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68KB ,
资源ID:442066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206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章 课程章节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章 课程章节练习.docx

1、第六章 课程章节练习第六章 课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3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

2、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6()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B学生C班级D

3、课程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14。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

4、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

5、论化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

6、选择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

7、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D教科书35课程计

8、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41教材的主体

9、部分是()。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46把课程

10、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

11、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3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4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_、对学科的研究。5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6杜威的学生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7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型课程。8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能力培养的课程。9从课程功能的

12、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1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1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课程。12_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3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和成果评价。14_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性和发展性。1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7拓展课常常以_的形式出现。18学校

13、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的形式出现。19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2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等。21教科书是_的具体化。2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教学大纲、教科书。23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24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式和螺旋式。25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为最终目的。26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_三方面的影响。2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28评价_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2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

14、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模式。30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31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为依据。32_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33小学教育是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3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_、基础性。35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36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模式、CIPP评价模式。38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_。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2什么是学校课

15、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3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4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8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9教科书有哪些作用?10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11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3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14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5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16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论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作用。3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4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

16、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一、选择题1B2D3C4B5B6D7D8B9D10D11C12A13A14D15A16A17A18B19D20A21D22C23C24C25C26D27A28C29A30B31A32B33B34A35A36B37C38C39B40D41C42A43C44A45A46C47C48A49D50D51

17、A二、填空题1课程2课程的改革3课程理论4对社会的研究5确定课程目标6克伯屈7研究8基础9知识性10儿童11潜在(隐性)12教科书13过程评价14课程计划15基础16国家课程17选修课18特色课19教科书20周学时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3本文部分24直线式25培养目标26基础因素27基础性28教学活动29目的游离评价30课程评价31科学的分类32课33基础34普遍性35课程的设置36生理适宜原则37目的游离评价38目的游离评价三、简答题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

18、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3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

19、建议。(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4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2)从强调目标、计

20、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元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5(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

21、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

22、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8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普及性。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应注意不断地把新知识变成基础性知识。(3)发展性。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4)可接受性。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9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

23、,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4、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10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使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

25、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11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

26、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1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部分:(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2)学科顺序。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3)课时分配。应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

27、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13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14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体现基础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精简内容,又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

28、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15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制订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