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57KB ,
资源ID:44159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159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docx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学习要求1、明确中医学的概念,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定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的传统医学范畴。 二、辨证论治 1、症、病与证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 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

2、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相同的证,因此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学习要求 1、理

3、解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属性的规定及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 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用来概括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的属性 一般说,外向的、上升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为阳,内在的、下降的、静止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为阴。 (三)阴阳的相对性 1、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阴阳具有无限的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二)阴阳对立制约:即阴

4、阳性质相反,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关系。 (三)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平衡:是反映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处在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的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

5、。由于阴阳的属性是无限可分的,所以在阴阳中还可再分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若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则为病理状态,而一旦阴阳不能相互依附、相互为用而分离,其生命活动也就因此而告终。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阳邪致病为阳盛伤阴的实热证 阴邪致病 为阴盛伤阳的实寒证 2、阴阳偏衰: 虚不能制阴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阴虚不能制阳为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阳证 转化为 阴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

6、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实则泻之,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用阴阳来归纳药性,分析五味等。 第二章 藏 象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重点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并由此推导脏腑功能失常时的病理表现;了解五脏与窍体液志的关系,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3、正确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 4、掌握气的生成、运行方式与生理功能。 5、了解元气、宗气、营气

7、、卫气的组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 一、藏象、藏象学说的含义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二、脏腑的含义和内容 五脏-名称-心、肝、脾、肺、肾 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脏腑 六腑-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内脏总称) 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功能象脏, 形态象腑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 脏(一)心 1、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心主神志 2、生理联属(1)心在志为喜(

8、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开窍于舌(4)汗为心液(二)肺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联属(1)肺志为(悲)忧(2)在体为皮、其华在毛(3)开窍于鼻(4)涕为肺液(三)脾 1、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脾主统血 2、生理联属(1)脾志为思(2)在体合肉,主四肢(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涎为脾液(四)肝 1、生理功能(1)主疏泄(2)肝主藏血 2、生理联属(1)肝志为怒(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3)肝开窍于目(4)肝在液为泪(五)肾 1、生理功能(1)藏精(2)主水(3)主纳气 2、生理联属(1)肾志为恐(2)在

9、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3)开窍于耳、二阴(4)唾为肾液 二、六腑(一)胆(1)贮存、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受盛化物(2)分清别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第二节 气、血、津液一、气(一)气的基本概念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气的来源与生成1、先天之精气2、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 通过肺、脾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起来而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

10、、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形式基本形式-升、降、出、入。(五)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生成: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之精的培育。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2、宗气生成: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分布:聚于胸中(“膻中”之处)。功能:(1)走息道以行呼吸;(2)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分布:分布于血脉中,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功能:化生血液,营养脏腑、经络

11、等组织器官。4、卫气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所化生。分布: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功能:护卫肌肤,防御外邪;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二、血概念:运行于脉中,极富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主要成分是营气和津液三、津液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体液、分泌液、排泄液)。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第三章 经 络学习要求理解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概念,熟悉十二经脉基本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

12、内外上下的通路。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名称、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阴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而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二、走向、交接规律三、流注次序第三节奇经八脉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

1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总称为奇经八脉。第四章 病 因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对病因的探求方法与分类,重点掌握六淫概念与各种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七情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概念与致病特点。了解其它致病因素。主要内容一、概述:病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二、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咳嗽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风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风疹块(皮肤搔痒、时隐时现)、小儿高热惊风 发病急、

14、变化快 主动 肢体异常运动 破伤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百病之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挟杂证2、寒邪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阴邪伤阳 阴气盛阳气虚 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伤寒一头项强痛寒痹一关节冷痛中寒一脘腹冷痛 又如寒凝痛经收引(热胀冷缩)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发热、无汗 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3、暑邪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数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腠理开泄 多汗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

15、少津、气短乏力多挟湿 暑湿挟杂(暑湿)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4、湿邪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为阴邪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滿、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重浊 症状重着秽浊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粘滞 症状粘滞病程缠绵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趋下 易袭阴位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5、燥邪性质 特点 主要病症干涩 易伤津液 各种干燥的症状(口鼻咽干、皮肤干、便干等症)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或痰中带血等症6、火(热)邪性质 致病

