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108.22KB ,
资源ID:44169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16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43《群落的结构》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3《群落的结构》教案.docx

1、43群落的结构教案4.3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课时安排:预计3课时 ,总16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一)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书71页)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提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举例。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提示:池塘中的肉食

2、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教师过渡:通过池塘实例分析,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活跃课堂气氛:“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手牵手,肩并肩,共度余生”。 (二)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1、教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注意: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例1】:判断: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1)一个池塘中的鱼类 (

3、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2)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3)一片草地(生态系统)(4)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群落)【例2】: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导入语:回顾上一节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提示: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让学生阅读课本71页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书71页旁边) 群落的物种组成有哪些,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异? 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

4、关系是怎样,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 群落的变化是怎样(群落的演替)等。 (2)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四)群落的物种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请同学们观察(书72页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群落两幅图片)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1:提问: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怎样?书72页相关信息:西伯利亚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近1000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88种,已知动物约50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570余种)师: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有差异的,既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5、衡量指标:丰富度:既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丰富度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理解就是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越少。【例3】下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 B C D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北极苔原的物种多样性最小,所以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的是曲线。热带雨林中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最小,北极苔原中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最大,所以代表动物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是。故选C【解题

6、归纳】热带雨林由于温度较高,雨水充沛,因此动植物都异常丰富,多样性最大,丰富度最高。(五)种间关系(重点、难点)导入语:在分析种群的概念时提到,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样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二虎相争 必有一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

7、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1)竞争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特点: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在数量上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实例: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等 数学坐标图 从能量或物质关系来分析

8、,如下图提示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提示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捕食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特点: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

9、,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者动态的平衡。在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化。 实例:狼吃鹿;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 数学坐标图 通过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的变化判断被捕食者和捕食者被捕食者:数量多者 或者 先增加先减少者;捕食者:数量少者 或者 后增加后减少者 从能量或物质关系来分析,如下图 注意事项(易错点) 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小结:竞争与捕食作用的结果有何区别? 竞

10、争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捕食的结果是两个种群相互制约,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3) 寄生 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是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是寄主。 实例:寄生在体表的虱子和跳蚤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寄生在体内的蛔虫、绦虫、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数学坐标图 从能量或物质关系来分析,如下图(4)互利共生 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特点:若彼此分开则至

11、少有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实例: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数学坐标图: 从能量或物质关系来分析,如下图【例4】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解析: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相互抑制,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故选A【例 5】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例6】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

12、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 )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例 7】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解析: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因此图丙可表示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一种生物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增多(或减少)而增多(或减少),故图乙表示捕食关系。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

13、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生存,互利共生关系中的两种生物出现彼此同步消长,平行发展的变化规律,所以图甲表示的关系为互利共生。故选D【例8】:下图所示为下面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组生物对应曲线: ._ _,._ _,._ _,._ _。()造成图中现象的原因是: 。()图与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 。()若种种间关系中的死亡,对有利的是_ _。小结:种间关系辨析(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

14、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关系,而是捕食关系了。(3)规律方法 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 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的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为捕食关系。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

15、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六)群落的空间结构(重点)导入语: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1):植物的垂直结构(书74页,图4-11)成因: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这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导入语: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意义: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温度、水

16、分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导入语: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2):动物的垂直结构(书74页,图4-12)成因:与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系,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2:群落的水平结构(书75页,图4-13)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最大特征)小结: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例9】在森林群落中,

17、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 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 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 以上都正确【例10】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例1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木动物林鸽长尾山雀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2) 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别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18、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 解析:(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点)1:实验原理(1)土壤中有无数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中,常用取样器(采集罐、吸虫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

19、的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这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探究问题: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并考虑可行性,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实验流程(1)准备:选取调查地点,准备取样器等实验工具 制作 。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 与

20、进行调查,常采用利用 取样以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 和 的主要情况。(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品,并标明取样地点与时间等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 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 和 等。(3)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 用诱虫器;简易法:放在瓷盆内,挑选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 采集。(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 。(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 。4

21、:分析讨论:土壤中的生物能否被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 。5:得出结论: 。6: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种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可让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6)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7)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例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B: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