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04KB ,
资源ID:44018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018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

1、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

2、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

3、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

4、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随意; 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

5、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宋】杜

6、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注释】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

7、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

8、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

9、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

10、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 (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

11、,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季,从“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

12、。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2)本题

13、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14、,随君直到夜郎西。(1)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2)通过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

15、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故答案为: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本内容,体会意象。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明确修辞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 , 杖藜扶我过桥

16、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短篷:有篷的小船。杖藜(l):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解析】【分析】(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

17、,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杖藜”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杖藜”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 故答案为: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8、,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答案】 (1)暮春时节(2)示例:拟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 【解析】【分析】(1)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可知此时为暮春时节。 (2)从想象的角度,诗

19、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故答案为: 暮春时节 示例: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

20、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主题进行分析。9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1) 诗中“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2)那一只只鹭

21、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斜阳;半日 那一只只鹭鸶仿佛

22、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10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和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

23、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24、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龙标县;王昌龄; 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11诗歌鉴赏 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_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

25、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经历 经过(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所以这里的“历”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

26、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断”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故答案为: 经历;经过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

27、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1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 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

28、无人起就月中看。【注释】芙蕖:荷花的别名。玉盘:诗中指白牡丹。(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答案】 (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

29、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 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

30、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芍药;芙蕖;紫牡丹 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衬托手法的能力。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31、,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概括形象的特点。1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 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