16、特点 主要病症阳邪炎热燔上 其性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糜烂 易耗气伤津 口渴喜饮、咽干舌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易生风动血 肝风内动(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血液妄行(各种出血) 易扰心神 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易致肿疡 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化脓)三、七情(精神致病因素)(一)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二)七情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3、影响病情变化:病情加重或恶化。四、痰饮(一)概念

17、:痰、饮都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气血。2、致病广泛,表现多端。五、瘀血(一)概念: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既指停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因血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血液。(二)致病特点: 刺痛拒按1)疼痛 部位固定 夜间痛甚 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外伤性) 2)肿块- 固定不移 体内多见癥积(质硬、压痛) 血色紫暗 3)出血 夹有血块 面唇青紫、爪甲紫暗、皮下紫斑 4)望诊 紫绀 舌质紫暗或瘀斑 面色黧黒、肌肤甲错5)脉诊-脉涩不畅-细涩、沉弦、结、代第五章 四诊八纲第一节 四诊学习要求 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质舌苔,熟悉神、色望诊

18、及脉诊。主要内容一、望诊概念: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等情况。(一)望神观察项目 有神(得神) 无神(失神) 假神神志 清楚 精神萎靡或卒然昏仆 突然精神好转目光 明亮 两目晦暗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呼吸 平稳 气微或喘促 语言 清晰 错乱或神昏谵语 言语不休,想见亲人面色 荣润 无华 无华,两颧泛红如妆动作反应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反应迟钝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形体 肌肉不削 形体赢瘦 饮食 不欲饮食 突然食欲增强意义 精充气足神旺,病轻 精损气弱神衰,病重 神衰已极,属病危(二)望色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和肝病。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的表现。2、黄色-主

19、虚证、湿证。黄色为脾虚水湿内停的征象。面色萎黄3、白色-主虚证、寒证(血虚阳气不足的征象)、失血证。4、赤色-主热证(热盛血脉充盈)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泛、瘀血证。为肾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瘀阻(六)望舌正常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病理舌象:舌象的病理改变 (一)、舌质(体):舌质的颜色、形态、动态变化 。1、望舌色: (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血虚、阳虚)(2)红舌:主热证(邪热内盛,气血上涌于舌的征象)(3)绛舌(深红):主热证的极期(热邪深重的征象)(4)青紫舌:青舌主气血瘀滞、阴寒内盛。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2、望舌形(舌的形态变化)(1)老嫩:老舌-

20、主热证、实证,嫩舌-主寒证、虚证(2)胖瘦:胖大舌-主脾虚、阳虚,瘦小舌-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3)裂纹舌-热盛伤津或阴血不足(4)芒刺舌(舌乳头增生、高起如刺)-邪热亢进,津液亏损(5)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脾虚湿盛3、望舌态(舌的动态变化) (1)强硬舌(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多见于中风(2)震颤舌(舌体颤抖不定)-气血不足或肝风内动(3)吐弄舌(舌体反复伸出收回或舔口唇者)-心脾有热(4)歪斜舌(舌体偏向一侧)-中风(二)望舌苔(苔色、苔质)正常舌苔: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胃气正常病理舌苔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1、望苔色:(1)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2)黄苔主热证、里

21、证。热邪熏蒸,黄越深、热越重。(3)灰苔(浅灰色)主里证(4)黑苔(由黄、灰苔转化而成)疾病的严重阶段2、望苔质:(质地的厚薄、润燥、腐腻等变化。)厚薄:薄苔-主外感表证-判断疾病的深浅,厚苔-主里证-病情的轻重 润燥:(1)润滑苔(苔面上有过多的水分)湿盛、痰饮 (2)干燥苔(苔面上干燥无津)热盛伤津阴津亏耗 舌苔由润-燥-病情加重;舌苔由燥-润-病情好转腐腻:(1)腐苔-苔质厚、颗粒粗大、疏松,如豆腐渣,擦之即去-主食积 (2)腻苔-苔质紧贴在舌面上,颗粒细小致密,粘腻,擦之不去- 主湿证、痰饮剥脱苔(地图舌):舌苔剥脱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界限明显-主气阴两伤镜面舌:舌面无苔,光滑如镜-

