱的布线而导致的串扰。电学建模的结果是, SP-CSP可以维持优良的信号完整性,它将能

26、够满足未来产品对能量传输 和更高速总线串扰的要求。在顶层封装衬底上,微带线结构 的地平面有助于减少串扰。另外, SP-CSF可以用更短的连线布线,因为连线可以从封装的任一边沿进行。这将减少很多 的环线电感。5.5讨论SP-CSP可以在封装周边的任一边进行顶层和底层之间 的电连接。这个结构上的优势提供了布线的灵活性,而且环 线电感可以控制在一个小的数值。所以,在处理器和存储器 之间可以设计一个高速的总线。这是这种封装的一个主要优点。图 17 是一个功能工程样片的例子,它使用一个 SP-CSP封装平台,采用实际的处理器和闪存( FLASH存储管芯,以验证信号布线的灵活性。封装的尺寸是 13 x 1

27、3mm,具有96 个封装到封装的连接管脚,大小是 0.5mm。图18a和图18b所示是一个160管脚的连接例子,单 行引脚,位于 14 x 14mm 封装的周边。它把封装到封装的互 连间距从 0.5mm 减小到 0.33mm 。虽然0.33mm间距的BGA是可能的,但是其测试采用 目前的技术来做却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是插座设备和自动化 问题,因为堆叠之前进行测试是 SP-CSP勺主要优点,这是一 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测试引脚如图 18(a)所示用0.8mm间距LGA放在中间区域。这样,在测试 顶层封装时,就可以使用旧的测试设备来测试这些 LGA引脚,无须探测那些 0.33mm间距

28、的BGA 了。6在封装中嵌入逻辑管芯SP-CSPt叠封装的一个原始概念是在封装的周边放置 有引脚。它需要顶层模块做一个定制的封装,带有周边的引 脚,与现成的存储器产品不兼容。由于这个限制,很难成为 一个商业模式。因此,我们扩展了这个概念,使得带有区域 阵列引脚的标准存储器封装也可以用于堆叠。图 19 表示出 底层封装中嵌入管芯的代表性的原理图。在这个概念中,一个单边的衬底作为底层封装的再分 配层,用热压键合技术压上。封装与原始结构的不同之处如 图 20 所示。原理图中采用了一个单层衬底,但也可以使用 一个双金属层衬底,以制作一个微带线结构或作高密度的再 分配。7结论目前的 BGA 多层组织衬底

29、工艺,对 Intel 的微处理器封 装来说是非常成熟的,已经扩展了包括嵌入式无源器件的能 力。具有优异电性能的多个电感,以及嵌入式电容和电阻都 已经制作并全部测试。使用 WLAN/Wi-Fi 作为参考,我们成 功地集成了一个2.4/5 GHz WLAN模块的所有的RF无源构造 模块,包括巴伦、匹配网络、同向双工器和滤波器。它们展 示了优异的电性能,占有非常小的体积。对选择的结构进行 的有限统计分析表明,嵌入式无源工艺的大规模制造的稳定 性是确认无疑的。为了在未来小型化非 RF 无线通信封装, 我们也介绍了一个新的堆叠封装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一个 SP-CS封装平台可以成为未来的多芯片堆叠产品的解

30、决方案。 它提供了优秀的信号完整性、灵活性高的布线设计能力,封装可靠。这两个工艺仅仅是为未来无线通信需要而研发的多 个封装方案中的两个。(黄国勇译)参考文献1F. Ling, J. Song, T. Kamgaing, Y. Yang, W. Blood, M. Petras, and T. Myers, “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ductors on silicon using EM simulations, ” in Proceedings 2002 Electronic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pp. 484-

31、489, May 2002.2A. Sutono et al., “ High-Q LTCC-based Passive Library for Wireless System-On-Package( SOP) Module Development,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 Vol. 49, No. 10, Oct. 2001, pp. 1715-1724.3J.-K. Lee et al., “ DC and RF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ced MIM Capacitors for

32、 MMIC s Using Ultra-thin Remote-PECVD SiN Dielectric Layers,”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 Vol. 9, No. 9, pp. 3-344574David Pozar, “ Microwave Engineering, ”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1998.5J.N. Burghartz, B. Rejaei, “On the design of RF spiral inductors on silic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 50, No. 3, pp. 718-729, March 2003. 6 S. Chickamenahall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