22、主胃气大伤,津液枯槁,病重,预后差。第二节 辨证学习要求 理解八纲概念,了解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总纲。掌握八纲辨证要点。主要内容一、八纲概念: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二、基本内容(一)表里辨证-辨别病位症状证候 寒热 其它症状 二便 舌象 脉象表证 同时出现 常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而饮食、神志等内脏证候不明显 多如常 苔薄白 浮里证 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 少见头身疼痛;而内脏证候突出 便秘或溏泻;尿短赤或清长 舌色、舌苔有变化 沉(二)寒热辨证-辨别病性证别 寒热 面色 口渴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寒证 恶寒喜热 苍白 不渴或热饮不多 厥冷踡卧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23、舌质淡苔白润 迟紧热证 发热恶热喜冷 红赤 渴喜冷饮 肢热躁扰不宁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泻下热臭 舌质红苔黄干 数洪(三)虚实辨证-辨邪正关系症状证型 面色 寒热 口渴 汗出 神态 脘腹 二便 舌象 脉象虚证 苍白或萎黄 恶寒肢冷,五心烦热 渴喜热饮且量少 自汗或盗汗 声低气怯,精神不振 绵绵而痛,喜按 便溏溲清 舌淡嫩,少苔或无苔 无力实证 深红或暗滞 恶寒重,壮热 大渴喜冷饮 无汗或大汗 声高息粗,烦躁谵语 胀满痛剧,拒按 便秘溲 赤 舌质坚敛苍老,苔厚 有力(四)阴阳辨证-辨证总纲1、阴证(见虚实辨证)2、阳证(见虚实辨证)3、亡阴证与亡阳证证别 寒热 汗 口渴 呼吸 舌象 脉象亡阴 身畏热

24、手足温 汗热而粘 渴喜冷饮 气粗 红干 细数无力亡阳 身畏寒手足冷 汗冷而稀 渴不渴喜热饮 气微 白润 脉微欲绝第六章 防治原则复习巩固名词解释1、治病求本 2、三因制宜第七章 方药、治法与常用中药学习要求 掌握中药的定义,四气五味的内容及意义。了解中药炮制及用法。熟悉中药分类及常用药的功用。掌握常用方剂的功用。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主要内容一、中药定义: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二、中药性能1、四气含义: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25、,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2、五味含义: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作用: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证。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用于治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证。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证。苦:能泻、能燥,具有通泄、燥湿作用。用治实火、湿热等证。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26、用治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癥瘕等证。淡味:即无明显的味道,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见证、病及针灸(常见证、病略)第十三章 针灸学习要求 掌握30个左右常用腧穴的取穴方法与主治作用,毫针、艾灸、拔火罐等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节 腧穴(一)头面、颈部腧穴百会定位 前发际正中线后约5寸,约当两侧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 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失语,昏厥,癫狂,脱肛,阴挺。印堂定位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人中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太阳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

27、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歪斜。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痒,腹痛。地仓定位口角旁0.4寸主治口眼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眼睑瞬动。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口噤不语,痄腮。下关定位在耳前方约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凹陷处。闭口取穴。主治耳鸣耳聋,牙痛,牙关开合不利,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面颊疼痛。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平风府穴处。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鼻渊,肩背痛,热病,感冒。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痫、咳嗽、气

28、喘、脊背强痛、骨蒸潮热、风疹等。(二)上肢常用腧穴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中暑,晕厥,中风昏迷。为急救穴之一。合谷定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指挛,臂痛,口眼歪斜,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曲池定位 曲肘成直角,当肘横外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瘰疬、风疹、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热病。肩髃定位 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及上部中央。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风疹、瘰疠。神门定位在掌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痛

29、,失眠,头晕目眩,癫狂,痫证,肘臂酸痛,屈伸不利等。内关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掌长肌鉴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瘫痪、失眠、眩晕、偏头痛等。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挠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十宣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左右共10穴。主治高热,昏迷,癫痫,咽喉肿痛。(三)下肢部常用俞穴环跳定位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之交界处。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阳陵泉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肿痛,口苦,呕吐,胁肋痛。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虚劳羸弱。丰隆定位外踝尖上8寸。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狂、下肢痿痹。承山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处的顶端。 主治腰痛、腿转筋、痔疮、便秘。三阴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